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海派文化 上海歷史文化淺談

2021-01-08 華夏經緯網

  "兩千年歷史看西安,一千年歷史看北京,一百年歷史看上海。"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時間迅速崛起,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可謂是一奇蹟。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氣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淵源,可以發現在上古時期其文明已有相當水平。據考古資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濫觴時期始於據今5900-4900年的"崧澤"文化。崧澤文化屬於新石器時期母系氏族社會過渡的階段。在崧澤文化的古遺址中,發現了捕漁的網墜,織網用的靴形器、捻線的陶紡輪以及狩獵用的劍簇、石刀、骨錐、牙刀等與漁獵有關的遺物,上古時期上海的物質文明程度據此可以略窺一斑。

  1843年開埠以前·上海文化從屬於中國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淵源於長江流域江浙的古吳越文化。吳越文化是一種水文化,水是流動型的,而非靜態型的,海派文化傳承了吳越文化的親水性特徵,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動態文化;其次,海派文化還繼承了吳越文化的敏感和細膩,對異質文化體現出一種寬容的姿態,善於接受新鮮文化因子,形成海派文化多元性的特點;另外,大量自南而來的浙江人和自北而來的江蘇人,構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江浙人是古代吳越人的後裔,吳越文化大膽開放的冒險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邊精神,構成了"海派"文化的開創性特徵。海派畫家任伯年的商業畫、劉海粟率先使用人休模特、開創機關布景等等,俱是"敢為天下先"的行為。開埠後,西方文明又於此首先登陸華夏大地,上海由一個小鎮迅速蛻變為全國的商業經濟重心,中西大匯融的 "海派"文化隨之漸趨形成。

  "海派"一詞,是20世紀20茸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創造,用於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種文風,海派的對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徵著申國兩種風格迎異的文化。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則是叛逆的標新立異、中西結合的產物,充滿濃鬱的商業色彩和民間色彩。上海的曹聚仁先生對之有一個生動點評:"京派如大家閨秀,海派則如摩登女郎。"

  上海文化在外來文明和中國傳統文明之間,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間呈現出開放的姿態,敢於打破成規,銳意革新,廣採博納,"海納百川,兼容並蓄"成為 "海派"文化的精髓,並體現於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清末民初,上海文學界由一批文人自發組成了"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有:包天笑、程小青、張恨水、陳蝶仙、範煙橋、秦瘦鷗等,大多擅長寫愛情故事:才子佳人"相悅相戀,分拆不開,柳蔭花下,像一對蝴蝶,一雙鴛鴦一樣"(魯迅語)。該派作家持"遊戲的消遣的金錢主義的觀念",認為人生就是一場遊戲。"不世之勳,一遊戲之事也;萬國來朝,一遊戲之場也:號稱霸王,一遊戲之局也"。文學就是供人們消遣休閒的,他們以 "做出一本快活雜誌來,給大家快活快活。 忘卻那許多不快活的事……"為創作理念,祝願人人 " 皆大快活,秒秒快活,分分快活,刻刻快活,時時快活,日日快活,月月快活,年年快活,永遠快活"(周瘦鵑:《<快活>祝詞》)。張恨水的《啼笑因緣》和秦瘦鷗的《秋海棠》,注意細膩的人物刻畫,感染力較強,受到讀者的歡迎,生發了較大的影響。其後,廣為流行的還有海派作家張愛玲的小說,如《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多少恨》、《小艾》等文學性兼通俗性的作品。

  繪畫上形成開闢新畫風的 "海上畫派"。

  清末畫壇,畫家們大多咀嚼古人的陳山剩水,呈現出衰微敗落的景象。而海上畫派的畫家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等人,縱筆馳騁,一掃庸腐柔糜之習,開闢出一條全新的道路。

