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濰坊,農業發展日新月異,新產業新業態蓬勃湧現。
特別是作為「一頭帶動鄉村振興、一頭促進城市繁榮」的都市農業,在新思想新理念指引下,在創新提升「三個模式」實踐中,走出一條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康莊大道。
城郊農業園區、有機基地、「都市農村」建設等不斷深入;農耕體驗、科普教育、生態康養、民俗風情、農家美食等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新品牌加快發展……以更新更強的推動力,融合農村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激發農村創業創新,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
走進城區超市,滿貨架是綠色新鮮的蔬菜和肉蛋奶;來到城郊的田園,處處是休閒娛樂的人群;中午還在海濱沙灘漫步或品嘗海鮮大餐,傍晚就能來到農家小院,吃上一頓香噴噴的農家飯;鄉村,變得更加美麗,產業更加興旺,群眾更加富足。
科學布局定位,強化融合提升,轉變發展方式
都市農業是在都市中心及邊緣區域,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核心,以滿足市民多種需求為目的,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科學、教育、文化和旅遊於一體,為城市提供良好服務及產品的新型農業發展形式。
位於坊子區的窪裡村是濰坊市發展都市農業的一個典型代表。村黨支部書記、玉泉窪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總經理劉向東告訴我們,他們村在過去鮮有人知,現在遠近聞名,都是發展都市農業帶來的變化。
玉泉窪有機蔬菜種植大棚
「我們在發展有機蔬菜、有機水果和生態牧場的同時,不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大力發展二產加工業和三產休閒旅遊、住宿餐飲、教育培訓等產業,持續延伸拉長產業鏈條,加快建設美麗生態有機小鎮,讓農民早日實現莊園式生活。」劉向東說,今年秋天,還舉行了「樂在田園·都市休閒農業遊」活動,尋根都市農業文化,共繪鄉村振興願景。
走進新落戶窪裡村的玉棵松數字農業產業園有機蔬菜智慧工廠,10層立體化盆栽種植讓人眼前一亮,一層一層的立體化種植架上長滿了各種各樣的盆栽葉菜,立體種植、空氣調配、水循環溫度調節、作物補光、微生物循環、水肥一體化自動控制等技術,讓這裡充滿了「科技範」。
玉棵松數字農業產業園是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的重點項目之一,由上海賦民、北京東方大農業和玉泉窪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共同投資建設,打造集有機蔬菜立體種植、保鮮倉儲、精深加工、智慧管理等多種業態於一體的國內領先的數字農業產業園。
除常規銷售模式外,這裡還專門開發了「陽臺家庭農場」產品,讓城市居民在家就能享受種植蔬菜的樂趣,並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的陽臺家庭農場,目前主要是葉菜和盆菜等。」據有機蔬菜智慧工廠項目負責人李明法介紹,這些盆菜都是有機栽培,市民只需澆水就可生長,可現吃現摘,正常情況下採摘期有2個月長,等出菜慢了或長不大了,給客服打個電話就可更換,乾淨省事。
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常祖領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發展都市農業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有利於促進農業功能向城市滲透,城市服務向農村延伸,推動建立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係;有利於發揮都市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於豐富城市居民文旅康養生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是拓展農業功能、提升農業價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載體。
把發展都市農業作為新時代「濰坊模式」的新內涵、新要求、新標準,市委、市政府編制《濰坊市農業「新六產」發展規劃》,構築「一圈、四帶、五區」都市農業發展格局。「一圈」,即重點開發建設以濰坊中心城區為核心的都市休閒農業圈;「四帶」即沿白浪河、虞河、浞河、濰河兩岸濱河都市休閒旅遊農業帶;「五區」,即濰城健康養生農業示範區、寒亭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區、坊子採摘體驗農業示範區、峽山生態有機農業示範區、濱海休閒漁業聚集區。
