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生活裡我們常常會給自己制定計劃,從計劃開始的那一刻開始,我們的內心是充滿期待並且朝著有利於自己成長的方向發展的。
可是我們也會不斷的發現,在計劃實施的過程裡,自己總有各種理由來暗示說:今天算了吧,明天繼續就好了。說好的21天好習慣養成計劃,在半途的時候就縮水了。
面對這個「21天」計劃,不僅我們喜歡用,一些具有良好教學經驗的人同樣覺得這是這個千金方,比如清華附小校長。
在《老師請回答》節目中,一位家長提問,說自己高一的孩子手機不離手,提到學習整個人的狀態就不對,她害怕是因為疫情而影響了孩子學習的狀態,堅持對她的孩子來說,真的太難了,該怎麼緩解呢?
校長提醒道,我們不能因為疫情的出現,而把所有的原因歸於疫情。
其實一個好的家庭就是一個特殊的好的學校,她回答該家長的同時,也向廣大父母提出建議:要把書房變成課堂,把客廳變成操場,制定21天小計劃。校長倡導每一位想要堅持的孩子,要和一個毛病抗爭到底,去改變它。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21天小計劃普遍而真實存在,可是不管是面臨高考的學生及其家長,還是仍然徘徊在教育崩潰邊緣的我們,都容易受到「21天計劃」的積極影響,卻始終無法保持該習慣,這是為什麼?
一、為什麼孩子堅持了21天,習慣養成還是失敗?
一位學霸在自己的學習日記中寫道:堅持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可是當我們把它落實到現實行動中的時候,它真的很難成為人生活的一部分。
好在當某種因素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種堅持會變得簡單,那就是「持續更新」。
我們都知道在「堅持」這件事中,意志力的存在有多麼的重要,一個人能夠成就大業,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身上的這些品質,而在堅持面前,一份毅力、恆心更是助力的最佳武器。
此時,問題的根源便出現了:孩子的意志力與懶惰的本能作鬥爭,勝者為王,可是懶惰的本性始終存在,而意志力總會消退。
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在堅持的21天裡,每天可以重複的完成,但是很多情況是,最終他們還是會把堅持的事情放棄。
而意志力和懶惰的鬥爭始終會因為持續性的問題而有「人」敗陣。
21天好習慣的養成,既在「堅持」,也在「更新」。行為在前理論告訴我們,到底怎樣的堅持最有效。
二、孩子學會堅持的兩個方向
讓孩子學會長期堅持的要素,只有兩方面,意識和行為。而真正讓一個人堅持的關鍵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為意志力強大,又或者是行為習慣的驅使,於是這又分為意志在前和行為在前兩種情況。
意志在前:最簡單的「意識在前」的表現為:先想再做。
就是孩子先定好計劃,做好規劃,然後再開始行動。
比如說一個孩子因為考試成績差,為了實現彎道超車,定下了多少多少的讀書計劃,早睡早起,保持運動等等,孩子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也許很反感,但為了成績提高這個目的,堅持不懈,這就是所謂的「意志在前」。
更簡單的來說,就是因為一個人想要做一件事,所以才開始行動。
行為在前:行為在前和意識在前就完全相反了,因為往往孩子已經開始做了某件事,才意識到這件事挺不錯的,我很喜歡,我要繼續。
不考慮做這件事情有什麼困難,先做先行動,是開始的第一步。
舉個例子來說的,周末想帶孩子去爬山,我們總會想路太遠不想去,爬山還累不想動,最好的辦法是不等周末,如果情況可以立即出發,不給自己胡思亂想的時間。
這就是所謂的「行為在前」,你先做,你再考慮。
這就是行為在前和意識在前的區別,當意識佔據主導地位時,它可能會出現一些改變,但是始終沒有成果。
當行為在前佔據主導地位時,因為行為的重複和創新,個體可以改變原有的習慣,並在新的行為中培養新的意識和行為。
行為的創新是行為在前的核心,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三、「行為在前」對孩子學會堅持的意義?
1、 降低孩子的牴觸心理
孩子最容易不耐煩,別說堅持21天,他們可能在計劃剛剛開始的幾天裡就沒有興趣了。
行為在前的堅持因為「創新」的出現,孩子在一定的階段裡都會接觸新的信息,感知新的內容,這將有助於孩子牴觸心理的降低。
2、提高孩子的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其實是孩子對自身能力等方面的許可度。也就是說,孩子可能想改變,想堅持但是因為不自信,他覺得自己做不到,所以選擇放棄。
而行為在前恰好可以打破孩子的這種「多想」,都在行動,在堅持了,不認同的心理自然會被動搖。
四、無需「意志力」,孩子用「行為在前」也可堅持
1、 運用短期目標,提高幼兒內心的認可
因為意識在前的影響,孩子很可能會想:周末的時候寫試卷吧,要考試了;明天的時候開始早起,這樣可以多點兒時間安排自己;今天晚上一定要早睡,不然明天就會和前幾天一樣,昏昏欲睡了……看,孩子總是猶豫在接下來的行為裡,當然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這就告訴我們,在利用行動在前方式時,需要給孩子樹立短期目標,提高幼兒內心的認可,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效果,自己的努力可能白費,「喪」的心情無法給孩子好的激勵。
不要把戰鬥的期限拉的很長,這樣並不能讓孩子很好的堅持。
2、 及時獎勵,鼓舞孩子
行為在前理論裡,孩子行為的堅持其實有「鼓舞」的成分在。
毛裡西奧.埃斯特雷拉把妻子的離開看成是自己需要原諒的事情,於是,他把密碼改成了「原諒她」,日復一日,毛裡西奧.埃斯特雷拉突然發現,自己好像真的不在乎了。他很開心,便又把密碼改成了「永遠戒菸」。
其實他真的原諒了,不在乎了嗎?不見得就是這樣。
可是因為行為在前的積極暗示,他覺得自己可以做到,獲得了心理反饋上的鼓勵,所以他堅持下去了。
那麼孩子在用「行為在前」堅持的時候,也可以利用這樣的積極性反饋,提高行動力和自信心,在正面的心理引導下堅持。
堅持了21天,孩子的習慣養成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幼兒的意志力在消退。在堅持中應用行為在前吧,它可以幫助家長補救孩子難以堅持的壞毛病。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