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一種超級酶,專門用來「吃」PET塑料

2020-12-14 嶽悅於世

自塑料發明以來,人類已經產生了83億噸塑料,其中有63億噸變成了塑料垃圾。塑料汙染是最緊迫的環境問題之一。最新報告預測,到2040年,每年進入海洋的塑料量將接近三倍,達到2900萬噸,相當於地球海岸線每米50公斤。如果沒有更好的回收基礎設施和技術,繼續按照目前的生產速度發展下去,到2050年,將有120億噸塑料被扔進垃圾填埋場和自然界。

近日英國科學家在研究2016年發現的某種PET塑料(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降解酶的過程中,無意間改變了該酶的結構,導致其降解PET的能力有效提高(速度是之前用於分解塑料的酶的6倍)。於是科學家基於這種酶改造出了一種能「吃」塑料的物質。這項技術將有助塑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幫助解決全球目前面臨的塑料汙染問題。

酶是什麼?有什麼用?

酶是活細胞製造的某些特殊蛋白質(極少數是RNA),它們參與生物體中的一系列生化反應,通過複雜而精妙的機制調控反應進行的速率、方向以及程度。人們很好地利用了酶的這些性質:用它製作洗滌劑清潔汙漬和處理原油汙染,製備生物質燃料,甚至是用來殺菌消毒。

為什麼塑料要用生物降解?

降解,顧名思義,就是降低結合力後分解。官方說法是:讓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被分離出來,從而使分子量降低。塑料如果放著不動是會自然降解的,但塑料是經過高溫高壓催化劑等條件下聚合形成的高分子量聚合物,這種條件下的產物通常具有常溫物理穩定性,所以自然降解塑料的速率是很低的。

當然你也可以利用澱粉、纖維素等可被微生物降解的高聚物製成的塑料,開始你想想這些原材料都是吃進肚子能被消化的物質,穩定性能是比不上普通的塑料的,抗摔比不上PC,耐熱比不上PA,防腐比不上PE,而且最主要的問題是:成本太高。那隻剩一條路了,酶。活性高的物質可以作為催化物,破壞有機物的內部穩定產生化學反應,這滿足了降解的條件。原材料多取自細菌,易獲得。

塑料剋星」們

早在2018年日本科學家就發現了這種細菌,因此它得名「大坂堺菌」。通過對它的研究,科學家發現了名為「PETase」的酶有降解塑料的作用,這次的「塑料剋星」也是基於這種酶升級而來:研究人員利用同步輻射光源產生的強力X射線對這種酶的試樣進行照射,通過X射線與樣品的相互作用分析該酶的空間結構,被改變結構後這種酶的活性被極大地提高,於是研究人員將它與它的夥伴酶--MHETase 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了其速度降解效率。

至於PRT塑料,這是目前較為常用塑料(用於塑料瓶)中的一種。PET需要數百年的時間才能在環境中降解,而在此之前的塑料分解酶作用下也需要數月的時間,而PETase可以在幾天內將其分解為基礎的分子。缺點就是酶的專一性,這種酶只能分解這種塑料。至於其他塑料,這就需要特定的酶來處理了。而如果遇到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就算是酶也束手無策。

當然我們對那些「難伺候」的塑料也是有辦法的,比如微小的蠟蟲,它可以刺破塑料,甚至可以刺破聚乙烯,聚乙烯就是一種常見且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該塑料目前大量堆積在垃圾填埋場和海洋。還有黃粉蟲,它是粉蟲甲蟲的幼蟲階段,由於腸道中存在細菌,大約3,000至4,000條粉蟲可以在大約一周的時間內分解一隻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咖啡杯。

