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淘寶」傳奇:當年南京路上的這個小商品王國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普鬱、俞暄 檔案春秋

南京路步行街東拓段(河南中路至中山東一路區域)將於9月12日正式開街,人們熟悉的「中華商業第一街」也將以煥然一新的面貌與大家見面!

在這條東拓路段上,有一座老上海人記憶中的標誌性建築——中央商場(如今已成為「外灘·中央」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變化,沉浸在海派浪漫燈光中的商場已不是過去的模樣,然而當老上海人看到它時,或許仍然會想起自己曾經在這個「寶庫」淘寶的愉快舊時光。

昔日中央商場

如今的「外灘·中央」

上海人的「淘寶」市場

說起上海中央商場的來歷,這個位於四川路、江西路、南京路、九江路之間的地塊,早年其中有一條中央弄,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就有小商小販聚集在這條弄堂裡擺攤設點,而到了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裡突然火爆起來。曾任中央商場總經理的苑國忠介紹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上海解放這段時間裡,黃浦江上停了很多美國的兵艦。這些兵艦上有大量的生活用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美國大兵就拿了些多餘的生活用品,到岸上來,要麼換錢,要麼換東西。當時有很多小商小販看中了這個機會,跟美國大兵做生意,就找了中央商場。這裡地理位置是很好的,離黃浦江最近,外灘過來就一條馬路,沿南京路只有半條馬路,逛南京路的人可以到這個地方來淘淘,美國大兵從黃浦江上面過來呢,也很方便找到這個市場。」

1946年拍攝的一段紀錄片記錄下了這個「洋百貨」市場的紅火程度。這裡不僅有玻璃器皿、指甲鉗、眼鏡、打火機、手錶等舶來品,而且還有奶粉、罐頭、可樂等進口食品,可以說應有盡有。

解放前的中央商場

據《黃浦區地名志》記載,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有人以高價引入了沙市二路16號底層大樓,開設「新康聯合商場」,內設90多個櫃檯,再加上外面中央弄、沙市一路、沙市二路的馬路攤販,這一帶成了傾銷美軍剩餘物資的地方,統稱為中央商場。據一些老人回憶,解放前,這裡每隻櫃檯的租金要五兩黃金。

1950年代,中央商場攤販早晨做廣播操

解放後,中央商場先是公私合營,後陸續成立了五金、日用品、百貨、小商品、自行車、電訊、修配等7個部門,成為上海家喻戶曉的淘寶場和修配地。據史料記載,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首次訪華的最後一站是上海,當他們來到上海後,總統的許多隨行人員和隨行記者都慕名要求去中央商場逛逛。可見中央商場的名聲已不僅限於中國。

排隊搶購成「保留節目」

大多數上海老百姓對中央商場最難忘的記憶,還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是一個票證年代,又遭遇了三年困難時期和十年「文革」,生活物資供應緊張,很多生活必需品還要憑票限量供應,於是,中央商場就成為解決上海市民生活需要的寶庫了。

1963年,上海市第一商業局關於同意中央商場承接社會處理物資自銷試行辦法的批覆(上海市檔案館藏)

1964年,上海名店介紹之《中央商場》(上海市檔案館藏)

當時,由於工廠的生產工藝相對落後,不合格產品的比例較高,上海人把它們稱為處理品或等外品。而這些產品雖然外觀上有些瑕疵,但是質量與正品差不多。中央商場就把這些等外品採購過來,在一般的商店要憑票供應的商品,在中央商場就可以用很實惠的價格買到。那個年代的上海老百姓,過日子就是圖個經濟實惠,外觀上的小毛小病,並不影響它的內在質量和使用價值,所以在中央商場常常會出現排隊搶購的情景。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買「赤膊電池」的壯觀景象。曾任中央商場黨支部書記的池福群老人說:「『赤膊電池』,外面一層包裝是沒有的,價錢只有市場價格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這種「赤膊電池」因為只賣8分或1角一節,低廉的價格使得天天有人排隊購買,成了中央商場一個長期的「保留節目」。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在中央商場搶購「赤膊」電池

在那個年代,有事沒事去兜兜中央商場,淘淘便宜貨,成了許多會過日子的上海人星期天最快樂的事。這裡的攤位沿街而設,雖然馬路不長,但是你想從這頭擠到那頭,不花點力氣是不可能的。上海家喻戶曉的滑稽戲演員王雙慶也曾是中央商場的忠實顧客,在他的回憶裡,中央商場就像如今的上海城隍廟:「走進中央商場是熱鬧得不得了,裡面人頭濟濟,大家在淘貨、兜著玩兒。」

