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2——亞非黑人

2020-12-21 全球史下看中國

二、B 尼格利羅人(非洲小黑人)

繼科伊桑人後,第二批從人類群體分化出去的 Y 染色體 DNA 單倍型類群 B 是一支更加矮小的尼格利羅人,他們又被稱為俾格米人。俾格米源自希臘語,意思為侏儒,顧名思義,他們成年人平均身高只有 130 ~ 140 釐米。尼格利羅人與黑人一樣,有著深色皮膚和濃密的捲髮,不過他們身材矮小、頭大腿短、長得精瘦,人人都腆著大肚子、凸起肚臍眼。他們沒有青春期,8 歲即發育成熟,可以結婚生子。由於俾格米人的外貌和常見的非洲黑人明顯不同,所以也深受黑人歧視,在剛果共和國俾格米人和笨蛋是同義詞。目前這群非洲小黑人主要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熱帶雨林中,他們稱自己是「森林的兒子」,過著最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用樹葉當衣料和蓋房子,實行父系一夫一妻制。由於俾格米人還不懂得人工取火,因此保存火種就成了婦女日常的重要工作。由於當地人傳言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可以壯陽,導致該種族目前有瀕臨絕種的危險。

平均身高只有 130 ~ 140 釐米的俾格米人

三、D尼格利陀人種(矮黑人)與E 尼格羅人(非洲黑人)

約 7~5萬年前,現代人祖先又進一步分化出CF集團(攜帶著Y染色體C和F)和DE亞非黑人種(攜帶著Y染色體D和E)。DE亞非黑人又叫作尼格羅—尼格利陀人種,是現在非洲尼格羅人種(黑人)和亞洲尼格利陀人種(矮黑人)的共同祖先。

一般認為亞非黑人的祖先最早在東南非沿海地區居住,後來在東非衣索比亞與西亞葉門交界的紅海口處分為D和E兩支,攜帶E的人群向西進入非洲演變成今日非洲的尼格羅人種,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非洲高大黑人。

非洲的尼格羅人種(非洲黑人)

攜帶D的人群則沿著東非沿海—阿拉伯半島—伊朗沿海一線前進抵達印度、東南亞,東亞地區,如今生活在中國西南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如藏族、彝族等其父系都有較高的D 單倍群比率。現代 D 種群最純種的直系後代被統稱為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與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形上相似,都有著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膚,所以又被稱為亞洲俾格米人或矮黑人,除又矮又黑外,尼格利陀人還有小眼睛、深眼窩、厚嘴唇、粗顴骨、短方臉、黑眼珠、體毛髮達等特徵,一般認為,唐朝的崑崙奴就是指矮黑人。尼格利陀人主要包括印度安達曼群島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土著,其中印度安達曼群島土著的 D 單倍群比率達 100%,蘇門答臘島土著達 91%,此外在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半島、泰國、緬甸等也有少數矮黑人零星分布,過著原始遊獵和採集生活,如馬來西亞的塞芒人、菲律賓的阿埃塔人、泰國的俄克人等。

亞洲的尼格利陀人(亞洲黑人)

尼格利陀人多為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社會,住所用樹枝、樹葉搭成,其中最落後的安達曼群島土著甚至不會生火和穿衣。位於馬來西亞的尼格利陀—塞芒人會使用一種較為先進的狩獵武器——吹箭筒和毒矢,通過吹管將毒矢射出,可以在數秒內殺死小型的動物。

由於當時處在冰河時代,海洋中大量的水被凍結在冰川中,因此全世界海平面要比現在低得多,東亞、東南亞沿海島嶼連成一片,北到日本和庫頁島。東南亞的尼格利陀人從印度尼西亞出發,經菲律賓、中國臺灣、琉球群島抵達日本,他們的直系後代就是日本北海道島上的原住民——阿伊努人。如今琉球群島上琉球人中D單倍群比率高達約55%,而阿伊努人中D單倍群比率更是高達約90%,阿伊努人又叫蝦夷人,古稱毛人,他們是日本最早的原住居民,創造了 1 萬年前以繩紋式陶器而著名的日本最早新石器時代——繩紋時代,直到公元前 3 世紀前後才被外來民族黃種人彌生人徵服取代,其後他們中的一部分北逃到本州島北部、北海道和庫頁島等地,而另一部分則和外來的彌生人混血融合,成為今天約三分之一日本人的祖先,在Hammer的數據(2006年)中,259個日本人有90個為D單倍群,佔34.9%。

