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代年輕人的時代到來了,他們有什麼不一樣?」 每隔五年就會有這樣的問題出來,這是入局社交領域的玩家都在苦苦思考的問題,諷刺的是,定義他們比了解他們更成了當務之急。
代際標籤有點像人們相信星座,就會自動貼標籤,並不在乎它有沒有依據。之所以能影響我們,只因為我們相信它。
人們用「嬰兒潮一代」來定義目前年齡在接近60歲和剛過70歲之間的人,用X世代定義接近40歲和50歲出頭之間的人,而千禧一代則是指20多歲和快到40歲之間的人,後來又用Z世代定義20歲左右的人,且這種劃分一直在變動,搞得我們許多人不確定自己屬於哪個世代。
代際特徵其實沒那麼清晰,只是我們更喜歡造概念,品牌與其以代際標籤為基礎制訂傳播策略,不如彎下腰花力氣深入了解用戶的真實樣子。
(圖源:Global Web Index;Z:Z世代;M:千禧一代;X:X世代;B:嬰兒潮一代)
先描述一下所謂的代際標籤
X世代
X世代(1965年至1980年生人)見證了無線電話和PC端的重要技術變革,他們是目前微信和facebook的主力使用人群。
千禧一代(1980-2年至2000年生人)一直熱衷於社媒,而且社會輿論一直對社媒給千禧一代的心理健康造成威脅而存在爭議。
Z世代
(1990年至2000年以後生人)出生於網際網路時代,他們每天在社媒上花費2小時55分鐘(超過了千禧一代),但也呈現出總時長增速放緩的趨勢。他們不太喜歡微信,更喜歡QQ,還有其他基於多媒體的平臺,例如Instagram和YouTube或更有個性的新媒體。
α世代
千禧一代的後代
通常情況下,基於傳媒圈比較喜歡貼標籤的心理,他們的行為也被貼上各種標籤。比如,「嬰兒潮一代」相關的形容詞是貪婪和物質主義,與「千禧一代」相關的是不安分和高消費,而對「X世代」的標籤則是沒有生活目標,Z世代的標籤是「 顏值即正義,早買早享受 」。
本文不對上述任何概念做評價,以避免狹隘與偏見,僅從名勵場三年多來現場社交的不同場景獲得的實際聊天記錄,來呈現他們各自的不同。讀者可以自行對照標籤和真實之間的差異,而這個差異往往造成品牌傳播策略的千裡之謬。
同時,透過觀察會發現代際之間的所謂界限其實也是很武斷的。在名勵場內,不同代際的用戶,X世代、千禧一代或者Z世代放在一個場內、follow一個話題討論甚至辯論反而呈現出越來越融合的趨勢。當然,代際戰爭狀況也有發生,只是我們需要有意抽掉引發戰爭的其他因素,比如社會背景、教育程度等。
本文的意義在於:品牌傳播制定者或者社交產品開發者不能簡單的根據人們對待這類代標籤來推斷他們要什麼,以及制定相應的推廣策略。因為真實情況往往比標籤豐富得多。
名勵場自2017年2月14日搭建第一個《 la la land名勵場 》至今三年,已經為不同領域的客戶搭建了50多個品牌名勵場,涵蓋領域包括音樂節、電影、戲劇、美術館、畫廊、酒吧、餐廳、商場、啤酒節以及個人。名勵場是中國第一個基於品牌傳播目的的現場社交平臺。
以下僅僅列舉《爵士春天名勵場》《 蓮花府邸名勵場 》《 1308名勵場 》《《 驢得水名勵場 》《 新天地名勵場 》 《 酒井榴槤子在非洲 》《 喜瑪拉雅名勵場 》來呈現X世代、千禧一代以及Z世代的真實面貌。
名勵場裡的X世代
《 爵士春天名勵場 》
目標對象:觀眾為20-60歲,其中40-60歲為核心觀眾
代際跨度:60後70後80後以及90後
傳播策略:JZ是上海第一爵士品牌
傳播話題:因為愛JZ,所以愛爵士。
用戶的年齡跨度30年,從他們交流記錄上,幾乎看不出任何代際特徵。
《1308名勵場 》
目標對象:德國1308三皇冠自釀啤酒餐廳的客人為30-50歲,其中30-40歲為核心客人
代際跨度:參與發言的客人包含60後70後80後
傳播策略:建立鄰桌之間的橫向交流,從而把餐廳變成社區。
傳播話題:鄰桌幹一杯
《 Alan wong's 名勵場 》
目標對象:Alan wong's 餐廳的客人為30-60歲,其中40歲為核心客人
代際跨度:參與發言的客人包含60後70後80後
傳播策略:Alan wong's 是來自夏威夷的三星餐廳
傳播話題:Alan wong's 的這道菜有幾層口感?
