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第103課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梨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於虛空,生彼人面。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云何風出?
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佛講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首先,他講到出家眾,因為阿難是出家人,也是常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常隨弟子,想必他每天的生活場面點點滴滴。他就取了一個點滴,風性無體,動靜沒有常態,風性也不是確定的,沒有一個常態,有的時候是以動,動的時候啟動了,靜的時候就好像感覺沒有了。這個風是不是會有沒有的時候?因為我們好像覺得在靜的時候,風就好像沒有了。
比如:如果一個人在外面颳了好幾級風的時候,你覺得自己的身體坐在這,好像在屋子裡很定。如果你已經修這個禪,比如:打坐打得心到微細之處,你觀自己的呼吸,最後都跟拉風箱一樣就吵得受不了。聽過說兩個禪師晚上,有一個說把蚊子腿給折折了,一晚上嚎叫得他吵得他睡不著嗎?所以風大,就是動相,它也是周遍法界的。
我們自以為靜是相對而言,所以說動靜沒有常態,其體動靜不常。什麼時候在人的視野中有一個小小的發揮呢?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就是說阿難,我也是搭的這個衣,每次搭衣的時候都有一個規格的,手裡這麼一挽,往過一弄,手再過去來這樣一搭,這樣的話,他走起路來也會行雲流水似的時候,會有風出現。
曹雪芹描繪林黛玉,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就是她走起來裙子似弱柳扶風,還是用風大。當然我們不說林黛玉,還是講這個出家人比較莊嚴。
僧伽梨是什麼意思呢?僧伽梨就是比丘三衣中最大的一件,叫做大衣。如果比丘在外出莊嚴的儀式,或者是大的這種去王宮裡面應供,聚落裡邊說法,升座說法這種法會的時候,一定是要搭僧伽梨大衣的,在說法的時候而且有降服外道的加持,這個衣一披,所以有時候又稱入王宮聚落衣——僧伽梨。
大衣一般分為三品,這給大家講一些知識,有的是九條、十一條、十三條的屬於下品,還有一種是十五、十七、十九條的叫中品,最大的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條。二十五條衣就叫做大衣裡面的上品衣。所以最重要的這些法會的時候,一定要搭這個衣。對於僧伽梨其實又叫袈裟,是它的通名。
僧伽衣袈裟,又想起《西遊記》裡面,金池長老,他的這個又叫離塵服,離塵服就是斷六塵,外在的我們說六根染六塵,所以離塵服就是離外在的塵勞煩惱,離開的意思,又叫離塵服。有時候又叫消瘦服,大家不要以為說消瘦服就是說和尚應該瘦得渾身無力,面黃肌瘦,不是的,就是割煩惱,就是讓你的煩惱瘦下來,不要那麼的肥滿、豐滿,我們現在每個人的煩惱都很肥,比身體要肥得多了。
再一個又叫蓮華服,真正的內涵叫蓮華服,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無染著故。所以這裡講到的僧伽梨,就是阿難,你每次有法會的時候,常著衣服入到大眾的時候,衣服這個角會動嗎?動及旁人的時候就會有微風吹到那個人的面上。就利用這麼一個生活的小小場景,佛陀就問這個,你的風是出自袈裟的角呢?還是發生在虛空裡邊?還是在那個人的面上自己生出來的?因為微風拂面,拂到他的面上。
在這種情況下,佛就開始又給他講了,說阿難,此風,假如這個風是出自袈裟角,出自這個衣,那麼你現在身著袈裟,你正在聽我法的時候也在披著袈裟,既然風出自袈裟,說明你披著袈裟你就是披著風?你披風的時候,衣就應該不斷地來回擺,不斷地飛、搖,就是隨風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