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刺繡有「中國清朝皇族刺繡」之稱
曾享有繡制皇帝龍錦、宮廷文武官服的專利
在清朝時期達到了藝術頂峰
滿繡是民間刺繡和宮廷刺繡的成功結合
具有實用性強,繡品題材廣泛的特點
滿族刺繡(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刺繡是滿族最具特色的傳統藝術
自古流傳,經久不衰
其中以枕頭頂刺繡最為精美
近日,吉林省60人入選省級非遺傳承人
出身滿族世家的張立新榮譽上榜
她是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第四代傳承人
那麼,在她心中有哪些與刺繡有關的難忘回憶
她又是以怎樣的方式,用針線為筆「作畫」
將這份從民間走向宮廷
又再次回歸民間的頂尖刺繡技藝傳承下去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
據《滿洲老檔秘錄》記載:天命八年(即1623年)派七十三人織蟒緞補子,為文武一品至九品官員織繡以禽獸為圖案等級分明的「補子」,即是滿族早期官方刺繡作品。
滿族刺繡風格與漢族刺繡派系不同,其工藝主要集中在菸袋、香包、刀鞘、箭袋、弓袋、髮帶、帽頂、圍巾、鞋面、枕頭頂、幔帳套、馬鞍墊等物品。
長白山是滿族的發祥地,通化是滿族貴族的發祥地。而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是指流傳於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遼源市等的長白山區滿族群眾的一種刺繡技藝,因繡於枕頭兩頭而得名。
滿族枕頭頂刺繡題材多樣、色彩豔麗、造型獨特、內容吉祥喜慶,有「現代藝術之母」的美譽,是研究當年婚嫁習俗、色彩習俗、信仰習俗等文化習俗的重要史料,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天資聰穎 為刺繡而生
今年65歲的張立新(滿名:愛新覺羅文芳),結緣刺繡已有近60年之久。「記得小時候,奶奶、母親、姑姑,都坐在炕頭上刺繡,尤其是母親刺繡手法精湛,描繪的花樣繁多,美輪美奐,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我6歲就有了人生第一個刺繡作品,一雙小虎鞋。」
自小跟著長輩們一起繡花納朵,久而久之從喜歡刺繡變成了熱愛刺繡,60年未間斷,刺繡已經成為張立新生命中的全部。張立新可以不用圖紙、不事先勾勒紋樣,只憑創作靈感,打出上百張納紗紋樣,創作出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作品,最擅長滿族枕頭頂納紗繡。
滿族刺繡用料以紗或緞織物為主,以織布和青白布為輔。作品布局上講究左右對稱,或對等呼應,或左青龍右白虎,或用割繡法使左右完全一致。
繡品題材廣泛,吉祥圖案、飛禽走獸、花草蟲魚、人物故事等內容皆可採用,表達出祈望吉祥的寓意。而色彩豐富,造型生動,情趣盎然,寓意深刻的繡品,體現出厚重的文化內涵。
傳承經典 把非遺帶進大學課堂
「滿族刺繡源於生活,枕頭頂又是生活的必需品,與滿族的婚俗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張立新說,刺繡是一種技法,滿族刺繡最開始是用來縫衣納補,只需要實用結實,後來轉變為精美的圖案,逐漸衍生為精美的藝術品。
而刺繡的載體是物質,衣服、荷包、鞋襪等都是載體,時至今日,刺繡的材料已經不局限於棉、麻、皮革、絲絹等,連雞蛋殼、機票上都可以刺繡,擁有悠久歷史的滿族刺繡,在時代的發展下不斷地創新。
「傳承要原汁原味,創新要精益求精。」這是張立新對事業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她一直堅守的信條。張立新在繼承刺繡技藝的基礎上,於1999年,開設瀅瀅特色織繡坊,招收學員,傳承這一滿族服飾刺繡技藝。
秀坊內「歡迎大學生走進非遺」的牌匾非常醒目,這是張老師對傳承的期許。上海世博會期間,張立新繡制的精品織繡長卷《溼地之都》,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收藏,並頒發收藏證書。
最好的傳承是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學校。通化師範學院設有全國少有的滿族刺繡非遺傳承課程,2012年至今,張立新受聘通化師範學院,從事國家級非遺項目長白山滿族刺繡(枕頭頂刺繡)的教學傳承工作。
追本溯源 欲尋母親舊物
當小吉問到在傳承過程中有什麼難忘的事兒,張老師陷入了回憶之中,並娓娓道來……原來出身滿族世家的張立新祖籍吉林省東豐縣。起初,祖上在北京有一些產業,建國前舉家遷往瀋陽,在瀋陽老北市場三花街邊上開了一家成衣鋪,經過慢慢的經營,建成了後來的順天成衣局。
上世紀六十年代再次舉家遷居之時,家裡的周姨帶著一箱母親的花樣子留在了瀋陽,後來賣給一趙姓男子。2008年,張立新曾去瀋陽尋找過,老北市場早已拆遷重建,而當年的買主趙大爺年事已高,對於舊事已經敘述不清了。但是記得有這些東西,還拿出來一個箱子給張立新看過,也答應了可以贖回。然而第二天又反悔了,從此就再也沒有了音訊,親眼見到了母親的舊物,卻不能找回,這件事成為張立新一生的憾事。
創新發展 順應時代變遷
枕頭頂刺繡只是技藝中的一部分,凡畫皆可入繡,精通滿族刺繡的張立新如是說,比如當年《西遊記》熱播的時候,用鎖拉繡為兒子繡過一套孫悟空在花果山穿過的鎖子黃金甲,當時可是引得一眾小夥伴的豔羨。
那麼,滿繡到底有多少種繡法,張老師說,任何一個繡娘都會上幾十種繡法,比如常見的有平繡、補繡、納繡、套繡、鎖繡等。然而在創作中靈感來了,還可以在常用繡法的基礎上進行延伸,會隨著樣式變換出更適合這件繡品的繡法,以千變萬化的形式展現出更優秀的作品。
「滿族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民間到宮廷,再回到民間。而滿族刺繡是生活的一部分,源於生活,用來美化生活,亦能提高生活品味,而融入了宮廷繡法的滿族刺繡,從高到低,適應所有的市場。」當談到傳承與發展時,張立新有自己的一番見解。
據了解,滿族刺繡吸收蘇繡、蜀繡、廣繡等漢族名繡之長,將之與滿族的審美觀念和生活習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身的品格和風韻。
張立新說,滿族刺繡製作的材質根據需求從棉布到絲綢高低不等,不止好看還要實用,而且經過改良與創新,可以應用到方方面面,比如,手機袋、手套、領帶、拖鞋、錢包、書籤、飾品、服飾,到掛圖等工藝品,以多元化的表現形式,走進千家萬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