《 Alan wong's 名勵場 》
目標對象:Alan wong's 餐廳的客人為30-60歲,其中40歲為核心客人
代際跨度:參與發言的客人包含60後70後80後
傳播策略:Alan wong's 是來自夏威夷的三星餐廳
辯論話題:Alan wong's 是夏威夷菜還是越南菜?
《蓮花府邸名勵場 》
成都蓮花府邸是名勵場搭建的第一個社交酒吧,受眾覆蓋幾乎全部代際。
目標對象:爵士春天音樂節的觀眾為20-60歲,其中40-60歲為核心觀眾
代際跨度:參與發言的觀眾包含60後70後80後90後
傳播策略:中國第一社交Live house
傳播話題:你接受那句搭訕開場白?
《蓮花府邸名勵場 》
目標對象:爵士春天音樂節的觀眾為20-60歲,其中40-60歲為核心觀眾
代際跨度:參與發言的觀眾包含60後70後80後90後
傳播策略:中國第一社交Live house
傳播話題:你喜歡蓮花府邸什麼?
名勵場裡的千禧一代
《新天地名勵場 》
《 新天地名勵場 》本次話題討論是參與到仁廬畫廊的場內及場外來賓
目標對象:用戶年齡為20-40歲
代際跨度:80後90後00後
傳播策略:社交令話題更有滲透力
傳播話題:作品的話語權來自藝術家還是評論家?
嘉賓之間的爭論出於觀點之爭,並沒有代際特徵。
《驢得水名勵場 》
《 驢得水名勵場 》是一個跨代際的討論場和辯論場,集中了20-40歲年齡的用戶。
目標對象:用戶年齡為20-40歲
代際跨度:80後90後00後
傳播策略:價值觀及興趣
傳播話題:現在看《泰坦尼克》,Jack和未婚夫,你支持Rose選擇誰?
辯手是不同代際,辯論內容可以看到觀點的衝突,但並沒有明顯的代際衝突。
名勵場的mevote欄目因為是辯論主題,經常有激烈的觀點對撞。不同年齡段的人辯論一個話題,似乎更加可以看出代際差異。有時候,無心挑起代際戰爭,事情會有趣得多。但是,從辯手的發言內容看,持有同情未婚夫觀點的不一定就是90後,支持選擇Jack的也不一定就是80後。對圍繞不連續的世代之間差異所做的深入觀察後,我們發現沒有什麼證據表明存在這類差異,所有有關世代特徵的東西幾乎只存在於我們的概念之中。」
名勵場裡的 Z 世代
《酒井榴槤子在非洲 》
《酒井榴槤子在非洲》是名勵場搭建的第一個個人場,25歲的廣州姑娘榴槤子身上只帶著不足8000rmb一個縱貫非洲137天,並在名勵場實時和粉絲交流,前後共吸引了6509名粉絲。
目標對象:用戶年齡為17-35歲
代際跨度:80後90後00後
傳播策略:中國的阿甘
傳播話題:榴槤子為什麼愛非洲不愛職場?
酒井榴槤子似乎體現出千禧一代不安分的特徵,但是她的動機似乎更加指向清晰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實現,這不可能用簡單的代際特徵涵蓋。
《 驢得水名勵場 》
目標對象:20-30歲為核心觀眾 年齡最大的32歲,最小的16歲
代際跨度:參與發言的觀眾包含80後90後00後
傳播策略:價值觀及興趣
傳播話題:上海錯過網際網路了嗎?