  趙之謙的繪畫取材極為廣泛,筆墨恣意奔逸,用色絢麗燦爛,但豔而不俗,在濃妝豔裹裡呈現出他的藝術特色。任伯年不為陳法羈絆,敢於革新,其花鳥畫"筆無常法,別出新機",技法嫻熟,靈活多變。吳昌碩在趙、任基礎上,把花鳥畫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進一步弘揚海派畫風。在藝術教育方面,上海也起了很好的帶頭作用。1912年,由年僅17歲的藝術教育家劉海粟創辦私立美術學校一一上海圖畫美術院,該校又屢屢打破陳舊的世俗偏見,如1914年的"人體模特"風波、"男女同校"、"招收青樓女士張玉良"等。1919年,吳夢非、豐子皚、劉質平等創辦上海專科師範學校,其影響也很大,自此全國掀起了創辦藝術學校的高潮。商業性的繪畫--月份牌美人圖更是風靡一時,成為上海時鬃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電影從歐美傳入中國後,首先在上海站穩了腳跟。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的第一次電影放映。1913年,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誕生於上海,該片由張石川、鄭正秋組成的新民公司拍攝。描寫的是在封建婚姻制度下,一對素昧平生的少男少女被強迫配成夫妻的故事。在當時電影尚被當作賺錢和消遣的 "玩藝"的時代,如此嚴肅的題材是極其可貴的。後來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拍攝了數十部影片,以注重"處處惟興趣是尚"的娛樂性和 "長片正劇"的教化性為宗旨。 藝術創作上,力戒歐化而試圖創出一條電影民族化的道路。其教化類的影片有:《孤兒救祖記》、《苦兒難女》、《好哥哥》等; 反映婦女題材的影片,如《玉梨魂》、《最後之良心》、《上海一婦人》等,這些影片,將婦女所承受的苦難一一陳現於銀幕,震人心扉,產生強烈的社會反響;也拍攝了一些 "鴛鴦蝴蝶派"的愛情片、香豔片,如《空谷蘭》、《可憐的閨女》、《多情的女伶》等。30年代由明星阮玲玉、胡蝶、王人美、金焰等主演的《神女》、《三個摩登女郎》、《漁光曲》、《天倫》、《馬路天使》等影片,更是把中國電影推向發展高潮。一部早期的中國電影史,實際上很大程度上就是上海電影史。據1927年1月出版的《中華影業年鑑》統計,20世紀20年代中期,中國出現的電影公司總數目為179家,而上海就佔142家,令人不得不驚嘆。

  海派戲劇受西洋戲劇的影響,在傳統戲劇中融入新鮮成分,形成獨具特色的新劇。從1903年到20年代初,海派戲劇創作出《明末遺恨》、《秋瑾》《黑籍冤魂》等百餘新劇目,根據劇情需要著古裝、清裝或時裝、洋裝等,故被稱為時裝新戲或時事新戲。海派京劇打破傳統京劇的套路,偏於通俗明麗,注重按照劇情需要,靈活地駕馭程式,塑造出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追求舞臺藝術的整體美;音樂上亦獨具特色,保留了古老徽戲的吹腔、撥子、四平調等諸多腔調。說到海派京劇獨特風格的形成,不能不提到京劇藝術家周信芳、蓋叫天等人的名字,他們以藝術的熾熱情懷,在京劇藝術的編劇、表演、舞臺方面,打破傳統,大膽革新,使海派京劇風格逐漸凸顯,形成京劇史上鮮活的一支藝術新秀。

    海派服飾自然也是海派文化不可缺少的獨特一景。

  凡是欣賞過王家衛《花樣年華》的觀者,肯定對片中女主角蘇麗珍優雅的旗袍著裝印象頗深。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各式各樣的新式旗袍幾乎就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大上海"摩登"的一個標籤。20世紀20年代,上海地區服飾呈現出中西合璧後的海派特色,服裝樣式漸趨多樣化,除了滿足蔽體和保暖的基本需求之外,更符合現代審美觀念,上海成為中國流行服飾的發源地。當時有一首歌謠:"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了三分像,上海又變新花樣。 "這不僅反映出上海服飾文化的興盛,也道出了上海服飾引領中國服飾潮流的史實。20年代甚至出現了美術家專門設計服飾新樣式的現象。如1920年,《上海時報》增發圖畫周刊,美術家但杜宇逐漸發表新裝圖說,向大眾灌輸服飾美學文化。畫家葉淺予在1928年10月為《良友》雜誌第29期,設計了多種新式旗袍樣稿。另外,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對旗袍新樣式的盛行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改良旗袍"是最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服飾,當時西洋盛行短裙,從1927年起,中國旗袍的下擺也不斷上提,到1930年,旗袍下擺幾乎與膝蓋齊平,而且袖口葉逐漸縮短,改良後的旗袍成為上海職業女性的必備裝束。旗袍是充滿韻味的、經典的東方服飾,既雍容華貴又儀態萬方,端莊中見俏麗;賢淑中顯清高。宋慶齡一生鍾愛旗袍,在各種正式場合總是身著款款大方的旗袍,即使賦閒在家也喜歡穿旗袍。

