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駱賓王獲武則天稱讚,七歲賦詩《詠鵝》,為何作家偏愛鵝

2020-12-14 英知薈

駱賓王(約638—684),

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

七歲能賦詩,《舊唐書》記載他「少善屬文,尤妙於五言詩」。他在當時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

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當時以為絕唱」。

其他如《在獄詠蟬》、《於易水送人》等作品也是名作。

他詩文皆能,名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即使是所聲討的對象武則天看了也嘖嘖稱讚。

詠鵝

唐代: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寫作背景

關於寫作背景有一種說法是,

駱賓王七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一群客人,大家來到了一個池塘邊,

客人們看到湖裡的大白鵝,讓駱賓王以鵝吟詩,他張嘴便吟誦出了這首千古名詩。

成了公認的「神童」。

關於鵝的名人故事

豐子愷寫的《白鵝》——鵝老爺,

從鵝的吃相、步態、叫聲中展現鵝的生性高潔;

葉·諾索夫寫的《白公鵝》——鵝將軍,為了保護小鵝,在死的那一刻都高昂著脖頸。

還有,大書法家王羲之根據觀察湖中鵝的體型和遊泳的姿態,

領悟出了書法寫作的精神:姿勢要端正,精神要集中。

駱賓王是怎麼死的?

駱賓王年輕的時候,經常上奏文章給女皇武則天提意見,

後來又幫助徐敬業將軍起兵造反,寫了一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寫得武則天一點脾氣都沒有,因為寫得實在是太好了。

後來駱賓王下落不明。關於駱賓王的死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一說敬業兵變失敗後,駱賓王和徐敬業的舊想要逃去高麗,

