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開放三胎」又上熱搜了。
話題一出,閱讀高達6億,討論達7.7萬。
一個月前,專家建議開放三胎已經讓大家情緒激動一波了。沒想到,這次大家的反應還是那麼激烈。
主要的態度還是:
「婚都結不起,還生三胎。」
「自己都養活不了,不想生個孩子跟著受苦。」
「不生,二胎都不打算要,堅決不生。」
可見,大家對「被勸著生孩子」這件事不是那麼友好。
但評論區也有一些理解專家的想法。
「專家這樣建議,不是專家不懂,只能說明專家真的沒辦法了。」
因為2020年中國人口報告顯示,「少子老齡化」問題已成為21世紀中國面臨的最大灰犀牛之一。
什麼是「少子老齡化」?就是出生率低,老齡人口多。
問題有多不樂觀,看看這個人口結構圖,就全明白了。
「恐婚恐育」是個社會問題,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三胎政策能解決的問題。
自2015年全面放開二胎政策以來,已過了五個年頭。
在計劃生三胎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第一批二胎家庭現在怎麼樣了?
二胎開放五年後,
第一批二胎父母已「瘋魔」
有人說,養一個孩子就養了一個碎鈔機,那兩個孩子就是兩臺。
每天晚上,聽著這兩臺碎鈔機「轟隆隆」地響,腦殼就忍不住疼。
沒錯,有二胎後,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窮」!
養娃一時窮,一直養娃一直窮。
網上有個詳細的統計,列舉了孩子在各個階段的花費,看著真讓人頭大。
也就是說,一個孩子的平均費用在62萬~197萬之間。
那兩個孩子呢?
就這樣,有的父母,在有了二胎之後,不知不覺地就成了「隱形貧困人口」。
養娃就是一場燒錢大戰,窮是最好的避孕藥。
據統計,在2020年中國養娃成本Top10城市中,從孩子出生到大學畢業,十個城市全部在100萬以上,有4個城市在200萬以上。
難怪會有人說,「養大一個娃,就要消滅一個百萬富翁」。
為了孩子能過上有質量的生活,老母親老父親自覺地調整了生活習慣:
老母親為了孩子,買了空氣淨化器和高價奶粉;
老父親為了女兒的學業,自動放棄了看電視,換車這些「浪費行為」;
確實,有了孩子之後,就不要想有什麼個人生活。
生活的原則就七個字:一切以孩子為本。
什麼購物、旅遊換手機、我穿著最樸素的衣服拿著最便宜的帆布袋,送孩子上最貴的補習班,我驕傲!
什麼美食、朋友圈秀恩愛、我跟老公挑著夜燈,一起研究「雞兔同籠」,為孩子的學業盡一份力,我自豪!
他人說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當父母,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潛力有多大!
「那麼喜歡孩子,就再生一個吧!」
「滾!」
不是不願意生,
是生活已經把人耗幹
之前熱搜有個話題「這屆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生娃了?」
其實除了缺錢,這屆年輕人普遍缺的還有休息時間。
這條消息在微博上獲得了將近十萬網友的贊同。
「我發現不管下班有多晚,到家之後,一定要玩三個小時才睡覺。這三個小時,就是人的休息剛需。」
為什麼不願意生孩子呢,為什麼不願意用休息時間養孩子呢?
問題是,現在的年輕人真的沒有休息時間啊。
這就是目前生育問題的現狀:不是年輕人想不想生孩子的問題,而是職場壓力和社會節奏是否允許年輕人生孩子的問題。
因為工作實在是太忙了。
還記得前幾天,北京有個小姑娘,她都加班半個月了,生日當天,被領導叫回去加班。
已經打上車的她哭著讓司機掉頭,她說:「今天是我生日,只有銀行給我發了個生日快樂的簡訊。」
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只需要一瞬間。
不說年輕人,那些已經結婚,有車有房的「成年人」總算能養得起孩子吧?
是的,他們是有車有房,但是他們需要還貸啊。
他們是「職位光鮮」,但是他們的壓力之大,應酬之多,心裡之苦跟誰說呢?
就像這條微博說的那樣:「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的,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車有房有娃的那些。」
因為他們不敢生病,不敢遲到,更不敢辭職。
還記得那個為了拿全勤獎,在地鐵裡狂奔,暈倒了也不願意休息的媽媽嗎?
還記得那個在寒冷的街頭下,嘴裡嚼著乾麵包,埋頭痛哭的爸爸嗎?
不是為了孩子,為了這個家,誰會這樣拼呢?
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說:
在高生育成本時代,我國並非一個人口友好、生育友好、兒童友好、家庭友好、老年友好的社會。
因為每個成年人早就被身上的擔子壓得喘不過氣了。
生不生孩子,
媽媽的態度很重要
最近有一個很火的視頻,「生育之前不會告訴你的事」,講述了生孩子過程中以及之後會面臨的各種生理上的不適。
坦白說,這個視頻看得我淚流滿面,因為實在太寫實了。
「生孩子後的第一次排便,也會像生孩子時一樣痛。」「生產後的6周內,你都會在夜晚醒來,汗流浹背。」「在氣溫32度的時候,你可能感覺要凍死了;然後在15度的時候,你可能會感覺到很熱。」
不管信息是否發達,社會進步到什麼程度,女性對生孩子這件事一直沒有太大的選擇權,她們只能「被迫」地憧憬,即使承受了痛苦也會認為是值得;
但是沒有人真正去問她們:
「你喜歡孩子嗎?」
「你願意再生一個嗎?」
「你晚上睡得好嗎?」
在社會的大趨勢下,這些媽媽有時覺得「做別人的媽媽挺幸福的」,但是當她們覺得自己被「囚禁」,沒有出口的時候,卻是徹底失語的。
社會總在用為母則剛、媽媽是超人之類的高標準嚴要求和讚揚,給媽媽們套上枷鎖。
但事實上,這些稱讚,非常廉價。
沒人知道她們在成為母親之後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章子怡說,生孩子後的漲奶之痛,是她這輩子經歷過最劇烈的痛;湯唯在生孩子之後,拍戲的時候總上廁所,被雷佳音「吐槽」後忍不住哭了,因為產後後遺症總是漏尿或者尿頻尿急;Ella首次公開自己3分鐘生產過程,宮縮時候痛苦的樣子,讓兩個姐妹心疼得淚流不止。
一個媽媽說,她感到自己在工作場合得到的一種最高褒獎,就是別人誇她「你表現得就像沒孩子一樣」。
每一個光鮮的產後媽媽,背後都是咬牙堅持。
前幾天鄧超也發微博說,「世界上最繁重的工作就是當母親的工作。」
因為當母親這個工作,最繁重,最費心,也最光榮。
當你權衡是否生孩子,是否想要二胎甚至三胎的時候,請一定多問媽媽的意見。
因為忍受劇痛生孩子的是她們。
媽媽和孩子就像兩棵樹,雖然長得很近很近,但都有各自的根,各自的枝,更有各自的權利和自由。
把孩子當人看,更要把媽媽當人看。
她們,不僅僅是媽媽,更是她們自己。
願全天下所有媽媽都不必做超人,都能被歲月溫柔相待。
*作者:教育編輯部秦一。來源:教育致力於為0~15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本文由教育編輯部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