中央商場可以說是一個小商品王國,五花八門的生活用品應有盡有。早年曾是中央商場營業員的應蔚「近水樓臺先得月」,她的家裡至今還保存著不少從中央商場淘來的「寶貝」:

「現在像古董一樣了,我也捨不得扔掉。這兒有一雙襪子,是做外貨收購站的時候進來的,都是這種玻璃絲襪。1981年買的,三十幾年了,買的時候一塊零四分。襪子我是穿壞很多雙了,就是這一雙還不捨得扔掉。」

收音機、自行車都能DIY

中央商場不但銷售物美價廉的小商品,也供應很多半成品,老百姓買了這些零部件可以自己加工、裝配。當然,在價格上也更加經濟實惠。

1960年代,收音機已經算得上是家裡的大家電了。那年頭很多人買不起,就自己組裝。上海人一向心靈手巧,有自己動手的習慣,用現在的話來說叫「DIY」。在中央商場,收音機「零賣」加「團購」,最多時一天能銷售上千隻。中央商場的老顧客徐學仁就曾經DIY過收音機:

「這個就是老早的電晶體收音機,現在是不稀奇了。那時候誰家裡有這個東西,很吃得開的。我們這些學生都喜歡裝收音機。那麼一般電阻、電容,都是到中央商場去買。但是最緊張的是喇叭,你全部裝好了,缺一個喇叭,這個收音機等於沒有用。喇叭供應是很緊張的,中央商場過一個階段會賣個比如十幾隻出來。那個時候它不是一開門就賣,有的時候下午賣掉了,一會兒上午十點鐘賣掉了,吃不準的。那麼一直去候在那兒看看,買到是高興得不得了。」

熙熙攘攘的中央商場

這樣一個收音機由自己DIY組裝好,大概需要16元。更有手巧能幹的人,還用木頭油漆好做成外殼,甚至雕刻上商標。乍一看,跟原裝的收音機一模一樣。

除了收音機,甚至自行車都可以DIY。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自行車在上海一度供不應求,需憑票購買。而上海生產的鳳凰、永久牌自行車更是一票難求。對於很多人來說,在1970年代擁有一輛自行車,是比較奢侈的想法。一般28吋的自行車售價在一百四十元以上,而當時學徒工每月的工資只有17塊8角4分。但是在中央商場,不僅可以以七折的價格,而且不需要憑票就能「買」。這是怎麼回事呢?池福群解釋說:

「我們中央商場還賣自行車的零件。比如是有點癟掉了,或者是油漆漆得不好,但是它的質量還是比較好,經得起使用。像永久、鳳凰,他們廠裡面換下來的,或者是生產當中產生的一種廢次品,或者是殘次品,我們賣這些零件,有一些消費者,他能夠利用這些物資,來成功裝配一部自行車。」

顧客方元衡從中央商場淘來零部件自己裝配起一輛「寶貝」自行車

而要裝配成功一輛自行車,起碼要在中央商場裡淘上半年時間,最難買的就是車架。當年的老顧客徐學仁對此深有體會,他說:

「為什麼要買這個三角架呢?因為三角架上有一個鋼印,相當於戶口。你有這個三角架的鋼印,這部自行車裝好以後,到公安局去就好上牌照了。沒有三角架上面的鋼印,這部自行車裝得再好也沒有用處,就是黑車。」

當年的愛車一族都知道,從中央商場裡淘來的這些便宜的自行車零部件,雖然有點瑕疵,但卻是正宗的,在三角架上都刻有標明出身的鋼印,絕不會是假冒偽劣的貨色。

同樣是用從中央商場買來的處理品零部件,心靈手巧的方之明組裝了一臺電風扇。1970年代,一臺落地電風扇的價格將近兩百塊錢,是他半年的工資。然而,他用從中央商場裡淘來的零部件,自己動手,只花了幾十塊錢。在那個人們還搖著蒲扇乘涼的年代,方之明卻享受著電風扇的陣陣涼風。直到現在他依然寶貝這臺DIY的電風扇:「我愛人要扔掉幾回了,搬家要處理掉它。我說我不捨得,因為都是花了自己的心血,記錄了那段時間的歷史。」

的確,在那個什麼都缺的年代,中央商場創造了一個什麼都有的「傳奇」。它是當年上海人生活的真需要,也是上海人勤儉、實惠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這裡修不好,就沒有地方可以了

