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訥於言而敏於行」,老祖宗的忠告,還是要聽!
一、俗語解析
人們應該說話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而做事情則應該幹練勤奮。這句老人言就是告誡人們要少說話多做事,是當今社會大多數人應遵循的準則。
二、人生應用:言多必失,少說空話,做行動的巨人
《法句經·二三三》中說:「言多語失,說話應謹慎。捨棄那些不可說的話,而只說應說的話。」日蓮和尚在給其信徒的一封信中野寫道:「禍從口出使人身敗名裂,福從心出使人生色增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有時說話的人並無惡意,但對聽者而言,卻可能是傷及他的自尊心的惡語,所以勸誡人們,說話應謹慎,只說該說的話。
言談能反映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涵養功夫,說話把握尺寸,說的恰到好處,是一種修養,一種水平,既不能喋喋不休,口若懸河,又不能該說話時卻沉默寡言。而如果一個人想和平地度過一生,他絕對有必要學會在小事上或大事上進行自我克制。我們必須學會容忍和克制,脾性必須服從於理性的判斷。檢點自己的言行對個人幸福是絕對必要的:因為一些話語比打人更傷人心,多去做事少說空話才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可。有時候人們說話如同口中懸匕,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傷害他人,有句法國諺語說得好:「語言造成得傷害比刺刀造成的傷害更讓大家感到可怕。」
很多刺人的反駁,不經大腦就溜到嘴邊的刺人的反駁,如果說出來,可能會使對方太難堪。布雷姆夫人在其《家》一書中說:「老天爺禁止我們說那些使人傷心痛肺的話,有些話語甚至比鋒利的刀劍更傷人心;有些話語則使人一輩子都感到傷心痛肺。」
我們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要注意自我克制,很多成功人士都能夠聰明的懂得自我克制,他們總會避免自己心直口快、直言無忌,絕不以傷人感情為代價而逞一時口舌之快。比如,有的人在工作中看到別人幹活不好時,他不會在旁邊指手畫腳,說三道四,更不會把別人攆走,顯示他的能幹,而是很客氣地說:「我試試看怎麼樣?」這樣說了,即使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幹不好也不會丟面子;如果幹得好,即使別人嘴裡不說,心裡也會佩服他。尤其是他沒傷別人的面子,又替別人幹好了活兒,別人於是從心底裡認為這個人做人穩重,紮實,又有真本事。
我們在社會上處世,就要慎於言,敏於行,行動在別人之前,語言在他人之後,這樣才能夠做到更好。要想謹慎說話就必須要控制自己的語言欲望,首先就要儘量少說話,雖然不說話會稍顯木訥,但是也能夠給人留下穩重的印象,所以儘量少說話,可以不說的就不要去說,尤其是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的事情更是如此,畢竟言多必失;
其次就要控制自己少傳流言,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很多人喜歡在他人面前說其他人的短處,輕鬆揭露別人的隱私,這樣做不但有礙於別人的聲望,也會顯出我們做人的卑鄙,所以當聽到流言蜚語時,聽過就算了,不要記掛在心上,更不要去做傳聲筒四處張揚;
再次就是不要說空話假話,說到做到才是人品質修養的體現,如果整天空話連篇卻無實事能力,那麼必將一事無成,假話更是如此,這是一種欺騙,會失去他人的信任,最終落得說話無人聽,辦事無人理的境地,所以空話假話一定要減少,最好不要出現;
最後就要學會說話,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說恰當的話,才能夠使人愛聽和喜歡,這是立身處世最基礎的功夫,如果說話得體,就能夠讓人高興,而如果信口開河,就會傷人心失人信。
很多人不愛說話,其實並非對方內心糊塗無話可說,而是他們知道自己說多了可能就會敗事的道理。尤其處在大庭廣眾之下時,更要慎重處理自己的言談,在眾人中不能爭強好勝搶著說話,應該多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最好多做事,通過行動來體現對話語的理解,這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最能夠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
三、生活悟語
給自己的嘴放一個把門的工具,說話前先經過一下自己的大腦,別脫口而出;多做事少抱怨,很多事情不是說出來就能夠體現能力的,獲得成績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