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訥於言而敏於行」,老祖宗的忠告,還是要聽!

2020-12-16 萬家慧

俗語「訥於言而敏於行」,老祖宗的忠告,還是要聽!

一、俗語解析

人們應該說話謹慎,因為禍從口出,說話不謹慎,傷害自己又傷害他人,招來麻煩甚至招致災禍,而做事情則應該幹練勤奮。這句老人言就是告誡人們要少說話多做事,是當今社會大多數人應遵循的準則。

二、人生應用:言多必失,少說空話,做行動的巨人

《法句經·二三三》中說:「言多語失,說話應謹慎。捨棄那些不可說的話,而只說應說的話。」日蓮和尚在給其信徒的一封信中野寫道:「禍從口出使人身敗名裂,福從心出使人生色增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有時說話的人並無惡意,但對聽者而言,卻可能是傷及他的自尊心的惡語,所以勸誡人們,說話應謹慎,只說該說的話。

言談能反映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涵養功夫,說話把握尺寸,說的恰到好處,是一種修養,一種水平,既不能喋喋不休,口若懸河,又不能該說話時卻沉默寡言。而如果一個人想和平地度過一生,他絕對有必要學會在小事上或大事上進行自我克制。我們必須學會容忍和克制,脾性必須服從於理性的判斷。檢點自己的言行對個人幸福是絕對必要的:因為一些話語比打人更傷人心,多去做事少說空話才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可。有時候人們說話如同口中懸匕,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傷害他人,有句法國諺語說得好:「語言造成得傷害比刺刀造成的傷害更讓大家感到可怕。」

很多刺人的反駁,不經大腦就溜到嘴邊的刺人的反駁,如果說出來,可能會使對方太難堪。布雷姆夫人在其《家》一書中說:「老天爺禁止我們說那些使人傷心痛肺的話,有些話語甚至比鋒利的刀劍更傷人心;有些話語則使人一輩子都感到傷心痛肺。」

我們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要注意自我克制,很多成功人士都能夠聰明的懂得自我克制,他們總會避免自己心直口快、直言無忌,絕不以傷人感情為代價而逞一時口舌之快。比如,有的人在工作中看到別人幹活不好時,他不會在旁邊指手畫腳,說三道四,更不會把別人攆走,顯示他的能幹,而是很客氣地說:「我試試看怎麼樣?」這樣說了,即使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幹不好也不會丟面子;如果幹得好,即使別人嘴裡不說,心裡也會佩服他。尤其是他沒傷別人的面子,又替別人幹好了活兒,別人於是從心底裡認為這個人做人穩重,紮實,又有真本事。

我們在社會上處世,就要慎於言,敏於行,行動在別人之前,語言在他人之後,這樣才能夠做到更好。要想謹慎說話就必須要控制自己的語言欲望,首先就要儘量少說話,雖然不說話會稍顯木訥,但是也能夠給人留下穩重的印象,所以儘量少說話,可以不說的就不要去說,尤其是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的事情更是如此,畢竟言多必失;

其次就要控制自己少傳流言,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很多人喜歡在他人面前說其他人的短處,輕鬆揭露別人的隱私,這樣做不但有礙於別人的聲望,也會顯出我們做人的卑鄙,所以當聽到流言蜚語時,聽過就算了,不要記掛在心上,更不要去做傳聲筒四處張揚;

再次就是不要說空話假話,說到做到才是人品質修養的體現,如果整天空話連篇卻無實事能力,那麼必將一事無成,假話更是如此,這是一種欺騙,會失去他人的信任,最終落得說話無人聽,辦事無人理的境地,所以空話假話一定要減少,最好不要出現;

最後就要學會說話,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說恰當的話,才能夠使人愛聽和喜歡,這是立身處世最基礎的功夫,如果說話得體,就能夠讓人高興,而如果信口開河,就會傷人心失人信。

很多人不愛說話,其實並非對方內心糊塗無話可說,而是他們知道自己說多了可能就會敗事的道理。尤其處在大庭廣眾之下時,更要慎重處理自己的言談,在眾人中不能爭強好勝搶著說話,應該多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最好多做事,通過行動來體現對話語的理解,這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最能夠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