除了經常能淘到等外品、便宜貨之外,中央商場最具特色的服務是它的修理項目。用當時老百姓毫不誇張的說法是,把修不好的東西帶到中央商場去修,如果中央商場還修不好,那就徹底死心了。

中央商場設有各類維修部

中央商場是靠賣二戰後的美軍剩餘物資起家的,為什麼會成立維修部門呢?因為這些洋百貨和舶來品售出以後,一旦壞掉,全上海灘無人能修,顧客只好回來求助中央商場。中央商場維修公司最初只是一個修配門市部,條件極其簡陋,卻是諸多能工巧匠的藏龍臥虎之地,這其中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苑國忠興致勃勃地回憶說:

「很多傳奇的人物,比方說有一個老師傅,原來是聖約翰大學無線電專業的,畢業以後,去投靠國民黨的軍隊,被派到山東的小地方做了電臺的臺長。後來解放軍打過去了,一解放,問他是什麼地方的,他說我是上海來的,就發了幾塊大洋讓他回去。回來以後要謀生計,中央商場地方好、大,他後來主修變壓器。有時候人家拿來的東西燒得一塌糊塗了,上面一點也看不出了,但是只要拿到他這裡來,他肯定能幫你修好。」

名師出高徒,苑國忠和邵浪音也是中央商場鍛鍊出來的能工巧匠。然而,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他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卻覺得這份工作太辛苦,沒面子。苑國忠說:

「跑來一看驚呆了,都是攤棚。這個攤棚艱苦到什麼程度?外面溫度37度的時候,攤棚裡面估計有40度,外面零度或者零下2度的時候,裡面比外面還冷,颳風沒有地方逃的。」曾任中央商場維修中心經理的邵浪音也認為:「當時大家覺得面子上放不下來,所以有的時候我的同學、朋友來看我,我會躲開的,不給他看到我是修拖鞋的。覺得很沒面子。」

苑國忠(中)、邵浪音(左)是中央商場鍛鍊出來的能工巧匠

但老百姓過日子離不開維修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生活不富裕,商品也比較短缺,修雨傘、拉鏈,甚至棉毛衫換袖口領頭都會來中央商場,所以修個東西也要排很久的隊。老百姓對中央商場的信賴和需要感染了苑國忠、邵浪音等一大批年輕人,他們咬牙堅持了下來,跟著自己的師傅學了一身好手藝,也把中央商場這塊金字招牌傳承了下來。

最佳名人偶遇地

不僅老百姓喜歡跑中央商場,很多社會名人、電影明星也來中央商場修東西。邵浪音至今都記得演員王志文來商場維修的場景:

「有一次正好我走過去看到兩個人,就感覺到其中一個特別熟悉,一看是王志文。他要修進口的打火機,這是有點難度的。我們的老師傅就把它拆開來,用了不到半個小時,就把這個東西修好了。王志文當時非常開心,用純正的普通話,非常好聽有磁性的聲音跟我們說謝謝。」

此外,光顧中央商場的還有以出演《渡江偵察記》中的情報處長而聞名的演員陳述,他是來修茶缸和龍頭的。

大到修理家電、進口商品,小到換個鍋底,配個熱水瓶膽、瓶塞兒,老百姓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煩心事兒,在這裡都能夠得到解決。而中央商場最負盛名的修理項目,和中國最頂級的一項體育運動有關。當時修理部有一個大名鼎鼎的陳桂生師傅,雖然他不會打桌球,但卻和當時的桌球世界冠軍交上了朋友。

當年的桌球拍「保健醫生」陳桂生

1982年7月10日出版的《文匯報》上,詳細刊登了桌球國手李振恃贏得全國男子單打冠軍後,專門到中央商場向陳桂生師傅道謝的故事。陳師傅也被譽為球拍的「保健醫生」。據老人的兒子介紹,一塊桌球拍在他父親的手上只要一搭、一敲,就能知道有什麼問題,要在哪個地方改進。許多從上海走出去的桌球名將,如徐寅生、張燮林、李富榮等,都指名要陳師傅修理自己的球拍,他們也因此成為好友。

令人遺憾的是,陳桂生師傅早已過世,但中央商場修理桌球拍的項目還在繼續,維修中心至今還保留著陳師傅當年用過的修理工具。陳師傅的徒弟葉東山感嘆道:「師傅已經過世,他就帶我一個徒弟,也修了三十多年了。現在上海灘就我一個人能修了。」

