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族刺繡技藝在吉林省流傳推廣

2020-12-21 悠遊吉林

滿族刺繡有「中國清朝皇族刺繡」之稱

曾享有繡制皇帝龍錦、宮廷文武官服的專利

在清朝時期達到了藝術頂峰

滿繡是民間刺繡和宮廷刺繡的成功結合

具有實用性強,繡品題材廣泛的特點

滿族刺繡(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刺繡是滿族最具特色的傳統藝術

自古流傳,經久不衰

其中以枕頭頂刺繡最為精美

近日,吉林省60人入選省級非遺傳承人

出身滿族世家的張立新榮譽上榜

她是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第四代傳承人

那麼,在她心中有哪些與刺繡有關的難忘回憶

她又是以怎樣的方式,用針線為筆「作畫」

將這份從民間走向宮廷

又再次回歸民間的頂尖刺繡技藝傳承下去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

據《滿洲老檔秘錄》記載:天命八年(即1623年)派七十三人織蟒緞補子,為文武一品至九品官員織繡以禽獸為圖案等級分明的「補子」,即是滿族早期官方刺繡作品。

滿族刺繡風格與漢族刺繡派系不同,其工藝主要集中在菸袋、香包、刀鞘、箭袋、弓袋、髮帶、帽頂、圍巾、鞋面、枕頭頂、幔帳套、馬鞍墊等物品。

長白山是滿族的發祥地,通化是滿族貴族的發祥地。而長白山滿族枕頭頂刺繡是指流傳於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遼源市等的長白山區滿族群眾的一種刺繡技藝,因繡於枕頭兩頭而得名。

滿族枕頭頂刺繡題材多樣、色彩豔麗、造型獨特、內容吉祥喜慶,有「現代藝術之母」的美譽,是研究當年婚嫁習俗、色彩習俗、信仰習俗等文化習俗的重要史料,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天資聰穎 為刺繡而生

今年65歲的張立新(滿名:愛新覺羅文芳),結緣刺繡已有近60年之久。「記得小時候,奶奶、母親、姑姑,都坐在炕頭上刺繡,尤其是母親刺繡手法精湛,描繪的花樣繁多,美輪美奐,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我6歲就有了人生第一個刺繡作品,一雙小虎鞋。」

自小跟著長輩們一起繡花納朵,久而久之從喜歡刺繡變成了熱愛刺繡,60年未間斷,刺繡已經成為張立新生命中的全部。張立新可以不用圖紙、不事先勾勒紋樣,只憑創作靈感,打出上百張納紗紋樣,創作出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作品,最擅長滿族枕頭頂納紗繡。

滿族刺繡用料以紗或緞織物為主,以織布和青白布為輔。作品布局上講究左右對稱,或對等呼應,或左青龍右白虎,或用割繡法使左右完全一致。

繡品題材廣泛,吉祥圖案、飛禽走獸、花草蟲魚、人物故事等內容皆可採用,表達出祈望吉祥的寓意。而色彩豐富,造型生動,情趣盎然,寓意深刻的繡品,體現出厚重的文化內涵。

傳承經典 把非遺帶進大學課堂

「滿族刺繡源於生活,枕頭頂又是生活的必需品,與滿族的婚俗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張立新說,刺繡是一種技法,滿族刺繡最開始是用來縫衣納補,只需要實用結實,後來轉變為精美的圖案,逐漸衍生為精美的藝術品。

而刺繡的載體是物質,衣服、荷包、鞋襪等都是載體,時至今日,刺繡的材料已經不局限於棉、麻、皮革、絲絹等,連雞蛋殼、機票上都可以刺繡,擁有悠久歷史的滿族刺繡,在時代的發展下不斷地創新。

「傳承要原汁原味,創新要精益求精。」這是張立新對事業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她一直堅守的信條。張立新在繼承刺繡技藝的基礎上,於1999年,開設瀅瀅特色織繡坊,招收學員,傳承這一滿族服飾刺繡技藝。

