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國民健康,DNA甲基化檢測助力中國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

2020-12-26 網易新聞

(原標題:聚焦國民健康,DNA甲基化檢測助力中國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

2020年中國腫瘤標誌物學術大會暨第十四屆腫瘤標誌物青年科學家論壇於12月11日-13日在廣州圓滿召開,本屆大會圍繞腫瘤標誌物領域在基礎研究、臨床應用、前沿技術、產業發展方面的最新進展與熱點問題進行了分享與討論。經過十年餘的發展,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標誌物專業委員會通過不斷創新理念、積極轉化研究、加強合作交流、共享發展成果,已經逐步成為中國抗癌協會下屬重要分支。

本屆大會共設置18個主題論壇,圍繞腫瘤甲基化標誌物、蛋白標誌物、腫瘤早篩標誌物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腫瘤早篩標誌物論壇中,由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於文強教授的報告拉開序幕,於教授從「談到腫瘤,我們最關心的八個問題」出發,指出面對癌症,利用甲基化檢測的利器,我們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就能絕處逢生,同時分享了他的近期研究,從多種腫瘤與癌旁組織中的檢測篩選出了甲基化全癌標誌物,並在近6000例樣本、超過13種不同腫瘤和8種不同樣本類型中進行了驗證,提出通過全癌標誌物是一種能「幫患者做主,也幫醫生抉擇的中國方案」的觀點,為癌症甲基化早期篩查提供了新思路。

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標誌物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聶勇戰教授,針對《消化道腫瘤表觀標誌物診斷體系的建立及應用研究》進行了主題報告。他指出,相較於腫瘤預後標誌物的篩選,腫瘤早期篩查的標誌物更為重要、更為準確,尤其是以消化道腫瘤的早期篩查標誌物的篩選,應更加積極探索篩選出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的標誌物。聶教授同時指出,相比於傳統腫瘤標誌物,基因甲基化檢測在腫瘤篩查中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且具有非入侵性特點,能提高患者依從性,臨床使用價值更高。

自2014年起,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消化內科聶勇戰教授、吳開春教授等牽頭聯合多家臨床單位和優勢企業,響應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指南倡導的研究與轉化產業化鏈條式研發模式,共同探索基因甲基化在多種消化道癌症早期預測及治療監控中的臨床應用,項目以博爾誠(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為轉化和產業化平臺,經過四年的通力合作,建立了穩定的外周血DNA甲基化處理和製備技術及獨特的primers設計可特異性捕獲腫瘤特異性DNA甲基化位點,基於此技術完成了胃癌早期診斷試劑盒——RNF180/Septin9甲基化檢測試劑盒(國械注準20203400447)的設計及產業化工作,該試劑盒於2020年4月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同時意味著中國胃癌早期診斷技術的國際領先地位。該試劑盒通過對特定基因的甲基化檢測,I期胃癌的檢出率高達50.00%、II期達到62.32%,是傳統血清腫瘤標誌物(如CEA、CA19-9等)檢測靈敏度的5-10倍,能夠作為臨床胃鏡前篩查和胃癌治療及復發轉移監控中的有效評估手段。

聶勇戰教授團隊還將持續牽頭完成RNF180/Septin9基因甲基化在全國2萬高危人群中的輔助檢測,藉助大規模臨床樣本進一步驗證該試劑盒對胃癌患者的早診價值。

在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的支持下,食管癌基因甲基化診斷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也在穩步開展中,經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單中心驗證I期食管癌檢出率可達52.63%、II期食管癌檢出率65.63%。目前該項目已經進入臨床試驗和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申報階段,助力早期多種消化道腫瘤的血清學診斷。

同時,在本次大會中,林東昕院士也充分肯定了Septin9基因甲基化在結直腸癌臨床監視的作用,林東昕院士的最新研究對比了血漿中Septin9基因甲基化的變化,表明Septin9基因甲基化在臨床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陳體強_NB6485

