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閥士族起於兩漢,形成於魏晉,衰於南北朝,興起於隋唐,打擊於李治,亡於武則天,歷經七百餘年而消失於歷史的政治長河中……
起因
門閥士族是由官僚士大夫組成的政治集團,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可見蹤跡。唐朝科舉制開始發展,逐漸打破門閥士族籠罩下的朝堂,寒門士子開始步入仕途。
初唐四傑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開始了各自的官場仕途……
唐初,出現了這樣幾位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王勃,出身於河東王氏,詩書傳家,家學淵博,少年成名,通過科舉及第,授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臣子。第一次被貶是因為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第二次被貶是因為藏匿官奴而後殺之,去交趾看望父親歸途過程中喪命大海。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等。
楊炯,出身華陰楊氏,官宦之家,又是少年神童,通過科舉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因牽連到徐敬業(李勣之孫)謀反案中被貶,於晚年做了盈川縣令,死於任上。代表作:《從軍行》。
盧照鄰,出身禮學世家範陽盧氏,唐初天下諸族之首,家學淵博,熟通經史。晚年得罪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被下獄,後隱居田園,因病痛折磨,投水自盡。代表作:《長安古意》。
駱賓王,出身寒門,父親為縣令,少年英才,曾從軍西域,戍守邊疆,後入長安為御史,因參與徐敬業(李勣之孫)謀反案,逃之夭夭,下落不明。代表作:《詠鵝》、《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從初唐四傑可以,都經歷過宦海沉浮。王勃、楊炯、盧照鄰皆為門閥士族,駱賓王為寒門士族,但在歷史的洪流中,都被席捲其中。
過程
隨著李治開始對門閥制度下手,科舉大興,初唐四傑成為了門閥制度的殉葬品。雖然才能卓越,但依然不免在政治鬥爭中被貶謫。
門閥制度成為了阻礙底層民眾上升的屏障,初唐四傑中的三人,都是出身於門閥貴族,雖然通過科舉舉士進入了朝堂,都是清貴文職。
起步比其他人高出很多的初唐四傑,但大多都在仕途的中期因為各種原因被貶。歷來出名的詩人,大多都是因為仕途不順,而文壇才名突出。
這與他們自身的性格和行為有關,但也與當時的大背景有關。
李治上位時,大力打擊門閥貴族。隨著對五姓七望的限制,門閥士族的勢力開始慢慢縮小。到了武則天時期,門閥制度就徹底的消亡。
結果
門閥士族的衰落與消亡過程中,有太多的人才被犧牲,初唐四傑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門閥士族出身的人才,因為家學淵博,少年期間就能博覽群書,受到極高的教育薰陶。
步入仕途的起點,就已經達到寒門士子一生的終點。
但削弱門閥士族,也為之後的隱患埋下伏筆!
門閥士族的沒落,寒門士族剛剛興起,導致李治和武則天只能重視新生勢力:武將新貴。用此勢力來填補門閥留下的空缺,以及籠絡武將新貴來對抗士族。
特別是武則天時期,門閥士族集團的退出,武則天為了使朝堂充斥一個聲音,只能重用外戚、奸臣、和酷吏,來達到中央的高度集權!
沒有士族的約束,新貴武將的勢力高度強大,同樣也為中後期的節度使制度埋下隱患。沒有足夠的士族充斥朝堂,對武將進行約束,而皇帝的權威不足以讓武將心悅誠服。
龐大的武將勢力,浩瀚的大唐疆土,高度自治的邊疆都護,都為唐朝中後期的內亂造成了影響。
但門閥制度的終結,終究使籠罩朝廷七百餘年的烏雲散去,為底層的士族留下了一個上升的道路,即使剛剛上升的寒門士族沒有足夠的手段去壓制新貴武將……
這是歷史的陣痛,雖然時間很長。
所謂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