  上海的建築文化,亦體現出中西並存、中外合壁、藝術交融、風格獨特,如外灘的特色建築、豫園、石庫門等。上海的音樂文化也是"土洋"相融,既有"紫竹調"、"梅花三弄"、"廣東音樂",又有歐美的交響樂、銅管樂、管弦樂;一些優雅的老歌,如歌星周旋演唱的《夜上海》、《花樣年華》、《花好月圓》、《天涯歌女》等被傳唱一時。就連上海的飲食文化,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文化理念下,不但薈萃了域內川、粵、京、魯、浙、閩、淮、揚等地特色菜系,而且匯聚了濃鬱歐美情調、各國風味的西餐館、咖啡廳……總之,"海派"文化襟懷開闊,呈現出一種開放的姿態,在吸收長江流域文明的古文化的基礎之上,又融入了西方文化的某些成分,成為長江文化最有特色和最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

  回溯歷史,七百年前的上海,只是揚子江口所堆積而成的沙洲,一個小小的漁村,這村鎮只有七八條街巷,居民不及一百戶。村民以捕魚為業,家家張著捕魚的網,小河邊上橫著幾十隻小船,水面群鴨浮遊其間。今日的上海已成為繁華的國際大都市,面對滾滾長江千百年沉澱下來的這片土地的滄桑巨變,我們不得不感慨造化的神奇,也不得不折服中華民族文明魅力的巨大如斯……

