懺悔及實質-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2021-02-08 佛教在線

[懺悔法]:懺是梵文音譯懺摩的略稱,悔是懺的意譯,合稱「懺悔」。謂陳露自己的過錯,改惡從善,求得寬恕,使內心得到安寧。懺悔法簡稱懺法,是一種佛教制度。其法規定,出家眾必須定期集會,先誦出佛教戒律,然後各人或自舉,或舉他是否有違反其中條文者,任何人都不得隱瞞、遮掩,如有則當眾進行懺悔,並聽取大家的意見,是否可以得到寬恕。又佛教徒以念經拜佛作為懺悔罪業的一種方法。

慈悲懺,何人集, [慈悲懺]:全稱慈悲懺法,南朝梁武帝撰《慈悲道場懺法》,簡稱《梁皇懺》,十卷。梁武帝根據《涅盤》、《楞伽》等大乘經,定出僧俗必須斷食肉制,並令諸僧進行為期七日的懺悔法,為死者祈福超度。

志公等,高僧十。 [志公]:即寶志,南朝時僧人。俗姓朱,出家後修禪業,行事奇異,有靈驗,被視為神僧,為朝野所敬。據傳,梁武帝令寶志禪師等十名高僧纂輯《慈悲道場懺法》,以度王后墮於蟒身之厄。

梁武帝,心至誠,梁武帝(464-549):南朝梁開國皇帝肅衍。原為南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曾任雍州(治所在今湖北襄了)剌史。中興元年(501),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建立梁朝。在位四十八年,崇尚佛教,並奉為國教。本人精研佛教,提倡出家人須實行素食,並使之成為制度,此制在漢地實行至今。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護法(佛)皇帝。

度故妻,脫蟒形。 [度故妻,脫蟒形]:據元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卷二載:蕭衍在任雍州刺史時,他的夫人郗氏由於性情酷妒,死後即化為巨蟒,受盡痛苦。蕭衍為梁武帝後,郗氏託夢給梁武帝,祈求拯拔。於是梁武帝根據佛經制《慈悲道場懺法》,請僧行懺法。郗氏即脫蟒形化為天人,在空中現身,禮謝梁武帝而去。

唐悟達,有夙業,人面瘡,生於膝 [「唐悟達」四句]:悟達,晚唐時僧人,眉州人,俗姓陳,名知玄,唐懿宗時封為悟達國師。據《神僧傳》所載佛教傳說,悟達前世乃漢朝袁盎,曾向漢景帝上奏,請殺晁錯以謝七王。晁錯死後,世世想報此仇,但袁盎十世為高僧,無法報仇。後悟達因得到帝王優渥,而生驕慢虛榮之念,一時清淨功德之心削弱。晁錯怨氣得便侵襲,遂附在悟達膝蓋上,使其生出人面瘡,痛苦不堪。

遇神僧,為洗冤, [「遇神僧」四句]:三昧,即定,謂心住一處,不散亂。是學道者的一種功力或境界。三昧水即是功德之水。傳奇故事說:悟達國師曾照顧過一位生癩病的僧人,對他精心服侍。癩僧臨別時贈言:「日後有難,可到西蜀茶籠山相尋。」悟達得人面瘡後,憶起癩憎之言,便往茶籠山,遇癩僧,告之山下有泉水,用來洗瘡便可制瘡。第二天清晨,悟達到了泉水處,那人面瘡竟然開口說話,詳述了前世因緣。悟達聽後,生慚愧之心,便以泉水洗瘡,即愈。

作《水懺》,後世傳, [《水懺》]:即《慈悲三昧水懺法》,三卷。唐悟達作。專為布施餓鬼之法。

因果報應理論是佛教的基礎。因果報應以業感緣起為理論基礎,通過三世因果、善惡報應諸說來解釋眾生的種種生命現象。

佛教中常說:「欲知過去因,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見其現在因。」由因而知果,由果而推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在佛教看來,富貴壽考,窮困病厄,就是因果的酬償。因果的轉換,報應的發生,都是眾生「業」力的作用。「業是受身因緣」。業是生命的起點,又是一切生命行為的通稱。一切行為都有相應的結果。業分善惡,果有苦樂。善業為樂果之因,惡業為苦果之因。佛教稱此為「業感緣起」。佛教認為,眾生一切行為的果報,不能夠轉借、代受;自作自得,自業自了。所以,戒惡修善,清淨諸業是眾生擺脫苦難、超出輪迴和得到解脫的必要前提。

