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Nature》封面!一種酶讓塑料分解率10小時內達到90% 而且還很...

2020-12-13 前瞻網

塑料是一項偉大的化學材料發明,但難以分解的特性,又導致全球出現了塑料製品的「消化病」,微塑料廢物近年來對環境的汙染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法國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酶,可以有效分解最常見的一種塑料形式——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這個過程中,可以將90%的相同塑料轉化回其原始原料。該反應的最終結果是可以直接重複使用,以製造新塑料瓶的原材料。

研究人員們表示,正在擴大該技術的規模,並於明年開設示範工廠。如果商用成功的話,它可以幫助社會解決我們面臨的最具挑戰性的塑料問題之一。

3月8日,相關論文以「An engineered PET depolymerase to break down and recycle plastic bottles」為題發表在最新一期《Nature》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出現。

「這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樸茨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負責酶創新中心的約翰·麥基漢(John McGeehan)評價道。《Science》雜誌更是以「『A huge step forward.』 Mutant enzyme could vastly improve recycling of plastic bottles」進行了相關報導。

年產量7000萬噸的PET塑料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塑料之一,每年生產量約達7,000萬噸。PET有多種用途,包括具有很高拉伸強度的薄膜(以聚酯薄膜市場銷售)。但它最普遍的用途還是塑料飲料瓶——這是環境塑料廢物的主要成分。PET最早是在1940年代開發的。到了2016年,科學家們發現了第一個可以分解並利用PET中碳的活生物體,它存在於塑料回收設施附近的沉積物中。

儘管像這樣的微生物可以解決塑料廢物的問題,但由於PET的碳主鏈最終被完全分解,它們無法使塑料更具可持續性。這意味著必須不斷提供新材料來替換損壞的PET容器,當前這些容器主要是來自石化產品材料。

PET是由氧和碳原子連接的碳環的長集合。為了以允許回收的方式將其分解,這些碳-氧鍵沒有被破壞,釋放了大量的環,然後可以將其重新連接。當前正在消化PET的微生物也會破壞該環,使其不適合回收。以往,回收公司通常最終會混合使用多種不同顏色的塑料。然後,他們使用高溫將其融化,生產出灰色或黑色的塑料原料,因此很少有公司希望使用它們來包裝產品。取而代之的是,這種材料通常會變成地毯或其他低級塑料纖維,最終最終被填埋或焚化。

但是,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許多可以破壞PET連接的酶。這些都具有破壞葉子表面蠟狀塗層的作用,稱為「角質」(使這些酶成為角質酶)。這些為新工作提供了起始材料。首先,研究人員參加了一組角質酶並測試了他們分解PET的活性。活性最高的是堆肥堆(被稱為「葉枝堆肥角質酶(leaf-branch compost cutinase), 2012年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堆肥中發現了一種這樣的酶。它可以切斷PET的兩個構件:對苯二甲酸酯和乙二醇之間的鍵。但是LLC演變成能破壞許多植物葉子上的蠟狀保護層的特性,它只能緩慢地破壞PET鍵,然後在65°C(PET開始軟化的溫度)下使用幾天後就破裂。

PET塑料的分解之困

儘管所有版本的PET都具有相同的化學式,但該材料可以固化為兩種形式:緊密堆積的結晶形式,和比較鬆散、無序的形式。大多數由PET製成的材料都具有這兩種形式,同時製造商們調整他們的含量比例,從而製成相應材料特性的塑料。

然而,結晶形式的緊密堆積,使得即使最有效的酶也難以消化這些塑料。幸運的是,有一個局部解決方案:加熱任何形式的PET,都會導致某些結晶的PET熔化成無序形式,從而使更多的PET得以消化。

不過,這又面臨著新的問題,因為酶本身經常融化,並在65°C或150°F以上的溫度下失活。此外,這些酶會分解成不同的聚合物,因此不能預期在PET上也能很好地起作用。

為了使該酶在PET上更好地發揮作用,可持續塑料公司Carbios的首席科學官Alain Marty與土魯斯大​​學的酶工程專家Isabelle Andre合作。他們首先分析了角質酶的結構並進行了化學模擬,以弄清PET與酶發生相互作用的「活性位點」。他們發現它適合酶表面上的凹槽,其中包括可以切割PET的位置。

為了改善PET在該凹槽中的貼合度,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大批突變型的酶,以不同的組合改變了凹槽內部的每個胺基酸。儘管其中大多數幾乎消除了酶的活性,但實際上有一些提高了酶的活性,並用於進一步研究。

第二個問題是酶耐受高溫的能力問題。結果,研究人員找到線索:許多酶是通過與一種金屬離子相互作用來穩定的,這種金屬離子將酶的兩個部分固定在一起。於是,從最初的酶版本開始,研究人員設計了兩個胺基酸,可以在這兩個部分之間形成化學鍵(二硫鍵)。這一版本的酶,在高溫下比原始版本更穩定。

研究人員產生了數百種突變酶,它們改變了結合位點的胺基酸並添加了熱穩定酶。然後,他們在細菌中大量產生了突變體,並對其進行了篩選,以找到有效的PET破膠劑。重複此過程幾輪後,他們分離出一種突變酶,這種酶的PET鍵斷裂效率比天然LLC高10,000倍。它也可以在不破壞PET熔融溫度的72°C的條件下工作。