在路途中遇到了風浪被阻,

徐敬業的部將王那相叛變,為了將功贖罪,

將駱賓王給殺了,並將把他的頭顱上交給朝廷。

又說徐敬業兵變失敗後,

只有駱賓王和徐敬業的兒子逃了出來,二人躲藏在水中,最後駱賓王死在崇川,

徐敬業的兒子為駱賓王修的墓。

也有說徐敬業兵變失敗後,

駱賓王知道自己已經毫無退路,便跳江自殺了。

總之關於駱賓王的死,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注釋

①詠鵝:據《唐詩紀事》記載,駱賓王七歲就寫了這首詩。《新唐書·文藝列傳》也有相關記載。

②曲項:彎著脖子。項,脖子。

③歌:這裡指鵝長聲鳴叫。

④撥:分開,撥動。這裡指鵝划水的樣子。

譯文

「鵝!鵝!鵝!」

鵝兒們彎著脖子,向著天空高歌。

它們潔白的羽毛在碧綠水面上漂浮,

鮮紅的腳掌撥開清澈的水波。

相關焦點

  • 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七歲成詩,《詠鵝》寫得怎麼樣?
    大家從小就會吟誦那首駱賓王的《詠鵝》。駱賓王七歲成詩,少有才名,後來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其實他才名的主因是那篇「討武檄文」(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我們這次只聊聊這《詠鵝》。那麼,他寫得怎麼樣呢?一起來看。
  • 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那個7歲詠鵝的少年天才,後來怎樣了?
    《代悲白頭翁》中這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首詩的原作者其實是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宋之問見獵心喜,想據為己有,但外甥捨不得自己心愛的詩作。多方探詢之下,寺中知情人告之,這位老僧,其實就是駱賓王。天才詩人駱賓王這個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是那首《詠鵝》你一定很熟悉。
  • 初唐四傑——駱賓王:在封建王朝制度下消失的一代偉人
    相信大部分人最熟的都是駱賓王寫下的《詠鵝》。從上世紀80年代起,駱賓王所寫的《詠鵝》就一直是我國一年級語文課本的第一首古詩,直到2019年的新編教材,《詠鵝》才被換成了《漢樂府·江南》。可惜的是,駱賓王在歷史的長河中,只閃耀了那麼一下,就再也不見了。
  • 天才少年駱賓王,7歲提筆寫《詠鵝》,他的最終結局如何?
    初唐四傑,單憑一個「傑」字,就能看出其含金量,這四位牛人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當時江湖上給的排名是「王楊盧駱」。然而,楊炯對老四駱賓王隻字不提,駱賓王自己也沒意見,或許駱賓王不在乎這個排行榜,也或許他確實只能排第四。 英雄總有落幕時,曾經紅遍半邊天的初唐四傑,命運仿佛都不太好。王勃27歲落水而亡,留下千古絕唱《滕王閣序》;楊炯仕途坎坷,四十三歲病逝,當時只是個縣令;盧照鄰博聞強記,而且出身於名門望族,二十多歲當上縣尉,但體弱多病,後來不得不辭官回家休養。
  • 七歲寫下《詠鵝詩》,晚年寫出《討武氏檄》,初唐才子駱賓王
    《詠鵝詩》傳說是駱賓王7歲時寫的詩句,細緻的觀察力,嫻熟的寫作手法,讓他從小就「神童」的美譽。聰明好學的駱賓王沒有長歪,他尊師好學,青年時期進入道王李元慶的府中做門客。李元慶是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的異母弟弟。駱賓王在李元慶府中還有一段傳奇經歷。初入李元慶府中,大家覺得他年紀小,沒有重視他,就這樣駱賓王在默默無聞中度過三年。
  •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作者駱賓王結局竟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詠鵝,唐,駱賓王,鵝鵝鵝……幼兒園的小朋友都這麼背過這首詩。然而,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駱賓王竟然敢對武則天謀反嗎?知道他最後的下場竟然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嗎?駱賓王,大約生於公元619年,彼時,唐高祖李淵才剛剛建國。
  • 初唐四傑為何仕途坎坷?高宗李治打擊門閥,成果斐然
    初唐四傑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開始了各自的官場仕途……唐初,出現了這樣幾位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王勃,出身於河東王氏,詩書傳家,家學淵博,少年成名,通過科舉及第,授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臣子。
  • 七歲娃寫下一首五言古詩,第一句只有三個字
    七歲娃寫下一首五言古詩,第一句只有三個字,被贊為神童!這首古詩便是「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在七歲時創作的《詠鵝》: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其實,古代也流行組合,只不過相比於現代的藝人組合,古代流行的是文人組合,比如「唐宋八大家」、「初唐四傑」。今天要講的詩人便是唐代文人組合「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初唐四傑」的其他三個成員是王勃、楊炯、盧照鄰。
  • 湖南老農模仿《詠鵝》寫《詠雞》,18字獲萬元獎金,網友紛紛效仿
    駱賓王的《詠鵝》,想必大家小學時就耳熟能詳。這首五言古詩巧妙運用對比之美,將「白毛綠水」「紅掌清波」進行鮮明對比,將鵝的體態之美躍然紙上,仿佛這隻鵝就在眼前一般。