黃金地段上的「平價樂園」

改革開放初期,「風」從南方來。由於中央商場的各個部門都有獨立採購權,於是在商品的設置上就顯得靈活多變。他們迅速捕捉到時尚風向,先後從廣州、深圳等地採購了一大批價廉物美的商品,像電子表、臺灣雨傘、連衣裙、牛仔褲等等,在當時的上海風靡一時。老營業員應蔚回憶說:

「連衣裙我記得是六塊八角一條,我自己買過一條,很柔軟。花樣很好看,五顏六色的嘛。當時是第一批定型裙,機器定型的。以前我們概念中小時候穿的打褶裙是手工燙出來的,它這個是機器定型的,坐啊什麼的都不會皺。」

上世紀80年代初,皮夾克剛流行時,中央商場批發價打六折,賣起來「像發牌一樣」;彩電剛流行時,不出一兩個禮拜,賣光一火車皮,甚至一部流行的電影,也能引發一次搶購狂潮。苑國忠還記得那由電視劇引發的商品熱賣:

「當時放了一個電視連續劇嘛,就是《大西洋底來的人》。那個時候,挺流行一副麥克鏡,就是太陽眼鏡。中央商場從外貨收購站進了這樣一批東西,受到了市民的極大歡迎,一出來以後就賣個精光。戴了相當神氣,那個時候就像電視劇裡面主角麥克一樣,很漂亮的。只要馬路上一走,可以吸引很多人眼球 。」

而已是耄耋老人的池福群回憶起那個年代,眼前立刻浮現出穿著喇叭褲、拎著錄音機招搖過市的「先鋒青年」:「四喇叭(錄音機)呢,恐怕現在年紀輕的人不大曉得,稍微上一點年紀的人都知道,拎在手裡面,一邊唱歌一邊裡面放出來錄音帶,很時髦的。他們曉得我們有了四喇叭進來以後,甚至於隔夜來排隊,一早上我們門一開,人衝得跌進來了。」「今天比如到了一百隻,你根本沒有賣,一百張發票夜裡就要開好。第二天早上開門人湧進來,這一百隻,發票是直接扯的,都來不及收鈔票。」應蔚回憶。

1990年代的中央商場

1990年代末的中央商場生意漸趨清淡

上海人買東西既講究經濟實惠,又追求時尚新潮。對他們來說,中央商場可謂是黃金地段上的「平價樂園」。

2005年,上海市黃浦區對南京路東段進行商業改造,動遷的命運降臨到了中央商場的頭上。這一年,中央商場正好60歲。隨著對南京路的規劃和改造,2006年底,中央商場的五金、百貨部關門停業,不過中央商場最有特色,也是老百姓最需要的維修部得以保留,搬遷到了天津路251號,仍堅持為老百姓需要修理的物品解決疑難雜症。幾年之後,中央商場當年的地盤上已經繁華不再,冷冷清清。但是,上海本地的中老年人,對中央商場還是念念不忘,很多老上海人仍保留了一份溫馨的記憶。

2005年,即將搬遷的中央商場

如今的「外灘·中央」

「長遠不去了,但是心裡常常還是想著它。因為它這種精神,這種勤儉、樸素,提倡節約的精神值得我們發揚光大。」

再次看到「中央商場」,許多網友回憶起了自己曾經在這裡購物的往事——

你是否也有與中央商場有關的美好回憶,留言告訴我們吧~

(本文由「檔案春秋」與上海電視臺「上海故事」欄目聯合推出,部分圖片源自黃浦區檔案館館藏)

