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墨子十大主張,兼愛非攻

2021-01-09 田曉花聊一聊

大家好,我是小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墨家。

墨京的創始人是墨子,名翟。他是春秋來期至戰國初期的思想家。他曾經學習儒學,後來又反對儒學,創立了墨家學派。這個學派發展很快,不久就成為與儒家分庭抗禮的大學派。韓非稱它們並為「顯學」。

到戰國時代,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戰國後期的《呂氏春秋》還說,孔墨的弟子「充滿天下」。可見,墨家學派從春秋末期到戰國末期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與孔子、楊朱的學說並盛。墨子有什麼主張,怎麼會得到那麼廣泛的傳播呢?墨子有十大主張: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分、尊天、事鬼、兼愛、非攻。

而且這些主張是針對社會現實存在的問題提出來的。針對不同的問題,採取不同的方針,「擇務而從事」。恨據不同的社會問題,有針對性地宣傳自己的主張,目的在於糾正時弊,為人民造福。把墨子的十大主張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思想,即兼愛、節用、神教。而核心則是兼愛。儒家認為愛應該有親硫遠近的差別,墨子認為,這種差別給社會帶來「交相惡」的弊端,都愛自己的親人,對別人不聞不問,造成社會矛盾。他主張「兼以易別」,用兼愛代替差別,就是對待別人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那樣。

「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天下興利除害。如果天下人都能匆這樣相愛,那麼,互相接觸都對雙方有利,「交相利」,天下還怎麼會亂呢?但是,墨子講兼愛,並非提倡平均主義,而是提倡有貴俄差別的,只是這種差別不是絕立在血緣關係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能力和貢獻的差別上。誰有能力有道德,是賢者,對社會有貢獻,就「舉而上之」,不管他長相如何,家族如何,父母是什麼官,都在平等的條件下競爭,勝者就「以為官長」,敗者「以為徒役」。

象體育比賽一樣,例如比賽射箭,射中目標多者為冠軍,不管國籍、出身,也不管長相如何。體育比賽是公平競爭,墨子向統治者建議也用這種公平競爭的辦法選拔各種人才,都任以宮職,授予實權,同時貶斥無德少才的人,這樣就可以做到「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官沒有終身制,更沒有世襲制,父傳子,子傳孫,那樣傳下去。墨子這些主張是代表平民的利益,所以他的思想受到許多人的熱烈擁護。他有信徒「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他以大禹作為崇拜對象,「以自苦為極」,穿著草鞋,奔波於列國之間,「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自己受多大苦,只要對天下人民有好處,他都願意幹。墨子本人徒步千裡,阻止楚國去進攻宋國。這一傳奇性的生動例子,充分體現了他捨己救人的精神。他的精神雖然很好,但是,秦漢統一天下以後,統治者覺得墨子學說「儉而難遵」,不肯接受。基家信徒後來就以俠客的身分實行自己的主張,與統治者對抗一「俠以武犯禁」。戰國時代的統治者對俠客還以禮相待。秦代思想家韓非認為,為了維護法的權成性,對犯禁者要處死。秦漢以後,就是這麼辦的,所以,墨家就被統治者逐漸消滅了。

墨子提倡兼愛,反對「官常貴」向當官終身制、世襲制宜戰,在當時提出了具有革命意義的口號,所以風行幾百年。後來由於封建專制的建立,墨家沒有立身之地,逐漸消沉。而墨家兼愛的思想被儒家所吸收,形成了《禮運》中的「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禮運》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裡描繪了儒家的理想社會。到了近現代,墨學又時髦了一陣子。他的兼愛惠想,有博愛、民主的氣息。非攻是反侵略的主張。大同思想在康有為的《大同書》中再現,並與共產主義理想有某種共同之處。在哲學上,毛澤東於1939年稱他為「古代辯證唯物論大家」。毛澤東、陳伯達對墨子的哲學很感興趣。