  •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初唐四傑是指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在杜甫眼裡,初唐四傑之首應為王勃。因為杜甫詩《戲為六絕句》中有"王楊盧駱當時體"。而張說卻尊駱賓王為首。在張說《贈太尉裴公神道碑》中稱:"在選曹見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他們在初唐四傑以誰為首的意見不一致。
  • 駱賓王7歲《詠鵝》,已註定了他的命運
    在你心裡,可能駱賓王就是那個當年面對一群白鵝吟誦而出《詠鵝》一詩的小孩子,可是,真實的駱賓王並非僅此而已。聞一多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他曾經寫了一首《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的長詩,代郭氏痛罵朝三暮四的盧照鄰。
  • 杜甫的一首《戲為六絕句》,是對初唐四傑最高的評價
    詩聖杜甫曾經寫過一組《戲為六絕句》,其中第二首是針對初唐四傑的評價,詩中寫道: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可以說,杜甫的這首詩是對初唐四傑最高的評價和讚賞。初唐四傑的出現,使得詩歌有了很大的變化,內容也更為廣泛,從狹隘的風花雪月、你儂我儂擴大到山川河流和人生哲學。更重要的是,詩風也有了很大的變化,詩歌本身不再無病呻吟,而是賦予了更強大的生命力。盧照鄰和駱賓王的七言歌越發辭賦化,氣勢壯烈,而王勃和楊炯的五言律詩更加規範化,尤其是駢文也更加出色,頗有靈動之感。
  • 聽唐代F4完全手冊,讓孩子愛上大語文|912主播劉夏為您講述初唐四傑...
    FM91.2鄭州交通廣播《聽詩與歌》主播劉夏為您講述初唐四傑的故事提到唐朝,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唐詩,而提到唐詩,又不得不提「初唐四傑」, 他們四人拉開了唐詩發展的序幕。那就要從大唐詩壇上的第一個男子「天團」——「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說起。「初唐四傑」以文採著稱於世,他們人生的關鍵字就在「善屬文」。按《舊唐書》記載,盧照鄰「博學善屬文」,楊炯「幼聰敏博學,善屬文」,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駱賓王「少善屬文,尤妙於五言詩」,這是四個很會寫作文的人。
  • 倒黴了一輩子的駱賓王,被武則天嚇得不敢露面,至今墳墓下落不明
    這四人分別是楊炯、盧照鄰、王勃和駱賓王,並成為唐初四傑。四人共同生活在唐初太宗時期。由於唐太宗格外喜歡宮體詩,上行下效,士大夫階層對於宮體詩的的追逐可謂狂熱。但這種宮體詩由于格局受限,寫些情情愛愛,思想境界自然高不到哪去。所以,王勃率先發起反對宮體詩的聲音,隨後其他三傑紛紛響應。
  • 《詠鵝》是五言古詩,為什麼第一句只有三個「鵝」,而不是五個?
    《憫農》、《靜夜思》、《詠鵝》堪稱古詩詞界的三大神曲,是小學語文教材裡的不老神話,凡識字者皆能背之。尤其是駱賓王的《詠鵝》,聽覺與視覺的交融,靜態與動態的契合,將鵝的悠然神態展露無疑,令人拍案叫絕。更有傳說此詩是駱賓王七歲所寫,這更增添了一層奇幻色彩。
  • 「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除《在獄詠蟬》還寫了很多詩,你喜歡哪個
    駱賓王(623?-684?),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為道王李元慶府屬,並從軍邊塞。高宗時任侍御史,因事被誣下獄,遇赦獲釋,貶為臨海丞,怏怏不得志,遂棄官。睿宗光宅元年(684),從李敬業在揚州起兵討武則天,任藝文令。不久兵敗,不知所終。駱賓王天資聰穎,早負才名。他的詩歌創作擅長七言歌行,五律也有不少佳作,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並稱「初唐四傑」。還善寫駢文。有《駱臨海集》。
  • 駱賓王的名字,居然有這麼多的講究!詩經易經中均有說法
    文 | 百川駱賓王,男,漢族,約公元619年生,壽命約69歲。屬相兔,星座約為金牛座,浙江義烏人。駱賓王的名字,居然有這麼多的講究!詩經易經中均有說法。《詩經·小雅·北山》有一句名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宰相寫「青鵝」兩字被抄家,眾人不解,武則天:將字拆開來念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 《詠鵝》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唐詩,雖然讀起來並不深奧,不過全文寫出了鵝之美,據說這是駱賓王七歲那年所寫,他因此被讚譽為「神童」,他雖有才,但總是直言不諱,在長安擔任侍御史時,就多次上書諷刺武則天
  • 「詩裡看花」「初唐四傑」筆下的梅花意象:遊子、思婦的心靈寄託
    自南朝詩人鮑照的《梅花落》起,梅花逐漸進入文人的視野,到唐代與梅花相關的詩歌開始呈遞增趨勢,不同作家筆下的梅花各具神韻。今天我們說說初唐時期的梅花詩。初唐詩壇上,比較值得關注的詩人便是「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他們都寫過與梅花相關的作品。
  • 駱賓王:英雄的外表下,藏著一顆溫情的心
    作者:黛珂提起「初唐四傑」的名號,有人可能第一時間就會想到王勃、楊炯,甚至還有那個寫下《長安古意》的病痛才子盧照鄰。相比之下,駱賓王的名字,似乎除了吟誦他首「鵝鵝鵝」的孩子外,就很少被人提及了。根據駱賓王青年時期曾在道王李元慶府中做參軍的經歷,李元慶的年紀不可能還比他小五六歲,所以駱賓王的實際年齡應該比此要晚一些。另外,我們不妨再舉一個小小的例子來揣測一下。陳琳為袁紹寫下討賊檄文時不過三十多歲,正是一個成熟男人熱血沸騰的時候。而曹操開始創業時也才3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