北海道島上的原住民阿伊努人

雖然阿伊努人的父系與東南亞的矮黑人相同,但阿依努人的母系卻不是矮黑人的原配,她們幾乎全都是來自西伯利亞、東亞、中亞、高加索一帶,因此他們的體態特徵,尤其是他們的淺膚色與東南亞矮黑人明顯不同,乃至過去一直有學者認為他們是東遷來的高加索人種的後裔,事實上他們也確實是黃白黑三大人種的混血後代。

那麼阿依努人的母系怎麼來的呢?請看下章——棕色人種與老亞洲人。

相關焦點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7——印第安人與印歐人
    從線粒體分析可知,歐洲女性97%的的母系祖先都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到45000年前冰河時代的7個不同女人,這7個「歐洲祖母」除了最年輕的j 外,其他都誕生在歐洲境內,女兒最多的母系祖先h 大約誕生於2萬年前的法國,早於R1進入歐洲的時間,至於R1最初的原配反而在今日的歐洲難尋蹤跡。也就是說大多數歐洲男人和歐洲女人都不是原配,是R1系人群替代了大部分早期的歐洲男人,並搶走了他們的女人作配偶。
  • 母系線粒體譜系樹與擴散 | 分子人類學連載3
    線粒體基因組也會發生突變,突變點會被保留並遺傳給後代。如下圖是N下各單倍群,其中亞洲的B與歐洲UK是近親,而亞洲的F與歐洲的HV是近親,東北亞的Y與歐洲的JT是近親。下圖顯示F的年齡不到3萬年,B的年齡3-4萬年左右,B比F早約萬年。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3——棕色人種與老亞洲人
    在D人群進入亞洲的同時,CF集團中的一支 C 也大體沿著 D 的老路進入亞洲,C 和 D 人群是最早佔據亞洲的現代人,故被統稱為老亞洲人。C 人群的後裔主要分成南北兩支,南支 C人群後來演變成棕色人種的祖先。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6——極北人種
    NO 的北支 N 主要生活在歐亞大陸最北部的西伯利亞與北歐地區東支 N3 遷移到西伯利亞北部和東部地區,在如今西伯利亞北部地區的土著民族中,N 單倍群佔絕對優勢,如雅庫特人 N3 佔 92.2%部分俄羅斯人的亞洲長相也主要來自烏拉爾人的N,而非來自蒙古人的C3[1]。
  • 從分子人類學看現代人的起源與遷徙5——新亞洲人與黃色人種
    棕黃混血人種——毛利人第二路 O2 後代分為 O2a 和 O2b 兩支,O2a 是中國漢族第三大單倍群類型,不過除兩廣外(廣東約18.8%、廣西約 26.9%),其他地區比率都不高泰國男性的 65%為O2aO2b 除廣泛分布在東南亞外,還向北直達東北亞地區融入當地通古斯民族,並經朝鮮直達日本,根據Hammer2006年的數據,日本人的29.5%(76/259
  • 《人類起源的故事》:混血融合是人類演化史的主旋律
    大衛·賴克還曾獲榮獎金達百萬美元的「丹·大衛獎」、美國科學促進會的「紐科姆·克利夫蘭獎」、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分子生物學獎」等多項殊榮。致敬辭對人類起源問題的探究史,幾乎與人類文明發展史等長,由此誕生的宗教、神話、科學、考古構成蔚為大觀的人類起源故事。
  • 黑人,種族歧視與流行音樂的起源
    眾所周知,46歲的非裔男性 George Floyd前段時間被一名白人警察在執法的時候壓脖致死。Floyd 的死引起全美範圍內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歸根究柢,這次的事件不是偶然,而是疫情大流行的環境下,資本主義危機背景,失業率劇增、有色群體被長期不公正對待等諸多原因的影響下而爆發的。
  • 中國科學家揭開南北方人群遷徙與混合之歷史
    跟著DNA「神探」來一場尋根之旅中國科學家揭開南北方人群遷徙與混合之歷史科研人員進行古代人類樣本採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福建奇和洞約8400年前的2號個體頭骨。付巧妹在古DNA超淨室工作。中國山東一具約9500年前個體的顳骨。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
  • 歐洲特性理論史:淺析歐洲人類學與顱骨文化