相關焦點

  • 市一啟動消化道腫瘤篩查和早診早治項目:只需2毫升血就能知道胃癌...
    消化道腫瘤越來越高發,死亡率已經躍到惡性腫瘤首位。消化道腫瘤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無論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都至關重要。消化道腫瘤篩查項目啟動 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做近日,由國家消化系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消化內鏡質控中心、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等多家單位聯合推動的「胃愛護航」——消化道腫瘤篩查及早診早治項目,在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啟動,該項目將覆蓋上城區和下城區兩個區的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於區內百姓。
  • 多靶點糞便FIT-DNA聯合檢測技術在體檢人群中的腸癌早篩價值顯現
    大會由解放軍總醫院、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辦、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健康管理研究院、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體檢與評估學組承辦、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體檢分會和《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協辦。
  • 基因檢測之癌症早篩行業深度報告:藍海市場,新興賽道
    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我國對腫瘤的早診早治認知不足,缺乏有效的篩查手段,患者就診時大多數為中 晚期,治療預後差,導致我國腫瘤治療效果遠不如西方國家。在充分有效且副作 用低的癌症治療技術被被開發出來之前,癌症的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是提高癌症 治療效果的關鍵。
  • 2020年華大基因腫瘤醫學成果展示:3款最新腫瘤檢測技術,助力癌症...
    )、實體瘤患者定製化監測技術(Signatera),助力腫瘤的篩、診、監的全景防控。二級預防是對癌症早發現,早診斷;三級預防是臨床標準化治療和康復治療,改善癌症患者的預後和生活質量。朱師達博士表示,華大基因堅持在腫瘤基礎科研和臨床應用方面不斷探索,在精準腫瘤領域持續發力,此次發布的三款技術正是應對腫瘤的早期診斷、用藥指導、復發監測,助力腫瘤的全景防控。
  • 和瑞基因王會雙:肝癌早篩助力「健康中國」,在深度、精度、廣度上...
    隨著「健康中國」的理念不斷落地,中國將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到以預防為中心的轉變,這就讓疾病初期的篩查顯得尤為重要。癌症早篩是針對高風險人群,抽取一管外周血,通過檢測血漿中的生物標記物,早期發現多種癌症或癌前病變,及時進行幹預性治療。
  • 行業重磅,世和基因進軍癌症早篩!多組學液體活檢早篩技術—MERCURY...
    本屆盛會以「新南京、新醫藥、新未來」為主題,聚焦後疫情時代新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發展,邀請中外院士、專家代表、醫藥相關企業高管共同探討醫藥健康產業新藍圖。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受邀參加會議,國家部委領導、江蘇省及南京市相關部門領導出席會議。
  • 早篩早診早治!這家醫院乳腺中心的原位癌早篩率達20%
    精準診斷,讓早期乳腺癌無所遁形歷經多年沉澱和積累,省人民醫院乳腺二科的精準診斷獲得了業內不少好評,因此不少乳腺患者拿著檢測報告慕名而來求真相。學成歸來後,王坤教授一直致力於將美國先進的治療技術和理念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10年後的今日,持續推動乳腺癌早篩有了明顯的效果,這讓治未病和保乳成為了可能,治療技術和效果逐步與國際同步。
  • 美年大健康布局AI助力早篩,築牢醫質壁壘
    美年大健康成立十年,上市五年,以「守護每個中國人的生命質量」為企業使命,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助力大健康產業蓬勃發展。美年大健康也一直在發展科技力量,近幾年加大科技投入,布局AI發展癌症早篩,用科技創新為大眾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服務。日前,美年健康(002044.SZ)披露了2020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
  • 安翰磁控膠囊胃鏡移動檢查車助力消化道健康管理新模式
    11月20日-21日,由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主辦的「第十屆健康管理學科建設與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研討會」在廣州召開。本次大會以「聚焦學科建設 砥礪科技創新」為主題,圍繞優質健康管理服務包、健康管理適宜技術及多中心課題研究展開學會講座與交流。
  • ...抽個血就能進行胃癌早篩!「胃愛護航」——消化道腫瘤篩查及早...
