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古人最怕。
因繁殖迅速,鋪天蓋地,所到之處,稻麥全無。哪怕滅捕及時,減產也必成定局。古代糧食產量不高,一遇天災,難免就要餓肚子。
宋朝蝗災也不少,著名書法家米芾就曾深受其害。
並不是他因此沒飯吃。畢竟,糧食再少,也不會少了朝廷官員的錢糧。關鍵是,有人借蝗災,要整他。
很多朋友都知道,米芾這人,個性奇特,見到好看的石頭,就喜歡作揖打拱叫老兄,人稱米顛。
這种放蕩不羈的顛狂之人,朋友或許還能忍受,但官場之人,未必就會喜歡他。跟同僚們的關係,想來好不到哪裡去。
南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記載——
米元章少時作邑,會歲大旱,遣吏捕蝗甚急。有鄰邑宰忽移文責之,謂吏驅蝗入境。
意思是,他當縣令的時候,好久不下雨,起了蝗蟲,他急忙派人滅殺。不久卻收到鄰縣的公文,說你這傢伙,怎麼能讓你的手下把蝗蟲趕到我這裡來呢?
米芾一看,你這不是亂帶節奏嗎?我有那麼厲害嗎?
於是,他做詩一首,懟了回去——
蝗蟲本是天災,不由人力擠排。若是敝邑遣去,卻煩貴縣發來。
如果你覺得蝗蟲能被定點趕到你那去,那就麻煩你趕過來得了。
此事傳開,鄰縣官員,頓成笑柄。
不過,據《宋人軼事彙編》引《避暑錄話》中的記載,此事卻是落在吳越國錢氏後代錢勰身上,故事是差不多的,詩則為——
蝗蟲本是天災,即非縣令不才。既自敝邑飛去,卻請貴縣押來。
不過,我更傾向於是米芾方為此故事的正主。
為何?
只為他因蝗蟲而受指責,並非此次。如果說這個故事,他是在嬉笑怒罵間,完勝對手,那麼,之後一些事,就讓他有點百口莫辯了。
他曾經上司寫信,稱——
芾頓首,再拜,承清問屬邑捕蝗,海浦方暑,恭維勞神弊邑,上賴德芘,幸無蝗生,而雨沾足,必遂小豐。聞海境去弊境,百裡已上,曾有些小,今已靜盡,亦恐民訛,不足信也。近有《秋祭文》上呈,可發笑。魯君素謗芾者,與薛至親,一體加毀,幸天恩曠蕩盡賴恩芘及此,愧惕愧惕,芾皇恐。
從「聞海境去弊境,百裡已上」一句,可知鄰縣甚至鄰鄰縣將蝗災怪罪於他,確有其事。
而他們之所以怪罪於他,其實並非不知道蝗蟲不會聽米芾的指揮,讓它們卻哪就去哪,而是藉此一事,詆毀他。
所以,米芾寫到,「魯君素謗芾者,與薛至親,一體加毀」。
一個「素」字,可知他被告的黑狀不少。但他行得正坐得直,他們根本拿不出任何像樣的證據,只能用趕蝗蟲這種無稽之談來噁心他。
此信即後世所謂的米芾《捕蝗帖》,不過,傳世之作,乃是臨摹,並非原帖。網上查了查,此帖今年還在拍賣,只不知道是否有賣出,價格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