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愛非攻的「墨子」

2021-02-13 良友說

戳上面良友說免費訂閱!

【說你,說我,說他】金州第一公眾號

是你嗎?我知道,一定是你來了,我們一直在等你.

有時與街邊小販聊天,有時與鬧市小偷談理想,有時與當下名人聊生活,良哥就是這樣一個人,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總有一種方式進入。


墨翟


01

墨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他是宋國君主宋襄公的哥哥目夷的後代,目夷生前是宋襄公的大司馬,後來他的後代因故從貴族降為平民。後簡略為墨姓。

 

約在春秋末年周敬王四十年(約公元前480年,一說公元前476年),墨氏喜添貴子,墨子應運而生。雖然其先祖是貴族,但墨子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

 

作為一個平民,墨子在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作為沒落的貴族後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記》記載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人。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在他的家鄉,滔滔的黃河奔流東去,墨子決心出去拜訪天下名師,學習治國之道,恢復自己先祖曾經有過的榮光。

 

墨子穿著草鞋,步行天下,開始在各地遊學。墨子曾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的儒學,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墨子批評儒者對待天帝、鬼神和命運的不正確態度,以及厚葬久喪和奢靡禮樂,認為儒家所講的都是些華而不實的廢話,「故背周道而行夏政」。從墨子對儒家的攻訐中可以看出,兩者在愛的問題上似乎沒有什麼扞格。而且墨子構建兼愛體系使用的術語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慣用的詞彙,如孝、慈、仁、義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認同、認可儒家的價值理念,只是在具體走向上以不同的詮釋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系。

 

墨子最終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開始追隨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時期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為「顯學」。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子一生的活動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的反對兼併戰爭。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到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

 

墨子在宋昭公時曾做過宋國大夫。但以後地位下降,接近勞動者。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北到鄭、衛,並打算到越國,但終未成行。墨子曾阻止魯陽文君攻打鄭國,說服魯班而止楚攻宋。墨子多次訪問楚國,獻書給楚惠王。楚惠王打算以書社封墨子,但墨子最終沒有接受。後來他又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越王邀請墨子作官,並許給他以五百裡的封地。墨子以「聽我的勸告,按我講的道理辦事」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思想主張,遭到越王拒絕。墨子晚年來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討伐魯國,但沒有成功。

 

在《墨子·魯問》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張。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尊天」、「事鬼」、「非樂」、「非命」、「節用」、「節葬」。他認為,要根據不同國家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十大主張中最適合的方案。如「國家昏亂」,就選用「尚賢」、「尚同」;國家貧弱,就選用「節用」「節葬」;等等。

 

墨家是一個有嚴密組織紀律的團體,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如果誰違背了這些原則,輕則開除,重則處死。墨家的最高領袖稱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代代下傳,所有墨者都服從巨子的指揮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甚至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02

第一任矩子是墨子,後來的「矩子」有孟勝、田襄子、腹等。由「矩子」執行「墨子之法」。墨者「矩子」腹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人,本應依法處死。但秦惠王認為腹年老,只有一個兒子,就命令不殺。腹卻說,墨者之法規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刑。」這是禁止殺人傷人的必要措施,它符合「天下之大義」,還是堅持把自己的兒子殺了。這個故事生動的反映了墨家紀律的嚴明。

 

正因為如此,墨者很能戰鬥。但是,墨家是一個具有宗教性的集團,往往容易被人利用。據《史記》記載,在楚國舊貴族陽城君等殺害從事變法改革的吳起時,墨者「矩子」孟勝就站在陽城君一邊。後來陽城君畏罪逃走,楚國要收回其封國。孟勝為陽城君守封國,忠於陽城君。他傳「矩子」于田襄子,自己為陽城君死難,許多弟子也從其死。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墨者有"俠客"的精神。正如《史記·遊俠列傳》所說的遊俠那樣,可能行為並不符合正義,但是說話算話,講信用,答應人家要辦的事就必須辦到。而且行動果斷,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別人的危難。

 

墨子思想

1.兼愛非攻

墨子的「非命」、「兼愛」之論,和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他反對戰爭,要求和平。

 

2.天志明鬼

所謂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愛民,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

 

3.尚同尚賢

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4.節用節葬

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久喪厚葬無益於社會。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三代聖王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5.非樂

墨子極其反對音樂,甚至有一次出行時,聽說車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馬掉頭。他認為音樂雖然動聽,但是會影響農民耕種,婦女紡織,大臣處理政務,上不合聖王行事的原則,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對音樂。

 

6.非命

墨子一方面肯定天有意志,能賞善罰惡,藉助外在的人格神服務於他的「兼愛」,另一方面又否定儒家提倡的天命,主張「非命」。認為認得壽夭,貧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亂都不是由「命」決定的,只要通過人的積極努力,就可以達到富,貴,安,治的目標。墨子反對儒家所說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為這種說法「繁飾有命以叫眾愚樸之人」墨子看到這種思想對人的創造力的消磨與損傷,所以提出非命。

 

在墨家整個思想體系中,軍事思想佔有重要位置。《墨子》軍事思想是處於弱者地位的自衛學說,其主要內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完】