學佛,其最基本的一條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教認為,行善是功德的積累,成佛的基礎。罪惡則導致眾生的生命輪迴之苦。罪惡的生起,在於眾生的「無明」。無明就是不明存在的本質,生命的究竟,所以也叫「惑」。此惑能生諸業,而招徠各種相應的果報。眾生的「惑」主要表現為貪、瞋、痴三個方面。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戒惡,既要斷除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又要斬盡那些造惡作業的心念。所以佛教要求學佛者應有一種慚愧心、警覺心。懺悔,能使學人離惡從善,身心得到安定、祥和。

懺悔有理懺與事懺。佛教講「一切唯心造」,一念善則善,一念惡即惡。理懺的道理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心空則罪消。但此理過於高妙,沒有特別的佛教智能功夫不能得。佛教通常所說的懺悔是事懺。事懺乃是按一定的修懺法以懺除罪業(心、事兩方面)的佛教活動。漢地通行的懺法有兩類:一類是集諸經法義,懺悔罪過;一類是依天台教義,修習止觀的行法。

據佛教史載,最早的懺法是劉宋時代出現的藥師行事。《藥師懺》是一種專為消災延壽的法事。現在所通行的《梁皇寶懺》是梁武帝蕭衍根據大乘佛教的經義,召集京邑大德法師,專為討論僧人是否應實行斷肉制而定出。佛教原實行禁食「葷」制。「葷」是專指大蒜、蔥這類氣味濃烈、富於刺激的食物,「葷」與「肉」是兩種概念。印度佛教實行乞食制,而印度的素菜類種植也比較貧乏,僧人沿戶行乞,所食物品隨人施捨而定,只要不是親眼見到被殺,或專為「我」而殺的肉類,僧人乞得皆可食。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人行乞制度逐漸改變,且漢地特產豐富,有條件實行斷食肉制。提倡吃素,更能體現佛教的慈悲利生精神。所以,僧人素食,經梁武帝的提倡,自然被佛教界接受而在漢地流行,並成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至於所謂梁武帝為度王后墮於蟒身之苦,令寶志禪師等纂輯《梁皇懺》,則是宋以後出現的民間傳說。除《梁皇懺》外,現在比較通行的還有《萬佛名懺》和《慈悲水懺法》也屬同一類懺悔法。

修習止觀的懺法創始於智顗大師,該法有比較嚴謹的組織程序,總有十條:一、嚴淨道場;二、沐浴淨身;三、以三業(身、口、意)供養;四、奉請三寶;五、讚嘆三寶;六、禮拜;七、懺悔;八、行道旋繞;九、誦經;十、坐禪正觀實相(諸法之究竟)。後世天台宗學者依循這個組織形式,編制了多種懺法,如《往生淨土懺願儀》、《大悲懺法》、《地藏懺法》等。這類懺法的本旨是借禮讚行懺以安定身心,通過誦經、坐禪正觀諸法實要(究竟),如是周而復始的修行,以期悟入佛道,證得聖果。但後世行懺者往往廢棄了誦經、坐禪,純是一種儀式,則已遠離此法的原旨了。至於那種專為謀求財利而將替他人拜懺作為手段者,則更沒有功德和佛教意義可言了。

因果相生是宇宙的法則。佛教認為,報應是無親無私的;已作不失,業力可以轉換,但是不會消除。有因必報,作了惡業後再行懺悔,是否說可以不受報應,惡業註銷了呢?佛教強調,一切所作,皆成業力,聚為種子,若遇外緣,便隨緣現報,此是無可迴避、逃脫的事。任何懺悔都不能改變已作之事的性質,不能消除已生之業力。

那末,懺悔的意義僅在於戒惡從善,追悔過去所作的惡業嗎?

