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瑞基因總裁助理王會雙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崔笑天 北京報導
「我們一是需要提高早篩的知曉率,二是要落實到行動上,推動早篩這件事情。」和瑞基因總裁助理王會雙說。
隨著「健康中國」的理念不斷落地,中國將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到以預防為中心的轉變,這就讓疾病初期的篩查顯得尤為重要。癌症早篩是針對高風險人群,抽取一管外周血,通過檢測血漿中的生物標記物,早期發現多種癌症或癌前病變,及時進行幹預性治療。
12月4日,由中國人民保險冠名,中國經濟傳媒協會和華夏時報社共同主辦的「脫貧:媒體、企業的溫度和力量」——第十三屆(2020)人民保險中國經濟媒體高層峰會在北京萬達文華酒店舉行。行業資深專家學者、主流財經媒體總編輯、企業高管等共聚一堂。
在主題為「疫情之後國民健康產業的新方向,新發展」的五人論壇環節,王會雙以新冠疫情爆發後國民健康產業的大變局為切入點,對行業企業應如何在當前變局中抓住機會,推動發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目前,肝癌是嚴重危害國民健康的惡性腫瘤,每年全球有一半的肝癌新發病例出現在中國。按照最新統計,中國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到20%,絕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處於中晚期,喪失了手術機會或者術後快速復發轉移。
這讓肝癌的早診早治十分必要。不過,一直以來,肝癌篩查手段單一,近十年來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技術革新,比如影像學主要是超聲診斷,血清學主要是檢測甲胎蛋白,還有分子標誌物檢測,以及增加CT和核磁共振篩查。這些手段檢測早期和極早期肝癌都存在一些局限。
而形成對比的是,運用基因檢測技術進行肝癌的早期篩查優勢較為明顯。其他器官比如食管,沒有豐富的血流,腫瘤細胞的DNA難以釋放到血液系統,不容易檢測,肝這個器官的入血量豐富,提高了技術實現的可能。
因此,臨床上亟待出現分子層面的肝癌篩查手段,提高檢測精度。而就在今年,和瑞基因推出了肝癌早篩產品萊思寧。王會雙表示,萊思寧在深度、精度、廣度上優勢明顯,不僅可以較傳統金標準提前6-12個月區分肝癌和非肝癌人群微弱的分子生物學差異,有望讓患者的5年生存率得到極大的提高,還可監控早期肝癌外科治療後的情況,為患者提供精準的術後動態監測,有效延長生存期。臨床數據顯示,萊思寧在保持特異性93.1%的情況下,還可實現靈敏度在95.7%以上。
該產品是基於全球首個萬人大隊列的肝癌早篩前瞻性臨床研究項目——PreCar而誕生的。PreCar自2018年啟動,由和瑞基因與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和廣州南方醫院聯合發起,也是國際上規模最大,進度最快,靈敏度、特異性指標領先的前瞻性腫瘤早篩臨床研究項目。
王會雙表示,與部分基因檢測早篩產品僅檢測幾個固定位點不同的是,和瑞基因是基於人類的全基因組來做,要篩查2萬多個基因,從而具有最廣闊的視角。
肝癌早篩只是一個開始。「在三到五年的時間內,和瑞基因將交付5到8種中國高危高發腫瘤早篩早診的研究成果,並進行產業化落地。這是我們布局的多瘤種早篩早診路線圖,讓臨床的醫務工作者、檢測者以及患者獲益。」王會雙說。
目前,癌症早篩行業有著巨大的想像空間,頭部企業紛紛布局。不過,王會雙指出,在賽道趨熱,黑馬不斷湧現的過程中,行業需要更加規範的發展。
「目前在臨床端,在使用端。比如早篩過程中需要多學科診療(MDT)的互動,其中會涉及到隱私問題。我們想提供更多的便利,可能就要獲得更多信息。那麼,企業怎麼保障個人的隱私,需要行業在這方面制定一些規範和技術引導,從而讓我們能夠更好地運用新技術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王會雙說。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