相關焦點

  • 兼愛非攻的「墨子」
    而且墨子構建兼愛體系使用的術語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慣用的詞彙,如孝、慈、仁、義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認同、認可儒家的價值理念,只是在具體走向上以不同的詮釋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系。 墨子最終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開始追隨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
  • 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主張,那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核心主張。「兼愛」指的是愛所有人,是指不分親疏、不分遠近的普遍的愛,強調「愛無差等」。「非攻」指的是反對非正義的戰爭。說白了,就是主張人與人之間要互助互愛,才能實現和平共處,社會才能處於一種最好的狀態。
  • 農民哲學家墨子,為何會提出「兼愛」、「非攻」思想?
    農民哲學家墨子,為何會提出「兼愛」、「非攻」思想?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子及其創立的墨家,經過不斷發展和壯大最終形成了,一個可以與儒家相抗衡的學術流派。墨家在先秦時期的影響力,雖然無法超過儒家。但因其獨到的學術理論和學派主張,被後世人與儒家並稱為「顯學」。
  • 文化常識:墨家「兼愛」、「非攻」,你了解嗎
    墨家是一種學說學派。在戰國時期,墨家與儒學並稱為兩大顯學。墨家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那麼什麼是「兼愛」?「非攻」又如何解釋?「兼愛」可理解為:對待別人如同對待自己一般。「兼相愛,交相利」是對「兼愛」的一種闡述,不否定自愛,也不鄙視自利,而是追求自愛與博愛同在,力求自利與互利同存。「兼愛」是一種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的愛。「非攻」並不是反對戰爭,而是反對非正義的戰爭,反對「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的掠奪性戰爭,鼓勵弱小國家積極防禦,防範於未然!
  • 墨家創始人墨子的非攻兼愛和節葬節用思想
    墨家創始人,墨子,名翟,戰國初期的宋國人,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是農民出身,年少時做過牧童,學過木匠。墨家當時影響極大,和儒家合稱顯學,有非儒即墨的稱呼。墨翟,給我們留下墨子一書。書中除了社會思想外,還有對自然科學的觀察思考,實為中國自然科學研究的源頭,墨子被後人稱為科聖。
  • 墨子思想的核心——「兼愛」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也說魯國(今山東滕州)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創立的墨家學說,《墨子》一書是其弟子根據其言論記錄而成,作為其思想的主要記載。
  • 墨家「兼愛」看似比儒家「仁愛」高尚,實則有個致命缺陷
    所以他提出兼愛來對治。他認為只要實行兼愛,讓天下之人皆知相愛,便可化解一切矛盾、平息一切鬥爭、消除各種問題。墨子的兼愛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是一種不分國別、家別、人我、親疏,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限制的無差別的愛。這和儒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類以血緣親情關係為基礎的、有親疏貴賤等差別的愛不同,也是墨家跟儒家最大的區隔所在。
  • 一個理想主義者——墨子,為何說他的「兼愛,非攻」不切實際?
    序言:墨子學說的核心重點,就是在懷疑那些諸侯貴族相互攻伐,究竟對於全人類有什麼必要性。所以他提倡兼愛,提倡非攻,這都是基於全人類利益的考量。如果墨子活在今天,我相信他一定也會是一位堅定的人道主義者、理想主義者。(比瑞典環保小將不知道高到哪裡去的那種)但墨子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評,特別是儒家。他們認為墨子每天都在關心全人類,這實在太不切實際了。
  • 傳統文化: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有什麼不同
    其中儒家以「仁愛」,墨家以「兼愛」為自己的核心思想,究竟他倆之間有什麼區別?儒家由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創立的思想學派,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其門下弟子根據孔子平時的言論,編成《論語》,「仁愛」是《論語》的主要核心思想。「仁」就是「愛」,「愛」就是「仁」,包含了以家庭.社會.以及整個自然宇宙三大體系,這三大體系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繫在一起。
  • 墨家為何能超過儒家,成為戰國第一門派?一文理清墨子十大思想!
    墨子曾經是儒家弟子,因不滿儒家的禮樂制度和厚葬等理念,離開儒家創立了墨家學派,其影響力在短時間內急劇提升,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學派,與道家弟子楊朱創立的楊朱學派並駕齊驅,成為當時的顯學。墨家為何能在諸子百家爭鳴中脫穎而出?主要原因是墨子的哲學符合社會底層人們的需求,墨子所描繪的平等友愛的理想社會;他所推崇的「兼君」「兼士」的理想人格,說出了他們的心聲。
  • 創立於先秦時期的墨家思想,與儒家有何不同?為何被長期湮沒
