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熱愛的海派服飾文化

2021-01-14 新民晚報數字報
  王秋女

  1999年,老師帶我們去甘南青海一帶採風,途經格爾木時,在當地一家大百貨商店門口的告示板上貼著張大紅喜報,上面用毛筆寫著幾行大字:「好消息,本店新組織到一批上海的時裝,歡迎大家前來選購!」大家都笑了,可笑過之後,不禁想起我們生活過的上世紀80年代的江南小城,百貨商店門口不也經常貼著類似的大紅喜報嗎?

  彼時在我們孩子心中,上海是一個神奇的城市,孩子口袋裡的大白兔奶糖、巧克力;爸爸寫字的英雄牌鋼筆、騎的永久牌自行車;媽媽洗頭的蜂花護髮素、時髦的衣服……我最喜歡的漂亮洋氣的裙子,還有陪伴了我整個童年和少年的《兒童時代》和《少年文藝》!似乎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好看的,都來自上海。

  長大後,去上海的機會越來越多,雖然大多數上海商品已不再有過去這麼大的吸引力了,大白兔奶糖也只是偶爾懷舊的道具,但對上海那座城市所散發出的獨特的文化氣質,卻始終心存嚮往和眷戀。

  大學學的是服裝設計專業,來自德國漢諾瓦科技大學的服裝設計老師跟我們聊起他們那邊學生的學習,說每年時裝周會帶他們去巴黎看秀,聽得我們兩眼放光。而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我們這些在杭州念服裝設計的學生,平日採風、調研去得最多的,則是上海。除了去美美百貨、巴黎春天看一看、摸一摸,甚至試一試那些原來只在時尚雜誌上看到過的一線時尚大牌之外,其實我覺得上海給予我的,不僅僅是能零距離地接觸這些一線大牌,而這座城市和城市的人們,對服飾搭配那種良好的審美和品位,還有日常生活中那種深入骨髓的對美的熱愛和追求,更是賦予我太多的靈感和感動。

  喜歡站在南京西路上,看那些妝容精緻、腳踩高跟鞋、一身高級灰的南西女郎們,腰背筆挺,衣袂帶風地從你面前掠過;也喜歡坐在新天地的露天咖啡座裡,看金髮碧眼、撞色吊帶熱褲的外國女郎邊喝咖啡邊研究地圖;更喜歡一個人在曲裡拐彎的小弄堂裡鑽來鑽去,那弄堂窄得兩手一伸幾乎都能觸碰到兩邊牆壁,可當你抬起頭,能看見閣樓上那扇窄窄的老虎窗半開著,露出一角鵝黃色的窗紗,精緻而嫵媚!一陣高跟鞋敲擊地面發出的噠噠清脆的響聲,一位搖曳著一頭風情萬種的長波浪的時髦女郎,正款款地朝你走來,而弄堂的另一頭,一位穿著格子家居服手裡拎著把小青菜的爺叔剛好和女郎擦肩而過……

  這一切,都成了我的時尚啟蒙教育,也是我對海派服飾文化最直觀的感受。

  而如今,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資訊發達、交流便捷,你能迅猛地接收到米蘭、巴黎、倫敦、紐約四大時尚之都最in的時尚信息,也可以奔赴世界各地去親身體會不同生活背景下服飾文化的碰撞融合。但對我影響最深最直接的,卻仍然是上海,上海雙年展、法國印象派珍品展、喬治·阿瑪尼的服裝回顧展、大英博物館百物展……這些高規格的展覽令我受益良多;還有那些藏在街頭巷尾的個性小店,並不是什麼大牌的設計,但卻看似低調實則張揚地彰顯著店主極度個性化的好品位。

