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美千禧世代對比,中國完勝美國

2021-02-15 中國日報網

作者:扎克·迪斯華爾德(Zak Dycthwald),《中國的年輕一代:這批焦躁不安的年輕人是如何改變中國和世界的?》作者。近來搬回美國紐約,成立了聚焦「中國年輕人」相關問題的智庫和諮詢公司。

據美國《紐約郵報》2月17日報導,美國出生在1982年至1998年的千禧世代(如今年齡在20歲至36歲之間)有八千萬人,但是中國有著將近四億人的千禧世代,是美國的五倍,其數量甚至超過美國和加拿大的人口總和。

美國千禧世代中有著三大議題:我們想買什麼?我們的立場是什麼?我們該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

然而談起中國時,我們常常只看到其過去的一面:陳舊的刻板印象、舊社會的政治體制、流傳已久的傳統習俗以及老一輩們。

事實上,中國的年輕一代正在走向成熟,他們已經開始扛起中國未來的大旗了。他們能夠影響並且定義他們所涉足的領域,甚至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受到了他們的影響。

在接下來的50年裡,無論你要在當地的工廠找工作,還是想讓自己的孩子上大學;無論你想要去海外旅行,或者從事汽水、手機、太陽能光伏板的銷售生意,這批中國的年輕一代都將會影響到你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我來到了中國,致力於中國這批新生代的調查研究。這四年裡,我發現了中國千禧世代的四大特點。

首先,他們是一群思想開明的人。

中國的老一輩從小時候起就很少接觸外國的文化。我有一個同齡的中國朋友小歡(音),他出生於1990年,四川人。他的父母還記得小時候整個社區的人常常擠進他們鄰居的破房子,只為了看一眼那個釘在土牆上的月曆——月曆上的十二張「歐洲原野」的圖片,那就是當地人對外部世界僅有的一點認識了。 

然而,中國年輕的千禧世代從小時候開始就在關注外面的世界了。他們被稱作「數碼原住民」,90%的人都擁有自己的手機。 

小歡和他的同齡人都接受過將近十年的英語義務教育。他能經常收看美國的影視劇、緊跟西方的潮流或是研究西方的政治。許多我的中國朋友都能引用馬丁·路德·金(或是《老爸老媽浪漫史》(How I Met Your Mother)裡巴尼(Barney)的臺詞。

中國的千禧世代不僅僅只是通過網絡或者書本了解這個世界,他們還通過海外旅遊的方式來親眼看世界,並在這個過程中對全球的旅遊產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據悉,中國三分之二的護照持有者的年齡在36歲以下。雖然中國的護照持有者只佔到全世界的6%,但是中國依舊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出境旅遊市場,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年輕人。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UNWTO)的統計,中國2017年4月的出境旅遊花費達到2610億美元(約合1.655萬億元),而美國只有1220億美元(約合7740億元)。所以,各國的旅遊產業必須要開始關注中國的遊客了。

中國千禧世代的第二個特點是他們的發家史。

我有個廣州的朋友,他的父母告訴我在他們小時候經常挨餓。而同一時期的1969年,我的父母卻在討論是否要去參加伍「德斯託克音樂節」(Woodstock)。

自從1990年我出生以來,美國的人均GDP變成了原來的2.5倍,這已經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了。但在同一段時間裡,小歡見證了這個國家的GDP成長為原來的25倍。

中國的年輕人們見證了物質層面和個人生活上的巨大轉變——農村升級為城市,自行車換成了小汽車,狹窄老舊的民房變成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在他們的一生中,這些巨大的轉變不可避免地改變著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第三點,儘管中國有著4億的千禧世代,但是數量還是「少」了。

為什麼這股人數眾多的生力軍還是太「少」了呢?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的每個家庭裡大概有5至6個孩子,而且當時的人均壽命為36歲。

中國的人口情況就像是一個金字塔:底部有著許多年輕人,頂部只有很少的老年人。傳統的中國的養老模式是許多兒女贍養他們的父母,這是相對穩定的。此外,大部分人還達不到退休的年齡就去世了。

