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被大企業幾近壟斷、設計師被當成明星看待、總是要擺出理想生活形態的意見領導人的面目等等…我不屬於這樣的時裝界。明確點說是反時尚(anti-fashion)吧。
-Jim Chen Hsiang Hu
真實、純粹、專注,與他的作品如出一轍的屬性,處事極為謙遜的Jim Hu的獨特個性令人印象深刻。
【 ㊣ 】
秀場(runway show)
Jim Chen Hsiang Hu,來自臺灣高雄的一名設計師,當然我更想把他定位成概念藝術家。
2015年的中央聖馬丁本科畢業作品展上,他的作品以亮豔的全紅色系列博得好彩,斬獲歐萊雅年輕天才設計師獎。設計結合了複雜的特殊工藝與雷射切割技術,製造層疊設計,在胸口、下擺、面部打造精美大膽的3D立體錯視效果。
▼
國外媒體對其作品的極高評價:
『 It came as a surprise for the Central Saint Martins BA Fashion graduate Jim Chen-Hsiang Hu when it was announced, at some point during the final runway show, that he was the 1st prize winner of his year.Originally from Taiwan, Jim approaches his practice with a particular dedication and humbleness, while pushing the boundari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 his breathtaking laser-cut dresses and multi-dimensional garment – always with an attention to elegance and grace. 』
靈感(inspiration)
「點擊查看高清圖 」
▼
TIWILL:
這組畢業設計系列的靈感來源是什麼?通過這個系列想傳達怎樣的設計想法?
Jim Chen Hsiang Hu:
透過想像來描畫感知難以觸及、但其與其之聚簇卻做為一切根本的基礎構成形態,並希望藉此牽動起關於因果的思考。而使用線與線在空間中的交錯來模擬這種龐大的動態有序性所構成的混沌感,隨之而生的就是『系』【一種新的三維紡織技術,也是作品名稱】。本來想要透過這個作品讓大家去想在種種現象之後的因果,但好像比較沒有人去想到這個部分就是了。
設計思路(design thought)
▼
這樣的概念其實也是延續小時候對科學的興趣發展出來的想法,最後在畢業作品中選用這個手法也有對風格化的未來派(未來派僅僅只是一種科技味道的符號裝飾在本質並沒有改變的服裝上)的抗拒,和在這段時間裡面感受到的社會變革、對服裝系統的不信賴等等,服裝耗費如此龐大的資源,但它又為我們的社會帶來什麼?
號稱要不斷做出新東西的服裝,相比其他設計領域甚少認真面對並解決問題,現代的服裝只是販賣著可消費的奢侈感,不斷反芻同樣的元素,過快的步調和資本導向反而使它沒有辦法累積形塑真正有意義的創新,又事實上,對於大企業來說比起創新維持已經既存的獲利模式更為合理…
簡短的說,這個作品也帶著我希望社會代謝的願望,也因此我想要專注發展對社會可能有利的技術或科技,但或許這個部份還要更長的時間來醞釀。
軟體優化(software optimization)
▼
「I want to make something that potentially could benefit society.」
碳纖維紡織塊
▼
製作過程(making process)
「 It’s really my own conversation with that material.」
by Mick Abela
▼
TIWILL:
在整個設計過程尤其是製作階段好像出現過困難是嗎?具體是哪些困難,後來如何解決的?
Jim Chen Hsiang Hu:
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困難,最早期的困難是技術上的——到底要把紡織架做成什麼樣子、到底製作流程又該是怎樣等等…後來決定畢業作品要以這個手法完成時,就要面對老師的質疑、自己對於這個技術的可應用度的不確定感,還有學校的階段性作業審核標準也都是曾經有過的問題,但是也是要試圖在心理上克服這些壓力,到了比較後期,心情其實已經大轉彎,對於得失變得很無所謂,剩下的問題大概是一些零散的意外事件影響了進度、還有肉體上疲勞感,但還是得繼續做下去這樣。
三維效果(3D display)
「 I wanted to introduce one more angle or dimension into design.」
by Mick Abela and Jim Hu
如果容裝進一個肉身是與世界連結的唯一介面,那麼我多麼希望我的肉身是如此稀薄,以致於我的影子都不足以沉重,無力落到地面。
後臺(backstage)
「I feel that fashion is mostly a lot of shifting of the same elements – it’s nostalgic, and too narrow for me.」
by Jorinde Croese
by Mick Abela
TIWILL:
在聖馬丁的學習生涯給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在設計思路上有哪些啟發?你最想感謝的是誰?
