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了21天,孩子的習慣養成還是失敗了?行為在前幫助家長補救

2021-01-08 朗姐育兒說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生活裡我們常常會給自己制定計劃,從計劃開始的那一刻開始,我們的內心是充滿期待並且朝著有利於自己成長的方向發展的。

可是我們也會不斷的發現,在計劃實施的過程裡,自己總有各種理由來暗示說:今天算了吧,明天繼續就好了。說好的21天好習慣養成計劃,在半途的時候就縮水了。

面對這個「21天」計劃,不僅我們喜歡用,一些具有良好教學經驗的人同樣覺得這是這個千金方,比如清華附小校長。

在《老師請回答》節目中,一位家長提問,說自己高一的孩子手機不離手,提到學習整個人的狀態就不對,她害怕是因為疫情而影響了孩子學習的狀態,堅持對她的孩子來說,真的太難了,該怎麼緩解呢?

校長提醒道,我們不能因為疫情的出現,而把所有的原因歸於疫情。

其實一個好的家庭就是一個特殊的好的學校,她回答該家長的同時,也向廣大父母提出建議:要把書房變成課堂,把客廳變成操場,制定21天小計劃。校長倡導每一位想要堅持的孩子,要和一個毛病抗爭到底,去改變它。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21天小計劃普遍而真實存在,可是不管是面臨高考的學生及其家長,還是仍然徘徊在教育崩潰邊緣的我們,都容易受到「21天計劃」的積極影響,卻始終無法保持該習慣,這是為什麼?

一、為什麼孩子堅持了21天,習慣養成還是失敗?

一位學霸在自己的學習日記中寫道:堅持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可是當我們把它落實到現實行動中的時候,它真的很難成為人生活的一部分。

好在當某種因素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種堅持會變得簡單,那就是「持續更新」。

我們都知道在「堅持」這件事中,意志力的存在有多麼的重要,一個人能夠成就大業,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身上的這些品質,而在堅持面前,一份毅力、恆心更是助力的最佳武器。

此時,問題的根源便出現了:孩子的意志力與懶惰的本能作鬥爭,勝者為王,可是懶惰的本性始終存在,而意志力總會消退。

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在堅持的21天裡,每天可以重複的完成,但是很多情況是,最終他們還是會把堅持的事情放棄。

而意志力和懶惰的鬥爭始終會因為持續性的問題而有「人」敗陣。

21天好習慣的養成,既在「堅持」,也在「更新」。行為在前理論告訴我們,到底怎樣的堅持最有效。

二、孩子學會堅持的兩個方向

讓孩子學會長期堅持的要素,只有兩方面,意識和行為。而真正讓一個人堅持的關鍵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為意志力強大,又或者是行為習慣的驅使,於是這又分為意志在前和行為在前兩種情況。

意志在前:最簡單的「意識在前」的表現為:先想再做。

就是孩子先定好計劃,做好規劃,然後再開始行動。

比如說一個孩子因為考試成績差,為了實現彎道超車,定下了多少多少的讀書計劃,早睡早起,保持運動等等,孩子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也許很反感,但為了成績提高這個目的,堅持不懈,這就是所謂的「意志在前」。

更簡單的來說,就是因為一個人想要做一件事,所以才開始行動。

行為在前:行為在前和意識在前就完全相反了,因為往往孩子已經開始做了某件事,才意識到這件事挺不錯的,我很喜歡,我要繼續。

不考慮做這件事情有什麼困難,先做先行動,是開始的第一步。

舉個例子來說的,周末想帶孩子去爬山,我們總會想路太遠不想去,爬山還累不想動,最好的辦法是不等周末,如果情況可以立即出發,不給自己胡思亂想的時間。

這就是所謂的「行為在前」,你先做,你再考慮。

這就是行為在前和意識在前的區別,當意識佔據主導地位時,它可能會出現一些改變,但是始終沒有成果。

當行為在前佔據主導地位時,因為行為的重複和創新,個體可以改變原有的習慣,並在新的行為中培養新的意識和行為。

行為的創新是行為在前的核心,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三、「行為在前」對孩子學會堅持的意義?

