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約638—684),
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
七歲能賦詩,《舊唐書》記載他「少善屬文,尤妙於五言詩」。他在當時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
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當時以為絕唱」。
其他如《在獄詠蟬》、《於易水送人》等作品也是名作。
他詩文皆能,名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即使是所聲討的對象武則天看了也嘖嘖稱讚。
詠鵝
唐代: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寫作背景
關於寫作背景有一種說法是,
駱賓王七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一群客人,大家來到了一個池塘邊,
客人們看到湖裡的大白鵝,讓駱賓王以鵝吟詩,他張嘴便吟誦出了這首千古名詩。
成了公認的「神童」。
關於鵝的名人故事
豐子愷寫的《白鵝》——鵝老爺,
從鵝的吃相、步態、叫聲中展現鵝的生性高潔;
葉·諾索夫寫的《白公鵝》——鵝將軍,為了保護小鵝,在死的那一刻都高昂著脖頸。
還有,大書法家王羲之根據觀察湖中鵝的體型和遊泳的姿態,
領悟出了書法寫作的精神:姿勢要端正,精神要集中。
駱賓王是怎麼死的?
駱賓王年輕的時候,經常上奏文章給女皇武則天提意見,
後來又幫助徐敬業將軍起兵造反,寫了一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寫得武則天一點脾氣都沒有,因為寫得實在是太好了。
後來駱賓王下落不明。關於駱賓王的死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一說敬業兵變失敗後,駱賓王和徐敬業的舊想要逃去高麗,
在路途中遇到了風浪被阻,
徐敬業的部將王那相叛變,為了將功贖罪,
將駱賓王給殺了,並將把他的頭顱上交給朝廷。
又說徐敬業兵變失敗後,
只有駱賓王和徐敬業的兒子逃了出來,二人躲藏在水中,最後駱賓王死在崇川,
徐敬業的兒子為駱賓王修的墓。
也有說徐敬業兵變失敗後,
駱賓王知道自己已經毫無退路,便跳江自殺了。
總之關於駱賓王的死,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注釋
①詠鵝:據《唐詩紀事》記載,駱賓王七歲就寫了這首詩。《新唐書·文藝列傳》也有相關記載。
②曲項:彎著脖子。項,脖子。
③歌:這裡指鵝長聲鳴叫。
④撥:分開,撥動。這裡指鵝划水的樣子。
譯文
「鵝!鵝!鵝!」
鵝兒們彎著脖子,向著天空高歌。
它們潔白的羽毛在碧綠水面上漂浮,
鮮紅的腳掌撥開清澈的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