雜誌編輯:周曉瑛

新媒體編輯:一茶、張理平

排版:一茶

原標題:《老上海「淘寶」傳奇:當年南京路上的這個小商品王國,你去過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上海南京路上的幾座百年老建築
    前些日子去一趟上海,忙裡偷閒,去南京路轉了一圈。記得上一次來上海還是上世紀末呢,足足有二十年了。這二十年上海著實變化很大,但南京路上的一些老建築並沒有翻拆,很是欣慰。這些老建築只是在新建的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夏中略顯老舊,顯得不適合新的潮流而已。
  • 南京路上曾經的「老字號」(一)
    南京路——是上海城市記憶中華彩的一章,人潮湧動、流光溢彩。20世紀80年代後,由於市政改造、商海浮沉,南京路上不少經營了上百年、數十年的老店、名店、特色店相繼退出。而有些再也不復存在的門店卻是幾代人心中的「中華老字號」。 新新美發廳設於1925年,原在新新公司(現食品一店)內,顧客僅限於男子,所理髮型也較簡單。
  • 去處‖和老克勒走進老上海的傳奇招牌理髮店
    過去,老上海人把理髮叫做「剃頭」,理髮師也被叫做「剃頭師傅(或司務)」,理髮店也就順理成章地喚做了「剃頭店」。今天的上海,大大小小的理髮店鱗次櫛比,但最為傳奇的當屬那些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起,就誕生在繁華摩登的上海理髮店,那些講究「容貌」的老克勒們,還在去哪些老上海傳奇理髮店呢? 紅玫瑰,聽到店名,就恍惚把我們帶回了上世紀的上海。
  • 商業地產新浪潮|南京路上:上海商業地產的無字史書(中)
    哈同的慈淑大樓最新身份是上海悅薈廣場,同一條街上的哈同大樓,則變身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上海旗艦店。郭樂、郭泉兄弟靠數豆子計算客流選定地址的永安百貨剛剛度過100歲生日,十年之前,作家陳丹燕以永安四小姐郭婉瑩傳奇人生為素材,寫成《上海的金枝玉葉》。
  • 義烏小商品批發進貨網上淘寶搞定
    相信做生意的人對義烏絕對不會陌生,義烏,作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有著它無可替代的經濟地位。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很多做生意想要進貨的人來義烏可能都是慕名而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吧!  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坐落於浙江中部義烏市,創建於1982年,是我國最早創辦的專業市場之一。
  • 義烏傳奇——義烏小商品市場改革發展紀事
    2018-09-17 10:28 | 經濟日報編者按:伴隨中國改革開放,浙江義烏從一個昔日貧困落後的農業縣,變身「買全球,賣全球」的世界超市,書寫了一段中國經濟發展奇蹟中的傳奇故事。習近平同志在浙江、上海工作期間,曾多次到義烏考察工作,感慨義烏的發展「莫名其妙」「無中生有」「點石成金」,並稱讚義烏經驗是過硬的,「義烏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
  • 南京路上的慈安裡大樓 見證了上海第一家百貨公司的興榮衰落
    步行街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前來,每天的人流量都很高,妥妥的上海旅行打卡點的人氣擔當。每到夜晚,路邊商戶燈牌亮起,流光溢彩的南京路熠熠生輝,絢麗多彩,令人難以忘懷。這裡人潮湧動,是上海城市記憶中最為絢麗的一章。
  • 迪士尼看城堡煙花,盤點上海最具有代表性景點,看老上海風情
    打卡路線南京路步行街----外灘乘地鐵2號線(2口出)或者10號線(5口出)在南京東路下,剛好到南京路步行街,隨處可以拍出大片的地方。商場有很多。新世界大丸百貨,應有盡有的大牌,也是網紅商場.......
  • 上海福佑路,離外灘僅500米,一街之隔,兩個天地
    說到上海,我第一印象就是高聳入雲的東方明珠,人云似海的外灘,奢侈品一條街的南京西路,百年老建築外灘XX號等,這些地方彰顯著上海的繁榮和人氣,也是上海對外的城市名片,其實上海有很多條巷子,街道都充滿了老上海的味道,比如和外灘僅幾百米之隔的福佑路。
  • 臺北淘寶聖地:購物狂超愛逛的五大市場推薦