  作者:郭淑敏

來源:搜狐

相關焦點

  • 咖啡杯裡的海派文化|咖啡,上海城市的味道
    咖啡作為海派文化的標記,與上海整個城市緊密相聯。通過遍布這座城市的咖啡館,可以窺見上海人的腔調。 百年咖啡史,實際上是幾代上海人對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見證。開埠的歷史促成了咖啡文化在上海的生根發芽,上海的經濟發展又進一步促進了咖啡文化的本土化演繹。如今上海的咖啡館不僅延續著海派的文化色彩,同時也具有國際與本土兼有的多元風格。
  • 海派旗袍走進上海高校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源遠流長
    高春明老師為學生講述中國傳統服飾文化  學生模特展示海派旗袍  東方網記者奚亮1月7日報導:今天下午,由市教衛黨委、市教委、市文廣影視局主辦的上海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之「衣冠王國——多姿多彩的服飾文化」在上海商學院亮相,上海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員高春明為大學生們帶來了一場有關中國傳統服飾的講座
  • 海派旗袍走入「市民文化客廳」
    以「市民文化客廳,百姓文化大餐」為活動宗旨的市民文化客廳,由上海報業集團與旗下上市公司新華傳媒共同打造,迄今已舉辦16期。海派旗袍在繼承歷史賦予它的豐富底蘊的同時,又勇立時尚潮頭,融會中西方服飾美學精華,在上海城市文化氣息的涵養下,形成了優雅中帶著性感、柔美中暗藏堅韌的獨特氣質。 2009年海派旗袍製作技藝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海派旗袍首次亮相,驚豔世界。
  • 館長訪談|上海大學博物館:溯源海派文化的背景與興起
    上海大學博物館於2018年正式對外開放,其館藏體系是以文學院歷史系舊藏逐步建立起來的,收藏的一批特色海派文化藏品很好的講述了海派文化的形成背景和興起。如「1884年的點石齋畫報」、「舊校場年畫《豫園把戲圖》」、光緒八年吳友如繪的《靜安寺圖》」、「《聯華畫報》悼阮玲玉號外」等藏品均以生動的歷史細節鉤沉出晚清民國時期的上海。
  • 「洋涇浜」、海派文化與中國文化
    老克勒,一個只存在於上海的特殊群體。他們有「腔調」,有講究,總是梳著整潔油亮的髮型,喝咖啡、聽爵士樂、說著「洋涇浜英語」,生活得悠閒而雅致。他們是最先受到西方文化衝擊的一群人,也是最先吸收結合西方文化的,他們土洋結合,形成了一定時期獨具特色的海派文化。
  • 70餘件海派旗袍亮相上海歷史博物館
    在上海歷史博物館的「海派旗袍展」現場,刻著描寫張愛玲的一句話:「愛玲穿一件桃紅的單旗袍,我說好看,她說:『桃紅的顏色聞得見香氣。』」海派旗袍是極具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服飾,她誕生在1920年的上海,是傳統文化與西式文化融合的典範。8月9日下午,「衷藏雅尚•海上流暉——王水衷捐贈服飾展」開幕式暨文物捐贈儀式在上海歷史博物館舉行。
  • 東華上海紡博館「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 看海派時尚前世今生
    本次展覽以歷史與創新的對照,突出新舊變化,讓觀眾直觀地體悟海派時尚「古」與「今」的傳承發展與變遷。清代的男女吉服袍、民國初期文明進步的女性穿著的「文明新裝」、民國時期上海摩登綢緞公司出品的精品旗袍、時尚前衛的現代女裝等,穿過百年歷史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派時尚,尤其是一貫表現出的精緻與新奇、優雅與拉風、西洋與本埠。
  • 主打海派文化,疫情期間上海第一家新書店開張了
    今天,在第25個世界讀書日到來前一天,位於徐匯區小木橋路的海派書房正式開業,這是上海首家海派主題特色書店,也是疫情期間上海第一家開業的新書店,書店裡的首場活動就是市民演講大賽頒獎。「徐匯有禮」閱讀大禮包也於同日推出。
  • 海派旗袍文化遇見東方養老
    在這個深秋的上海,代表東方優雅魅力的海派旗袍,將和椿萱茂來一次「浪漫邂逅」。,號稱「東方的巴黎」,不僅是吳越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發祥地,更是海派旗袍的發祥地,在當時的上海灘,招貼、煙盒紙,也都有旗袍的身影。
  • 「海派文化」閃耀長三角文博會:老城隍廟新品首發
    東方網記者程琦11月23日報導:說起上海的特產,老城隍廟食品奶油五香豆、梨膏糖、藥梨膏以及各式糖果與花生酥等等都承載著人們兒時的記憶,而如今老城隍廟食品也在不斷推陳出新,研發出了草本飲料梨膏露、梨膏薄荷糖等等現代美味,為上海經典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 海派剪紙、製作兔子燈、捏麵塑...上海援藏搭起滬藏兩地學生文化...
    海派剪紙、製作兔子燈、捏麵塑......上海援藏搭起滬藏兩地學生文化交流的連心橋 2020-09-30 1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廣富林文化展覽館|主題是「上海之根,海派之源」
    上海廣富林文化遺址是最具保護與開發價值的古代文化遺址,目前經考古發現的上海多處遺址中內容最豐富,被譽為「上海之根」。該遺址證明,5000年前該土地上就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屬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Text description provided by the architects.
  • 北外灘文化會客廳|去北外灘探尋上海往事和海派文化
    如今的北外灘除了無盡商機,還有令人著迷的海派文化,北外灘作為外灘的延伸,同樣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歷史積澱。中國電影從這裡起源、現代出版事業也在這裡興起、無數文人聚居,還有大量海內外移民帶來的文化融合……北外灘的故事說也說不完。
  • 「上海禮物」評選揭曉 兼具海派文化與國潮復興
    張亨偉 攝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 李佳佳 張亨偉)19日,由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十五屆「老鳳祥杯」上海旅遊商品設計大賽舉行頒獎典禮。這次「上海禮物」大評選,共選出20件商品組獲獎作品以及14件設計組獲獎作品。最終,樂高悟空小俠齊天大聖黃金機甲和朱家角文創系列產品分獲商品組和設計組一等獎。
  • 我所熱愛的海派服飾文化
    長大後,去上海的機會越來越多,雖然大多數上海商品已不再有過去這麼大的吸引力了,大白兔奶糖也只是偶爾懷舊的道具,但對上海那座城市所散發出的獨特的文化氣質,卻始終心存嚮往和眷戀。  大學學的是服裝設計專業,來自德國漢諾瓦科技大學的服裝設計老師跟我們聊起他們那邊學生的學習,說每年時裝周會帶他們去巴黎看秀,聽得我們兩眼放光。
  • 龍鳳旗袍閃耀浦江 國潮高定打造海派文化名片
    原標題:龍鳳旗袍閃耀浦江 國潮高定打造海派文化名片
  • 「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亮相東華大學
    立體的輪廓曲線與充滿力量的建築感構成的禮服——12月22日,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讓人大飽眼福,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都散發著海派時尚的魅力。
  • 海派旗袍與上海「老字號」
    提及「海派旗袍」,總能觸發起與上海城市文化相關的聯想。穿上旗袍的女人儀態優雅,旗袍將中國女性的古典氣息表達得淋漓盡致。如今,由旗袍改良而來的服裝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海派旗袍」與上海「老字號」鴻翔密不可分,直到現在,服裝行業許多人仍公認「鴻翔」是海派旗袍的始創者。「海派旗袍」的往事就從鴻翔的故事說起。
  • 看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在東華...
    2020年12月22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東華大學、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聯合主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行,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輪番舉辦,集中匯聚海派時尚的魅力。 海派時尚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 東華大學「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活動...
    文化的花火   在上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服飾時尚作為海派的重要象徵之一,是這座城市的文明符號,也是全國的流行風向標。   在明日舉行的研討活動中,專家學者將從海派的視野講述了海派時尚的歷史繼承和當代創新,進而探尋海派文化在時尚中的傳承軌跡。   研討會以「海派的視野:設計、時尚與審美」為主題,開展多維度的學術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