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社會制度由奴隸制向封建制度轉變,生產力不斷提高,文化思想百家爭鳴。
墨子的學說是在此背景下誕生,他把道德問題視為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以及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關鍵。
墨子的學說,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代表平民階層立場的思想家。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漢民族三大哲學體系。
墨子,名書翟,魯國人,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因家境漸趨貧寒的墨子,從小懂得生活的艱辛和下層人民的疾苦,因此他很小就尊重勞動人民的成果,勤儉節約。這也成為他後來墨子思想形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墨子作為一個平民,墨子在少年時代做過牧童,學過木工。當然作為沒落的貴族後裔,墨子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
墨子曾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的儒學,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因不滿儒家學說而另創一對立的學派,開始穿著草鞋,步行天下,在各地遊學。
有一天,天下的士君子們問墨子:「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是什麼?」
墨子說:「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一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以此原則來處理事務。」
士君子們又問:「既然如此,那麼天下的利是什麼,而天下的害又是什麼呢?」
墨子說:「現在如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掠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君臣之間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不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不相互融洽、協調,這就都是天下之害。」
士君子們問:「既已認為不相愛不對,那用什麼去改變它呢?」
墨子說道:「用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變它。」
士君子們問:「既然這樣,那麼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應該怎樣做呢?」
墨子說道:「看待別人國家就象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別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
所以諸侯之間相愛,就不會發生野戰;家族宗主之間相愛,就不會發生掠奪;人與人之間相愛就不會相互殘害;君臣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相愛,就會相互融洽、協調。
天下的人都相愛,強大者就不會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會強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會欺侮貧困者,尊貴者就不會傲視卑賤者,狡詐者就不會欺騙愚笨者。」
然而天下的士君子們說:「對!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難辦而迂闊的事。」
墨子說道:「天下的士君子們,只是不能辨明兼愛的益處、辨明兼愛的緣故。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縫的裘,圍著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進可以參見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麼緣故呢?
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食,收著氣然後才系上腰帶,扶著牆然後才站得起來。等到一年後,朝廷之臣都面黃肌瘦。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能做到這樣。
從前越王勾踐喜愛士兵勇猛,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後放火燒船,考驗他的將士說:「越國的財寶全在這船裡。」越王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後爭先恐後,蹈火而死的人,就達一百人有餘。越王於是鳴金讓他們退下。
所以像少吃飯、穿壞衣、殺身成名,這都是天下百姓難於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歡它,那麼士眾就能做到。何況兼相愛、交相利是與此不同的好事。
愛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愛他;有利於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有利於他;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憎惡他;損害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損害他。這種兼愛有什麼難實行的呢?
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於政,而士人不用它實之於行的緣故。現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內心確實希望天下富足,而厭惡其貧窮;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厭惡其混亂,那就應當全都相愛、交互得利。這是聖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後人們把這段談話稱之為「兼愛」,又因墨子本為孔門弟子,因此墨家與儒家曾並稱顯學,兩大學說同源而異流,儒墨之爭在於「禮」,儒家推行的是「禮」,墨家化之為「兼」。「兼」在墨子的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兼愛」成為墨子學說的核心思想,很多主張也由此延伸出來。
在我品讀《墨子》這本書之前,對於「兼愛」這一思想沒有多深的了解,只是因為歷史教材和一些文學作品提及到而有了淺顯的認知,就我的理解看來,「兼愛」意思就是平等地、不分差別地去愛世上的每一個人。
後來經過更加深入地學習了它們本身的涵義,「兼愛」與「博愛」很相似,但墨子的「兼愛」是建立在實際利益基礎上的,具有互利性,「兼而愛之」就是「從而利之」,「兼相愛」就是「交相利」。人與人互相幫助,互惠互利,從而達成共贏,實現集體的、社會的進步。「兼相愛」,首先是反對「別相惡」的,而「兼愛」的首要含義正體現在同「別相惡」的對立之中。
最後希望大家在學習墨子的「兼愛」下,學會大家的互利共贏,共同來建設一個有愛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