    13日下午,由市一醫院牽頭的「胃愛護航」——消化道腫瘤篩查及早診早治項目啟動。項目覆蓋上城區和下城區共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於區內百姓,今後胃癌高危人群在家門口的社區醫院就能進行早期篩查。市一醫院副院長張筱鳳介紹,早在2016年,醫院就啟動了「胃泌素-17聯合胃蛋白酶原的血清學檢測用於杭州地區早期胃癌篩查的效果評價」這一項目,在大杭州及周邊部分地區範圍內針對40歲以上高危人群開展早期胃癌篩查工作。4年來該項目共覆蓋餘杭、淳安、桐廬、諸暨等4個縣(市)共有17000多人參加血清篩查,其中1400餘人行胃鏡檢查,其中54人查出罹患胃癌 ,比例達3.72%。
  • 結直腸癌早診早治並不可怕,腸鏡檢查了解一下
    早篩查,早發現,結腸癌不可怕近10年來,發病率逐年攀升,每年新發約40萬人,死亡約194萬人,每年增速約為4.2%,遠超2%的國際平均水平。據北京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王化虹教授介紹:「結直腸癌是可以通過篩查預防的腫瘤,早期診斷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結直腸癌早期篩查可節約大量醫療費用。」
  • 諾輝健康聯合愛康集團建立癌症早篩模式
    中華預防醫學會腫瘤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趙平表示,在所有惡性腫瘤的早診早治項目中,結直腸癌的早診率最高,達到90%以上,國家和政府正在積極推進癌症早診早治工作。隨著癌症防治方法策略的進步,創新技術發展,能夠加速助力我國癌症預防水平的提升。小處看能夠節約個人及家庭的健康醫療花費,大處看可減輕國家衛生經濟支出負擔,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 武田中國呼籲由政府主導、多方合力共建腫瘤防控綜合體系
    核心提示:「腫瘤防控是世界各國公共衛生的共同難題之一。中國作為癌症高發國家,所面臨的腫瘤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單國洪先生表示,癌症防控是世界性難題,惡性腫瘤已成為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隨著「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堅持癌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成為中國癌症防治工作的指導思想。
  • 和瑞基因公布多瘤種早篩早診路線圖:將交付5種到8種高危高發腫瘤...
    「五」,交付5到8種中國高危高發腫瘤早篩早診的研究成果,並進行產業化落地。據了解,這是和瑞基因「一個核心,雙向延伸」戰略中「早篩早診」延伸的規劃藍圖,自2017年成立以來,和瑞基因在腫瘤中晚期基因檢測和腫瘤早期篩查兩個「延伸方向」齊頭並進、迅猛發展。
  • 科技創新 美年健康搶跑癌症早篩
    美年健康除參照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低劑量 CT 癌症篩查專家共識》,中國非公立醫療協會放射專家委員會《胸部體檢 CT 指控標準和規範》等專業指導,在全國統一疾病篩查水平和標準。科技助力癌症早篩小小膠囊一年檢出3.7萬胃病患者由於飲食、生活習慣不規律,小張很小的時候就患有胃病,肚子經常酸、脹,後來被醫院檢查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 內鏡「神探」讓消化道腫瘤「無處藏身」
    近三個月來,威海口腔醫院內鏡室通過精細檢查,共查出十幾例早期消化道腫瘤,年紀最小的患者27歲,這些查出早期消化道腫瘤的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威海口腔醫院內鏡科主任車毅提醒,45歲以上人群可通過內鏡檢查來篩查消化道腫瘤。
  • 廣州生物醫學研發異軍突起 「一管血」有望檢測所有腫瘤
    她說很感激當年建議她做基因檢測的醫生。來自燃石醫學的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她有一處基因位點發生變異,通過口服靶向藥,她已奇蹟般「與癌共存」67個月。這樣的案例,讓漢雨生堅定6年前從北極光創投辭職、創立燃石醫學十分值得。燃石醫學,是一家以二代基因測序(NGS)技術切入腫瘤領域,致力於從腫瘤伴隨診斷用藥指導以及腫瘤早篩早檢的精準醫療公司。
  • 助力「健康中國2030」鑽石胞生原液公益基因檢測活動落地北京
    強化慢性病篩查和早期發現,針對高發地區重點癌症開展早診早治工作,推動癌症、腦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機會性篩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第七章第一節2020年9月9日,受邀人前往中關村生科學園進行檢測機構的深度參訪,及基因檢測標本的採樣。其中大部分人對基因檢測都不是很了解。通過對檢測機構的深度參訪,以及與該領域的博士專家面對面的溝通,讓參與者了解基因檢測的作用,並有效的加強了對重大疾病防範意識。
  • 腫瘤基因檢測公司扎堆上市:中國腫瘤NGS檢測第一股燃石醫學領跑
    來源:嘿財經腫瘤基因檢測賽道競爭膠著,扎堆上市也意味著競爭進入新階段。中國的臨床腫瘤學NGS市場規模可能在120億左右,以目前腫瘤領域測序公司的營收情況來看,現有市場規模不到20億,整體市場估計還有6倍左右空間。
  • 阿斯利康發布十大AI+醫療應用場景,聚焦多個中國主要疾病
    此次發布的十大場景聚焦聚焦呼吸,腫瘤,心血管,腎臟,代謝以及消化等多個中國主要疾病領域,涵蓋了疾病預測、篩查早診、診斷和檢測以及患者管理等重要環節,旨在藉助機器視覺,預測算法,自然語言理解等先進技術,賦能篩查、診斷、治療、患者隨訪等診療全流程。 AI在疾病早期篩查和診斷階段的應用將極大地提高醫生工作效率及診斷準確率,同時有助於提升基層醫院及醫療資源欠缺地區的診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