《 喜瑪拉雅名勵場 》
目標對象:15-20為核心觀眾 年齡最大的22歲,最小的13歲
代際跨度:參與發言的觀眾00後
傳播策略:手帳圈的新中心
傳播話題:春天來了,怎樣做一個小清新鹽系手帳解暑呢?
《 喜瑪拉雅名勵場 》
目標對象:15-20為核心觀眾 年齡最大的22歲,最小的13歲
代際跨度:參與發言的觀眾00後
傳播策略:手帳圈的新中心
傳播話題:新入坑的小朋友,誰知道入拼米糰要注意的三件事是什麼?
名勵場內的Z世代,更傾向於自我的表達,更無懼,也更真實。個性的舉動、才藝的表達常常會引發高頻點讚與廣泛共鳴。在名勵場的機制下,內容創作者和閱讀者並沒有明確的區別,他們往往滿足感更高而且彼此激勵 互相成全。
還有 α 世代的標籤
他們是千禧一代的孩子,大致於2010年後出生,是第一個完全出生於21世紀的群體。這些孩子永遠不會知道一個沒有社交網絡的社會是怎麼樣的,因此,他們是真正的網絡專家。總之,標籤已經貼上了。
貼代際標籤的意義
貼代際標籤唯一有意義的或許是人口學統計為了簡化概念。諷刺的是,到了傳播領域,這反而成了品牌傳播制定者們爭先恐後追逐的新概念,一切源於我們這個圈子喜好「造概念」這一歷史傳統,全然不在乎是否反映了目標對象的真實狀況。當然,廣告公司也好公關公司也好媒體平臺也好,往往傳播策略就是在概念推導概念這樣的邏輯裡制定出來的,哪怕是偽概念。品牌要對Z世代做一輪品牌推廣,廣告公司就根據Z世代的代際標籤制定傳播計劃,然後拿到市場推廣,Z世代不知什麼原因買單,最後,市場反應反饋給品牌,這樣的閉環一直在進行中。我們把它稱之為「會議室市場」。品牌提出荒唐的任務、廣告公司出具荒唐的策略,市場做出荒唐的反應。反正預算花掉,一切都其樂融融。
回歸真實,回歸現場
那麼,如何改善這樣荒唐的循環呢?
撕掉標籤,回歸真實。
基於真實狀況制定品牌傳播策略,而不是基於標籤。
真實狀況就是,代際之間幾乎沒有明顯的代際特徵和對應的人格。
一定要提煉出不同之處
那應該是社交媒體的使用習慣吧,這也僅僅對於內容的投放貢獻一定的認知而已。
X世代更習慣於微信、郵件,千禧一代、Z世代或許更傾向於一些更為小眾的平臺。目前各個代際使用微信、QQ這應該是無奈之選,QQ和微信一樣,工具性又太強,且遍地熟人。無論微信、QQ這些主流社交平臺還是TIKTOK這類小眾平臺,能獲得他們信任的,必然是真正了解他們的,對他們貼標籤無疑是在侮辱他們的智商。
千禧一代、X世代、Z世代有代際差別亦有融合,代際跨度較大時會有比較明顯的特徵。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會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雖然不是一個緊接著一個,在不同的時期達會到不同的成熟水平,這或許構成代際差異的一個依據。另一個影響因素是新技術,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賦予了整個世代的群體行為特徵。
對Z世代來說,社交並非傾向於和完全的陌生人交友,「為了認識陌生人而認識陌生人「的模式似乎已經老去了。而是傾向於以內容為載體的信息交互與內容消費,這在現場基於同一場景同一內容同一話題的社交環境下,更加切合他們自我表達的願望。這樣的場景下,他們更願意與同場的人分享真實的自我。名勵場內的Z世代,更傾向於自我的表達,更無懼,也更真實。個性的舉動、才藝的表達常常會引發高頻點讚與廣泛共鳴。在名勵場的機制下,內容創作者和閱讀者並沒有明確的區別,他們往往滿足感更高而且彼此激勵 互相成全。用戶希望通過社交應用擴展自己的交友圈、同時越來越多的Z世代用戶認為微信和QQ無法滿足自身社交需求。Z世代的社交文化正圍繞著突破社交壁壘與維護自我圈子展開,並呈現「虛擬走向現實,線上回歸線下」這一趨勢。強調現場社交和興趣交流的名勵場的社交模式對Z世代而言是一個新的出口。