三、生活悟語

給自己的嘴放一個把門的工具,說話前先經過一下自己的大腦,別脫口而出;多做事少抱怨,很多事情不是說出來就能夠體現能力的,獲得成績才是最重要的。

相關焦點

  • 俗語「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老祖宗的忠告,還是要聽!
    俗語「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老祖宗的忠告,還是要聽!一、俗語解析不能因為一個人說了些動聽的話就提拔,也不能因為某個人行事有缺陷和不足便連他說的話都完全不理。我們用人時一定要慎重,不能只以隻言片語論事,有的人能幹但是口才不好,而有的人口才好卻沒真才學,更不能因為某人存在某點或幾點不足就連對方說話的權利都剝奪,從而以自己喜好肯定和否定他人。只有實事求是,廣納百川才是聰明人的選擇。
  • 農村俗語:「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老祖宗對男人的忠告!
    農村俗語: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這是老祖宗對男人的忠告,有何道理?老祖宗留下來的俗語不是憑空想像來的,而是具有千百年的生活經驗,所以來看,這農村俗語的存在自然有它的價值。就拿吃飯睡覺來說,其實老祖宗其實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至理名言,而這些俗語有利於我們養生,也穩定家庭之間的和諧,所以說我們在對待俗語的時候一定辯證的看待,好好利用才是最正確的。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關於吃飯睡覺俗語:「飯前不訓子,睡前不訓妻」,那麼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什麼,老祖宗對男人的忠告有何道理呢,李子來回答。
  •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什麼意思?老祖宗的忠告你聽不聽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我們的老祖宗憑藉自己的辛勤耕耘和卓越智慧,總結出了很多會實用經典的俗語,它們言簡意賅,生動有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老祖宗們留給我們的寶藏。因此,很多的俗語在民間流傳的非常廣泛,雖然看似粗俗,卻蘊含著至真至理,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 俗語:「腿軟同房,自取滅亡」,啥意思?牢記老祖宗的忠告
    其實如果這樣理解就錯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很多俗語其實都來源於生活,是數代人的人生經驗和總結得出來的,而這些智慧可以說是經歷了歷史的驗證和考驗,留下的大多是真理,哪怕細細參悟,就能讓我們受益匪淺。自古以來,健康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健康是最重要的。無論你有多少財富,你都無法與健康的身體相比。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民間俗語就是我們了解古人人生經驗的重要渠道,在農村老人的口中,有這樣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這句俗語傳達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男人需謹記「老」與「殘」、「洩」與「精」並不是說讓老人純粹節慾,這種觀點其實也是違背自然規律。古人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誡後人:在年輕的時候不要肆意妄為,在年老的時候不要過度節慾。
  •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後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給男人的忠告
    所以就有了一些民間俗語、智慧格言的出現,通俗易懂,便於記憶,傳播得更廣,影響也更深。《增廣賢文》就是一部記錄了中國民間俗語、智慧格言的啟蒙,裡面的很多俗語,對今天的我們依然很有啟發。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後半句更經典,老祖宗給男人的忠告酒不護賢酒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與茶文化一樣深入中國人的精神。中華文化有很多關於酒的傳統和佳話,李白大醉,寫出名篇《將進酒》,千古流傳。
  • 老祖宗的忠告
    ——陶淵明《止酒》在農村地區,流傳著很多俗語,其中有關於天氣的,有關於品德的,有關於社會的等等。不管是什麼俗語,都是先人智慧的結晶,老祖宗在生活中的經驗所得。別看俗語聽起來比較粗俗,但都蘊含著一定的道理。而今天我們就說一下關於「酒、色、財的俗語。古人說的「酒不顧人,色不顧身,財不顧親」是何意思?
  • 老祖宗忠告:「窮走水則散,富涉淫則衰」是何意?值得我們學習
    俗語是我國文化中不可分割的語言文化之一,自古以來在市井廣為流傳。常常聽老人說俗語,看似老套的話,卻蘊含著前人留下的道理和智慧。給予我們人生忠告和為人處世的建議,認真學習一定能受益匪淺,幫助我們少走彎路。俗話常說「窮走水則散,富涉淫則衰」,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蘊含了怎樣的人生建議,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
  • 老祖宗看透人性的忠告
    所以,才有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樣的話。而像這樣的俗語還有很多,幾千年來,老祖宗用智慧把他們的生活經歷,編成了通俗易懂的俗語,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下來。這些俗語,便是他們看透人性,看透人心的總結,老祖宗用這些話來忠告我們,生活中那些事能做那些事不能做,那些人可交,哪些人不可交。
  • 「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牢記老祖宗的忠告,受用無窮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浩如煙海的歷史塵埃間,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眾多飽含生活哲理的俗語。這些俗語,是古人在生產、實踐以及生活中慢慢積累,沉澱形成的,有些話語聽起來似乎有些粗俗,卻影響著一代代人,正可謂「話糙理不糙」!那麼農村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什麼意思呢?