懺悔是消業、去災和功德積累的前提。應該接受的果報,必須承擔。但真誠的懺悔,一方面能止息新的惡念罪業的生起;同時也能使未發生的果報相應地轉變,令重報輕受。作一不一定恰當的比喻:比如犯法者確有悔過的決心,甚至表示要將功贖罪,法庭自會給予寬大處理,或減刑、或緩判,都是合情合理而符合法律精神的。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佛教所說的重業輕報,重報經受,不是說懺悔減輕了業報,甚至無需受報,只是因懺悔與善行的業力,能同時增長行者的福報和定力,使惡業的報應能在較平和、較易承受的情形下出現,而不會因遭遇惡境逆緣而生起強烈的痛苦煩惱之心。總之,對於學佛者來說,懺悔是必須的;但懺悔與作惡各有果報,不會互相抵消,作惡者對此不能心存僥倖。(信息來源:摘自《智慧之門》)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上座部佛教中的懺悔
    但是認為可以通過誦經、念咒、拜懺或大禮拜來消業障,在上座部佛教並沒有這樣的說法。為什麼呢?我們可以以佛陀為例子,如果佛陀生病了,他要拜誰?他要向誰懺悔?佛陀也會經受不如意的事情。上座部的長老們生病了就去看病、吃藥,要承受的就承受嘛!我們要相信業果法則,不要依賴神佛菩薩!」懺悔雖然不能消除惡業,但是卻能夠去除某些障礙。
  • 心靈上的塵垢,得用上懺悔加以拂拭,才能常清常淨,入於光明之境
    梁武帝的《和太子懺悔詩》中說:「蘭湯浴身垢,懺悔淨心靈。」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洗澡只能洗掉身體表面的塵垢,而心靈的淨化,則有待於懺悔。「懺悔」本為佛教名詞,梵文寫作 kama,音譯「懺摩」,意譯「悔過」。後來音譯意譯各取一字,合二為一,就有了「懺悔」的詞語。
  • 佛教裡有十種懺悔法門,願您消除一切罪業
    佛教裡有十種懺悔法門,為我們在人事和工作上的懺悔提出了指引,這十種懺悔法門是:1、對諸佛懺悔:諸佛的法力有時會與我們的腦波相通,藉相同的頻率度化我們。5、對弟子懺悔:我們做師父和老師的人,也要常常反省對弟子有沒有盡心盡力教誨,以免誤人子弟,作踐人才。6、對國家懺悔:國家保護我們,領袖領導我們,使我們能安居樂業,而我們對於國家和社會又貢獻了多少?有了這樣懺悔的心,就能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
  • 歌曲欣賞:黃財神叔叔-新聞播報內容-佛教在線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國內)  (國際)   QQ:2326936829傳真:010-51662115轉8013    客服信箱:   客服電話: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線留言   吉祥寶塔迎請:15117935615   010-51662115
  • 佛教:如何懺悔?
    念阿彌陀佛就是懺悔罪過,不必再找這個懺、那個懺,我看什麼懺都懺不了罪過。為什麼?你念你的罪過,你回憶一次就又造一次,這個罪怎麼能懺得了?心裡永遠有個影子去不掉,就用這一句佛號,淨念相繼,把這個陰影全部消除,讓你的心大放光明,這就是業障消掉了。起心動念純淨純善,絕沒有一個不善的念頭,看到別人不善,看到別人作惡,也不要放在心上。
  • 《懺悔偈》
    佛教不相信有任何神祗能夠赦免人的罪,佛教的懺悔是在洗刷汙染了的心,使之恢復清靜。 原始佛教教團中,當比丘犯錯時,世尊為令其行懺悔或悔過,定期每半月行布薩,並定夏安居之最終日為自恣日。複次,戒律條文中亦舉有波逸提(懺悔罪)、提舍尼(悔過罪),由此可見懺悔在佛教教團中之重要性。
  • 如何懺悔才算真的懺悔?
    懺悔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修法,懺悔的方式也有多種,有依戒律作持的羯磨作法懺悔,也有大乘佛法的各種懺法,現在漢地普遍流行的「拜懺」就屬於後一種。說到拜懺,很多信眾都有參加過,有的人參加完了法喜充滿,感應殊勝,有的人就是湊個熱鬧,拜懺之前啥樣,拜懺之後還是啥樣,這樣的懺悔就是個形式,並不是真的懺悔。那怎樣懺悔才算真的懺悔呢?
  • 【法師開示】罪從心起將心懺 ——妙祥法師答劉居士問:「懺悔」
    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一大障礙。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 淨土法門:懺悔法門開示
    他掐他的珠,念他的咒,不出聲音,這真懺悔。  懺悔要拿出行動出來,不是在佛菩薩面前,禱告禱告,說我懺悔,求佛菩薩赦罪,不是這個意思,那是懺不了的,理一定要懂。章嘉大師教給我修懺悔法,怎麼修法?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念佛就是究竟懺悔。我們二六時中,心裡佛號從來不間斷,因為你佛號不間斷,你就不會有妄想,你的煩惱就伏住了;佛號一斷了,妄念起來。妄念就是罪業,你的意在造業。