    海外網2月20日電 多年前,在網絡購物還不那麼發達的時候,小夥伴們三三兩兩坐著公交、擠著地鐵,歡聲笑語地奔赴各大批發市場一逛就是一整天,那才是我們心中真正的「淘寶」。「動批」(動物園批發市場)、天意(天意小商品批發市場)、潘家園舊貨市場、中關村電子城……不知承載了多少人大學時代的美好回憶。
  • 插畫師眼中的上海:將大家帶回到那個電影的傳奇年代
    「上海的愚園路是充滿故事的一條馬路,蝴蝶長期居住在愚園路上,婚禮也是在愚園路上的百樂門舉辦的」,Caro說。對於上海插畫師Caro NI來說,這裡還見證了另一段傳奇。那是屬於老上海獨有的景致,它珍藏了那份美好,如今靜靜坐落在時光裡。這樣在時代中閃耀的女性,正如民國的其他耀眼的女子一樣,自信而獨立,帶著新時代的銳氣和和傳統中國人的那份優雅和婉約。畢業於巴黎Ecole Cesan插畫學校的上海插畫師選擇了這樣的視覺元素,來致敬這位她崇拜的女性。她的存在,既是曾經上海作為文化中心和電影產業中心的記錄,更印證著上海的雋永魅力。
  • 走進上海和平飯店,還原繾綣情調,不朽的傳奇地標
    有人說:「上海就是一個迷,唯有那些有故事的老房子,才能打開它的歷史變遷和傳奇過往」。那些老照片中精緻而典雅的場景,仿佛穿梭時光到了過去,慢慢浮現在眼前。之前因為寫了一篇原英國駐滬領事館的外灘源壹號反響很大,目前滬上一些歷史建築都免費開放參觀啦!每天來一篇,為小夥伴們一一道來。
  • cronobook:原來老上海都藏在這
    還有加油站和電力配備以及電話線路,這些建築遺產常被忽視,我們帶隊路過寶慶路3號門口,總會告訴大家,路邊的變電站是老貨,還在正常使用,而汾陽路、淮海中路口同款變電站,去年,隨著上音歌劇院落成而消失;汾陽路上的原美商電話公司(畢勳路)營業樓還在,只不過加了層有點不符建築規範,那根原先的屋簷線條應該移到加層後的頂部才協調。
  • 南京人氣美女聚地排行榜,必去的6個地點,拿走不用謝
    作為一隻單身狗,小編一直密切關注著,美女在南京的分布情況!並時刻進行著實地考察,數據不保證權威,但做個參考是沒問題的~這個不權威的排行榜,完全來自一隻單身狗的怨念,請大家不要較真。當然,如果你有發現南京哪個地方美女特多,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哦!
  • 70塊老手錶觸動老南京記憶:當年「潮不潮」,就看有沒有鐘山表
    在老南京人的記憶裡,一定有屬於鐘山牌手錶的位置。在江蘇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上,很多老照片、老物件勾起了人們的回憶。而在反映居民生活變化的一組展品中,70塊鐘山牌手錶擺成的數字70,絕對是吸引很多觀眾駐足的爆款。
  • 「新世界」和「老上海」,她愛心相連——南京東路派出所社區民警...
    時尚與傳統交織,是上海魅力所在。但對於朱靜怡來說,也是一種別樣的考驗。朱靜怡是黃浦公安分局南京東路派出所社區警。她管轄的區域,一邊是「中華第一商業街」南京東路,一邊是老式居民區。那裡有一群人蝸居在高樓大廈的背影中,打開窗戶就能望見南京路,但自己的生活卻總有諸多的隱忍和無奈——十幾平米的破舊老房狹窄陰暗,幾戶人家合用廚衛,睡覺時腿都伸不直……朱靜怡眼中,這群人比常人更需要關心,尤其他們中大多是老人。
  • 「酒店控」和平飯店:上海的歷史見證,外灘的傳奇地標
    你眼中的老上海是怎樣的呢?是上海灘的江湖兒女成就的傳奇故事,還是百樂門的舞臺展示的歌舞昇平?是外灘建築裡東方華爾街的一擲千金,還是弄堂裡石庫門的兒女情長?王家衛曾經說過他覺得老上海的電影現在很難拍出來,並吐槽李安電影裡的老上海是他的想像和創造,所有在影視基地裡拍出的老上海街景都有一些疏離感,屬於那個時代特有的繁華和精緻都不見了。王家衛生於上海,尚且如此認為,那生於八零九零後年代的我們該去哪裡尋覓真正的老上海味道呢?
  • 上海老底子有一個「嵩山區」, 儂曉得伐?
    上海老底子有一個 嵩山區 儂曉得伐? 如今講到嵩山區,可能除了上了年紀的老人,絕大多數的上海人都已經勿曉得了。
  • 南京這個大平層,沒有對標!
    讓傳奇成為傳奇,讓我們成為自己。 今年以來,南京大平層豪宅層出不窮,不乏樓盤號稱對標北上廣深、紐約、倫敦等國際一線城市,給南京人帶來全新國際化生活。 然而,我覺得今天這個大平層,在南京沒有對標!
  • 上海這棟義大利宮殿式建築,推開窗就看到當年的跑馬場
    也許上海的南京西路不比南京東路的名氣大,但你若逛過,就會明白為什麼上海人喜歡南京西路大於聲名在外的南京東路。因為這條路的華彩太多了,不但是匯集了諸多世界品牌,讓你眼花繚亂,還有許多可圈可點的歷史建築和上海往事,供後人尋訪,讓這條時尚摩登的馬路增添幾筆厚重人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