這次的PET降解酶的發現給科學家們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細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非常驚人的,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細菌的生存環境來得到更多「能吃塑料」的酶。英國科學家們的這次升級就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希望生物降解技術能夠飛速發展,讓海龜飛鳥們不再因誤食塑料而痛苦地死去。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超級酶」 讓消化PET塑料垃圾速度提高6倍
    早在 2018 年,來自日本京都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種對 PET 塑料有天然「食慾」的細菌--大坂堺菌(Ideonella sakaiensis),從而為那些常見的塑料汙染形式提出了低成本解決方案。
  • 一種酶在10小時內降解200克的PET塑料,效率高達90%
    在這篇論文中,他們介紹了他們是如何開發出這種酶的,以及這種酶在試驗工廠中的效果如何。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149-4。PET是一種極其常見的塑料,用於從汽水瓶到塑膠袋等產品中,它也是大量垃圾的來源。儘管消費者努力回收此類材料,但是回收商將它們降解為PET單體以便重新利用的能力相當有限。
  • 科學家獲重大突破!一種「突變細菌酶」誕生,能快分解速塑料廢物
    但是從科學的統計來看,無論是我們陸地區域還是海洋區域,塑料垃圾可以說是「堆積成山」,並且已經影響到了我們地球所有的生命體,包括我們人類。而根據《衛報》最新報告指出,科學家在分解塑料廢物方面又獲得了重大突破。
  • 科學家發現以有毒塑料為食的細菌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以有毒塑料為食的細菌。這種細菌不僅會分解塑料,還會把塑料當作食物來提供能量。這種細菌是在一個傾倒塑料的垃圾場發現的,它是已知的第一個攻擊聚氨酯的細菌。每年有數百萬噸的塑料被生產出來,用於運動鞋、尿布、廚房海綿和泡沫絕緣材料等,但由於回收難度太大,這些塑料大多被送往垃圾填埋場。
  • 超級酶可快速分解塑料,人類有救了?
    地球上的自然危機何其之多,但說到21世紀最大的麻煩還一定得說到塑料。畢竟塑料垃圾可謂是無孔不入了,就連馬裡亞納海溝深處都追尋到了塑料垃圾的產物。而塑料又是一種極難自我降解的垃圾,倘若沒有人為的幹涉,數百萬年時間依舊存在於地球上,對地球生態環境該是怎樣的破壞!
  • 活性超強的突變酶問世:10小時分解90%的PET塑料
    塑料,幾乎是現代人類生活已經離不開的一種材料,但廣泛應用之後產生的大量垃圾也日漸成為大自然的頑疾。來自法國 「綠色化學」 公司 Carbios 和土魯斯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出一種改進的 PET 水解酶,不僅可以快速將 PET 塑料垃圾轉化回原始材料,還能用於製造新的食品級塑料瓶,該成果不久前曾登上 Nature 封面,Science 也進行了報導,被稱作是「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 提高塑料回收率:酶說了算
    法國科學家找到了提高塑料回收率的方法:對酶進行改造,就能將你手中的塑料瓶回收率提高3倍。相關研究於4月8日在《自然》上發表。  作為世界上最常見的塑料成分,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全球年產量可達7000萬噸。儘管許多地區都把PET塑料瓶列為可回收物,但其回收率並不盡如人意,可能只有三成被回收,並被製成低強度的新塑料。
  • 一種酶讓塑料分解率10小時內達到90% 而且還很...
    塑料是一項偉大的化學材料發明,但難以分解的特性,又導致全球出現了塑料製品的「消化病」,微塑料廢物近年來對環境的汙染更是讓人觸目驚心。法國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酶,可以有效分解最常見的一種塑料形式——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這個過程中,可以將90%的相同塑料轉化回其原始原料。
  • 以塑料為食的細菌引發科學家競相探究它的秘密
    北青網訊 一種寄生在PET瓶上的細菌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的研究競賽,旨在利用它的力量對抗全球海洋中的塑料汙染。這種細菌在2005年被命名為酒井法子,因為它是在大阪府酒井的一家塑料瓶加工廠的土壤樣本中發現的。
  • 外媒:科學家發現人體發出刺鼻體臭的酶
    外媒:科學家發現人體發出刺鼻體臭的酶2020-07-28 20:32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曾經找出少數對人體氣味有影響的細菌的同一個研究小組現在又向前邁出了一步,其確定了在這些生物體中起作用的酶。 像人類葡萄球菌等細菌中的一種半胱胺酸-硫醇裂解酶(C-T裂解酶)製造出了真正的難聞氣味分子。