如今,中國面臨的人口結構問題將會給年輕一代帶來嚴峻的挑戰。金字塔形的人口結構已經反轉了。經濟水平的提高延長了中國人的壽命,現在中國的人均壽命為76歲。但是中國曾經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了「4-2-1」家庭的出現——4個(外)祖父母,2個父母,1個孩子——也就是說年輕人的數量相對少於老年人的數量。

中國在製造業方面取得的經濟奇蹟很大程度是因為龐大而又廉價的勞動力市場。然而中國的年輕一代都是獨生子女。

他們不會也不能繼續為世界繼續提供廉價而又龐大的勞動力市場。而「創新」正是他們帶領中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因素(國家收入水平步入中等階段,但是經濟增速大大放緩)。

年輕的一代知道他們必須去創業,去開創具有高價值的領域,否則他們將無力贍養自己的長輩。

這些在中國嶄露頭角的堅毅企業家們將在世界的舞臺上與美國的對手們進行競爭。一些年輕的企業家,尤其是程式設計師出身的,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譬如22歲的郭英達(音),他開創了一家直接連接農民和城市居民的網際網路公司,旨在通過讓農民了解具體的需求情況,達到農田生產的最優化。從全球的範圍來看,這種線上到線下的O2O模式不僅能夠引發農業經營方面的革命,還能夠起到縮小城鄉差距的作用。

無法贍養老一輩人不僅會帶來經濟政治方面的危機,還會導致個人精神層面上的問題。贍養自己的父母是中國傳統美德「孝順」的具體表現。「孝順的孩子」相當於「好人」的代名詞。所以,中國的年輕一代經常要面對這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難題。

許多人把中國的這些獨生子女稱作家裡的「小皇帝」,因為他們打小開始就受到各方的溺愛和關注。

然而隨著這些溺愛、關注而來的是一些列難以想像的壓力——名牌學校、功成名就、娶妻生子以及最重要的養家餬口。

所以,雖然有一部分年輕人確實是被寵壞了,但是許多中國的年輕人都被這種關注和期待壓得喘不過氣來。

事實上,中國的年輕一代比起其他國家已經在學習上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只是為了在中國激烈競爭的教育和職場領域裡儘可能取得更多的優勢。如今在美國的留學生裡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其中大部分的人不惜支付全額學費也要到美國留學。

目前看來,我們的大學財政狀況因為中國的這批千禧世代而得到極大的改善。然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批受過良好教育的留學生將會回到中國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

第四,他們很自信。

中國的千禧世代見證了國家脫貧的全部過程,其規模和速度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1990年後,中國教育體系的重點轉向了中國的歷史成就。這一轉變加上中國綜合實力的飛速提高使得中國的年輕一代有了自信的資本。

強大的自信心使得他們開始質疑「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這一命題。有趣的是,隨著中國與西方各國的交往日益密切,年輕的一代變得不再那麼崇洋媚外了。

這批年輕的一代渴望更多的自由。他們將「自由」二字紋在自己的身上或者寫進歌詞裡。但是,他們更多的是反抗約束自由的傳統觀念。

年輕的女性一方面被告訴要好好學習、力爭上遊,但另一方面只要她們晚婚或者不結婚就會被稱作是「剩女」。年輕的男性被告知要贍養父母、傳宗接代,但是社會觀念又規定只能有房才能結婚,無奈之下他們只能向自己的長輩借錢,變成了所謂的「啃老族」。

總體而言,這些年輕人是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批不需要考慮溫飽問題的群體,他們不必問自己「我們家今天該吃些什麼?」相反,他們問的是「為了我自己、我的家庭、我的祖國,我應該做些什麼?」

