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曾發現這個問題:韓愈文名千古浩蕩,可是為什麼課本卻很少收錄他的詩?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啊,他是文章巨公啊,他是百代詞宗啊,他是被諡為「文公」的風範大家啊,然而在我們印象裡,他的名號在唐宋文壇好像遠遠不如李白、杜甫、蘇軾。
其實,韓愈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詩歌亦獨具特色,在雲煙萬狀的大唐詩壇別有一番風味。韓愈寫詩以雄大氣勢見長,以追求怪奇意象著稱,他天生浪漫氣質,骨子裡就喜歡新鮮奇異的東西,因此寫下的詩歌酣暢淋漓、氣豪勢猛,但有時也會令人看不太懂。不過,韓愈19歲時寫的這首詩卻在其作品之中別具一格。
唐貞元二年,韓愈十九歲,正值風華少年,還尚未嘗到生活和仕途的苦,因此胸懷遠大,自小就刻苦攻讀詩書的他,立下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抱負。這一年,他遊歷河東,來到中條山上,被眼前的壯麗所震撼,因此揮筆寫下了一首奇詩。
《條山蒼》
條山蒼,河水黃。
浪波沄沄去,松柏在高岡。
乍讀之下,不禁感嘆:這是什麼詩?字數雜亂,內容簡略,甚至感受不到什麼詩意啊?就好像是為完成任務而寫的遊記一樣。這就是韓愈的厲害之處了,別看此詩僅有短短4句16字,卻色彩斑斕,對比強烈,既有繪畫風韻,又有動靜之美,又因為它形式上很像歌謠,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歷來受人傳誦,好評不斷。
首句「條山蒼」,蒼是深綠色,綠山必然翠,因此這簡單一個「蒼」字就描繪出了中條山的壯麗色彩;而以「蒼」來概括一座山的風貌,說明此山是連綿起來渾然一色的,放眼望去滿目蒼翠:中條山之山勢夠大!下一句「河水黃」,看似是與上句形成對偶關係,一個寫山一個寫水,其實這河也是為山服務的。
水為何而「黃」?說明水流竄急而流量巨大,將河底沉沙翻湧而起。韓愈借河之滔滔漭漭來映襯山之氣勢雄偉,且河水的混黃之色又與山的蒼翠明麗形成顯著對比,使二者形成強烈的視覺差異,達到了山水分明的藝術效果,也更加凸顯出了中條山水的波瀾壯麗。詩人僅用「蒼、黃」二字,就展開了一幅浩瀚的山水畫卷。
「浪波沄沄去,松柏在高岡。」沄沄形容波浪滔滔的樣子。這兩句其實是對前兩句的解釋和補充:河水黃是因為「浪波沄沄去」,山蒼翠是因為「松柏在高岡」。雖然前後意義差不多,但其藝術境界卻大不相同,因為前兩句只是直觀印象,而後兩句則融入了動靜結合的手法,河山一動一靜,相映成趣。
到此為止,韓愈的景色描述已經全部完成,但他的精神塑造卻還沒有挖掘到。你以為19歲的青春少年大老遠跑到中條山就為了旅遊?吹吹山多綠水多黃?非也,古人云詩言志詞言情,韓愈此詩意在抒發自己的壯志豪情。看似是詠景,實際則是詠志。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流水自古以來就被冠以時光逝去的代表,韓愈以滾滾而去的浪波來感嘆人生易逝。生命是短暫的,那麼怎樣做才能無恨無悔呢?那就要學站立在中條山高崗上的那些松柏,學習它們、剛正不阿的人格、堅韌不拔的品德,如此一來,也便能像它們一樣萬古長青。
「松柏在高崗」一語雙關,既解釋了「蒼」,又抒發了作者奮發勇為的志氣與理想。正因為有了這兩層境界,使得這首詩既有境界遠闊的風景,又有鬥志昂揚的立意。所以,這首不像詩不像詞的16字小詩,才能歷經千年時光,依然綻放著哲理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