  • 工程改造酶實現高效解聚PET,有望改善塑料瓶的回收再利用
    這種塑料原料的機械強度會相對原材料降低,很難被再次利用進行產品包裝,通常會變成地毯或其他低級塑料纖維,最終被填埋或焚燒。這不是真正的回收利用。近些年,科學家們已經在微生物中尋找能夠分解PET和其他塑料的生物酶。
  • 「生物酶」的降解真相:降解劑是不是渾水摸魚?
    通過微生物手段降解塑料不會造成汙染,且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是一種安全生態的降解方法。通常來說,因為微生物對塑料降解具有高度的專一性,也就是說,一種微生物只能降解一種塑料。下面我們從不同的學者研究中,找到微生物降解PE、PP、PET、ABS、PS等不同合成塑料的理論支撐或者實踐驗證。
  • pet塑料薄膜厚度測量儀器產品介紹
    塑料薄膜的種類很多,如PE、PP、PVC、PA、PET薄膜等,其厚度範圍為幾微米到幾百微米,其應用領域涉及包裝材料、絕緣材料、感光材料、磁帶基材、農用薄膜、玻璃貼膜等。今天,濟南三泉中石小編就簡單介紹下pet塑料薄膜厚度檢測儀器設備相關內容.
  • 「PET水解酶」可在十小時內分解塑膠
    塑膠對大自然的破壞一直是環保人士和科學家關注和極力想要解決的問題。近來,有科學家找到了解決塑膠汙染的一種方法!法國「綠色科學」公司Carbios以及土魯斯大學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改良版的「PET水解酶」,它能夠在10小時之內分解90%的PET,並且還有利於重造新塑膠樽。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塑膠之一,亦是用來製作塑膠樽的原料。
  • 【新發現】科學家發現富含酶的麵包明顯改善血液循環,和藍莓一樣好!
    據研究人員稱,在製作麵包過程中添加一點添加劑就能釋放全麥麵包的潛力,使其與「超級食品」不相上下。 最近有一項研究發現:在短期內,參與者吃了改善後的麵包,他們的血管功能得到了與吃藍莓同樣的提升。
  • 新發現可在數小時內分解塑料並實現高質量回收
    科學家們已經創造了一種突變的細菌酶,這種酶不僅能在數小時內分解塑料瓶,而且剩餘的材料也足夠好,可以回收製成高質量的新瓶。 現有的技術只能生產可用於某些特定物品的回收塑料,如毛衣、睡袋、夾克絕緣材料和地毯。
  • 科學家發現塑料巖石,或標誌「人類世」開端?
    科學家們說,夏威夷海岸開始形成一種由塑料?火山巖?海灘沙子?貝殼?珊瑚拼湊起來的新型巖石。「這篇文章非常有趣,值得關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Douglas Jerolmack說道。加拿大韋仕敦大學的地質學家Patricia Corcoran和海洋調查船Alguita號的船長Charles Moore在夏威夷島的沙灘上偶然發現了這種新型巖石。這些石頭被他們稱為「塑料巖球(plastiglomerates)」,它們很可能是由於人類在露營或者釣魚的時候點燃火堆,塑料融化在火中形成。研究團隊於本月在GSA Today雜誌上報導了這一發現。
  • 科學家發現類似龍蝦新物種!體內現塑料垃圾,對人類或是不好徵兆
    那就是對馬裡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地區的研究又發現了一些新物種的出現,但是新物種的出現「連同」出現了一些令人擔心的問題,這對我們人類來說可能是一種不好的「徵兆」,後面我們會說形成惡性循環。確實在這個新的生物之中也發現了與人類相關的物質,可以說完全是由人類所引起的。
  • 科學家已發現50種吃塑料的生物,或許能堪大用
    我們知道,塑料不能夠被自然分解,它只會因光照、風力,或其他原因而變小,從大片變成小片,再從小片變成無法用肉眼看到的微塑料,隨著塑料越來越小,它的分布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比如進入海洋的微塑料,一方面會因為微生物的附著而變重,進而加速沉降,汙染深海水生環境,在海洋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研究人員就曾發現過塑料垃圾;另一方面微塑料可能會直接被海洋生物吞食,人類捕食這些吞食了微塑料的魚類、蝦類,塑料最終便會隨之進入我們的身體。
  • Science和Nat Commun兩篇研究揭示出塑料PET降解分子機制
    這是首次報導來自細菌Ideonella sakaiensis的PETase(即一種降解PET的酶,也被稱作IsPETase)的三維晶體結構,並且開發出它的一種具有增強的PET降解能力的新型變體。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解決材料的不可降解問題。2016年,來自日本的一個研究小組在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鑑定出一種被稱作Ideonella sakaiensis的降解PET的細菌,這種細菌可能降解和再循環利用PET。然而,PET降解的詳細分子機制仍然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