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墨子核心思想「兼愛」原來並非「博愛」

2021-01-09 書讀史明智事鑑往知今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社會制度由奴隸制向封建制度轉變,生產力不斷提高,文化思想百家爭鳴。

墨子的學說是在此背景下誕生,他把道德問題視為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以及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關鍵。

墨子

墨子的學說,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代表平民階層立場的思想家。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漢民族三大哲學體系。

墨子,名書翟,魯國人,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因家境漸趨貧寒的墨子,從小懂得生活的艱辛和下層人民的疾苦,因此他很小就尊重勞動人民的成果,勤儉節約。這也成為他後來墨子思想形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墨子作為一個平民,墨子在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當然作為沒落的貴族後裔,墨子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

墨子曾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的儒學,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

墨子遊學

但因不滿儒家學說而另創一對立的學派,開始穿著草鞋,步行天下,在各地遊學。

有一天,天下的士君子們問墨子:「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是什麼?」

墨子說:「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一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以此原則來處理事務。」

士君子們又問:「既然如此,那麼天下的利是什麼,而天下的害又是什麼呢?」

墨子與眾君子

墨子說:「現在如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掠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君臣之間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不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不相互融洽、協調,這就都是天下之害。」

士君子們問:「既已認為不相愛不對,那用什麼去改變它呢?」

墨子說道:「用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變它。」

士君子們問:「既然這樣,那麼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應該怎樣做呢?」

墨子說道:「看待別人國家就象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別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墨子與眾君子

所以諸侯之間相愛,就不會發生野戰;家族宗主之間相愛,就不會發生掠奪;人與人之間相愛就不會相互殘害;君臣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相愛,就會相互融洽、協調。

天下的人都相愛,強大者就不會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會強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會欺侮貧困者,尊貴者就不會傲視卑賤者,狡詐者就不會欺騙愚笨者。」

然而天下的士君子們說:「對!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難辦而迂闊的事。」

墨子說道:「天下的士君子們,只是不能辨明兼愛的益處、辨明兼愛的緣故。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縫的裘,圍著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進可以參見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麼緣故呢?

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食,收著氣然後才系上腰帶,扶著牆然後才站得起來。等到一年後,朝廷之臣都面黃肌瘦。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能做到這樣。

墨子與眾君子

從前越王勾踐喜愛士兵勇猛,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後放火燒船,考驗他的將士說:「越國的財寶全在這船裡。」越王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後爭先恐後,蹈火而死的人,就達一百人有餘。越王於是鳴金讓他們退下。

所以像少吃飯、穿壞衣、殺身成名,這都是天下百姓難於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歡它,那麼士眾就能做到。何況兼相愛、交相利是與此不同的好事。

愛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愛他;有利於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有利於他;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憎惡他;損害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損害他。這種兼愛有什麼難實行的呢?

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於政,而士人不用它實之於行的緣故。現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內心確實希望天下富足,而厭惡其貧窮;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厭惡其混亂,那就應當全都相愛、交互得利。這是聖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兼愛

後人們把這段談話稱之為「兼愛」,又因墨子本為孔門弟子,因此墨家與儒家曾並稱顯學,兩大學說同源而異流,儒墨之爭在於「禮」,儒家推行的是「禮」,墨家化之為「兼」。「兼」在墨子的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兼愛」成為墨子學說的核心思想,很多主張也由此延伸出來。

在我品讀《墨子》這本書之前,對於「兼愛」這一思想沒有多深的了解,只是因為歷史教材和一些文學作品提及到而有了淺顯的認知,就我的理解看來,「兼愛」意思就是平等地、不分差別地去愛世上的每一個人。

墨子講學

後來經過更加深入地學習了它們本身的涵義,「兼愛」與「博愛」很相似,但墨子的「兼愛」是建立在實際利益基礎上的,具有互利性,「兼而愛之」就是「從而利之」,「兼相愛」就是「交相利」。人與人互相幫助,互惠互利,從而達成共贏,實現集體的、社會的進步。「兼相愛」,首先是反對「別相惡」的,而「兼愛」的首要含義正體現在同「別相惡」的對立之中。

最後希望大家在學習墨子的「兼愛」下,學會大家的互利共贏,共同來建設一個有愛的社會!