秀坊內「歡迎大學生走進非遺」的牌匾非常醒目,這是張老師對傳承的期許。上海世博會期間,張立新繡制的精品織繡長卷《溼地之都》,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收藏,並頒發收藏證書。

最好的傳承是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學校。通化師範學院設有全國少有的滿族刺繡非遺傳承課程,2012年至今,張立新受聘通化師範學院,從事國家級非遺項目長白山滿族刺繡(枕頭頂刺繡)的教學傳承工作。

追本溯源 欲尋母親舊物

當小吉問到在傳承過程中有什麼難忘的事兒,張老師陷入了回憶之中,並娓娓道來……原來出身滿族世家的張立新祖籍吉林省東豐縣。起初,祖上在北京有一些產業,建國前舉家遷往瀋陽,在瀋陽老北市場三花街邊上開了一家成衣鋪,經過慢慢的經營,建成了後來的順天成衣局。

上世紀六十年代再次舉家遷居之時,家裡的周姨帶著一箱母親的花樣子留在了瀋陽,後來賣給一趙姓男子。2008年,張立新曾去瀋陽尋找過,老北市場早已拆遷重建,而當年的買主趙大爺年事已高,對於舊事已經敘述不清了。但是記得有這些東西,還拿出來一個箱子給張立新看過,也答應了可以贖回。然而第二天又反悔了,從此就再也沒有了音訊,親眼見到了母親的舊物,卻不能找回,這件事成為張立新一生的憾事。

創新發展 順應時代變遷

枕頭頂刺繡只是技藝中的一部分,凡畫皆可入繡,精通滿族刺繡的張立新如是說,比如當年《西遊記》熱播的時候,用鎖拉繡為兒子繡過一套孫悟空在花果山穿過的鎖子黃金甲,當時可是引得一眾小夥伴的豔羨。

那麼,滿繡到底有多少種繡法,張老師說,任何一個繡娘都會上幾十種繡法,比如常見的有平繡、補繡、納繡、套繡、鎖繡等。然而在創作中靈感來了,還可以在常用繡法的基礎上進行延伸,會隨著樣式變換出更適合這件繡品的繡法,以千變萬化的形式展現出更優秀的作品。

「滿族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民間到宮廷,再回到民間。而滿族刺繡是生活的一部分,源於生活,用來美化生活,亦能提高生活品味,而融入了宮廷繡法的滿族刺繡,從高到低,適應所有的市場。」當談到傳承與發展時,張立新有自己的一番見解。

據了解,滿族刺繡吸收蘇繡、蜀繡、廣繡等漢族名繡之長,將之與滿族的審美觀念和生活習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身的品格和風韻。

