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一天,羅大佑去修摩託,見幫他修理摩託車的維修工在那裡一邊修車一邊唉聲嘆氣的,覺得很奇怪,年紀輕輕的有什麼不高興的?就和他閒聊起來。
對方告訴他,自己是從鹿港來的,偷了家裡兩萬塊新臺幣,想來臺北闖天下,賺大錢回去光宗耀祖,誰知道,沒多久,這筆錢就被自己花光了,現在沒有錢也沒臉回老家了,只好每天窩在這個車行修理摩託車。
臺北距離鹿港只有三小時的車程,可是那些離開家鄉的年輕人卻因為在大都市混的不好,不敢回家。深有感觸的羅大佑於是創作了這首《鹿港小鎮》: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清晨 鹿港的黃昏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再度我唱起這首歌
我的歌中和有風雨聲
歸不到的家園 鹿港的小鎮
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由於歌曲中「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中的「臺北」一詞在當時過於敏感。遭到臺灣審查部門反對並勒令修改。後來的版本把「臺北不是我的家」改成了「這裡不是我的家」和「城市不是我的家」
所以羅大佑從未去過鹿港,卻寫出了這首著名的歌曲《鹿港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