    墨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與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墨子是墨家思想(墨家學說)和墨家的創立人,也是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曾與儒家並稱「顯學」,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說。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下面簡單說一說墨家思想的核心內容。1.
  • 法家為骨,墨家為輔,談秦國統一天下過程中墨家起到的作用與影響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墨家學說是當時公認的「顯學」之一。由於墨家主張兼愛非攻,紀律嚴明,時常被認為是對抗暴政的力量。因而在當前不少的影視作品和動漫小說的描繪中,墨家子弟儼然成為俠客組織,甚至經常出現墨家與暴秦對抗,或是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堅持幫助六國遺民實現復國大計的情節。很可惜的是,這一設定與歷史事實不太符合。
  • 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共性
    「仁愛」和「兼愛」是儒墨兩家的代表性思想,它們產生於禮崩樂壞、諸侯爭霸 的戰亂時代,是孔子和墨子針對當時的社會危機而提出的救世主張。面對混亂無序的 社會現狀,作為儒墨學派創始人的孔子和墨子都給予了積極地關注和深刻地思考,並 且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提出了治國救世的思想主張和方略。
  • 中國哲學簡史墨子篇,墨家的兼愛與儒家的仁愛有何不同
    墨家的社會背景在周代,天子、諸侯、封建主都有自己的軍事專家,後來周代後期封建制度解體,這些軍事人才喪失爵位,流散各地,誰僱傭他們,他們就為誰服務,以此謀生,後來這種人被稱為"遊俠」,簡稱「俠」。一開始「儒」和「俠」都是出身於社會高級階層,附屬貴族,到了最後儒依然在高階層,而俠則出身於下階層,因為儒在高階層,接觸禮樂類活動,禮樂類在平民看來都是奢侈品,這也是墨子及墨家批判儒家的一點。墨家由墨子創立,墨者團體是由一群武士組成,團體的首領叫「巨子」,墨子就是第一任巨子。
  • 為什麼說墨子的人格精神最偉大?墨家學派為何很快衰落?
    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等,認為人是用來愛的,要讓世界充滿愛,就要不遺餘力地愛別人,像愛自己的父母一樣愛別人,這樣世界才能溫情脈脈。另外,墨家主張世界和平共處 ,所有非正義的戰爭都是在反對之列。這種思想極大地迎合了當時處於生命朝不保夕的中下層勞動者的心願,所以墨家學學派興盛一時。而楊朱學派本質上屬於道家學派。他強調貴生,也就說把生命看得至高無上。
  • 秦始皇為什麼要消滅墨家學派的思想?
    這些學派的思想大多都流傳後世,直到如今仍舊存在,比如依法治國是法家思想的延續、尊老愛幼是儒家思想的延續,而孫子兵法則是兵家思想的延續,那麼墨家呢?說到墨家可能大多數人都不太了解,因為墨家思想似乎沒有被延續下來,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想盡辦法消滅了墨家學派思想。
  • 墨子兼愛論
    相愛相利是兼愛的另 一個說法。天必欲,即墨學所講的天志。天志,在墨學裡即法則:天志者,義之法。天 志者,義之經。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 上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為刑政也,下將以量天下之萬民為文學、出言談也。…故置此 以為法,立此以為儀《天志》 所以, 墨學講,兼愛是取法於天,取法於聖王。由此可見,兼愛,在墨學思想裡,不但包括情 感上的愛,同時也是法則。所以,兼愛是感性之愛又上升到並融合了理性之愛。
  • 墨家與儒家交鋒,智商同情商相爭,若墨家思想勝利現在會如何呢
    墨家兼愛無私心,平等對待眾鄉親。以身悟道學即運,創造發明鑠古今。在戰國時期,各學派紛雜,各學說碰撞,諸子百家爭鳴。其中有儒家同墨家影響最大,有非儒即墨之說。首先,我們看一下,墨家創始人墨子的簡介:「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宋國貴族目夷的後裔,曾擔任宋國大夫。
  • 簡說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姓墨名翟,他創立的墨家與儒、道兩家共同構成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而且墨子構建兼愛體系使用的術語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慣用的詞彙,如孝、慈、仁、義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認同、認可儒家的價值理念,只是在具體走向上以不同的詮釋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系。但在儒者看來,墨家學說卻是邪說流布。《荀子·成相》曰:「禮樂滅息,聖人隱伏,墨術行。」不過諸子對墨家的批評卻不是針對墨子的尊天、明鬼。
  • 墨子為治國提出的「尚同」原則是什麼意思?
    墨子在主張「兼愛」、「非攻」的同時,還為治理國家的制度建設提出了「尚同」原則。雖然墨家思想後來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發揮實際的作用,但是在理論創見上,「尚同」的思想卻是很有意義的。墨家主張兼愛,主張愛人之國若己國,愛人之家若己家,則必然看重人與人之間的「同」,這一點區別於儒家主張的等級差別和道家主張的個性差異。「尚同」要求百姓上同於天子。墨子認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根據最高統治者所制定的共同標準,反映情況,統一是非,整飭綱紀,懲罰淫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