張立新說,滿族刺繡製作的材質根據需求從棉布到絲綢高低不等,不止好看還要實用,而且經過改良與創新,可以應用到方方面面,比如,手機袋、手套、領帶、拖鞋、錢包、書籤、飾品、服飾,到掛圖等工藝品,以多元化的表現形式,走進千家萬戶之中。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十大工藝之刺繡
    此外,還有京繡、甌繡、顧繡、苗繡、卡繡、榕繡、漢繡、發繡、機繡、絨繡、剪絨繡、抽紗刺繡等等,都自成一派,使中國古老的刺繡業繁榮似錦,大放異彩。他把這些刺繡工藝稱作「婺繡」,載體就是婺劇戲服。滿 繡 有著八百餘年歷史的滿繡在清朝時期達到了藝術頂峰
  •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堪比相機的精湛技藝起源是先人身上的紋身
    在華夏歷史的長河裡,流傳下了很多文化精髓,人們延用至今,刺繡就是其中之一。刺繡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當時的人類在進化中產生了審美意識,他們會對自己身體進行簡單的化妝,會用一些彩色的泥灰或者是植物的汁液來塗抹身體,由於泥灰跟汁液很容易脫落,於是他們就在身上刺出圖案,這就是最早的紋身。
  • 針尖兒上的藝術:古代刺繡,技藝高超、精美絕倫
    絲織品的伴生者刺繡也登上了舞臺。隨著工藝的不斷的完善與發展,針尖兒上的藝術刺繡,也開始了長達千年的歷史,地域不同造成的差異,豐富多彩的針法,無一不令人為之讚嘆,這就是獨屬於刺繡的魅力。經過時光的衝刷,洗滌。遍布中國大陸的刺繡,也發展出了多個派系,蘇繡,魯繡,湘繡,杭繡,粵秀,蜀繡,漢繡這些都是鼎鼎有名的刺繡名品。
  • 雲南省圖書館文創產品和古籍修復技藝及茶文化推廣亮相吉林國際...
    博覽會上,雲南省圖書館展出了近年來開發的彝繡手包、U盤、文件夾、滑鼠墊等20多種文創產品,以及普洱茶、建水紫陶茶具等特色產品,同時舉辦了古籍修復傳拓技藝展示、雲南民族茶文化推廣等現場體驗活動。在古籍修復傳拓技藝展示中,雲南省圖書館工作人員現場指導吉林觀眾親手體驗仿古線裝書的裝訂及碑刻的傳拓技藝,手把手教會參與者親手裝訂一冊冊仿古線裝書、拓印一幅幅自己喜愛的作品;在雲南民族茶文化推廣展示中,本館推出的白族三道茶茶藝表演、普洱茶品鑑、茶文化知識座談交流等活動為現場觀眾奉上了「雲南民族茶文化盛宴」。
  • 全世界獨一份的刺繡技藝
    用神仙葉子做的「豆腐」,全世界獨一份的刺繡技藝,千年不腐的天價涼蓆,用頭髮作畫的藝術,比髮絲還細的刻紙,一根可以跳繩的麵條,還有可以吃的「石頭」;又是誰開創了一部針線塑造的新疆童話,用刻刀描摹一個個迷你寫意世界,以手掌之力推出閃耀盛世大唐的絕美色澤。走呀~谷小雨告訴你,神奇手藝就在這裡,一代代傳奇也在這裡。苗族錫繡苗族錫繡,是在材料上使用金屬「錫」來完成一件刺繡品。
  • 傳統技藝的升華——帶你認識不一樣的日本刺繡
    在國內,青木和子幾乎是日本刺繡的代名詞。
  • 東北歷史(13):東北這個王國的皇族,為啥姓「大」?
    比如說,今天的吉林省延邊州外縣曾經做過多個古代王國的首都,渤海王國三次遷都,都在延邊州境內。略懂渤海王國歷史的朋友,也都知道渤海王國的開國者叫作大祚榮,此後即位的皇帝叫大武藝、大欽茂等等。那麼,東北這個王國的皇族,為啥都姓「大」呢?
  • 清朝乾隆帽子前沿的標誌是什麼?
    傳統的冠冕我國的王朝皇室冕冠歷來都是旈冕,皇族冠冕按照親疏貴賤有不同的標準,就是在元朝歷代皇帝的冕冠也是(liu)冕(也叫冕旒)。旈冕有前圓後方的黑色綖(yan)板,板前後系垂旒(就是五種顏色的玉串),綖(yan)板下方則是帝王冠。
  • 中國傳統工藝刺繡,古代技藝與現代風的完美結合,這才叫時尚
    刺繡在我們中國已經是一個非常久遠的技藝了,一直流傳至今。我們對它以往的刻板印象都是大紅大綠,非常華貴比較難接受。但現在隨著時尚界的不斷進步,刺繡技藝也有了自己的改進。所繡的花紋要淡雅許多,也更加符合我們現代人的審美。
  • 清朝的「公主」和「格格」,有何區別?都是皇族女兒,差別卻很大
    皇太極建立清朝以後,將後宮制度予以了完善,「五宮並建,位號既明,等威漸辨」,同時仿明朝制度,對皇族女兒的稱呼予以區別和明確。清朝固倫公主形象我們以乾隆皇帝的公主為例,作出說明:固倫和靜公主:生母時為令妃魏佳氏,按照清廷規定應該被封為「和碩公主」,但和靜公主的婆家地位崇高、勢力強大,額駙乃係超勇親王策凌的孫子——拉旺多爾濟
  • 法式刺繡的前世今生
