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5——新亞洲人與黃色人種

2020-12-21 全球史下看中國

K 單倍群是F 單倍群下留在伊朗高原的一支,也是 F 單倍群下的最大分支,如今全世界除西亞、非洲以外,大部分都是 K 單倍群的後裔,如我們漢族中 96% 的人都是 K 類型下的分支。 K 單倍群在 3.5 萬年前分化,一支向北進入中亞的裏海附近,形成 P 單倍群的中亞部落,另一支 NO 後來從伊朗高原向東南進入印度北部,再通過東南亞進入中國。

NO人群由於晚於老亞洲人C,D抵達亞洲東部,所以他們又被稱為新亞洲人,新亞洲人在與老亞洲人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如今東亞及東南亞基本全是新亞洲人的天下,而且新亞洲人的配偶不但包括自己的原配 N,還融入了大量老亞洲的配偶 M,這源自新亞洲人 NO 對老亞洲 C、D 的徵服。因為人類的戰爭基本就是男性的戰爭,在古代戰爭中失敗的男子往往被殺死,而他們的女人則被勝利者當作戰利品掠走,古詩「馬前懸人頭,馬後載婦女」就是對人類古代戰爭的真實寫照。而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以氏族公社為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各氏族部落的兼併戰爭,通常就是殺光男人,留下女人,不會留下俘虜作奴隸,女性的基因也因此比男性的基因更容易流傳至今。

古代戰爭,通常就是殺光男人,留下女人

如今亞洲黃種人的父系主要為新亞洲人NO及少數的老亞洲人C3,其中老亞洲人C3的後代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和東北亞地區,其配偶主要為M,代表人群外蒙古人的外貌特徵是扁平臉、矮鼻梁、單眼皮、小眼睛、淺眼窩,這些特徵也被當作是黃種人的典型外貌特徵,黃種人也因此被稱為蒙古種人。

蒙古人

新亞洲人NO的後代則廣泛分布在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各地,他們的配偶主要是原配N下面的A,B,F及老亞洲人原配M下面的C,D,G,M7,其中M下的成分更是佔到約60%。

新亞洲人和老亞洲母系的混血,形成今日大多數東亞人的外貌,而從常染色體角度上說,老亞洲人的基因更是佔到今天東亞人基因的約一半。因此新亞洲人群的後代有些擁有老亞洲人的外貌特徵,也有些擁有明顯不同於老亞洲人的外貌特徵。可以說,黃種人是由老亞洲人與新亞洲人混合形成,東亞黃種人一些明顯不同於西亞人種的典型體態特徵如單眼皮、小眼睛、矮鼻梁、扁平臉等來自老亞洲人的基因,而有些與西亞人種較為相似的長臉、中鼻梁、雙眼皮、大眼睛、深棕發、棕色眼珠等體貌特徵則來自新亞洲人的基因。

亞洲人的幾種典型外貌

新亞洲人NO 後來分化為南支 O 和北支 N,南支 O 是現今東亞與東南亞黃種人的主體類型。O 在東亞、東南亞的擴張主要兵分三路,並形成 O1、O2、O3 三種不同類型。

第一路 O1 從東亞沿海北上中國,形成中國古代東部沿海的越族,如今東越早已融入華夏,O1 成為中國人的第二大單倍群類型。雖然中國北方漢族人中,O1 的比例都小於 5%,但是在長江以南 O1比率一般在10%以上,尤其以江蘇南部和浙江地區比例最高,超過 20%,可以說O1成分不同是導致南北方漢人外貌不同一重大原因。

O1 最北直達東北亞地區,在亞洲東北部的布裡亞特蒙古人、錫伯族、達斡爾族、蒙古族、滿族等都含有 O1,但比率一般不超過 10%,朝鮮族是東北亞地區O1最高民族,比率達14%。

目前O1最高頻率的民族是東亞、東南亞的南島語系民族,南島語系也叫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它主要分布於西起馬達加斯加,東到復活節島,北起臺灣島和夏威夷群島,南抵紐西蘭的廣闊海域內的島嶼上,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主要分布在海島上的語系。根據Hammer在2006年的數據,南島語系下的中國臺灣高山族的約89.6%、菲律賓10.4%、東部印尼12.9%、西部印尼20%都是 O1 類型。