喜獲豐收的峽山有機姜
種植戶在展示濰縣蘿蔔
以推動都市農業與現代高效農業、美麗鄉村、生態文明、文旅創意、科普教育、健康養生等多業態融合為抓手,把農業資源的多樣性、獨特性轉化為農業競爭力、農村吸引力,持續構建農業高質量發展新機制。
各地和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精心布局、精細謀劃、精準施策,全力營造都市農業發展優質環境。
濰城區出臺《關於印發的通知》等,以特色項目基地為抓手,規劃建設58公裡農旅文融合產業大環線,著力構建「一線兩區十園」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坊子區出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獎補辦法,給予設施農業和規範化養殖場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品牌建設等最高100萬元資金獎補。
峽山區印發特色產業獎補辦法,對生薑、有機果菜、黑木耳等特色產業給予最高200萬元獎補。
目前,全市發展都市休閒農業園區47家,從業人數1萬餘人,建成省級以上都市農業示範點6處、省級田園綜合體2家、市級田園綜合體4家,年接待遊客167萬多人次,營業收入5.2億元。
玉泉窪的生態牧場
堅持因地制宜,多主體多形態發展,釋放發展動能
都市農業的基礎是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立足農業農村自然資源基礎,依託城郊良好生產生活生態資源,濰坊市綜合考慮資源稟賦、地理區位、經營人才和基礎條件等,推動國有資本主辦、黨支部領辦、工商企業興辦、個體工商戶創辦,培育更多經營主體參與都市農業建設,並不斷完善項目入駐流程、審批程序、管理辦法及項目退出等機制,不斷凝聚發展合力,持續釋放發展動能。
國有資本主辦,主要體現為高起點、大規劃、大園區。寒亭區山東濱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海水稻+新型農旅」綜合體,總投資50億元,預計年接待10萬人次,現在已開工建設並完成666公頃海水稻種植。
黨支部領辦,主要體現為「黨支部+」模式,利用區位、資源、產業優勢,提供一體化服務和產品。窪裡村黨支部領辦玉泉窪高科技示範園,建設「莫沙夫」農村社區,打造集農業生產、鄉村旅遊、休閒體驗於一體的高端園區,年收入258萬元。
工商企業興辦,主要體現為依託技術、資金優勢,打造城鄉融合、產城融合、農牧融合的綜合性園區。華安集團建設的峽山生態田園康養綜合體,以「溫泉」「健康食品」為核心,融合民俗文化休閒為一體的綜合體項目。
個體工商戶創辦,主要體現為「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專」。寒亭昇君莊園專注於高端葡萄種植,年接待市民1萬人次以上。坊子區的西紅柿小鎮年接待市民5萬人次,銷售收入1600萬元。
都市農業是促進農業發展和城市繁榮的新名片、新亮點、新增長極,各地都在積極推動,培強做大一批示範模式、示範主體、示範項目、示範產品,立標立表,引導發展。
濱海灘涂拾貝
行走在濱海區的鄉間地頭,昔日「一無所有」的鹽鹼地變成了今日「生機勃勃」的綠洲,實現了從「孔雀東南飛」到「鳳凰棲木來」的歷史蛻變。
濱海陸域面積678平方公裡,75%的土地為鹽鹼地。加快推動都市農業發展,這裡以鹽鹼地生態修復為核心,圍繞鹽鹼地高端畜牧、有機果蔬、漁業水產、特色種植等農業板塊,通過政府引導、龍頭企業帶動、黨支部或合作社引領、農戶參與方式,快速聚集土地、資金關鍵要素,構建「政府+企業+合作社或農戶+市場」的農業共贏機制。
目前,已吸引50多家企業參與規模化經營,成立「黨支部+合作社+農戶」33個,在原來荒蕪的鹽鹼地上建成「金輝集團+報莊子村」等一批農牧生態園、家庭農牧場、田園綜合體,重點發展鹽鹼地高效功能性以及休閒觀光農業,探索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大家窪街道「百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依託地域豐富滷水資源優勢,創新「濱海紅星模式」,發動村集體發展特色漁業養殖,吸納養殖專業戶27家,養殖面積9.6萬平方米,南美白對蝦產量達到2600噸/年,實現年產值約2億元,就業人數1000餘人。
農韻盛景生態高效示範園區依託景海果業、憶紅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10餘個大項目,輻射引領周邊村莊1000多戶種植特色水果,種植的「濱海紅」蘋果是當前優良的矮化紅富士品種,具有色澤豔麗、香脆爽口、營養豐富、儲藏期長等特點,在國內外市場供不應求,盛果期年產200萬公斤、純收入達1000萬元。
在位於峽山區的有機姜融合創新產業園,本地村民李宗成承包了21個大棚種植有機姜,總投資83萬元。他表示,當初承包時,高額費用讓他犯難。在了解情況後,園區主動與他對接,通過「專享貸」為他貸款50萬元,解決了資金難題。