通過結合所有這些變化,研究人員工程化出四種四重變體(ICCG、ICCM、WCCG和WCCM),它們均具有相似或高於野生型LCC的比活性,熔融溫度也相對得以提高。在解聚試驗結果發現,ICCG和WCCG的轉化率最高,分別在20小時和15小時的時候,達到了82%和85%。

一種高效又便宜的方案

有了這種PET來源,原始酶可以在20小時內消化大約一半。研究團隊做出的最佳修改版,只需15小時即可達到85%的分解率。而且進一步優化條件後,他們能夠在10小時內達到90%的PET分解率。

儘管仍有一些殘留的結晶PET,但他們發現這些酶可以吸收1000公斤的PET廢料,然後從中生產863公斤的原料。換句話說,他們重新設計的酶,在消化PET方面比人體的消化酶在分解澱粉方面更有效。

然後,他們使用這種原材料通過標準的工業反應來製造新的PET產品。新產品的耐壓能力僅比標準化學來源的PET測得的值低5%。外觀上,它是常規生產的PET的10%以內。

與常規用石化原料製作相比,使用再生PET的成本是多少?作者估計,如果這種蛋白質的生產成本約為每公斤25美元,那麼該工藝的成本最終將約為用其製成的PET的成本的4%。儘管這可能不像石化產品那麼便宜(尤其是現在油價暴跌之後),但它將相對不受日後價格衝擊的影響,並且更具可持續性。