名勵場內不同代際用戶聊天的內容,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分享與互動往往存在於普普通
通的用戶之間,沒有大V也沒有KOL,這就是名勵場特有的C-C交互交流模式。這與主流社交平臺產生的互動不太一樣,用戶在微博上的互動來自博主,在B站則是偶爾更新的神仙UP。是B-C模式。用戶自己的主張個性的表達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彰顯。另一方面基於熟人社交的局限性,結交新同好和消費有趣內容的需求確實無法在QQ和微信上實現。而類似微博這種社交平臺的話語場域又太深太廣,用戶被看見的機率大大下降。這也推動用戶從主流平臺撤離並尋找新的更加懂得支持他們的平臺。
名勵場C-C傳播模式,主張去大V去主播,用戶對用戶的橫向交流,每一個人權力平等,即使內容發布者也是內容閱讀者,相互讚賞相互成全,是目前唯一把普普通通用戶當做KOL培養的社交平臺。
Z世代,還是新一代,更準確的描述應該是 「 當下一代 「。
時代影響你,你也可以影響時代。每一個時代都不會僅僅影響該時代的人,所有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都廣泛的彼此影響互為因果彼此關聯著,因此並沒有絕對意義的代際特徵,如果一定要貼標籤的話,可以更為精確的描述為「 當下一代 」,他們並沒有年齡或年代差異。
博士,名勵場內的Z世代,或者是當下一代。
這個言辭鋒利,留著二八分頭髮貌似黃軒的傢伙在名勵場裡一次話題聊天獲得173個贊。
博士們討厭網紅在上面說什麼,下面就是點讚,他們有自己的判斷,有獨立的見解,只要給他們一個表達的舞臺,他們的言辭就讓你不得不另眼相看。名勵場通過互紅互贊功能,讓普通消費者通過話題發言即可成為KOL,互紅互賞是名勵場一種特殊的鼓勵機制,用戶只需發言,不需要長篇大論,即可獲得其他用戶真金白銀的打賞。名勵場稱之為無內容打賞。這個機制大大激發了用戶自我表達的熱情。看到一句有趣的發言,就會用讚賞來表達支持。同樣,自己的某句發言也會得到別人的打賞,發言越多得到讚賞的機會越大,影響力就越大。這樣的機制讓普普通通的消費者更有機會成為KOL,用Z世代的話就是「成就理想自我」。但是,受到這個互贊機制激勵的卻不僅僅是Z世代,X世代、千禧一代一樣樂在其中。「成就理想自我」是當下這個時代的特徵,並非Z世代獨有。
名勵場CEO Leslie
代際標籤在真實用戶面前顯得蒼白無力,這要求品牌傳播策略的制定者以及前僕後繼進入社交領域的玩家們必須認真思考,你的品牌策略或者你的產品基於概念還是基於真實用戶?這在我們這個概念滿天飛、標籤到處貼的時代尤為重要。不去了解用戶,就不會得到用戶的信任 他們不僅從主流媒體平臺撤離也會輕而易舉地識破各種標籤概念堆砌的非主流平臺,這對於擅長炒作概念的某些項目人和投資人而言就不僅僅是諷刺了,而這必然發生在當下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作為目前市場上唯一的基於品牌的現場社交平臺,名勵場意味著今後品牌傳播的方向將是C-C模式的社交平臺結合沒有代際標籤的新一代用戶。也意味著在未來幾年內,更有個性的更加懂得用戶需求的社交平臺將更適應市場需求。名勵場非常願意同媒體同行投資人以及品牌分享我們三年來實操所獲得的微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