  當然,還有愚園路、衡山路、巨鹿路、復興西路這一帶老建築的集中地,街道兩旁遍布著20世紀初的老建築,歷經百年風雨,每一幢都被時光打磨浸潤出自己的獨特氣質。

  我想這大概就是上海能孕育出這樣的海派服飾文化的底蘊所在了。

  十日談 

  擦亮上海文化名片

  遵守規則,海派文化在其中功不可沒,明請看本欄。

  責編:殷健靈

相關焦點

  • 海派旗袍走進上海高校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源遠流長
    高春明老師為學生講述中國傳統服飾文化  學生模特展示海派旗袍  東方網記者奚亮1月7日報導:今天下午,由市教衛黨委、市教委、市文廣影視局主辦的上海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之「衣冠王國——多姿多彩的服飾文化」在上海商學院亮相,上海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高春明為大學生們帶來了一場有關中國傳統服飾的講座
  • 海派旗袍:記錄了一個時代服飾文化的發展歷程
    在上海這塊土壤上,旗袍吸納了傳統服飾的樣式,吸收了西方服飾的一些元素,進行綜合改制、改良以後成為一種新型的款式。現在我們所說的旗袍,原則上都應該叫 「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記錄了一個時代服飾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中國近代社會重要的歷史記憶。可以說,很少有中國傳統服飾在和西方的潮流元素結合時,能呈現出一種恰當的效果。海派旗袍在這方面無疑是完美的。
  • 認識海派文化 上海歷史文化淺談
    吳越文化是一種水文化,水是流動型的,而非靜態型的,海派文化傳承了吳越文化的親水性特徵,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動態文化;其次,海派文化還繼承了吳越文化的敏感和細膩,對異質文化體現出一種寬容的姿態,善於接受新鮮文化因子,形成海派文化多元性的特點;另外,大量自南而來的浙江人和自北而來的江蘇人,構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
  • 2015酒店制服秀「海之夢」演繹海派服飾文化
    今年引用「海之夢」為走秀主題,海派服飾文化是上海特有服飾文化元素,上海人一貫保持著對服飾設計中精緻、優雅、時髦、靈巧、做工上乘的海派服飾特徵,從酒店行業來看更要注重服裝設計的精細以及衣著的整潔度,小到褲縫的處理、領口部位內外衣的組合等,細節之處見真章,酒店人的著裝也反映出該酒店的精神面貌,也體現了現代酒店業對服務更高的追求和展望。
  • 海派旗袍文化遇見東方養老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民國時期的上海,號稱「東方的巴黎」,不僅是吳越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發祥地,更是海派旗袍的發祥地,在當時的上海灘,招貼、煙盒紙,也都有旗袍的身影。
  • 海派旗袍走入「市民文化客廳」
    海派旗袍在繼承歷史賦予它的豐富底蘊的同時,又勇立時尚潮頭,融會中西方服飾美學精華,在上海城市文化氣息的涵養下,形成了優雅中帶著性感、柔美中暗藏堅韌的獨特氣質。 2009年海派旗袍製作技藝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海派旗袍首次亮相,驚豔世界。
  • 摩登依舊的當代海派服飾
    西風東漸,華洋交融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開始出現一種中西合併的服飾風格,即所謂的海派服飾。從廓形上看,海派服飾是設計師在深度理解了,中國的平面剪裁和西洋的立體剪裁後,所做出的深度結合,如中西式旗袍、中西式襖裙等。從面料和設計風格上看,三十年代的旗袍印花面料多依賴進口,西方的新藝術卷草紋和Art Deco 裝飾圖案風靡一時,線條、格子、幾何元素、抽象花朵等元素都是海派服飾的重要組成形式。從配飾上看,海派服飾可以兼容西洋燙髮、大衣、玻璃絲襪、高跟鞋等。
  • 老上海的服飾:與巴黎同步又不失海派風情
    海派服飾的興起,是近現代上海都市化進程中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可以說,老上海的服飾是近現代海派文化變遷史的外在寫照。   海派服飾風格的形成始於19世紀中葉,即上海開埠之初。清代中期,中國南方的消費中心在蘇州、杭州及廣州等處。
  • 這一天註定被載入海派服飾發展史!蔓樓蘭創始人裘黎明拜服飾泰鬥金泰鈞為師
    為傳承海派女裝的精髓,再創海派女裝的輝煌,金老一直在苦苦尋覓合適的衣缽傳人……    近年來,金泰鈞先生受裘黎明先生盛情邀請,多次為年輕一輩的服裝人教授海派旗袍發展課,金老一直擔任著蔓樓蘭的專業顧問,經常為蔓樓蘭品牌設計、工藝、服務等出謀劃策。
  • 以文化賦能時尚商業可持續 龔航宇《我的旗袍劇》演繹海派新風情
    1月9日,由上海市婦女聯合會指導,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主辦,龔航宇執導的《我的旗袍劇》——香遇大上海,在上海慧音劇場盛況獻演。上海市婦聯主席徐楓、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會長沈慧英蒞臨現場,為新年祝福,共同譜寫屬於旗袍的2021年新篇章。
  • 海派時尚服飾展上海揭幕 民國旗袍驚豔亮相(組圖)