    19世紀是對人類物種和人類起源充滿爭論的世紀。曾經只有一個人種還是有多個人種?如果上帝不是按照他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人類,被18世紀的旅行者發現的那些原始人是介於猴子與人類之間缺失的環節嗎?他們是我 們生物學意義上的祖先嗎?一旦承認他們完全的人性,那麼問題就來了:他們是否還停留 在歐洲人已經超越的人性發展階段?
  • 人類起源與人種分類
    2:按使用語言來分,如漢語,現代人有些掌握多種語言,故有母語等叫法。3:按照國家地域來分。4:按照宗教信仰來區分:如佛教、道教、儒家、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其他宗教信仰。或者無宗教信仰人群。5:各種不同的分法都會出現交互現象,這就是人種的複雜性,另外是混血的出現,就出現更加複雜情況。
  • 自然狀態與人類學
    事實上,恩格斯接受了古典人類學家用以說明社會形成的家庭—社會理論模型,且始終把社會如何構成的問題同激進的資本主義批判結合在一起。在古典人類學家對前社會狀態構建方式的爭論中,恩格斯最認同摩爾根的觀點,因為一個沒有規則的雜交狀態能夠最為有力地表明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產物的非永恆性;而以性關係為基礎的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血婚制家族——又將證實非資本主義的、「異質性」的社會的存在。
  • 陳晉:走出人類學的自戀
    就這最要緊的事情而言,養成能用他人的眼光去看他們的信仰和價值的習慣,比什麼都更能給我們以啟迪。(《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馬林諾夫斯基著,梁永佳、李紹明譯,華夏出版社二〇〇二年第一版,447頁)好一個「即使是野蠻人」!
  • 我讀︱非洲的白色部落:「虛幻」的「假說」與「起源」
    只是這股浪潮在現代科學的研究中逐漸被證偽與遺忘,漸漸並不被現代人所知。然而,這場已經被忘卻的尋找白人部落的運動,卻直至今日仍對世界產生了潛在的影響。麥可·羅賓森的《非洲失落的白色部落:探險家、科學家與一段改變人類命運的假說》(Michael F.
  • 美國科學家:不管黑人、白人還是黃色人種都起源於亞洲
    關於人類起源的學說,歷來存在著一元說和多元說兩種見解。一元說認為全世界人類起源於一種古猿,這種古猿後來才演化成不同的人種。而多元說則認為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種是由各種不同的古猿演化來的。近幾十年來,由於廣大地區發現大批的猿類和人類化石,經過科學家的分析研究,已充分證明一元說是正確的。
  • 古DNA洞察歐亞大陸東部現代人演化歷史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付巧妹研究組應《遺傳學與發育新見》(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邀請,參加世界人類遺傳起源演化系列專題報導,發表題為《古DNA洞察歐亞大陸東部人群演化歷史
  • 隕石發現古老有機分子,或證生命原材料來自外太空
    地球生命的起源是一個無解的謎團,雖然生命出現在地球的時間被科學家推算出是38億年前,但是至今仍無法確定地球上第一個生命體是怎麼「從無生有」?這裡面的關鍵到底是什麼?原本只存在非生物化學過程的地球又是如何在過去幾十億年裡孕育呼吸、會奔跑、會思考的生物體?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人類學的發生和發展主要是在歐洲開始起源的,同樣的人類學博物館也在歐洲比較發達。人類學博物館的興起與殖民時代、民族志時代相關,早期主要是關注於自我之外的他者,也就是歐洲之外的世界。我們國家特別像亞洲地區是被殖民的,我們沒有殖民時期,從學科發展來說我們沒有經歷嚴格意義的民族志時代,有民族志時代的都有發達的這類博物館。
  • 文化人類學研究什麼?
    要說文化人類學對我最大的意義是什麼?我認為是更加接受了文化的多樣性和理解不同於自己的個體或者團體所具有的不同思維模式和習慣。當我們去看某些部落的社會的生產狩獵生活方式,信仰,裝扮,語言,真是太有意思了。我們接觸各色人種和各個文化,我們每天看到不同長相打扮,社交方式,對人類多了一點理解,對別人少一些狹隘的評判,更多的是觀察和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