  • 鄭振煌佛學譯著叢書-讀書推薦-佛教在線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國內)  (國際)   QQ:2326936829傳真:010-51662115轉8013    客服信箱:   客服電話: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線留言   吉祥寶塔迎請:15117935615   010-51662115
  • 為什麼要懺悔?星雲大師教你生活中如何反省
    首先從生活中來說明佛教的懺悔境界:  生活上的懺悔與知識上的懺悔我們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業在有心無心之間,不知做錯了多少事情,說錯了多少言語,動過多少妄念,只是我們沒有覺察而已。所謂『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這種內心覺照反省的工夫,就是懺悔。懺悔在生活上有什麼作用呢?它能幫助我們什麼?
  • 什麼才是真正的懺悔?並不是一句「我錯了」,而是要這樣做!
    《懺悔文》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所謂的懺悔,就是知道自己錯了,表達自己對曾經做過的事,心生後悔。懺悔是佛教中所講,只要一個人能懺悔,過去所造的惡業,就會逐漸消減。
  • 懺悔法門|慈悲三昧水懺
    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業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  「慈悲三昧水懺」即指在慈悲清淨的定境中,以佛法的甘露水洗滌業障和內心的煩惱,以現出拜懺者本來人性的智慧和福德。
  • 佛教怎樣看待同性戀?
    ,處以溫和的態度,但是出家眾則必須完全清淨戒絕,犯黃門的出家眾則須請其還俗或不允許出家以維持團體清淨。假若不注意,不節制,它能夠招致種種災害。也就是說,對於性慾的過度和放縱、對性慾的非常規方式的發洩,這才是「淫邪」。也就是說,是指方式和心理,而不是指「性行為」本身。 佛教的本懷是慈悲與平等,佛陀對所有的眾生都一視同仁,也知道所有的煩惱同一出源。同性戀長期被社會主流邊緣化,他們更需要宗教來滋潤他們的心靈,很多同性戀者希望能夠在佛教中認識自己,並且找到心靈的歸宿。
  • 各種實用懺悔文全集
    和丈夫不善怎樣懺悔夫妻緣是善惡兩緣感召形成的夫妻緣,懺悔我今生及無始劫業力感招惡緣夫妻,今天我做了佛弟子,真誠懺悔今生及無始劫沒有善待別人而得了這樣的惡緣夫妻,沒有把握夫妻的善緣,今天變成了惡緣已來到了我的面前,我知惡懺悔,發願永不復造,求佛力加持我與丈夫惡緣轉善,善緣轉法緣,成為佛教家庭,接受正法教育,有了佛法的輔助,人生路才走的好,不病苦
  • 盤點一下佛教和道教,共同擁有的名詞有哪些?也許你沒有注意過
    01宋元之際的全真派,大量吸收佛教的內容此時盛行的經典,並無佛教之名詞,可是到了後來,反而越來越多。例如宋元之際時期,全真派的邱處機寫的《邱祖懺悔文》裡,反而有大量的佛教用語。02整理歸納出現在《邱祖懺悔文》中的佛教用語劫:「劫」 梵語kalpa,巴利語kappa。
  • 基督教只有一本《聖經》,佛教經典為什麼浩若煙海?
    研究過世界史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這三大宗教,儘管是並列的,但是其影響的區域則完全不一樣,如基督教的主要影響在西方,伊斯蘭教的影響主要集中在阿位伯、中東一帶,而佛教影響重心則在東方。
  • 最有效的懺悔法門
    請點擊圖片上方的藍色字體 南無阿彌陀佛 進行關注,感恩轉發,功德無量懺悔是一種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門。是故從於今日,乃至盡未來際,須恆求懺悔。」因從無始來,故易解了。實際上今生所造罪業,亦是如恆河沙數,非是算數分別之所能知。《地藏經》中說:「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若不勤求懺悔,應下三塗惡道。
  • 佛教:這兩種方法,可以消除人的煩惱,滅盡人的罪業!
    佛教之所以給人神秘的感覺,就是因為佛教對於很多方面,都有一些「奇怪」的儀式。甚至要修行,都勸人出家,以此來達到修行的最大利益。其實,真正的修行,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進行。而修行的目的,就能改變人的各種行為習慣。只要能按照佛經中說的去做,就能改變自己的這些習慣。習慣一改變過來,人的煩惱,也會因此被消除掉了。
  • 羅志祥再度懺悔「多人運動」澄清「搶歐弟女友」,網友表示沒意思
    自年初被前女友周揚青「錘擊」後,不僅名聲大毀,還被網友們挖掘了以前的黑料,可以說屋漏偏遭連夜雨。最近就有臺媒報導,羅志祥在採訪中不僅再度給周揚青和粉絲們道歉,還一一澄清了當年那些爭議性事件。羅志祥和周揚青的分手事件對他來說可以算得上是「摧毀式」,不僅是感情上的打擊,演藝生涯也遭受重挫,算起來已經有七個月沒有在內地工作了,傳言的項目也全部拋棄了他,演開著復出無望經濟損失慘重,他再次接受了媒體採訪,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做了一次澄清,並表達了對被自己傷害過的人的歉意和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