為鼓勵村民種植有機姜,產業園還推出一系列惠民政策。如實行承包聯產、深度融合的種植模式,園區提供全套技術支持,統一指導、統一貯存、統一銷售。「我們只負責種植管理環節,不需要考慮用藥、用肥、銷售問題,收入有了穩定的保障。」李宗成說。
濰城區江北仙草小鎮產業展示館內景
注重品牌培育,打造多樣化產品和服務,提高發展質量
品牌是產業鏈上的「鑽石」,充分提升產業價值,需借品牌之力。濰坊市堅持差異化的思路,注重品牌培育,推動「四帶、五區」都市農業發展各有側重、各顯春秋。
濰城區培育「形態精緻、產業精深、經營精細、產出精品」的都市精緻農業,突出建設了仙草小鎮、花菇產業園、濰州藥花谷、齊魯農創公社等園區小鎮,形成以點帶面效應。
坊子區沿濰安路打造都市農業帶,重點建設了玉泉窪、樂高農場、稷豐農業、盈豐農業、九龍口等園區,凸顯集群發展效應。
寒亭區著力提升品牌農業,培育形成了濰縣蘿蔔、固堤西瓜、開元蘋果、朱裡大姜、雙楊蘆筍、高裡山藥等一批知名農業品牌,釋放了「品質+品牌」效應。
峽山區堅持有機生態理念,串點成面,集中發展康養小鎮、有機園區,建設主城區的「後花園」「科普康養園」「有機果蔬園」。
濱海區立足臨海優勢,建設了多功能海洋牧場平臺,集成餐飲、垂釣、娛樂、住宿功能,傳承發展了海洋文化、漁業文化、海鹽文化。
各地積極開發農事參與、農旅結合、智慧設施、特色精品等多類型多業態都市農業產品,滿足了不同人群多層次多元化消費需求。
在農產品直供上,加快由生產普通產品向有機、高端產品轉型,由供應傳統大宗農產品向小眾、特色產品轉變,由農貿市場、商超購買向電商、會員制、個性定製轉化,湧現出優渥有機匯等十多家電商平臺,祿牌大姜、逄王西紅柿、郭牌西瓜等數十種名優產品。
走進位於峽山區的優渥有機農業的配送間,一個個裝有時令蔬菜的泡沫保溫箱整齊碼放著,上面快遞單上的地址有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地。「這些客戶訂單都是從電商平臺上下的,我們的網絡會員已達到近80000多戶。」優渥有機農業有關負責人黃海濤告訴大家,優渥農業已有94個產品通過國家有機認證。在此基礎上建起了「有機匯」有機食品電子商務平臺,整合38個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創建區內的200多個有機產品,成為國內最大的有機蔬果種植企業。
來到位於濱海的龍威海洋牧場,這裡已經建設四角蛤蜊、菲律賓蛤仔、毛蚶、文蛤等9個養殖區域,以及研發、冷庫、加工車間等配套服務區。該項目根據海域自然環境,建設近岸底播養殖,是養護水生生物資源的重要途徑。目前,已採捕成品貝類2680多噸、年加工水產品1萬多噸。
濰城區濰州藥花谷一角
生態康養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突破點和發展方向。濰城區江北仙草小鎮依託鐵皮石斛種植加工基地,整合銀杏林海園、獼猴桃採摘園、生態蔬菜園,高標準打造融合種、醫、藥、養、遊等新型農旅康養綜合體,還有寒亭區秘境本草觀光園、濰城區濰州藥花谷、峽山區生態田園康養綜合體等項目,都是立足田園風光,主推生態康養、休閒旅遊。
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靈魂,對地域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是都市農業提升發展的重要手段和內容。突出民俗體驗,濰坊市積極挖掘民俗文化底蘊和民俗風情,發展民俗體驗、村落風光遊,開發民俗特色產品,開設國學課堂,打造「都市農村」。
濰城區望留村挖掘浮煙山文化底蘊和生態景觀資源,布局果蔬採摘、農事體驗等業態,建設的齊魯農創公社五創孵化中心、齊魯農創產業廊道等初具規模。
濱海區依託東周鹽業遺址群、「黃河三角洲」鹽業遺址群等獨特文化資源,深度挖掘海鹽文化始發地、鹽宗故裡等內涵價值,形成海洋漁鹽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等系列特色文旅品牌,引進舉辦世界風箏衝浪錦標賽、草莓音樂節、漁鹽文化節等重大活動,聚集康體養生、鹽文化體驗、主題遊樂、商務展覽、節會活動等高端旅遊產業,形成「春放彩鳶秋衝浪,夏戲海水冬泡泉」的知名全域文旅品牌,吸引遊客紛至沓來,2019年全域首次突破437萬人次,成為全省旅遊發展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濰坊市還在加強農事體驗產業上發力,依託特色種植、特種養殖園區、綜合體,開展果蔬採摘、農耕體驗等。坊子區水墨莊園打造「南果北種」,引進火龍果等20餘種熱帶水果,四季有鮮果採摘,年接待市民6萬人。
如今,經過不斷的探索實踐,都市農業已成為濰坊市現代農業體系的重要內容,通過全面系統的基礎條件升級和質量建設,成為與現代城市融為一體的新興產業,一頭帶動鄉村振興,一頭促進城市繁榮,打造了既具有城市生活品質,又有鄉村美麗生態的「田園城市」「都市田園」。
(圖片由濰坊市農業農村局提供)
作者 付生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