    近現代實物中,主辦方主要選擇了中式服裝,已在突出當時崇尚西化的上海社會背景下,中式服裝的海派創新傳承,在選擇展品時,主辦方還特別強調對於海派風格的體現,海派服飾時尚的其他要素,則通過圖像和文字加以顯現。  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館長、東華大學卞向陽教授表示,在中國近代以來的衣著時尚中,海派服飾最具有顯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 上海市服飾學會「金木水火土」海派商務旗袍再次閃耀愛丁堡藝術節
    上海市服飾學會「金木水火土」海派商務旗袍再次閃耀愛丁堡藝術節在2016年「愛丁堡藝術節」首秀驚豔全場、引起行業內外強烈聚焦的上海市服飾學會
  • 東華上海紡博館「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 看海派時尚前世今生
    今天,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讓人大飽眼福,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都散發著海派時尚的魅力。百餘件服飾參展 現場感受海派時尚的「古」與「今」海派時尚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 上海書城來了「旗袍美探」,共話海派旗袍之美
    這次的「海派旗袍」專場,特邀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進會會長、知名女企業家沈慧琴,海派旗袍文化大使、上海滬劇院院長、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海派旗袍文化大使、全國勞模吳爾愉,及中國十大旗袍品牌之一、上海市著名商標「蔓樓蘭」總經理陳黎,化身「旗袍美探」,通過分享自己與海派旗袍從「相識」到「相知」的故事,在探索海派旗袍服飾之美、文化之美的同時,更展現海派旗袍與上海女性在氣質與精神上的契合。
  • 用設計的眼光看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
    街頭潮牌與上海「老底子」味道小楊生煎的跨界服飾?前幾天,在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讓人大飽眼福,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都散發著海派時尚的魅力。
  • 傳統與當代的交融 在東華大學感受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
    日前,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讓人大飽眼福,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都散發著海派時尚的魅力。系列活動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東華大學、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聯合主辦。
  • 70餘件海派旗袍亮相上海歷史博物館
    在上海歷史博物館的「海派旗袍展」現場,刻著描寫張愛玲的一句話:「愛玲穿一件桃紅的單旗袍,我說好看,她說:『桃紅的顏色聞得見香氣。』」海派旗袍是極具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服飾,她誕生在1920年的上海,是傳統文化與西式文化融合的典範。8月9日下午,「衷藏雅尚•海上流暉——王水衷捐贈服飾展」開幕式暨文物捐贈儀式在上海歷史博物館舉行。
  • ​傳統與當代的交融,在東華大學感受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
    百餘件服飾參展,感受海派時尚的「古」與「今」海派時尚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本次展覽以歷史與創新的對照,突出新舊變化,讓觀眾直觀地體悟海派時尚「古」與「今」的傳承發展與變遷。
  • 百年旗袍展浙江湖州開展 呈現海派服飾魅力
    目前,「衣襲華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文化展正在浙江湖州市博物館展出,市民可以藉此領略一部旗袍發展史。  上海自近代開埠以來,在中西文化匯通交融、移民文化碰撞合璧的特殊歷史環境下,形成了獨特旗袍服飾文化。此次展覽共分三個部分,「遺風未盡的時尚」、「西風東漸的華麗變遷」和「取之不盡的中國元素」,展示了海派旗袍的發展歷程。
  • 旗袍風尚,2020年海派旗袍流行四大趨勢:經典、自然,都市、科技
    旗袍,是中國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被譽為國粹和女性國服。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1984年曾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禮服,形成旗袍文化。華裝綺麗,風姿綽約,這便是穿上旗袍的中國女性形象,百年來已成為東方女性的經典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