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她要離婚,在隔離期間她實在受不了老公的冷暴力了。
她老公是公司的高管,收入高人也穩重,當她諮詢我離婚相關問題時,我好奇問她為什麼要離婚。她告訴我,結婚四年,她老公從來沒有對她說過「我愛你」,婚後絲毫不關心她,連她不吃香菜,他都記不住。剛認識的時候,他們彼此是喜歡對方的,可曖昧了很久,他就是不表白,逼著她主動告白。談戀愛的時候,他老公跟他們共同的朋友說恐婚,沒有那麼喜歡她。她知道後要分手,他只是說她喜歡胡思亂想,不做任何辯解。結婚後,每次發生矛盾,老公永遠都在迴避,即便是吵架,他也總是抱怨他自己有多不容易,絲毫不顧及她的感受,在這段婚姻裡,她絲毫沒有感受到被愛,這樣感覺不到愛的婚姻實在無味。
01明明渴望愛情,卻一直單身
日本作家岡田尊司在《把不安當作朋友·如何直面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中提出,冷暴力的人,其實就是不想面對,逃避,久而久之性格就演變發展成為怕麻煩甚至逃避麻煩,這部分人可能是「迴避型」人格。
他們通常表現為冷漠和高傲。他們做事很專注,事業的發展的都不錯。但他們對別人缺少關心,沒有同理心,內心裡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總表現的特別消極和不在乎,尤其是和伴侶的關係。
迴避型依戀者,在心理學中又被稱為「性單戀」。這個群體有著一個悲傷的稱號,叫做「永遠無法摘星星的人」。當他們靠近星星時,會覺得星星是一塊碩大的隕石,隨時可能砸得自己四分五裂。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面對愛情,第一時間拒絕,覺得被人喜歡是一件特別不舒服且渾身膈應的事。又或是明明很喜歡一個人,但是當被喜歡的人喜歡,他就特別不舒服,本能的拒絕。而在獨處的過程裡又不敢走出舒適區、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給自己設限。
他們看似冷漠,沒有共情性,但實際上他們是很強烈的感情需求,但因為害怕失敗,自卑,沒有安全感等悲觀情緒,一點一點的抑制自己的感情表達。當另一半過於靠近時,他們會立刻做出逃離的舉動,刻意和伴侶拉開距離。當兩個人產生矛盾,或有壓力時,他們就會選擇逃避,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防禦,所以很少會主動表達情感。
02自我界限僵硬是一種精神障礙
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迴避型依戀人格的特徵定義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2.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3.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捲入他人事務之中。 4.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儘量逃。 5.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6.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 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形成是多因素的。
可能是你的小時候,父母沒有跟你形成依戀關係,從而導致你「內在的關係模式」,就是迴避依戀。
也可能是你曾受過很大情感挫折,比如失戀,被親密的人背叛等等。但不管誘發因素是什麼,迴避依戀的人有一個共性就是:自我界限僵硬,內心很少敞開。
在高甜劇《親愛的,熱愛的》裡,韓商言又帥又酷又優秀,可即便是無時不刻發光的人,他也有自己弱點,他有一肚子的好,但卻總習慣用看起來冷漠絕情的方式表達出來。劇中的佟年和韓商言有著很美好的結局,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迴避型「人格真的會重傷你,哪怕是你們已經在一起了,他的臭脾氣也會分分鐘逼著你提分手。如果不夠內心強大、相處不夠久,是看不懂他的。韓商言的冷漠有一部分家庭原因,他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就不再了,從小缺愛,沒有依靠,這也造成了他不善於表達自己,哪怕內心渴望的像一團火,也做出一副我不需要的冰冷態度,從而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傳統的中國父母,很少人有習慣去表達愛,在教育孩子方面常常將求嚴格要求,這也造成了很多人在佟年時刻的性格陰影。當自我壓抑與自我否定,成為了一種防禦性的手段,他們往往會找藉口逃避,不善表達,害怕被拒絕,恐懼與人交際,即便是渴望親密關係,但對未知的恐懼會轉化為失望。
03不想一直錯過,就要做出改變
喜歡一個人,需要堅持很久,很多人都堅持不了沒有收穫的付出。人之所以能夠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與需求,在於他對積極回應的良好預期,這種預期來源於無數次的積極經歷。和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談戀愛需要你耐心和溫柔,對於他們來說,接受一個人是一件很漫長的事,往往需要特別主動,當他們確定你是值得被愛的,他們才會主動去愛。
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能寄托在別人身上,沒有人有義務幫你解決情緒,戀愛是為雙方愉悅,誰也不是用來做垃圾桶的。如果你是」迴避型「人格,一定要重視自己的情緒,及早地調節。
逼著自己做出改變嘗試表達自己的情緒接受身邊人的關心和付出克服人際交往障礙學著愛自己以外的世界早日走出自我閉環,敞開心扉,嘗試表達愛,不要讓自己錯過身邊愛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