【萬物君碎語】墨者就像是武俠小說中的俠之大者,是有著英雄情結的。有時候會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有犧牲自我的精神,有些堂吉訶德似的悲劇命運。

萬物君往期文章:

天下十豪陳駢的「貴齊」思想

四大天師之薩守堅

四大天師之許旌陽

太極仙翁葛玄

從小體弱多病,他志為道士

他將全真龍門派發揚光大,又自己研習修行心法

赴試進士落第,在山裡做起了神仙

山中宰相陶弘景

降妖除魔張天師

西遊神人丘處機

* 圖文編輯:梁墨   

   *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   

* 版權所有:良友說

遇見你,遇見生活,遇見「良友說」

說你,說我,說他,說說世界

感謝朋友們對「良友說」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墨家,墨子十大主張,兼愛非攻
    墨子有什麼主張,怎麼會得到那麼廣泛的傳播呢?墨子有十大主張: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分、尊天、事鬼、兼愛、非攻。而且這些主張是針對社會現實存在的問題提出來的。針對不同的問題,採取不同的方針,「擇務而從事」。恨據不同的社會問題,有針對性地宣傳自己的主張,目的在於糾正時弊,為人民造福。把墨子的十大主張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思想,即兼愛、節用、神教。而核心則是兼愛。
  • 農民哲學家墨子,為何會提出「兼愛」、「非攻」思想?
    農民哲學家墨子,為何會提出「兼愛」、「非攻」思想?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子及其創立的墨家,經過不斷發展和壯大最終形成了,一個可以與儒家相抗衡的學術流派。墨家在先秦時期的影響力,雖然無法超過儒家。但因其獨到的學術理論和學派主張,被後世人與儒家並稱為「顯學」。
  • 一個理想主義者——墨子,為何說他的「兼愛,非攻」不切實際?
    序言:墨子學說的核心重點,就是在懷疑那些諸侯貴族相互攻伐,究竟對於全人類有什麼必要性。所以他提倡兼愛,提倡非攻,這都是基於全人類利益的考量。如果墨子活在今天,我相信他一定也會是一位堅定的人道主義者、理想主義者。(比瑞典環保小將不知道高到哪裡去的那種)但墨子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評,特別是儒家。他們認為墨子每天都在關心全人類,這實在太不切實際了。
  • 墨家創始人墨子的非攻兼愛和節葬節用思想
    墨家創始人,墨子,名翟,戰國初期的宋國人,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是農民出身,年少時做過牧童,學過木匠。墨家當時影響極大,和儒家合稱顯學,有非儒即墨的稱呼。墨翟,給我們留下墨子一書。書中除了社會思想外,還有對自然科學的觀察思考,實為中國自然科學研究的源頭,墨子被後人稱為科聖。
  • 墨子思想的核心——「兼愛」
    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有重大影響力的人,墨家創始人。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天道觀、知識觀、政治哲學等方面都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在先秦諸子中自成一派,別具特色。筆者在本節談談其「兼愛」的思想。墨子身處一個諸子混戰、君臣相篡、天下大亂的特殊歷史時期,對此,墨子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法。
  • 文化常識:墨家「兼愛」、「非攻」,你了解嗎
    墨家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那麼什麼是「兼愛」?「非攻」又如何解釋?「兼愛」可理解為:對待別人如同對待自己一般。「兼相愛,交相利」是對「兼愛」的一種闡述,不否定自愛,也不鄙視自利,而是追求自愛與博愛同在,力求自利與互利同存。「兼愛」是一種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的愛。
  • 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主張,那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核心主張。「兼愛」指的是愛所有人,是指不分親疏、不分遠近的普遍的愛,強調「愛無差等」。「非攻」指的是反對非正義的戰爭。說白了,就是主張人與人之間要互助互愛,才能實現和平共處,社會才能處於一種最好的狀態。
  • 墨子傳·八十一·兼愛利民
    兼愛非攻接著,墨子在學館上了四堂課。第一課,兼愛非攻第二課,節用節葬第三課,非命非樂第四課,尚賢尚同墨子講課的詳情,不再細述。墨子最後說:「同學們,我們現在有兩個基地,兩個學館,以後,我們還要在各國,建立更多的基地,建立更多的學堂學館,使同意和擁護我們主張的人遍布整個天下。同學們,我們肩負的重要使命就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 墨子兼愛論
    相愛相利是兼愛的另 一個說法。天必欲,即墨學所講的天志。天志,在墨學裡即法則:天志者,義之法。天 志者,義之經。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 上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為刑政也,下將以量天下之萬民為文學、出言談也。…故置此 以為法,立此以為儀《天志》 所以, 墨學講,兼愛是取法於天,取法於聖王。由此可見,兼愛,在墨學思想裡,不但包括情 感上的愛,同時也是法則。所以,兼愛是感性之愛又上升到並融合了理性之愛。
  • 墨家「兼愛」看似比儒家「仁愛」高尚,實則有個致命缺陷
    所以他提出兼愛來對治。他認為只要實行兼愛,讓天下之人皆知相愛,便可化解一切矛盾、平息一切鬥爭、消除各種問題。墨子的兼愛主張「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這是一種不分國別、家別、人我、親疏,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限制的無差別的愛。這和儒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類以血緣親情關係為基礎的、有親疏貴賤等差別的愛不同,也是墨家跟儒家最大的區隔所在。