Jim Chen Hsiang Hu:
在聖馬丁,我想最好的是這個環境裡聚集了許多想把東西做好的人,還有它的名聲使得大家會注意它的畢業展,除此之外它很多部分就像世界上任何一所美院一樣充滿各種人各種事。
設計思路如果單純是指作品概念,那很大部分,都要歸到我從小時候就開始有的對科學、科技的興趣,這型塑了我很多後來的觀念,要指一些服裝設計師的影響的話,最喜歡的服裝設計師是三宅一生,他的東西當時是技術上創新、有持續發展性並且是實穿的,我也讀了些山本耀司的東西,他是比較少數沒有要廣告化自己的人,也是服裝設計師中少數願意明確談論關於社會種種的人,有同樣特色的還有我之前工作的加賀美敬,
西方設計師的話我蠻喜歡Maison Martin Margiela,但當然儘管是喜歡的設計師也並不完全同意他們的一些觀點,讀他們的訪問或是自述更像是透過這樣反射出我自身的想法吧。除此之外是一些跟服裝不太有關係的閱讀和觀察。
感謝的人我想還是父母吧,就算他們不一定知道我在幹嘛還是支持了我。
成片(blockbuster)
▼
"The 3D woven technique – which I named Xi (系) – was developed through the searching of a proper vocabulary that tells the story."
Models: Marianna Janowicz and Livvy Lightfoot (the one with dark hair)
Photographer: Zi Yu
Make up artist: Agnes (Shu-Han) Hsieh
TIWILL:
你覺得把你定位成服裝設計師準確嗎?你對自己在服裝上的風格和角色是如何定位的,接下來有什麼進一步的規劃?
Jim Chen Hsiang Hu:
我想這取決於對服裝的定義為何,如果說服裝只是單純物質上的服裝(garment)而不是時尚(fashion),那我想我算是吧,儘管這個作品並不考慮服裝實用性,雖然之前,一再說我現在更想做的是其他東西。
我其實不太從風格出發想作品,而是比較喜歡從概念開始,如果一定要說視覺要點的話,我喜歡有空間感或是很純粹的東西吧。至於我在服裝的角色,其實我也不是很確定我有沒有在服裝界就是了,或者至少不在現在這樣服裝界裡吧—市場被大企業幾近壟斷、設計師被當成明星看待、總是要擺出理想生活形態的意見領導人的面目等等…我不屬於這樣的時裝界。明確點說是反時尚(anti-fashion)吧。近未來的規劃主要是想要把這個技術再提升,好拿去做其他領域的應用,比較現實面的就是找到資金做接下來的作品吧。除此之外也想寫點東西,理清一下一些想法。
Jim Chen Hsiang Hu的作品讓我印象深刻,起初我認為立體模型的效果只是3D建模列印出來的而已,但當我深入了解之後,才知道原來這些交錯複雜的三維織網是由一根根紅色細線立體交織而成,這工程量之大,精細度之高,都非常人能想像和完成。況且在世界最高學府之一的中央聖馬丁的嚴峻的時間和繁重的課業壓力下尚且交出如此精彩的作品,的確值得天才設計師這個稱謂。
雖然這組設計在實穿性上有待提高,但設計師創異的概念和三維紡織的創新技術卻給服裝行業帶來新的突破和思考,以作品立身用在Jim Hu身上再適合不過了,他的專注、堅定、突破的精神代表了新一代年輕服裝藝術家的狀態,同時其突破性的鑽研精神更是值得每一個已成為的和即將成為的服裝設計師們學習。
▼
Jim Chen Hsiang Hu接下來的更多優秀作品將會在其個人網站:onemoredimension.com上面分享給大家,請大家密集關注,祝好。
【本文屬裝研國際獨家採訪,歡迎分享,但不得用於商業用途,違者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