  • 老祖宗忠告:「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指的是哪三種人?
    老祖宗留下這樣一句忠告:「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究竟指的是哪三種人?第一種:薄情寡義之人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看到別人有困難,即使沒有能力幫助,也會在心底表示同情他的遭遇,甚至儘可能施以援手。但是,總有那麼極少數人,不僅沒有同情心,甚至薄情寡義,哪怕是曾經有恩於他的人,在遇到困境的時候,他卻裝作不知道,把自私自利詮釋到極致,簡直令人寒心。
  • 老祖宗忠告:一個家庭走向衰敗,往往是因為這兩件事,應牢記於心
    如果你想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即使你不能創造很大的價值,那還是有意義的。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會發現我們周圍總是充滿負能量。他們不僅悲觀,還把這種負面情緒傳達給我們周圍的人,讓我們很不舒服。對生活非常消極的人通常沒有原則和限制,看上去很自由,但是他們的思想非常困惑,不知道去哪裡。還有另一類人。他們的生活很辛苦,但他們每天都能非常務實,這確實是一種幸福。
  • 俗語「久病孝子離,家敗有邪人」是什麼意思?老祖宗說的很現實!
    民間的俗語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俗語佔據了我們生活中交流的很大一部分!當我聊起某件事情,總會找到幾句俗語與之對應!「久病孝子離,家敗有邪人」就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俗語,那麼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仔細看來,這句話其實說的很現實!
  • 俗語:「出門千裡不拿針」,針代表什麼意思?老祖宗看得很通透
    農村俗語大多是舊時人們經驗的積累,是一種傳統文化,自然就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如果放在現代社會,因背景不同,看似很簡單的一句話,大多數的人從現代思維的角度去理解,就會是現代社會的烙印。要準確理解這句話,還得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
  •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何意?老祖宗的經驗!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何意?老祖宗的經驗!雞和狗都是屬於家裡養的家禽,在中國民俗,老祖先們為了更好地存活早就已經開始試著著去飼養雞和狗了。不過,話雖這樣說,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句俗語還是可以解釋的:因為一般雞和狗的壽命都在10年上下,因此,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也是老祖宗的經驗。
  • 孔子:君子修為,訥於言而敏於行
    對於說話,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訒、訥均為言語遲鈍之意。「訥言」就是主張言語要遲鈍、簡約,說話越少越好。據說孔子在家鄉行走,就常常是這般恭順溫和、不善言辭的「訥言」形貌。對於為什麼要「訥言」,孔子給出的回答是:「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 俗語:半路夫妻硬如鐵,老祖宗婚姻中的智慧,中年人值得一看
    俗話說:「衣服要有尺寸,語言要有分寸」,人跟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相處,特別是夫妻之間的交往對人生有重要的意義。老祖宗都喜歡從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總結道理,以前發生的事情都總結為簡單好記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來自老祖宗經驗智慧,所以也成為了很多後輩為人處事的生活準則,其中就有「半路夫妻硬如鐵」,這個又是怎麼回事呢?
  • 俗語「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什麼意思?老祖宗給的忠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睡覺吃飯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分,而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其實也有不少講究,從古時候到現在,我們的先人前輩們用他們的生活經歷為我們總結了許多經驗,這些經驗成為了俗語一代又一代的傳給我們,無論是講做人的道理還是講做事的經驗,我們都從中學到了很多。
  • 俗語:「不怕野花進房,就怕紅杏出牆」何意?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
    俗語是我國民間很流行的一種口頭語。它匯集了普通民眾千百年來積累下的生活經驗,幻化成一句句簡明扼要的短語,成為後世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俗語也因此而深受老百姓們的喜愛。寒冬臘月,當田裡的農活收拾完畢,農村的街頭巷尾就就會聚集了一些老人,他們愜意地曬著太陽,談著一些家長裡短的事情,這時候往往會從他們那裡聽到一些民間俗語。其中有一句俗語:「不怕野花進房,就怕紅杏出牆」。初聽這句話,難免讓年輕人摸不著頭腦,那麼它具體闡述了一個什麼意思,又凝聚了老祖宗什麼樣的人生經驗呢?
  • 老祖宗忠告:人到五十,這三種「親人」不要來往了,躲得越遠越好
    老祖宗忠告:人到五十,這三種「親人」不要來往了,躲得越遠越好在中華大地上生活了百萬年的猿人子孫們,在與天地拼搏的漫長歲月裡發展為新人,並給他們億萬的後裔留下來了1份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俗語便是當中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