  • 「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兼愛思想起源與主要內容
    兼愛是墨子最具特色觀念之一,也是墨子最為著名的思想。兼愛也在墨子思想體系中也具有核心和基礎的地位。兼愛觀念的實質是要求人們愛人如愛己,是將愛的情感由己及人,即「愛人若愛其身」。墨子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混亂的時代。
  • 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墨子核心思想「兼愛」原來並非「博愛」
    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難辦而迂闊的事。」墨子說道:「天下的士君子們,只是不能辨明兼愛的益處、辨明兼愛的緣故。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縫的裘,圍著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進可以參見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
  • 墨子為治國提出的「尚同」原則是什麼意思?
    墨子在主張「兼愛」、「非攻」的同時,還為治理國家的制度建設提出了「尚同」原則。雖然墨家思想後來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發揮實際的作用,但是在理論創見上,「尚同」的思想卻是很有意義的。墨家主張兼愛,主張愛人之國若己國,愛人之家若己家,則必然看重人與人之間的「同」,這一點區別於儒家主張的等級差別和道家主張的個性差異。「尚同」要求百姓上同於天子。墨子認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根據最高統治者所制定的共同標準,反映情況,統一是非,整飭綱紀,懲罰淫暴。
  • 中國哲學簡史墨子篇,墨家的兼愛與儒家的仁愛有何不同
    孔子之後的下一個主要哲學家是墨子,他姓墨名翟。在古代,墨子與孔子享有同樣的盛名,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墨子是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墨者與遊俠的性質是不一樣的,我們通過墨子與公輸般的故事來說明,中學的歷史課本中講到宋國受到鄰國楚國的侵略威脅,墨者們為宋國準備軍事防禦,而公輸班是機械發明家,受用於楚王,為楚國發明攻城武器,墨子聽說後前往楚國勸說楚王,在那裡,墨子與公輸進行攻擊、防禦手段演習,而公輸班的各種武器,手段都被墨子一一化解,公輸般說:「我知道怎麼打敗你,但我不願意說出來。」墨子也說:「我知道你的辦法,我也不願意說出來。」
  • 兼愛不完美,漏洞需彌補,墨子是如何為推廣自己的學說勞心勞力的
    ———馮友蘭 兼愛是墨家的核心學說,也是墨子觀念中的主流,在墨子的眼中兼愛是非常偉大的,這要求大家將自身的利益與他人利益共同對待,實現無差別的愛,也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夠不因各種利益糾紛而產生衝突和矛盾,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就相應的不會發生戰爭,社會才能真正的達到和平狀態。
  • 【文化】墨子:歷史上法律界真正的平民代表
    墨子「因此創為一種宗教,其性質與基督教最相逼近。其所以有絕大之犧牲精神者全恃此。」從邏輯關係上看,「天志」是貫穿墨子思想的主線。墨子認為天是有意識、有思想、有好惡的。墨子的「天志」是以「義」為轉移的,「義」是價值準繩,「天志」有了「義」,便成為了判斷是非善惡的尺度和標準。墨子提倡的「天下之明法」,指的就是「天志」。
  • 一文理清墨子十大思想!
    而墨子只是一個普通人,有人說他是是被臉上刻字的囚犯,也有人說他是技巧高超的工匠發明家,而根據墨子自己的說法,他是「農與工肆之人」,是農民與手工業者的代表。墨子的哲學思想具有嚴明的邏輯體系,他的觀點一共有十條,分別是: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事鬼、兼愛和非攻。這些學說看似十分龐雜,實際上貫穿了一條邏輯主線——利益。
  • 墨子反對空談—實踐出真知
    墨子論文對古代散文發展作出的貢獻,主要是「三表法」的論證過程。墨子的散文「十論」,即《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在這些文章中,墨子十分善於運用具體的事例說理,用嚴密的邏輯來使人信服自己的觀點。以《非攻》為例:「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
  • 傳統文化: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有什麼不同
    其中儒家以「仁愛」,墨家以「兼愛」為自己的核心思想,究竟他倆之間有什麼區別?儒家由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創立的思想學派,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其門下弟子根據孔子平時的言論,編成《論語》,「仁愛」是《論語》的主要核心思想。「仁」就是「愛」,「愛」就是「仁」,包含了以家庭.社會.以及整個自然宇宙三大體系,這三大體系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繫在一起。
  • 兼愛精神解讀之一:敬兼愛之天,立兼愛之法
    「兼愛」一詞從字面上來理解,也即是全面兼顧、內心友好。《墨子-經上》有註:「體,分於兼也」,「仁,體愛也」,「仁,愛己者非為用己,不若愛馬者」,可見,墨家學說中兼愛的基本義也就是真心誠意地為天下考慮,兼顧社會整體的各個部分。然而這裡還有一個疑問,這個兼愛來自哪裡?兼愛的主體是什麼?要深入了解這個問題,不可不考其語原,明白墨子在何種情況下說「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