擅長航海的南島語系民族除佔領東南亞諸島外,向西他們一直抵達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與當地的非洲土著混血形成使用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的馬達加斯加人;向東南他們從馬來群島一路擴張到大洋洲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三大群島,並與當地棕種土著混血,形成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三大人種,其中又以玻里尼西亞人種數量最多。玻里尼西亞意思是「多島群島」,它北起夏威夷,南至紐西蘭,東至復活節島,是太平洋三大群島中範圍最大的群島。玻里尼西亞人種包括毛利人、湯加人、夏威夷人、復活節島人等10多個支系,共有90多萬人,可能是由於渡海遷移,只有最強壯的人能活下來的原因,這些玻里尼西亞人是世界最高大強壯種族之一,其中毛利人男性平均身高180CM,在過去是著名食人族。雖然玻里尼西亞人種為棕黃混血人種,但是在部分地區O1的成分佔絕對優勢,其中湯加島上的湯加人O1比率更是高達82%。

南島語系民族的擴張
棕黃混血人種——毛利人

第二路 O2 後代分為 O2a 和 O2b 兩支,O2a 是中國漢族第三大單倍群類型,不過除兩廣外(廣東約18.8%、廣西約 26.9%),其他地區比率都不高。O2a 直系後代主要分為壯侗語系民族和南亞語系民族兩支,東南亞的安南山脈是這兩大語系民族的重要分界線,今日壯侗語系中泰國人的約 65%,中國少數民族中壯族的約36%、水族的約58.7%、布依族的約40% 都為 O2a 類型;而在南亞語系民族中更是佔主要地位的父系支系(平均為84%),南亞語系下的柬埔寨高棉族的O2 a的比率更是高達90%以上。

泰國男性的 65%為O2a

O2b 除廣泛分布在東南亞外,還向北直達東北亞地區融入當地通古斯民族,並經朝鮮直達日本,根據Hammer2006年的數據,日本人的29.5%(76/259)、韓國人的36%(27/75)都為O2b類型,是日朝韓三國主要的父系來源,由此可知日本黃種人的主體應該是從朝鮮半島渡海前往日本列島。

第三路 O3 是 O 下最大的分支,在今日東亞佔絕對統治地位。O3發源於緬甸,在北上東亞的途中分化出 O3a4-M7 與 O2a 混合形成了使用苗瑤語族的民族,主要包括中國西南地區的苗族和瑤族,以及華東地區的畲族。另一支 O3-M134 到達中國西北甘肅後分為兩支,一支向東形成華夏族,也就是今日漢族的祖先;另一支向西南形成藏緬語族人群,包括中國的羌族、彝族、藏族,緬甸的緬族,泰國的克倫族,印度的梅泰族、那迦族等。

目前 O3是漢族的絕對主體,根據2004年文波的數據,山東、河南、陝西、雲南、廣東、四川、浙江的漢族中O3的比例都達到50%以上,而在2006年Hammer的數據中北方漢族O3更是高達65.9%(29/44),顯示出全國各地漢族的共源性。

除漢族外,如越南人的約 52%、藏族的約 48%、馬來人的約45%、朝鮮族的約 40%、滿族的約38%、菲律賓人的約 32%、蒙古族的約 20.5%、日本人的約20.1%、爪哇人的約 20%、維吾爾族的約 14% 都為 O3 類型。而最純種的 O3 種族,當屬雲南省貢山的獨龍族,他們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現約有 7000 人,由於山區與世隔絕,他們父系 O3 成分高達 100%。

