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由於某種天生的自我毀滅衝動,從小我就喜歡在無聊的閒暇時光看各種滑板節目轉播 —— 倒不是因為我自己也能玩一手,而是比起其他更著重於強調展現人體機能極限的運動,我更樂意看看這些敢於與疼痛做鬥爭的人們。
我小時候沒有能力、也沒有條件試一試滑板,運動平衡能力不發達的我,在平時走路的時候說不定也會摔著,更不要說國內複雜的車況與路面,還有小時候某次騎著滑板車上學並丟失的經歷,也讓我直接打發了買一個滑板試試看的念頭。索性在某個衛視的體育頻道上還時常有 Extreme Games 節目的轉播,但是由於是冷門運動的關係,國內轉播的 Extreme Games 一般的播出時間大概都是在下午3點後到晚飯之前。我也只能在暑假的下午無所事事的情況下,看著那些一次又一次的在 U 型管上摔落的人,度過一個炎熱而苦悶的下午。
狗鎮議員不好當,滑板公園不好進!
雖然滑板在60年代就被發明了出來,但是直到80年代改良以提高了這種運動對技巧的需求和觀賞性之後,隨著電視媒體的大肆宣傳,才成為一項在美國家喻戶曉的青少年運動。和其他同時期發揚光大的青少年次文化一樣,滑板在絕多大數時間無法避開失敗和痛苦的情況下,以直面傷痛的情況來進行反抗與發洩。
與強調對抗的球類運動不同,滑板手們的情緒並沒有向一個具現化的競爭對手宣洩,而是通過不斷挑戰更具有危險性的高難度技巧來進行自我超越。雖然在街上做一個 ollie 能讓姑娘們對你側目,但是失敗上百次之後成功一次的360°翻越之中的傷痛和喜悅,也只有你一個人能享有。
作為對滑板運動喜愛的替代,我把目光投向了我同樣喜愛的電子遊戲上,並馬上發現了一片新天地。在某種程度上,滑板遊戲算是較為仿真的電子遊戲之一;你玩得好便能做出酷炫的動作,玩得不好便有無數的跌地狗啃吃屎等著你。一方面作為遊戲玩家來說,能以滑板手和觀眾的雙重身份來享受滑板的樂趣。在另一方面,廠家們也樂於開發這種受眾高、而且特別是對於早期的遊戲開發商來說比較容易開發的遊戲。
《720°》絕對是街機廳裡最酷炫的那一臺。Boombox 加上超大屏幕。快投幣!
作為先行者,ATARI 很快的就把眼光投向了當時如日中天的滑板,以 Tony Hawk 招牌動作命名的《720°》便是史上第一款滑板遊戲。就算是在昏暗吵雜的街機廳,《720°》也是屬於最出風頭的那一類的。無論是帶有 Boombox 的框體,還是比一般街機更大的屏幕和較高的解析度,亦或是使用新穎的全向操控搖杆,都表明了這款街機和其模仿的對象一樣都是與眾不同的。
遊戲內容很簡單,你是某個滑板高手,在一個滑板城市裡面的數個滑板公園裡面挑戰高分 —— 經典的 ATARI 式打分遊戲。雖然現在看起來畫面很簡陋,但製作者們還是在有限的技能下,儘可能的讓遊戲角色清楚的展現了如抓板等滑板動作。遊戲結束的方式只有兩個:一個是用光你所有的挑戰次數,另一個則是如果你在滑板城市中停留超過了一段時間,系統便會報出一句 「Skate or Die!」, 之後便會有一隻抓住你就會 GAME OVER 的鬼手,不斷尾隨你。
不得不說,這個設定實在是非常遵循滑板精神, 遊戲中你會碰到無數挫折, 但是唯一能擊敗你的卻是你停止滑板的思想。
Skate or Die!
隨著《720°》的大熱以及 NES 在北美的流行,在當時初露風頭的 EA 也搭上了滑板熱這一股東風。如果說《720°》裡的 「Skate or Die」 是句口號,那麼 EA 的《Skate or Die》從標題到遊戲內容都顯示了它對前輩遊戲的借鑑與致敬。比起一般總想著和大牌滑板手搭上關係的遊戲,《Skate or Die》的招牌人物非常叛逆:被設計成留著 Mohawk 頭卻長著一副喜劇明星 Rodney Dangerfield 臉的滑板店大叔。
受限於 NES 的機能,畫面和操作上都遠不及他的前輩《720°》,但是遊戲順應了 NES 的家庭同樂慣例,加入了雙人模式。稍顯彆扭的操作,在對戰模式下反而成為了增添風味的佐料。這樣一款極富80年代風情的遊戲,成為了北美 NES 的必備遊戲卡帶之一。大概是受到其童年回憶加成的原因,遊戲還在07年進入了任天堂的官方模擬遊戲服務。
少數使用真人畫面作為包裝的 NES 遊戲。
我猜他們沒有給 Rodney 付過版權費。
I Fought the Law!
