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久沒和家人拍張全家福?
多久沒有一起吃頓飯?
愛不僅是彼此陪伴更是要一起走向共同的遠方
最是人間好時節當中秋遇上國慶
【走進我們的小康生活】之#我的全家福#
一起來探尋,這些照片背後的故事
史克貴的全家福
「夏黑是無核的,吃起來比較甜,陽光玫瑰就有一股淡淡的玫瑰香,紅提的話肉比較緊實,美人指很容易分辨細細長長的......"一談到葡萄,史克貴一下子話就多了起來。
但是,手裡剪枝摘葉的動作依舊沒有停止,他正在為顧客挑選顆粒大而飽滿的葡萄。小北採訪的時候,盤城葡萄節剛過,來買、摘葡萄的遊客還是不少。
小北初見史克貴就是在葡萄大棚裡,跑進跑出,他沒有停歇過。
史克貴是葡萄種植戶,住在盤城街道渡橋社區,在那裡他有著自己的一片果園,他說,真的很幸運,12年前做了這個決定。
當時,要照顧身患癌症的妻子,還要供一雙兒女讀書,史克貴原本工作的工資是遠遠不夠的,當時街道正在宣傳葡萄種植,他有些猶豫。
那晚,他點著煙,看著菸頭逐漸燃盡,煙圈層層疊疊,猛地,他把菸頭捻在地上,決定辭去原本的工作,在40歲「挑戰」起葡萄種植。他說,當時真的不確定能走到哪步,也不知道能賺多少錢,但就是想試試。
2008年,史克貴開始專心種植葡萄。一開始技術不行,葡萄產量低,品質不佳,銷量也上不去,其實很急人,擔心地徹夜未眠是常態。這個時候,他都喜歡到葡萄棚邊走走,晃一晃再回去。
後來,社區組織培訓,請來省葡萄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教大家種葡萄。培訓一年有兩次,一次一周,史克貴都是第一個報名的。培訓課不僅在教室裡上,還會在田間地頭,手把手的實踐教學使得史克貴懂得了好多,意識到了之前種植的問題。
「葡萄果實成熟時,一般每隔10-15天要澆水一次,如遇雨天,則可以不灌或少澆水。」葡萄生長期間,史克貴每天都會去葡萄園轉轉,看著藤蔓上的葡萄長勢如何,掐掉一些枯黃的葉子,幫助葡萄吸收養分。他說,去看看晃晃,才放心。或許,在葡萄棚邊「散步」已經成為了他的習慣。
萌芽、開花、結果、封凍......每個澆水的時間節點,他都記錄得非常詳細,記錄本已經被翻到「破破爛爛」,裡面密密麻麻的字記錄著每一個種植細節和數據,12年,他已經記不清換了多少這樣的本子了。
漸漸的,史克貴的葡萄種植逐漸走上正軌。於是,他萌生了擴大種植規模的想法。社區為其提供為期兩年,每年10萬元的免息貸款,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
也就這樣,他的承包田上,已經建起了葡萄鋼架大棚,葡萄種植面積由原先的4畝擴大到14畝,讓他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還開上了小汽車。如今,史克貴的大女兒已經成家,小兒子正在讀大三,妻子馬廣妹看著家裡越來越好,戰勝病魔的信心越來越足。她也時常到葡萄園裡轉轉,看到一串串青葡萄、紅葡萄,心情就會特別好。
「葡萄園算是我兒時的遊樂園吧,我現在也算是半個葡萄『專家』。」小兒子自豪地說,每年放暑假,他都會幫著父親打理葡萄園,也慢慢懂得父親每天散步的意義。「爸爸可不止我和我姐姐兩個孩子,這些葡萄也是他的孩子。」
「陽光玫瑰的市場銷量更好些,多種植些吧。」社區工作人員建議。往年,史克貴種植葡萄品種多是夏黑,於是,他再次嘗試,選擇了陽光玫瑰,由於經驗不足,葡萄還少了一點香氣。妻子馬廣妹鼓勵他,第一年種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來年會更好。如今,陽光玫瑰、醉金香和夏黑已經成為他大棚裡的常客,每畝純利潤均在5000元以上。
而在今年這個特殊年份,葡萄種植不及往年,渡橋社區、盤城街道考慮到葡萄收成,補貼葡萄種植戶購買了農業險。「一畝地400元的保險費,我們只要掏90元,其餘都是政府補貼的。」史克貴說。有了這份農業險,他更加大膽地去嘗試新品種、新技術了。
14畝葡萄園,算是不小了,「現在散步都要一段時間了。」史克貴笑得像孩子,很難看出這是個已經50多歲的人。陽光玫瑰果肉鮮脆多汁,有玫瑰香味,正如他現在的日子,圓圓滿滿,還有幸福的味道。
他開玩笑說,那張全家福是2016年拍的,到現在也沒有其他的全家福了,但是,相信我們家很快會有新的全家福,最好也把葡萄帶上。
小北後記:2006年盤城街道轄區內開始種植葡萄,並逐漸形成氣候。就渡橋社區而言,710戶居民中,大小共有百十來戶種植葡萄。作為盤城街道的規劃保留村,渡橋村以農業為主導型產業,除了葡萄,還種植蔬菜。近年來,大江南北都在種植葡萄和蔬菜,因此在品種、技術上渡橋社區都會給予村民產業指導。在葡萄方面,鼓勵種植戶走高端精品路線,還鼓勵農戶種植火龍果、油桃、梨子、草莓等水果,來豐富產業,使得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可採摘。在蔬菜方面,指導農戶多種植葉菜,提升競爭力。
(來源|盤城街道 文|周曉舟 編輯|鄭好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