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塊老手錶觸動老南京記憶:當年「潮不潮」,就看有沒有鐘山表

2021-01-11 中國江蘇網

在老南京人的記憶裡,一定有屬於鐘山牌手錶的位置。在江蘇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上,很多老照片、老物件勾起了人們的回憶。而在反映居民生活變化的一組展品中,70塊鐘山牌手錶擺成的數字70,絕對是吸引很多觀眾駐足的爆款。

這70塊手錶整齊地擺放在透明展櫃裡,有金色、銀色的懷表,也有各種款式的腕錶,有的還能準確記錄時間。這些亮閃閃的手錶一下子就把人們的思緒帶回到幾十年前。很多中老年觀眾走到這裡,都忍不住停下來細細觀看。「感覺時光一下就倒流回到了年輕的時候。」觀眾章先生今年69歲,在鐘山表的展櫃前停留了很久。他回憶,四五十年前,鐘山表絕對是「潮人」的標配,那時買鐘山手錶要憑票,可以說是「一表難求」。

鐘山表的故事裡,還有一段和南京長江大橋相關的記憶,在上世紀60年代物資緊缺的年代,江蘇省和南京市經常用鐘山表到外省去置換木材、煤炭等物資,用於南京地方工業生產。當時南京正在建設南京長江大橋,由於鋼材供不應求,南京市政府採用「手錶換鋼材」的法子,許多建設大橋的鋼材就是用鐘山表換來的。

展櫃取名「鐘山表中國情」,「鐘山表見證了南京輕工業發展的歷史,背後也可以看出新中國居民生活的變化。」現場的講解員介紹,鐘山手錶廠的前身是公私合營江南造鐘廠,1957年廠址搬到鐘山風景區裡的四方城,當年生產出了第一批手錶,取名紫金山牌,這是南京生產的第一批手錶。1959年,南京手錶廠成立,1974年左右生產出定型的九鑽鐘山表,標誌著鐘山表生產步入成熟期。1984年,鐘山表到達鼎盛時期,年產量220萬隻。

「當年,誰要是擁有一塊鐘山表,肯定會引來周圍羨慕的眼光,而今天,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章先生說,物資匱乏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今天的南京人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冰箱、電視、空調、電腦、私家車……幾十年前想也不敢想的東西,現在已經成了尋常人家的標配,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正向著越來越美好的明天行進。

當年的鐘山表已經退出歷史舞臺。2010年,南京手錶廠關停,廠裡成立託管中心,交由主管部門對其進行託管。如今,原來的老廠區變成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手錶廠有10棟老廠房全部保留下來,包括曾經的生產車間、工具車間等。

70塊鐘山牌手錶擺成數字70。(記者江瑜)