    說起刺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因為我們中國就是一個刺繡大國,傳統的四大繡派:蘇繡,蜀繡,湘繡和粵繡,其高超的技藝都讓全世界嘆為觀止。
  • 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刺繡
    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繡分絲線刺繡和羽毛刺繡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繡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
  • 瓜爾佳氏是皇族嗎?關曉彤是滿族哪個旗
    瓜爾佳氏是皇族嗎?滿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滿族共同體形成時期,其姓氏是多音節的,用漢字寫就是二個或二個以上漢字共同組成。1912年,清帝退位後,長期不學無術的八旗子弟沒有其他生存技能,對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做小商販是唯一的出路。
  • 中國不只有四大刺繡,浙江台州還藏有獨特的刺繡技藝,非常精美
    一說到中國的刺繡,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蘇繡,蜀繡,再或者是湘繡等等,但其實在浙江的台州也藏著一個歷史悠久的刺繡技藝,那就是台州刺繡。如果追溯台州刺繡歷史的話,其實早在唐代的仙居針刺無骨花燈就是雛形,一直延續至今,可以說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
  • 給BJD娃衣刺繡 讓滿繡成為致富手藝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解說】新賓滿族刺繡,一個流傳了幾百年的傳統手工藝項目,雖然繡品經久耐磨但是由於強烈的配色、粗獷的圖式,逐漸脫離了世人的需求,因此趨於沒落。但是通過電商平臺,當地手藝人開始為新潮的BJD娃娃製作娃衣,並備受追捧。
  • 飛針走線,傳承「指尖」技藝 ——專訪濰坊刺繡傳承人丁培玲
    於是,她丟棄了此前刺繡只能照搬原圖顏色的做法,將刺繡中的色彩運用隨意搭配,針法也根據繡品的紋理開始有所變化。這樣一來,丁培玲的刺繡作品更加生動逼真。刺繡技藝方面,她柔美細膩、靈動傳神的個人風格逐漸形成。1969年,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丁培玲被調入這裡工作。進入研究所後,不少當初和丁培玲一起做刺繡的工人都轉了行,但丁培玲卻一直堅持著。
  • 堅持留辮穿滿服,自稱是清朝皇族宗室,打鬧火車站囂張不已,溥儀弟弟卻不認他
    朝代更換,前朝皇族已經是落毛的鳳凰不如雞。再說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啊,就算你是高幹子弟,也沒有什麼特殊的。(一般官二代也都是自己叫出來的)但是,卻有一個人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公然強調要留辮、穿滿裝,甚至還想要享受特權,曾大鬧火車站囂張不已,要求享受皇家特權。
  • 金城瑰寶 | 技藝精湛的紅古刺繡!
    金城瑰寶 | 技藝精湛的紅古刺繡!明末清初,紅古刺繡就已經是地方民間傳統工藝了。刺繡佳品的作者都已年老故去,傳承人較少,部分作品可稱精品,如枕頂刺繡「三娘教子」、「家和人興」、「清白執家」、「蛐蛐吃白菜」等,紅古刺繡「荷包」、窯街刺繡「白龍馬」、「獅子」、「鞋墊」等。
  • 她出生於蘇繡世家,7歲開始學習刺繡,如今把蘇繡技藝帶給全世界
    在母親的悉心指導和自己的刻苦專研下,王輝的刺繡技藝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漸漸的她也明白了,手藝人不僅要能有製作精美作品的技能,更需要有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或許,這就是工匠精神的精髓。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王輝這些年的努力付出開始有了一些回報。
  • 清朝皇族血緣密碼:生子順治的孝莊皇后為清太宗生育了幾個孩子?
    △清太宗皇太極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