相關焦點

  • 墨子思想的核心——「兼愛」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戰國初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也說魯國(今山東滕州)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創立的墨家學說,《墨子》一書是其弟子根據其言論記錄而成,作為其思想的主要記載。
  • 墨家創始人墨子的非攻兼愛和節葬節用思想
    墨家創始人,墨子,名翟,戰國初期的宋國人,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是農民出身,年少時做過牧童,學過木匠。墨家當時影響極大,和儒家合稱顯學,有非儒即墨的稱呼。墨翟,給我們留下墨子一書。書中除了社會思想外,還有對自然科學的觀察思考,實為中國自然科學研究的源頭,墨子被後人稱為科聖。
  • 墨家,墨子十大主張,兼愛非攻
    墨子有什麼主張,怎麼會得到那麼廣泛的傳播呢?墨子有十大主張: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分、尊天、事鬼、兼愛、非攻。而且這些主張是針對社會現實存在的問題提出來的。針對不同的問題,採取不同的方針,「擇務而從事」。恨據不同的社會問題,有針對性地宣傳自己的主張,目的在於糾正時弊,為人民造福。把墨子的十大主張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思想,即兼愛、節用、神教。而核心則是兼愛。
  • 農民哲學家墨子,為何會提出「兼愛」、「非攻」思想?
    墨子及其創立的墨家學派,之所以能夠在眾多學術流派中凸顯出來,除了與其創立人獨特的思想主張有關係之外,還與墨家學派所推崇的「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的實用理論息息相關。
  • 「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兼愛思想起源與主要內容
    兼愛是墨子最具特色觀念之一,也是墨子最為著名的思想。兼愛也在墨子思想體系中也具有核心和基礎的地位。兼愛觀念的實質是要求人們愛人如愛己,是將愛的情感由己及人,即「愛人若愛其身」。墨子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混亂的時代。
  • 兼愛非攻的「墨子」
    而且墨子構建兼愛體系使用的術語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慣用的詞彙,如孝、慈、仁、義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認同、認可儒家的價值理念,只是在具體走向上以不同的詮釋構建起自己的理論體系。 墨子最終舍掉了儒學,另立新說,在各地聚眾講學,以激烈的言辭抨擊儒家和各諸侯國的暴政。大批的手工業者和下層士人開始追隨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
  • 墨子兼愛論
    兼愛,是墨學核心思想之一。無論是否讀 過墨學,大多數人在談到墨學時,首先能想 到的就是:墨家兼愛,並且兼愛無等差。但是,如果我要問一下,什麼是兼愛?想必能 回答上來的人就很少了。        那麼,什麼是兼 愛?在墨學文本裡,有如下論述: 1, 兼相愛,交相利。
  • 兼愛精神解讀之一:敬兼愛之天,立兼愛之法
    所以西周人初步意識到,上天並非偏袒執政者,而是有親民傾向。他們甚至說,天是順從民意的,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泰誓中》) ,「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尚書·泰誓》逸文)。這種思潮在當時影響極大。就連西周政治家周公也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要求天子必須「以德配天」。可見當時的民本思想與尊天神學有合流的跡象。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已是日薄西山。
  • 一個理想主義者——墨子,為何說他的「兼愛,非攻」不切實際?
    序言:墨子學說的核心重點,就是在懷疑那些諸侯貴族相互攻伐,究竟對於全人類有什麼必要性。所以他提倡兼愛,提倡非攻,這都是基於全人類利益的考量。如果墨子活在今天,我相信他一定也會是一位堅定的人道主義者、理想主義者。(比瑞典環保小將不知道高到哪裡去的那種)但墨子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評,特別是儒家。他們認為墨子每天都在關心全人類,這實在太不切實際了。
  • 墨子傳·八十一·兼愛利民
    兼愛非攻接著,墨子在學館上了四堂課。第一課,兼愛非攻第二課,節用節葬第三課,非命非樂第四課,尚賢尚同墨子講課的詳情,不再細述。墨子思想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提出了,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勞者得食,不勞者不得食,我們為什麼要去養活那些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呢?我們為什麼要去養活那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呢?
  • 中國哲學簡史墨子篇,墨家的兼愛與儒家的仁愛有何不同
