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花,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墨家。
墨京的創始人是墨子,名翟。他是春秋來期至戰國初期的思想家。他曾經學習儒學,後來又反對儒學,創立了墨家學派。這個學派發展很快,不久就成為與儒家分庭抗禮的大學派。韓非稱它們並為「顯學」。
到戰國時代,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戰國後期的《呂氏春秋》還說,孔墨的弟子「充滿天下」。可見,墨家學派從春秋末期到戰國末期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與孔子、楊朱的學說並盛。墨子有什麼主張,怎麼會得到那麼廣泛的傳播呢?墨子有十大主張: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分、尊天、事鬼、兼愛、非攻。
而且這些主張是針對社會現實存在的問題提出來的。針對不同的問題,採取不同的方針,「擇務而從事」。恨據不同的社會問題,有針對性地宣傳自己的主張,目的在於糾正時弊,為人民造福。把墨子的十大主張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思想,即兼愛、節用、神教。而核心則是兼愛。儒家認為愛應該有親硫遠近的差別,墨子認為,這種差別給社會帶來「交相惡」的弊端,都愛自己的親人,對別人不聞不問,造成社會矛盾。他主張「兼以易別」,用兼愛代替差別,就是對待別人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那樣。
「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天下興利除害。如果天下人都能匆這樣相愛,那麼,互相接觸都對雙方有利,「交相利」,天下還怎麼會亂呢?但是,墨子講兼愛,並非提倡平均主義,而是提倡有貴俄差別的,只是這種差別不是絕立在血緣關係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能力和貢獻的差別上。誰有能力有道德,是賢者,對社會有貢獻,就「舉而上之」,不管他長相如何,家族如何,父母是什麼官,都在平等的條件下競爭,勝者就「以為官長」,敗者「以為徒役」。
象體育比賽一樣,例如比賽射箭,射中目標多者為冠軍,不管國籍、出身,也不管長相如何。體育比賽是公平競爭,墨子向統治者建議也用這種公平競爭的辦法選拔各種人才,都任以宮職,授予實權,同時貶斥無德少才的人,這樣就可以做到「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官沒有終身制,更沒有世襲制,父傳子,子傳孫,那樣傳下去。墨子這些主張是代表平民的利益,所以他的思想受到許多人的熱烈擁護。他有信徒「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他以大禹作為崇拜對象,「以自苦為極」,穿著草鞋,奔波於列國之間,「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自己受多大苦,只要對天下人民有好處,他都願意幹。墨子本人徒步千裡,阻止楚國去進攻宋國。這一傳奇性的生動例子,充分體現了他捨己救人的精神。他的精神雖然很好,但是,秦漢統一天下以後,統治者覺得墨子學說「儉而難遵」,不肯接受。基家信徒後來就以俠客的身分實行自己的主張,與統治者對抗一「俠以武犯禁」。戰國時代的統治者對俠客還以禮相待。秦代思想家韓非認為,為了維護法的權成性,對犯禁者要處死。秦漢以後,就是這麼辦的,所以,墨家就被統治者逐漸消滅了。
墨子提倡兼愛,反對「官常貴」向當官終身制、世襲制宜戰,在當時提出了具有革命意義的口號,所以風行幾百年。後來由於封建專制的建立,墨家沒有立身之地,逐漸消沉。而墨家兼愛的思想被儒家所吸收,形成了《禮運》中的「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禮運》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裡描繪了儒家的理想社會。到了近現代,墨學又時髦了一陣子。他的兼愛惠想,有博愛、民主的氣息。非攻是反侵略的主張。大同思想在康有為的《大同書》中再現,並與共產主義理想有某種共同之處。在哲學上,毛澤東於1939年稱他為「古代辯證唯物論大家」。毛澤東、陳伯達對墨子的哲學很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