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切的生活基礎,只有身體在健康的情況下,未來才有無限的可能!
食物隨著食道進入腸胃,就開始了消化和吸收,最終剩餘的食物殘渣,則會在腸道內生成糞便並排出。
有養生專家稱:消化系統健康的人,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段排便,這種說法真的正確嗎?
在一般情況下,健康的成年人每周大便次數在3次以上,這是因為當天攝入的食物並不會直接被機體消化、形成糞便,而是需要一段時間後才可被完全消化。
只有在腸道內積攢了足夠數量的糞便後,便意才會來襲,隨後排出體外。
從科學角度來看,每天排出1次大便只是理想狀態,但並不是健康的唯一指標。
排便習慣的養成,的確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由於腸胃蠕動也是依靠神經系統完成的,排便習慣就是身體的另一個「生物鐘」。
在排便習慣養成之後,到了某一時間段,神經就會形成條件反射而產生便意,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固定的排便習慣。
大部分人習慣於在早上起床後排便,這是因為腸胃經過一夜的消化和蠕動後,糞便在腸道內堆積,對腸壁產生壓力,引起了排便反射而引發的。
對於排便時間段卻沒有嚴格的要求,畢竟每個人的體質、飲食和生活習慣等都不相同,所以排便時間段也不相同。
從科學角度來看,正常排便除了和排便習慣有關外,最主要的是大便的狀態!
如果大便出現了以下幾個變化,這就要警惕起來了:
1、大便次數少
就如同上文中提到的一樣,正常人每周大便次數應在3次以上。
而如果每周大便次數少於3次,且每次大便的過程十分不順利,出現大便乾結、不易排出等情況,這就是典型的便秘表現,說明你的腸胃需要調理了。
2、大便習慣改變
成年人在養成屬於自己的大便習慣後,輕易不會發生改變。
如果近期大便習慣突然變化,比如一天內多次大便、緊張時就想大便,又或者是大便次數迅速減少等,就可能是便秘、腸易激、腸息肉或腸癌到來的信號。
3、大便形狀的變化
在正常情況下,大便應該是圓柱形或蛇形狀態,總之就是成形的。
如果大便突然發生了形狀改變,比如扁條樣、細條樣、稀水樣等,都是腸道異常的信號。
特別是細條樣大便,很可能是腸道內出現了異常佔位,比如息肉、癌腫等。
4、氣味和顏色
如果大便散發出了濃烈的腥臭味,且出現了便血、黑便、膿液樣血便等表現,這就是消化道出血的症狀。
往往和腸癌、息肉等疾病有關,特別是膿液樣的血便,可能是腸癌中晚期發出的信號。
總的來說,養成自己的大便習慣的確是有益處的。
但大便習慣並不是唯一表現腸胃健康的方式,只有大便在排出正常的情況下,才足以說明你的腸道是健康的。
如果有以上幾個異常表現,還是儘早就醫檢查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