相關焦點

  • 兩款70年代歐米茄老手錶介紹
    老歐米茄手錶之海馬碟飛系列腕錶    在碟飛系列腕錶成為一個獨立的腕錶系列之前,歐米茄會在其海馬系列的一些正裝表中使用「碟飛」這個名字。除了星座系列腕錶擁有的天文臺認證機芯以及新穎的錶盤設計外,許多海馬系列的正裝腕錶其實同星座系列的腕錶並沒有什麼大的不同。    這款海馬碟飛系列腕錶配備有自動上鏈機芯(565)並且擁有一個含有金色表蓋的表殼。不要將其誤解為是一塊飾板或是兩個錶盤;它看上去更像是一個遮蓋在不鏽鋼表殼之上的純金表蓋。
  • 60塊「吃垮」南京老門東計劃
    雖說老門東古色古香的建築令它火遍省內外,但老門東小吃的出名程度也不亞於它的歷史文化。作為一個勵志要吃全南京美食的人,大到高級餐廳,小到犄角旮旯都不會錯過。今天想來點不一樣的:挑戰60塊"吃垮"老門東!別看一兩才四五個,一個的個頭就有一般鍋貼的兩個大。外皮金黃酥脆卻很薄,底部煎得焦香,沒有一點點糊苦味,可見火候和時間把握得多精確,一口咬下去就能感受到很足的牛肉餡混著少許湯汁的鮮香。蔣有記的冰鎮桂花酒釀一定要提一提,6塊錢一碗。
  • 小坊探店 | 這家裁縫店竟成了「博物館」,一起重溫老上海記憶→
    小坊先考大家一個頗有年代感的詞兒——「紅幫裁縫」,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話說從清末民初開始,寧波當時作為最早與國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有不少寧波裁縫曾為外國人裁製服裝,「紅幫裁縫」指的就是這群手藝人。小坊接下來就要帶大家走進一家地地道道的「紅幫裁縫」店,這裡不僅有手藝人,還有濃濃的上海記憶。下面這位52歲的呂方師傅,就是地地道道的紅幫裁縫。他的店鋪就開在長寧區的凱旋路上。
  • 收藏老手錶與老鐘錶,就是收藏舊時光
    如今,看時間只要瞅一眼手機就行了,誰的手腕上還戴笨重的手錶呢,如果有的話,那也是為彰顯地位和個性。無獨有偶,曾經掛在家裡顯眼牆壁上或放在柜子上彰顯家境的鐘表,也從當初的必需品變成收藏品了。太原鐘表收藏愛好者郭寶印說,嘀嗒嘀嗒的鐘表伴隨著我們這輩人走過了幾十年,那些遺落在某個角落裡的記憶,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消失得無影無蹤。他感嘆原來光陰就是這麼無情地流淌,但是老手錶和老鐘錶卻能幫他找回昔日的美好。
  • 潮不潮,襪子說了算
    潮不潮,襪子說了算(有圖有真相)如果你還沒有選到潮感和質感俱佳的襪子,不如先看看RICKYOUNG這個原創潮牌的襪系列吧。5原創潮牌 logo簡約純色高幫中筒襪 襪子宣言:一對黑白互交錯字母與圖案起落有致
  • 南京的老門東,能感受到老城南的風情,體驗「慢生活」好地方!
    夫子廟是南京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也是南京的代表性景點,不過如果去南京玩,當地一些會玩的人推薦你去老門東,很有情調。那麼,老門東和夫子廟有什麼不同的體驗呢?喜歡南京,因為這座城市給人留下了太多深刻的記憶。
  • 一隻老手錶能賣50萬!這些藏品以前人們看不上,如今可能買不起!
    20年前,最讓人有面子的事情是什麼?當然是花費巨資買一輛普桑了,那時候至少都是落地20萬起!相當於如今的100多萬,一輛車頂上市區一套房!如今風雲變幻,當年的奢侈品已經成為了一種回憶,就算具有情懷的人想弄一輛老桑塔納開開,二手市場遍地都是,萬把塊錢就能開回家!
  • 60、70年代秀,獨家記憶!
    鄉村記憶艱苦卻銘刻!  90年代國企改革,面臨了下崗潮。當然,有時候也很感謝那次讓自己下崗的機會,反倒有了更多機會追求自己喜歡的。生命就是一直前行的過程,沒有關係,樂觀點看的話還可以最大可能發揮自己的餘熱。這麼多年都挺過來了,這點又有什麼。呵呵,可以說,什麼都被我們趕上了!  40、50後正在老去,60、70後你們正是當下歷史的主角!沒有80、90後物質的豐富,但卻有著比他們更豐富的人生經歷!再艱難困苦也比不過40、50年代的人們,我們是幸運的一代,生活更值得珍惜!
  • 我的第一塊手錶
    現已退休三年了,生活與工作上用過的不少物品給我留下了印象,但最深的還是我的第一塊手錶。手錶是用來方便掌握時間的。在當年七十年代,很時尚,能戴上手錶的只有吃「麻袋糧」或「工作人」才行。1977年我走上了工作崗位,見到戴手錶的很羨慕,那時在農村,見到戴手錶的不是下放知青,就是公社幹部。當改革開放的號角在中國吹響,一夜之間,仿佛被壓抑許久的創造力,就迅速激發出來。
  • 小明食天下丨中華湯包看南京 南京湯包到雞鳴
    那時的雞鳴酒家與大三元、老廣東、馬祥興等一批老字號齊名,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改良錘鍊,湯包作為雞鳴酒家的特色小吃蜚聲金陵、家喻戶曉,成為南京名點一絕。老南京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為了品嘗雞鳴湯包,得先忍受1到2個小時的排隊時間。
