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強盛的朝代,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風華。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幾乎可以概括唐宋以來,中國古式的文學方面的主流藝術形式。
那麼在唐朝之前,人們都寫些什麼呢?
宮體詩和南朝樂府詩。
這兩種詩體的風格類似,大多以記錄和描繪宮廷中的風花雪月,其中美色豔談佔據了很大一部分。
如果說唐詩只是單純繼承這兩種詩體,那也不會在中國歷史上大放異彩。
那麼唐詩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又是受到誰人的改革?這裡要說到四個人,其中就有我們本文中的主角。
這四人分別是楊炯、盧照鄰、王勃和駱賓王,並成為唐初四傑。
四人共同生活在唐初太宗時期。由於唐太宗格外喜歡宮體詩,上行下效,士大夫階層對於宮體詩的的追逐可謂狂熱。但這種宮體詩由于格局受限,寫些情情愛愛,思想境界自然高不到哪去。
所以,王勃率先發起反對宮體詩的聲音,隨後其他三傑紛紛響應。他們倡導,把詩歌從宮廷、臺閣中解脫出來,詩人的眼界應該更加寬廣,比如放眼萬裡河山、閒情的田園,以及粗獷的邊塞。
唐詩的也由此注入了新鮮血液,迸發出無與倫比的生命力。
可以說,如果沒有唐初四傑在詩歌革新上的努力,後來的李杜不知道要晚出現多少年。藝術史上的盛唐風華也可能不會出現。
閒話少敘,本文我們要說的主角就是駱賓王。
提起駱賓王,沒人會感到陌生。小學課本裡的《詠鵝》就是他七歲時的作品。其大才可見一斑。
其實,駱賓王的早年過得還算可以,父親曾是一個名縣令。但就在父親死後,他的生活一落千丈,從官宦子弟變成了寒門之子。在今後的十幾年中,幾乎都是在貧困潦倒中生活的。
直到三十出頭,駱賓王進入了道王李元慶的府上,也並沒有受到重用,只是幹一些抄抄寫寫的工作。三年之後,駱賓王離開了李元慶,因為給高宗李治寫了篇《請陪封禪表》,受到李治的賞識,得了個奉禮郎的小官。
駱賓王的脾氣很倔,就如同《總論》說的:「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
坦易在官場是不受待見的,果然好景不長,駱賓王被貶官去往了西域。那種酷寒的塞外日子根本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駱賓王又受了三年曆練,洗盡鉛華,比以往成熟了不少。
但黴運並沒有離他而去。從塞外回來,駱賓王跟了一個州道總管,還是幹文書工作。又過了幾年,他還是一直在縣衙裡晃蕩,雖然常有驚人的作品問世,但仕途卻一直沒有起色。
直到母親去世之後,駱賓王終於當上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官,侍御史。可就在同年,他又遭到陷害,不僅官丟了,還被下進了大牢。
那時,駱賓王已經五十六歲了,一生的追求和抱負換了的只是蹉跎。普通人都受不了,更何況這麼一個滿腹才情的大詩人?於是,在獄中寫下了著名的《獄中詠蟬》。
可就,駱賓王對於高宗和武則天可以說不滿到了極致。終於一個人物的出現,點燃了火藥桶,將他悲劇性的命運推向了巔峰。
那人是誰?徐敬業。
高宗李治死後,中宗李顯即位。但沒過多久,李顯就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改立睿宗李旦為帝。武則天要稱帝的野心已經暴露了出來。
就是在這時,徐敬業打著匡扶李唐的旗號,跟武則天發起了直接對抗。駱賓王被徐敬業召為幕僚,為其寫下了一篇名揚天下的《為徐敬業討武檄》,短短時間內就召集了十萬之眾。
從那篇檄文中不難看出,駱賓王對誰當皇帝根本不關心,他需要的只是一個宣洩不滿的機會。
如果說徐敬業成功了,駱賓王前半輩子的苦也算沒白受。可惜的是,徐敬業的十萬草頭軍,面對是武則天的正規軍,堅持了沒倆月就被打得抱頭鼠竄。
徐敬業出逃,後來被部下殺死,攜其首級投向武則天。而駱賓王卻始終沒有再出現過。
這樣一個大才,就這麼消失在了茫茫人海。可謂生不逢時,也沒有遇到伯樂。武則天從一介才人,一步步走出後宮,執掌大周天下,說明她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知人善用不在話下。
可惜,總其一生,武則天都沒有見過駱賓王。只是被他那篇檄文驚豔到了,可惜叛亂的事實既定,就算駱賓王是天神下凡,也免不了被凌遲處死的命運。所以,他不敢再露面。
至於後來,駱賓王到底去了哪裡?
南通曾發現過一座古墓,石碑上刻著駱賓王之墓。如果這座墓是真的,說明駱賓王死前一直在這一帶隱居。後在雍正年間,有人稱駱賓王隱居在白水蕩,最終渴死崇川。正是今天的南通。
但也有傳聞,駱賓王出家為僧了。曾有位詩人見到過一名老僧,被其點撥過詩才。等到那詩人恍然大悟,再去尋找時,疑似駱賓王的老僧已經不見了蹤影。
雖然歷史上並沒有確切提及駱賓王的蹤跡,但一部神怪小說中,卻提及了他的後人的下落。
正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創作的《鏡花緣》。
第十回:誅大蟲佳人施藥箭,搏奇鳥壯士奮空拳
主人公唐敖遠走海外,在莽荒中遇到一個少女,自稱駱紅渠,他的父親曾任長安主簿,後降為臨海縣丞。又因為徐敬業謀反,最後不知所蹤。駱紅隨著家人來到了海外島嶼避難。唐敖跟駱賓王交情匪淺,故此將駱紅渠收為義女。
可見在清朝時期,世人還是沒有找到駱賓王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