他們是被貼上無數標籤的一代,是焦躁不安的一代,也是決定中國未來走向的一代。

相關焦點

  • 中美特種部隊有什麼差別?美媒:實戰經驗有差距,作戰任務有區別
    美國媒體發文將中國和美國的特種部隊做了一個全方面的對比,文章表示中國已有5個特戰旅,東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戰區各一支。中國在特種部隊領域雖起步晚,但發展尤為迅速。電影《紅海行動》就是以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在海外開展的撤僑行動為藍本創作的影片。
  • 美媒:美國取消禁止中國航空公司飛往美國的計劃
    美國CNBC剛剛消息,當地時間5日,美國政府取消禁止中國客運航空公司飛往美國的計劃。   CNBC說,美國交通部這項新規仍對中國航空公司飛美航班加以限制,將每周4班削減為每周只能有2個飛往美國的航班。
  • 美國千禧世代最後悔把錢花在哪?咖啡外賣積少成多
    美國千禧世代最後悔把錢花在哪?咖啡外賣積少成多 中新網9月18日電,千禧世代(出生於1980到2000年的一代年輕人)比父母輩花更多錢在娛樂與吃喝上,而他們最後悔把錢花在哪?
  • 中美網紅經濟生態對比:中國規模優勢明顯,美國短板有待補齊
    業態對比:中國規模優勢明顯,美國短板有待補齊按變現途徑劃分,網紅經濟涵蓋廣告、電商、打賞等業態。現階段,中國網紅經濟規模優勢明顯,而美國在電商和打賞業態尚存短板。美國直播電商業態仍處於萌芽階段,有待流量平臺端及電商平臺端雙向突破。網紅電商中美均湧現出一系列成功實現電商品牌轉型的網紅,主要集中於美妝、服飾等時尚領域。
  • 中美貿易摩擦升級重挫美國奢侈品牌
    記者 | 黃姍「如果美國繼續一意孤行,中國將不得不對美國進入中國的企業和產品做出進一步回應,這將嚴重削弱美國產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同時,美方在貿易談判中的態度亦有可能激起中國消費者對於美國的負面情緒,不利於美國企業和產品在中國的發展。「榮鼎諮詢宏觀經濟研究員郭杉告訴界面時尚。
  • 習慣了各種代際標籤,現在看看名勵場裡真實的X世代、千禧一代、Z世代都說些什麼.
    人們用「嬰兒潮一代」來定義目前年齡在接近60歲和剛過70歲之間的人,用X世代定義接近40歲和50歲出頭之間的人,而千禧一代則是指20多歲和快到40歲之間的人,後來又用Z世代定義20歲左右的人,且這種劃分一直在變動,搞得我們許多人不確定自己屬於哪個世代。
  • 千禧世代10大最佳職業 居然是這些!
    對於許多千禧世代年輕人來說,充滿彈性的工作時間遠比朝九晚五固定時間上班來得更有吸引力,「工作與生活兼具平衡」(work-life balance)也是不少千禧世代年輕人非常在乎的價值觀,不像他們的父執輩會為了力拼事業而犧牲個人休閒娛樂。住在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Milwaukee)的30歲千禧世代年輕人梅根‧麥卡隆姆(Meghan McCallum)便是其中一例。
  • 中美關係開始吹暖風?美媒:不能接受失去中國市場
    (一)中國的經濟前景是十分樂觀的 川普政府上臺以後,就在國際貿易以及商業領域採取了全面「反華」政策,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影響了整個世界範圍內的正常商業運作
  • 美媒:第8艘"超級驅逐艦"下水後 中國下步計劃是什麼
    (原標題:美媒:第8艘「超級驅逐艦」下水後,中國下步計劃是什麼?)英國智庫機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在2020年初的一篇論文中稱,關於055型驅逐艦的能力,「它可能是目前海上最強大的多用途水面戰艦」,代表著「中國海軍具有獨立進行遠程部署或多任務作戰的能力。」美媒表示,055型驅逐艦的建造計劃只包括8艘戰艦,因此尚不確定中國水面艦隊的未來會是什麼樣,以及055型的繼任者何時開始建造。
  • 日華媒:中美關係「夫妻說」令日本醋意十足
    日華媒:中美關係「夫妻說」令日本醋意十足   中新網7月15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14日刊載《中美關係「夫妻說」令日本醋意十足
  • 千禧世代:社交媒體上的我才是真實的
