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東漢未年傳入我國,進入魏晉時期,佛教藝術的創作進入了興盛時期,佛教的造像藝術也逐漸成為了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在魏晉時期,中國朝代更替頻繁戰亂不斷,短的暫統一之後,統治者又開始了大興土木,在大興土木之後又藉助宗教的手段來安撫民心,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佛教也隨之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和宣揚,靈魂輪迴之說第一次得到了提倡,當時的學者和清流主張「少思寡慾,清淨無為」,隨著印度犍陀羅造像樣式逐漸傅入了中國,這一時期的雕塑除了保持印度犍陀羅的風格特徵以外,衣飾也逐漸有了漢化的傾向特徵,這時候的佛像身軀以豐滿渾厚,面部臉型圓滿、眼睛大、鼻子直為特徵,耳垂厚,耳垂長到垂肩,整體古制樸拙。
見本尊觀音雕像,這是一尊半身雕像,頭戴寶冠面容豐潤且慈祥,雙目微閉,長耳垂肩,薄唇輕啟,背罩佛光,背光上雕刻著環繞的火焰紋,身著長裙,裙帶下垂,胸前飾瓔珞寶珠紋,整體姿態十分的優美,此尊觀音面部表情委婉含蓄深沉內省,充分的體現了觀音菩薩普度眾生救苦救難之感,也充分的體現了慈悲為懷的佛性,佛像紋路斑駁 ,透漏出濃鬱的歷史氣息,雕刻的紋理體現了當時高超的藝術雕刻水準。
此尊北魏石雕釋迦牟尼佛首像,面相清秀俊雅,佛首高挽髮髻,髮髻似水渦形狀,髮髻上面充滿了螺旋紋路,開臉細眉毛大眼睛,高鼻梁小口,嘴角含笑,表情生動自然,這種開朗清秀的面部特徵是典型的北魏時期佛造像的特點,面相橢圓,造像整體展現出北魏人物雕像清瘦雅致的特點,線條十分簡練,又富有裝飾性,加上長眉、細眼以及抿唇微笑的表情,帶著一種既莊嚴又清秀的美感,是我國佛教藝術中極其珍貴的精品佳作。
佛陀的端莊肅穆,協侍的虔誠寧靜,右手舉於胸前掌心向外,左手放於腹部,亦掌心向外。施無謂,與願印。四腳立與半球之上,頭部周邊雕刻有火焰的形狀,在周邊處做了與本佛像一樣的七個小佛頭非常別致的造型,使整個作品充滿了神聖的佛教氛圍。佛像雕刻精美刀法嫻熟細膩布局對稱,人物形態靈動自然,四角座底部刻有「武平七歲次丙申四月萬音淚父母甲?佛弟子?作滿化光??"款。(由於年代久遠,很多文字已經看不清楚問號為不明文字)
北齊造像身材修長而優美,衣著輕柔,線條簡潔成為那個時代典型的風格。佛面相豐潤,蘊含著親切的笑意,圓肩寬胸,衣裙刻畫熟練流暢。背光的雕飾富麗精美,疏朗的火焰紋和繁密的植物紋相結合,給人一種生命在火焰中重生的感覺,極其富有藝術感。
此尊如來立像,面貌豐潤,頭部周邊有火焰狀,給人以躍動的生命之感,在後背繞有舟形的背光,左手掌心朝外放於胸前,右手垂直放於體側,兩腳分開立於蓮坐之上,最下端由框座包圍。整尊如來像的鎏金至今還保存的非常良好。衣裳下擺如蟬翼一般舒展開來,平柔直垂,素髮,髮髻高立在頭頂。造型優美,雕刻精湛,威嚴凝重,為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而詳實的資料。
此尊如來坐像,右手高舉於胸前,左手垂放在右膝上。盤膝坐於寶座之上,是彌勒如來佛慣有的姿態。素髮,髮髻高立於頭頂,臉部微圓,眉目刻畫十分細膩傳神,面相開臉十分端正,袈裟也雕刻的非常細膩,頭部後有固定的背光,背光像一朵蓮花般含苞待放,背光鏤空雕刻,邊緣部分也有繁複的火焰紋。如此製作奢華的如來佛像,是隋代的流行的一種製作方式,四腳站立於六瓣蓮花寶座之上,造型別致,做工細膩鎏金保存完好,華麗的鎏金體現了當時的繁榮的時代背景。
隋代的佛教,是從隋文帝楊堅的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開始流行到隋煬帝楊廣的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結束中國隋王朝的盛世興衰,朝代更替頻繁,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這三十七年雖然短暫,但是佛教在中國極為興盛,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集大成時期。隋朝更是承上啟下的時期,隋代雖然立國不久,但是在政治上統一了南北兩朝,各種文化也出現了綜合的新形式,佛教也把南北體系相互結合,形成了劃時期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