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為遏制蘇聯遊擊隊搞納粹版「三光政策」令人毛骨悚然
納粹德國軍政領導人在入侵蘇聯之前,對蘇聯的整體實力存在嚴重誤判,天真地認為戰爭將在1941年內結束,並沒有做好長期戰爭的準備,對於有可能出現的蘇聯遊擊武裝同樣毫無準備。
隨著原計劃的落空,德國國防軍除了要應對正面戰場上蘇軍的壓力,也被日益活躍的蘇聯遊擊隊所困擾。與一般人們的印象相反的是,德軍在治安戰中的主力其實是國防軍。
不過儘管德軍竭盡全力抽調部隊到後方清繳遊擊隊,但是由於前線吃緊,德軍不得不專門成立了用於清繳遊擊隊的保安師,負責各個集團軍群後方地區的治安,德軍的保安師最初有9個,後來增加到了14個。
除此之外,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等僕從國也提供了相當部隊用於反遊擊戰任務。但即使如此,德軍在佔領區的治安兵力仍然嚴重不足,根據數據統計,平均每3平方英裡地區只有2個德國士兵。
從1941年年底到1942年年初,蘇聯遊擊隊迎來了戰爭中最寒冷的冬天,整個德軍後方的蘇聯遊擊隊只剩下3萬人左右,但是德軍剿滅遊擊隊的妄想仍然破滅了。
隨著戰爭的長期化帶來的各種資源短缺和前線部隊供應不足,德國人迅速撕下了「親善」的假面具,露出了以戰養戰的獠牙。
為了保證國防軍和德國國民的糧食供應,德國在蘇聯佔領區實施徹底的掠奪政策。1941年,德軍過度徵收糧食導致其後方佔領區出現了「無糧區」,整個地區一片荒蕪,從前線到後方的300公裡範圍內,連配種的家畜和谷種都被搜刮一空。
為德軍第六集團軍供應糧食的哈爾科夫補給區就變成了這種所謂的「無糧區」。這一政策導致在1941-1942年間僅在哈爾科夫就有11918名當地居民餓死。
此外,從1941年侵入蘇聯開始,德國人一方面殘酷的虐待俘虜,導致本來可以作為人力資源的蘇軍戰俘大量死亡,另一方面卻又在戰區強徵平民,修築道路、鐵路和野戰工事。
1942年以後,為了緩解人力資源的短缺,德國佔領當局一面以強迫手段擄掠了大批平民前往德國充當奴隸勞工,另一面稍微改善了蘇軍戰俘的待遇。
使之充當奴隸勞工或偽軍,這種前後矛盾而又殘暴短視的佔領政策自然會激起民眾的反抗,從而成為遊擊隊滋生的土壤。
有一種觀點認為,德國入侵蘇聯初期受到了當地民眾的歡迎,如果德國佔領當局採取懷柔手段,勢必能夠爭取到蘇聯民眾的支持與合作。
但其實從歷史上看,德國武裝力量在反遊擊戰中使用無情的鎮壓手段有著悠久的傳統,在普法戰爭、1904—1905年德屬西南非洲的赫雷羅族起義、一戰佔領比利時和法國期間。
德國(普魯士)軍隊都展現出了兇狠而暴虐的一面,二戰中的德國國防軍無非是在納粹主義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將這種傳統發揚光大而已。
在反遊擊戰中,殘酷的手段雖能一時平息抵抗,長遠看只能帶來惡性循環,無論是在華北抗日根據地採取「三光政策」和鐵壁合圍的日軍,還是在陷落蘇區實施「五光十殺」和保甲連坐的國民黨軍。
最終都難以徹底剿滅遊擊武裝,德軍在蘇聯的境遇也是如此。正如馬克斯·布特(MaxBoot)在《隱形軍隊:遊擊戰的歷史》中所做的總結:「僅僅定期的『掃蕩』或『警戒搜索』行動,甚至像納粹那樣殘酷的鎮壓手段都會失敗,原因是平民知道起義者會在軍隊撤走後回來」。
因此德軍的暴行除了激起更多的仇恨之外,卻無法有效控制佔領區,在殘酷的圍剿下,蘇聯遊擊隊的規模反而越來越大,逐步成為僅次於南斯拉夫遊擊隊的歐洲第二大遊擊武裝。
1985年拍攝的蘇聯電影《自己去看》(Идиисмотри)的劇照,這部影片真實的反應了德軍鎮壓遊擊隊的殘酷手段,以至於得到了「令人毛骨悚然」這樣的評語。
劇情中將大批「通匪」的平民關進穀倉中活活燒死的情節,在德軍的反遊擊戰中是非常常用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