到了90年代,隨著 3D 遊戲的普及,滑板遊戲得到了一次進化的機會。畢竟在這之前的 2D 滑板遊戲裡,玩家所能做的最複雜的事,不過是跳起來瘋狂自轉而已。首先吃螃蟹的,便是由極限運動的大力推廣者 ESPN 的《Extreme Game》;為了一次性展現出所有的極限運((BMX、速滑板、滑板和旱冰),遊戲選擇了一個*Sigh*大亂鬥的方式,讓他們一起競速。
遊戲在暴力摩託式的異種非機動車競速比賽之外,還在賽道上加入了符合許多 Extreme Games 傳統的闖門柱等障礙,讓你給父母解釋你在玩什麼的時候勉強能找個 「這是個體育遊戲」 的藉口。隨著 Extreme Games 本身的高知名度,再加上一邊騎 BMX 一邊揍人這件事挺酷也挺 」叛逆」 的,導致這個遊戲還是賣得不錯,並發行了幾款續作。
Eat This You Bitch!
奇怪的是,這個時候的人們固執的認為:滑板遊戲就應該做成競速遊戲的樣子。那麼根據 「競速遊戲必有街機版本」 的定則,SEGA 在1997年就開發了這套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的街機滑板模擬遊戲《Top Skater》。是的,在一塊板子上靠扭屁股來控制方向很蠢,也沒什麼樂子,但是想想《回到未來 2》裡面的懸浮滑板,這個遊戲大概是那個時候最接近 懸浮滑板 的東西了。
不過萬一真有人玩了這遊戲之後覺得 「哎呦滑板還不錯噢」 然後買了個滑板開始玩,這破街機就能超出他本身的價值了。
有史以來最蠢的街機之一。
海報上的角色設定很像《東京番外地》(Last Bronx)。
謝天謝地,作為史上最成功的滑板遊戲系列,《Tony Hawk’s Pro Skater》終於把滑板遊戲拉回了他應有的樣子。雖然《Pro Skater》裡也有一些獎盃賽和時間挑戰之類的東西,我還是最喜歡一個人在空蕩蕩的滑板公園裡,無限自由而孤獨地摔倒。
單是 Tony Hawk 這個招牌就已經夠 Pro 了,不是嗎?
從此之後,滑板遊戲就定下了它的調子:第三人稱自由滑板,並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的進行畫面和遊戲細節的升級。除了《Tony Hawk》系列之外,還有例如《Skate》這種利用了高端的物理引擎以及加入了多人網絡模式的優秀系列,同時也有獨立開發者們製作了例如《OlliOlli》這般另闢蹊蹺,以速度感和用簡單畫面,就能表現出各種滑板技巧的 2D 滑板遊戲。
深受板仔們好評的《Skate 2》。
感謝 PSN PLUS 的限免,讓好多人體驗到了《OlliOlli》的輕鬆樂趣。
現實中你可不能這麼玩。
滑板令人著迷的地方,和它的危險性是分不開的。所有滑板高手們都會告訴你,他們身上的零件都或多或少的因為滑板產生了缺失或者損壞。而滑板遊戲,就是我這種膽小鬼的最佳替代品 —— 一方面我又幻想著能做出這樣那樣的帥氣動作,另一方面我又放不下面子在眾人面前摔一大跟頭。我或許是個懦夫,不過事關尊嚴,在遊戲裡做個滑板高手又如何呢?
版權聲明:《文藝犬》致力於好文推送,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無法查實原作者姓名,在此對表示深深的敬意與歉意。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留言聯繫我們。
沒有心靈雞湯,沒有勵志故事,沒有娛樂八卦,沒有養生秘笈。。。除此之外都有,有視野,方見人生風景。
長按上圖,選擇識別二維碼關注
版權聲明:《文藝犬》致力於好文推送,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無法查實原作者姓名,在此對表示深深的敬意與歉意。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留言聯繫我們。
沒有心靈雞湯,沒有勵志故事,沒有娛樂八卦,沒有養生秘笈。。。除此之外都有,有視野,方見人生風景。
長按上圖,選擇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