相關焦點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3——棕色人種與老亞洲人
    在D人群進入亞洲的同時,CF集團中的一支 C 也大體沿著 D 的老路進入亞洲,C 和 D 人群是最早佔據亞洲的現代人,故被統稱為老亞洲人。C 人群的後裔主要分成南北兩支,南支 C人群後來演變成棕色人種的祖先。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2——亞非黑人
    平均身高只有 130 ~ 140 釐米的俾格米人三、D尼格利陀人種(矮黑人)與E 尼格羅人(非洲黑人)約 7~5萬年前,現代人祖先又進一步分化出DE亞非黑人又叫作尼格羅—尼格利陀人種,是現在非洲尼格羅人種(黑人)和亞洲尼格利陀人種(矮黑人)的共同祖先。一般認為亞非黑人的祖先最早在東南非沿海地區居住,後來在東非衣索比亞與西亞葉門交界的紅海口處分為D和E兩支,攜帶E的人群向西進入非洲演變成今日非洲的尼格羅人種,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非洲高大黑人。
  • 母系線粒體譜系樹與擴散 | 分子人類學連載3
    因為在遺傳中,父親的線粒體基因不會遺傳給下一代,這樣母親的線粒體可以不經過重組直接遺傳給下一代,就是說兒子和女兒的線粒體基因組只來自於母親,並通過她的女兒繼續遺傳給她的女兒,這與父親的Y染色體不需要經過重組而遺傳給兒子是類似的。線粒體基因組也會發生突變,突變點會被保留並遺傳給後代。
  • 美國科學家:不管黑人、白人還是黃色人種都起源於亞洲
    關於人類起源的學說,歷來存在著一元說和多元說兩種見解。一元說認為全世界人類起源於一種古猿,這種古猿後來才演化成不同的人種。而多元說則認為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種是由各種不同的古猿演化來的。近幾十年來,由於廣大地區發現大批的猿類和人類化石,經過科學家的分析研究,已充分證明一元說是正確的。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6——極北人種
    NO 的北支 N 主要生活在歐亞大陸最北部的西伯利亞與北歐地區東支 N3 遷移到西伯利亞北部和東部地區,在如今西伯利亞北部地區的土著民族中,N 單倍群佔絕對優勢,如雅庫特人 N3西伯利亞北部的土著雅庫特人西支 N1 遷移至歐亞交界烏拉爾山兩側形成了芬蘭—烏戈爾語族,該語族是分布於從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往東到烏拉爾山脈,再到西伯利亞地區的一組語言,分為芬蘭語支和烏戈爾語支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7——印第安人與印歐人
    在 N 到達烏拉爾山脈後,曾經在伊朗高原和 NO 新亞洲人分離北上的「中亞部落」P 也分化成R與Q兩支,其中的Q 向東北進入西伯利亞和 N 系與C3系的北亞黃種人相遇,如今 Q 的後代主要分為三支。之所以印第安人和東亞人長得更像,是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母系祖先N與M,當時在西伯利亞生活著新亞洲人N,及老亞洲人C3,Q要橫穿西伯利亞抵達美洲,不可避免要與新老亞洲人發生通婚和戰爭,如今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父系基本全都是Q,但是其母系既有新亞洲人原配N下面的A、B,也有老亞洲人原配M下面的C、D,而A,B、C,D也正是中國人母系的主體類型,可知印第安人與中國人算得上表親戚,因此兩者之間也擁有較為相似的外貌
  • 人類起源與人種分類
    2:按使用語言來分,如漢語,現代人有些掌握多種語言,故有母語等叫法。3:按照國家地域來分。4:按照宗教信仰來區分:如佛教、道教、儒家、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其他宗教信仰。或者無宗教信仰人群。5:各種不同的分法都會出現交互現象,這就是人種的複雜性,另外是混血的出現,就出現更加複雜情況。
  • 印度人是棕色人種嗎?東亞的棕色人種為什麼會被黃種人取代?
    很多人對棕色人種都有一個誤解,認為介於黑色人種和黃色人種之間的人種就是棕色人種,其實錯了!
  • 人類源流——蒙古利亞人種1
    蒙古利亞人種(Mongoloid),又稱黃色人種、黃種人、蒙古人種,是世界四大人種之一。其數量在四大人種中排名第二。黃色人種主要分布於烏拉爾地區、東亞、北亞、東北亞、西伯利亞地區、南亞、東南亞、馬達加斯加、大洋洲。
  • 絲路人種:當白種人遇到黃種人