    「千禧世代」(Millennials)指出生於1984-2000年之間,在21世紀之後達到成年年齡的一代人。
  • 所有年齡段的人都以同樣的方式定義美國夢,但千禧一代更進一步
    根據西方銀行 2018年的千禧年研究,大多數千禧一代,X 世代和嬰兒潮一代都認為美國夢仍然可以實現。所有三代人都以同樣的方式定義美國夢:擁有一個家,沒有債務,退休舒適。然而,千禧一代強調X世代和嬰兒潮一代對於實現美國夢最不重要的一件事:追求激情。
  • 社評:美媒莫做美國橫行網上的拉拉隊
    美國媒體近日紛紛炒作「中國首次承認針對美國政府資料庫的一次大規模襲擊是中國黑客所為」。原因是中國官方媒體日前報導中美高官就網絡安全的會晤時提到,美國人事管理局(OPM)資料庫遭入侵經調查是一個刑事案件,而不是美方之前懷疑的由政府支持的網絡攻擊。美媒藉此攻擊中國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疑」,宣稱中國否認政府參與了這起案件「很容易」。
  • 美媒:如果中美貿易戰緩和,下一個引爆點是臺灣
    【編譯/觀察者網 徐蕾】貿易戰還沒有完全告一段落,美媒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尋找下一個引爆點了。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當地時間10日的報導指出:「即使貿易爭端緩和,美國和中國(大陸)還會找到雙方關係的下一個引爆點」,那就是臺灣。
  • 美媒:美國千禧一代推動「分享型經濟」發展
    【環球網綜合報導】受學生貸款難度增加以及美國經濟蕭條的影響,出生在1980年至2000年的美國千禧一代對待事物的觀念正在轉變,他們不再追求房屋和汽車,他們不求擁有,而是更願意與他人分享或交換事物,這也促進了美國「分享型經濟」的發展。據英國路透社報導,「分享型經濟」的核心理念是「使用而不佔有」, 目前美國「分享型經濟」主要模式是以手機為平臺的出租或交換型經濟。
  • 再與中國「脫鉤」?籤證限制後,美國務院終止中美文化交流項目……
    據美媒報導,美國政府4日宣布,已經終止了5項由中國資助的文化交流項目,並將其稱為中國的「軟實力宣傳工具」。在總統川普任期的最後幾周,中美關係仍在進一步被破壞。 最新舉措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國務院4日發布聲明稱,已終止5項由中國資助的文化交流項目,稱這些項目對美國沒有任何好處。
  • 從千禧一代到Z世代,絲芙蘭為何讓年輕人如此「長情」?
    周吉思口中的「可持續性」讓中國的年輕消費者對絲芙蘭長情了15年,這其中變化的不只是中國的美妝市場,還有中國的主流年輕消費群體。從千禧一代到如今的Z世代,絲芙蘭似乎從來沒有在年輕人的消費觀中缺席。
  • 美媒:川普回歸「一中」驗證中美關係不容任性
    參考消息網2月22日報導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2月10日刊發題為《川普的「一個中國」政策「重啟」:新現實主義還是戰術撤退?》的文章稱,川普挑戰「一個中國」政策導致中美關係遇到一些挫折。近日中美兩國元首通了電話,川普收回了此前的表態。學者對此表示,後撤是正確之舉,川普最終意識到中美關係的重要性。
  • 日媒揭中美科技脫鉤內幕:美國如何施壓臺灣
    自此以後,所有科技供應鏈公司幾乎都會陷入到動輒得咎的境地,無論怎麼做都無法同時取悅於中美兩國政府。 臺灣經濟研究院高級科技供應鏈分析師趙世芳對《日經新聞》說:「一般來說,跨國科技公司不想在美中貿易戰中選邊站隊,但他們仍需為可能惡化的形勢做好準備。」。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反應一直很冷靜,但沒有幾個科技公司高管相信北京會一直保持克制。
  • 繼大豆後,中國將加購1000萬噸玉米?美媒:根據協議中國必須購買
    中美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相當緊密,這主要是因為兩國的產業高度互補,中國能夠從美國進口許多物美價廉的農產品,這是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所需要的,而產業空心化的美國也需要中國這樣一個擁有著全球最完整產業鏈的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