    孔子之後的下一個主要哲學家是墨子,他姓墨名翟。在古代,墨子與孔子享有同樣的盛名,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墨子是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墨者與遊俠的性質是不一樣的,我們通過墨子與公輸般的故事來說明,中學的歷史課本中講到宋國受到鄰國楚國的侵略威脅,墨者們為宋國準備軍事防禦,而公輸班是機械發明家,受用於楚王,為楚國發明攻城武器,墨子聽說後前往楚國勸說楚王,在那裡,墨子與公輸進行攻擊、防禦手段演習,而公輸班的各種武器,手段都被墨子一一化解,公輸般說:「我知道怎麼打敗你,但我不願意說出來。」墨子也說:「我知道你的辦法,我也不願意說出來。」
  • 簡說墨子和墨家思想
    直到兩千年後,清人在整理《道藏》時,才發現被誤收入其中的墨子書,這才有了乾、嘉以來墨學研究的興起和後來梁啓超、胡適等人對墨學的推崇。現在想來,還真該感謝那位粗心的《道藏》編撰者,正是他的誤收,為我們保住了一部珍貴的學術典籍。
  • 墨子,盜蹠怎麼能算黑社會呢?更不能說他們是黑老大了
    墨子墨家學說創始人在書籍上,網絡上有很多文章都把盜蹠說成黑老大,更有甚者把墨子也說成黑社會老大,而且跟著附和和肯定的人也不少,我覺得吧這些人啊讀書不得要領,更不會思考,說話信口開河極不負責任。匪幫——以現行國家政權法律為對手,擁有一定的暴力能力,有自己的思想,行動規則和目標,改變自己的處境。起義軍——匪幫的褒義詞,成功就是起義軍,剿滅就是土匪,所謂勝者王侯敗者為寇。
  • 墨家和儒家都講仁愛,但是區別卻很大,你認同哪家思想?
    墨家學派核心思想有兩個:一個是非攻,一個是兼愛。所謂非攻,就是反對不義之戰,所謂的兼愛就是兼相愛、交相利,就是人與人之間充滿愛意以前發文之後,都會有推薦。這篇文發過後,由於有一張圖片重複了,然後撤回修改一下,再發就沒有推薦了。充滿博愛精神。「交相利」就是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助,共謀福利,而不是為一己之利,反對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爭奪。
  • 墨子的思想為何中斷了近乎兩千年?
    比如墨學在兩千年前就中斷了傳承,墨家著作隨之在民間失去了流傳的動力,六朝以後就不再有人提及,但是《墨子》一書因為被道教徒收入道教叢書《道藏》才得以保存,這就是藏書的作用。柳氏毀書疑案,在觀網引出了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大難題,也是一樁公案。
  • 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共性
    「仁愛」和「兼愛」是儒墨兩家的代表性思想,它們產生於禮崩樂壞、諸侯爭霸 的戰亂時代,是孔子和墨子針對當時的社會危機而提出的救世主張。面對混亂無序的 社會現狀,作為儒墨學派創始人的孔子和墨子都給予了積極地關注和深刻地思考,並 且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提出了治國救世的思想主張和方略。
  • 【文化】墨子:歷史上法律界真正的平民代表
    顯而易見,墨子的「兼愛」與孔、孟的「仁者愛人」不同,後者以「親親」、「尊尊」為原則,主張愛有等差區別;前者以泛愛為原則,主張「遠施周遍」,不分親疏厚薄。儒家的愛重「別」,而墨子的愛重「兼」,而「兼」意味著平等,意味著相互的尊重,這就涉及到了人的平等性問題,應該說,墨子「兼愛」說中包含了一種朦朧的平等權意識,這是墨子思想中最有價值處。
  • 墨子對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看法是怎樣的?他是儒家的叛徒嗎?
    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是苦行僧一樣的行動派,是堅定的和平主義愛好者,是主張愛天下一切人的博愛主義者,是不相信命運的奮鬥主義者,是堅定反對儒家學說的著名思想家。從這一段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來,墨家也就是墨子的思想,是反對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而且是強烈的反對。
  • 創立於先秦時期的墨家思想,與儒家有何不同?為何被長期湮沒
    墨子肖像本文將簡單介紹墨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分析一下與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及它被長期淹沒的原因。一。墨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與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墨子是墨家思想(墨家學說)和墨家的創立人,也是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曾與儒家並稱「顯學」,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說。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下面簡單說一說墨家思想的核心內容。1.
  • 兼愛不完美,漏洞需彌補,墨子是如何為推廣自己的學說勞心勞力的
    ———馮友蘭 兼愛是墨家的核心學說,也是墨子觀念中的主流,在墨子的眼中兼愛是非常偉大的,這要求大家將自身的利益與他人利益共同對待,實現無差別的愛,也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夠不因各種利益糾紛而產生衝突和矛盾,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就相應的不會發生戰爭,社會才能真正的達到和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