    除了烏孫,另外幾個遊牧民族,例如塞人、月氏,多數學者都認為屬於歐羅巴人種。想到烏孫和月氏曾在河西走廊放牧,覺得不可思議,這意味著歐洲人種一度東進到甘肅的武威地區,才被匈奴人打跑。遺憾的是,漢文古籍裡沒有描述匈奴人的相貌,王國維根據《晉書》關於羯胡——匈奴後裔——的描述,認為匈奴人長得深目、高鼻、多須,無疑屬於歐羅巴人種;但是黃文弼根據鹹陽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石雕的刻畫,卻認為匈奴人「面闊多須髯、唇厚、目小、其眼瞼作三角形」,應屬於蒙古人種。直到今天,兩派依然爭論不休,還新增了一派,認為匈奴是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的混雜。
  • 歐洲人種起源—雅利安人四族:拉丁、日耳曼、斯拉夫、凱爾特
    右上角小圖是北歐人種入侵印度示意圖。20世紀初,德國納粹分子改變「雅利安」原來的意義,用這個字眼指「高尚的純種」,認為金髮碧眼最常見的北歐人種是最純種的雅利安人,以德意志人為代表的日耳曼人是雅利安人的典範,但是該理論現在在學術界已很少受到支持。最早由美國考古學家瑪利亞·金布塔斯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墳冢假說,該假說認為原始印歐人起源於東歐大草原,然後向四面八方擴散。
  • 歐洲特性理論史:淺析歐洲人類學與顱骨文化
    19世紀是對人類物種和人類起源充滿爭論的世紀。曾經只有一個人種還是有多個人種?如果上帝不是按照他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人類,被18世紀的旅行者發現的那些原始人是介於猴子與人類之間缺失的環節嗎?他們是我 們生物學意義上的祖先嗎?一旦承認他們完全的人性,那麼問題就來了:他們是否還停留 在歐洲人已經超越的人性發展階段?
  • 史林|明治日本的黃禍論與人種論
    但是,飯倉的結論,即「日本例外主義最終演變成大亞細亞主義,導致了日本人自認為自己是指導民族,負有解放亞洲的責任,釀成了悲慘的結果」,筆者並不認同。因為,在考察黃禍論之際,如果用黃白人種對立的圖示加以考察之,日本的確走向了侵略擴張的道路;但是,以東亞內部秩序重構的視點考察之,日本對周圍同樣是黃色人種國家的歧視卻被日本例外主義忽略了。
  • 日本人的先祖是什麼人種?日本歷史有多長?
    所謂的幹欄式建築就是用木幹搭成架子,上面設草房以隔潮,跟中國吳越地區的考古發現非常相似,因此很多人推論彌生人很可能是從中國吳越地區遷徙到日本的,從而帶去了金屬器皿製作工藝和水稻種植技術。 彌生時代的考古發現遍及整個日本本島,是日本由原始社會邁入農業社會的過渡時代,雖然沒有出現後來的城邦和國王,但階層分化更加明顯,出現了奴隸階層,日本人稱之為生口。
  • 蒙古人屬於白種人和黃種人的過渡人種嗎?
    同時,他根據皮膚顏色、面部特徵、頭髮形狀等差別,把人類劃分為亞洲黃色人種、歐洲白色人種、非洲黑色人種、美洲紅色人種。人種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從此誕生。肯定是受到曾經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的震撼,德國人類學家布魯門巴赫將人類分為五個人種:高加索人種(白種)、蒙古人種(黃種)、馬來亞人種(棕種)、衣索比亞人種(黑種)。阿美利加人種(紅種),其中首次將黃種人稱為「蒙古人」,這也是「蒙古人種」這一名詞的由來。儘管這一名詞無法涵蓋黃種人龐大的膚色群,但因為約定俗成的原因,此後人們就習慣於把所有黃色人種稱為「蒙古人種"了。
  • 你認為印度人是屬於什麼人種呢?
    網友:說印度人是白色人種,很多人詫異!比我們都黑,怎麼就是白種人呢?人種的分類不是主要看皮膚顏色的,而是骨骼骨架肌肉等基本生理特徵,主要是用白色人種黃色人種黑色人種來分類是不科學不嚴謹的說法,很容易誤導人們的思維定式,人種不能用皮膚顏色來定義,皮膚顏色只是人種特徵的非主要一個特徵。
  • 古埃及人為何和現在的非洲人一點也不一樣?說是黃種人,你信嗎?
    現在的非洲人與古埃及人種相比已經經歷了很多年的進化,和埃及人種肯定會不一樣。古埃及人的皮膚偏棕色,和非洲的黑人膚色有點類似,但肯定是不一樣的。 古埃及人來自亞洲。人類歷史上有三次大遷徙。一,非洲人走出尼羅河谷。二,亞洲大走遍全世界。三,歐洲人的殖民地拓展。
  • 從中國佤族的體貌和歷史,提出黃白人種是古棕種人的分化
    註:本文參考了人類學主流的一些知識,及一些學者的最新研究,比如中國學者曹言、吳新智等。關於世界上的人種,流行的說法是四類:黃、白、黑、棕。但白人真白嗎?黃種人就不白嗎?古猿失去了用前肢攀援的樹林,為適應新環境,緩慢地開始直立行走。這便形成了最早的人類。那時沒有蘇伊士運河,東非和亞洲的西奈半島相連,輕鬆就可以穿過。類人猿和古人類,不斷繁衍遷徙,擴展到西亞。最早來到中東的是古棕種人。此地也是《聖經》裡講的伊甸園所在地,就是兩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