參考來源: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4/huge-step-forward-mutant-enzyme-could-vastly-improve-recycling-plastic-bottl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49-4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Nature封面:這種新的酶,10小時就能「吃掉」塑料瓶,分解率高達90%...
    近日,來自法國土魯斯大學的團隊就提出了一種新的酶:可以在10小內水解90%的塑料瓶PET。 這比之前所有PET水解酶的效率都要高,更重要的是,水解後產生的單體,和石化材料中的單體具有相同特性。 這就大大推動了塑料瓶的重複再利用。 PET:我要「溶解」了 要想水解PET,就先了解它。
  • Nature封面論文!一種酶在10小時內降解200克的PET塑料,效率高達90%
    2020年4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對一種常見的酶進行基因改造,使得它可以高效地斷開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的構成單元(即PET單體)連接在一起的化學鍵。
  • 活性超強的突變酶問世:10小時分解90%的PET塑料
    來自法國 「綠色化學」 公司 Carbios 和土魯斯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出一種改進的 PET 水解酶,不僅可以快速將 PET 塑料垃圾轉化回原始材料,還能用於製造新的食品級塑料瓶,該成果不久前曾登上 Nature 封面,Science 也進行了報導,被稱作是「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 Nature:10小時內把塑料瓶大部分降解?法國科學家找到辦法
    然而,這些微生物們消化塑料垃圾的速率有限,在數量巨大的PET垃圾面前可謂是杯水車薪。僅2016年全球生產了4800億過PET塑料瓶|圖片來源網絡如何提高酶的降解效率是困擾科學家們的一個難題。近日,法國土魯斯大學的一個團隊宣布其找到了一種可以在10個小時內水解90%PET的酶。成果發表於權威期刊Nature。
  • 新發現可在數小時內分解塑料並實現高質量回收
    科學家們已經創造了一種突變的細菌酶,這種酶不僅能在數小時內分解塑料瓶,而且剩餘的材料也足夠好,可以回收製成高質量的新瓶。 現有的技術只能生產可用於某些特定物品的回收塑料,如毛衣、睡袋、夾克絕緣材料和地毯。
  • 一種「突變細菌酶」誕生,能快分解速塑料廢物
    「突變細菌酶」誕生「突變細菌酶」是科學研究人員們新創造出來的物質,並且該「突變細菌酶」能夠在短短數小時內分解塑料廢物,也就是說僅僅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回收塑料垃圾,並且最為神奇的是,「突變細菌酶」可以將PET塑料瓶分解成各自的化學複合材料,然後再用於製造全新的塑料瓶,算是一個塑料垃圾快速回收過程,並能夠解決以前的機械性處理的弊端
  • Nature重磅:10小時內把塑料瓶大部分降解?法國科學家找到辦法!
    近日,法國土魯斯大學的一個團隊宣布其找到了一種可以在10個小時內水解90%PET的酶。成果發表於權威期刊Nature。相較於自然降解、回收利用和之前的生物分解法來說,這種水解酶不但高效安全可靠,價格也較為低廉。其分解產物製備而成的塑料與化石原料合成的純PET還有著極為相似的特性。
  • 提高塑料回收率:酶說了算
    回收時還有一個尷尬的問題:PET塑料有各種顏色,如果不加區分統一回收,高溫熔化後生成的就是黑色或灰色塑料顆粒——這類顏色的塑料製品並不受包裝生產商歡迎,所以這些再生品往往會被製成地毯或其他低級塑料纖維製品,最終歸宿依然是被填埋或焚化。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者從各種微生物中尋找能分解PET和其他塑料成分的酶。
  • 「PET水解酶」可在十小時內分解塑膠
    近來,有科學家找到了解決塑膠汙染的一種方法!法國「綠色科學」公司Carbios以及土魯斯大學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改良版的「PET水解酶」,它能夠在10小時之內分解90%的PET,並且還有利於重造新塑膠樽。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塑膠之一,亦是用來製作塑膠樽的原料。塑膠樽每年生產量達7000萬噸,但這些塑膠樽只有30%的成分能夠被重新回收使用。
  • 科學家發現一種超級酶,專門用來「吃」PET塑料
    自塑料發明以來,人類已經產生了83億噸塑料,其中有63億噸變成了塑料垃圾。塑料汙染是最緊迫的環境問題之一。最新報告預測,到2040年,每年進入海洋的塑料量將接近三倍,達到2900萬噸,相當於地球海岸線每米50公斤。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幹細胞技術可實現返老還童;塑料瓶 10 小時即可...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88-x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56/NEJMoa2007016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174-310 小時降解塑料瓶,分解率高達 90%針對當前的回收技術酶水解效率過低的問題,法國土魯斯大學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酶,可在 10 小時內水解 90% 的塑料瓶 PET,推動了塑料瓶的重複再利用,從而對環境保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再次登上《Nature》封面!這個可靈活移動的機器人,每天工作21.5...
    當時這項新發明還登上了《Nature》封面。昨天,我們在最新一期《Nature》封面上再次發現了這位機器人化學家。不過,這一次是全新升級版,它不僅可以像人類一樣自由穿梭在實驗室設備之間,而且還可以一周工作7天,一天工作21.5小時,高強度不會累。僅剩下2.5小時還是用來充電,工作時長遠超人類。
  • 巨大進步:突變酶可以顯著提升塑料瓶的循環利用
    塑料回收並非聽起來那麼美好。只有大約30%的塑料瓶被製成了新塑料,但它們通常強度較低。近日,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已經設計出一種酶,可以將90%的塑料轉化為原始原料。目前,研究人員正在擴大這項技術的規模,並計劃於明年開設示範工廠。
  • 超級酶可快速分解塑料,人類有救了?
    地球上的自然危機何其之多,但說到21世紀最大的麻煩還一定得說到塑料。畢竟塑料垃圾可謂是無孔不入了,就連馬裡亞納海溝深處都追尋到了塑料垃圾的產物。而塑料又是一種極難自我降解的垃圾,倘若沒有人為的幹涉,數百萬年時間依舊存在於地球上,對地球生態環境該是怎樣的破壞!
  • 工程改造酶實現高效解聚PET,有望改善塑料瓶的回收再利用
    這種塑料原料的機械強度會相對原材料降低,很難被再次利用進行產品包裝,通常會變成地毯或其他低級塑料纖維,最終被填埋或焚燒。這不是真正的回收利用。近些年,科學家們已經在微生物中尋找能夠分解PET和其他塑料的生物酶。
  • Nature封面:每天工作21.5小時的AI化學家,8天內完成688個實驗,已...
    然而,與人類不同的是,這種機器人具有無限的耐心,可以同時考慮數十個維度的變量,每天工作 21.5 個小時,剩下的時間用於暫停充電。 更重要地是,這種機器人可以獨立思考,自主完成一系列的實驗操作。在第一次測試中,這個 1.75 米高的 AI 機器人在 8 天時間裡獨立完成了 668 個實驗,並研發出了一種全新的化學催化劑。
  • 登上Nature 封面!「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3 月 12 日,這篇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雜誌封面。Nature News 和 Science News 也報導了該研究。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打破塑料汙染困局!由植物打造的類塑料產品,最快可在1年內分解
    它們不只出現在人們的家裡還被困在外面的灌木叢裡、或沿著附近的河流漂流、或堆積在海洋當中。這種材料的最大問題就是它可以存在很長很長的時間,而且耐用又便宜、非常適合日常使用,然而人們卻不善於跟蹤它們。現在,一種以植物為基礎的全新替代品可以讓情況變得更好,與此同時還能防止更多的塑料垃圾堆積在垃圾填埋場和海外。荷蘭公司Avantium開發出一種由植物糖製成的塑料產品。我們知道,大多數塑料都是用原油或天然氣製成,這兩種化石燃料都有各自的缺點。
  • 磷蝦能在96小時內「粉碎」塑料!研究發現或非好事,可能更糟
    我們都知道,海洋塑料汙染之嚴重已經達到了「不得不重視」的地步。研究發現,海洋塑料汙染在過去十年中呈指數級增長,每年有超過800萬噸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給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並導致約100萬隻海鳥、10萬隻海洋哺乳動物和不計其數的魚類死亡。
  • 「生物酶」的降解真相:降解劑是不是渾水摸魚?
    隨後,科學家們分離出了這種細菌在分解PET過程中分泌的一種塑料降解酶,正是這種酶使該細菌擁有可以消化PET的神奇能力。這種細菌分泌的PET降解酶同人類分泌的胃酸和消化酶一樣,都是用來促進自身食物消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