  • 每個老手錶都有很多故事,見證著他或她,他和他的曾經……
    每個老手錶都有很多故事,見證著他或她,他和他的曾經。。「哥們,這80幾年的同款老卡不錯呀,跟我手上的一樣,能借我看下嗎?」列車上一個中年人對旁邊的年輕人手上的表盯了半天忍不住說道。年輕人有點尷尬地笑了笑,眼睛斜了一眼中年人手上一模一樣的手錶。
  • 褲子潮不潮,得看褲腳卷的好不好?這裡的方法一學就會
    褲子潮不潮,得看褲腳卷的好不好?這裡的方法一學就會哈嘍,小夥伴們大家好,又見面啦!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現在的有很多的小鮮肉小哥哥,特別是學生黨,無論在什麼季節,無論穿什麼褲子,他們總是把褲腿卷的高高的,露出一截腳踝。
  • 大解放去不了的地方,就讓南京嘎斯上,南京嘎斯卡車還有人記得嗎
    在老一輩卡車人的記憶裡,我國早期的長頭卡車脫口而出的肯定有三輛,1、解放CA10,2、東風140,3、南京嘎斯。這三款車在我國早期載貨車製造水平低下的時候可以說是扛起了大江南北的運輸任務,不僅如此,這些車更是我國當年引以為傲的軍車。
  • 南京老門東,比夫子廟更值得去的地方,承載著無數南京人的回憶
    南京,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城市,有「六朝古都」的美譽,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眾多旅遊景點吸引了無數遊客慕名而來。一般來南京旅遊,大部分人都會去夫子廟遊玩,而忽略了一些小眾的景點,「老門東」就是其中一個。
  • 老上海「淘寶」傳奇:當年南京路上的這個小商品王國
    在這條東拓路段上,有一座老上海人記憶中的標誌性建築——中央商場(如今已成為「外灘·中央」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變化,沉浸在海派浪漫燈光中的商場已不是過去的模樣,然而當老上海人看到它時,或許仍然會想起自己曾經在這個「寶庫」淘寶的愉快舊時光。
  • 不潮不花錢!雙十二潮購園區品牌重磅發布!
    今年上半年園區率先打響了「姑蘇八點半·非凡園區YE」的活動直接拉動了百億消費時值年末,在蘇州市委市政府號召下園區將再次啟動「雙十二蘇州購物節-潮購園區」品牌系列活動潮購園區!不潮不花錢!「雙十二蘇州購物節-潮購園區」品牌活動,充分利用流量平臺激活實體商圈,聚焦六大消費領域——「首發品牌消費」、「新型零售消費」、「自貿區金融新消費」、「餐飲美食消費」、「休閒娛樂消費」、「高端汽車消費」。
  • 青島中山路劈柴院,逐漸老去的青島記憶
    劈柴院誕生於青島開埠之初,建於1902年,因為這裡曾經有為大窯溝窯爐燒制磚瓦供應劈柴的市場,故被稱為劈柴院。走進劈柴院,就能看到牆上掛著的劈柴院簡介。劈柴院從建立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可謂是見證了青島的百年風雨歷程,承載了幾代青島人的記憶。
  • 穿上花棉襖,俺是那條gai上最靚的妞:有人還說不潮,你們覺得呢
    也許是我老了,捂臉,哈哈,剛看見一個小女孩穿花棉襖的小視頻,題目是:你有的你的羽絨服,我有我的花棉襖,不是很潮,但是很暖—我只想問:這還不潮嗎?這還不潮嗎?據說,這是奶奶做給大孫女的衣服,我覺得看起來非常的潮!奶奶想必也是個心靈手巧的老人。雖然現在衣服都是工業化生產了,但是很多老人還是喜歡一針一線地做一些衣服,被子之類的,這裡面寄託了他們對兒女的親情。我老媽以前自己也是會裁剪,會做衣服,所以,她買衣服時,經常會看出哪件衣服有哪塊不合適,對襟不對襯之類,一眼都能看出來。
  • 約翰·拉貝逝世70周年:在柏林紀念「南京好人」
    中新社柏林1月6日電題:在柏林紀念「南京好人」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1月5日,約翰拉貝逝世70周年。家在南京的柏林自由大學歷史學博士生居政驥今天專程來祭奠拉貝。他告訴中新社記者,在中國人民遭遇劫難時,拉貝作為一個外國人勇敢地出手相救,「這種人性的偉大值得永遠紀念」。曾參演電影《拉貝日記》的旅德華人演員方宇也參加了紀念活動。他表示,直到拉貝逝世70年後的今天,世界仍未徹底告別戰火和硝煙,「這更表明拉貝所做的事情對於全人類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 「我不夠潮,因為我窮,買不起Superme」
    還記得我早前看到過一條微博「你能搭配的這麼帥,不過是你有錢而已,如果你給我幾萬塊去買潮牌,我可以搭配的比你更帥」在很多人眼裡「貴」=「潮」,我之所以穿的不潮是因為我窮我沒錢,如果給我多少錢我就可以怎麼怎麼樣,但是如果真的給你幾萬塊你確定你穿出來不是一坨狗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