1、 降低孩子的牴觸心理

孩子最容易不耐煩,別說堅持21天,他們可能在計劃剛剛開始的幾天裡就沒有興趣了。

行為在前的堅持因為「創新」的出現,孩子在一定的階段裡都會接觸新的信息,感知新的內容,這將有助於孩子牴觸心理的降低。

2、提高孩子的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其實是孩子對自身能力等方面的許可度。也就是說,孩子可能想改變,想堅持但是因為不自信,他覺得自己做不到,所以選擇放棄。

而行為在前恰好可以打破孩子的這種「多想」,都在行動,在堅持了,不認同的心理自然會被動搖。

四、無需「意志力」,孩子用「行為在前」也可堅持

1、 運用短期目標,提高幼兒內心的認可

因為意識在前的影響,孩子很可能會想:周末的時候寫試卷吧,要考試了;明天的時候開始早起,這樣可以多點兒時間安排自己;今天晚上一定要早睡,不然明天就會和前幾天一樣,昏昏欲睡了……看,孩子總是猶豫在接下來的行為裡,當然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這就告訴我們,在利用行動在前方式時,需要給孩子樹立短期目標,提高幼兒內心的認可,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效果,自己的努力可能白費,「喪」的心情無法給孩子好的激勵。

不要把戰鬥的期限拉的很長,這樣並不能讓孩子很好的堅持。

2、 及時獎勵,鼓舞孩子

行為在前理論裡,孩子行為的堅持其實有「鼓舞」的成分在。

毛裡西奧.埃斯特雷拉把妻子的離開看成是自己需要原諒的事情,於是,他把密碼改成了「原諒她」,日復一日,毛裡西奧.埃斯特雷拉突然發現,自己好像真的不在乎了。他很開心,便又把密碼改成了「永遠戒菸」。

其實他真的原諒了,不在乎了嗎?不見得就是這樣。

可是因為行為在前的積極暗示,他覺得自己可以做到,獲得了心理反饋上的鼓勵,所以他堅持下去了。

那麼孩子在用「行為在前」堅持的時候,也可以利用這樣的積極性反饋,提高行動力和自信心,在正面的心理引導下堅持。

堅持了21天,孩子的習慣養成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為幼兒的意志力在消退。在堅持中應用行為在前吧,它可以幫助家長補救孩子難以堅持的壞毛病。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習慣養成的「21天效應」
    對於舊習慣的改變,不可能是一兩天就能夠做到的,家長如果配合學校改變施施已經形成的不良學習習慣,至少需要21天的時間。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這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才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21天效應對學校、家庭導學育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 利用「21天習慣養成法則」,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抗擊「疫情」階段,孩子們都在家,家長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促成孩子好習慣的養成。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新習慣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通過21天的行為暗示,正確重複練習,可以基本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這就是所謂的「21天習慣養成法則」。
  • 21天養成一個習慣,僅需堅持21天?
    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起點。它不是你的最終目標,而是你如何使用時間的過程。然後,你在過去的每一天都將成為過客。終點只是暫時的一瞬間,過程是一個充實的旅途。所以不能為了理想中的目標過度憧憬完美,也不能因為理想中的目標而過度暗淡現狀。
  • 如何幫助小學一年級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我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認為,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比如,兒童飯前便後洗手,睡覺前刷牙等。
  • 21天是無法養成習慣的
    關於21天就可以養成一個習慣這樣的話已經聽了無數遍了,好像21天就是一個門檻,只要我們邁過去了,就真的可以保持習慣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在過去培養讀書或者健身的習慣中,遭受了很多次失敗和痛苦,21天是一個煎熬的過程,而且最後也沒有達成自然而然的習慣行為!
  • 好習慣如何養成,所謂「21天習慣養成法」別再上當了!
    關於養成好習慣,必須提到的是21日習慣養成法。「21日習慣養成法」認為,重複同樣的事情21日,就能養成好習慣。真的是這樣嗎?結論並非如此。無數人堅持了21天,還沒有養成好習慣。這種說法其實是一種誤解。馬爾茨醫生發現,截肢手術後,人們需要21天適應這一事實。
  • 21天習慣養成理論騙了你多少年?必須要說說這個誤區了
    第1天成功了,第2天也成功了,然而越到後來越困難。那時候的我是咬著牙數著日子,堅持了21天,心想以後就能依靠自己的習慣和生物鐘自然醒了,再也不用這麼痛苦了。然而並不是這樣。到第22天的時候,我絲毫沒有感受到習慣的驅動,還是依靠自己的意志力被迫早起。就這樣沒有幾天我就放棄了,又回到了不遲到不起床的狀態…當時的我內心OS:這21天養成習慣也太不靠譜了吧。
  • 養成一個習慣真的21天?日更成功告訴你,怎麼簡單養成一個習慣
    在連續日更失敗三次以後,我終於成功了,完成了這次的日更計劃。養成一個習慣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改變,而我們的大腦更習慣重複以前的事情。當你養成一個習慣以後,你會覺得很容易能夠堅持下去。總有人問我是怎麼做到的每天堅持背單詞,我說習慣了,別人認為我很敷衍,可就是習慣了啊。每天醒來就想到去背單詞,和吃飯一樣自然。沒吃早飯會覺得餓,沒背單詞就覺得少了什麼。大概是暑假的時候養成的習慣,但是有一段時間沒能堅持下來,出去考四六級的需求,又重新堅持了下來,已經堅持429天了。那麼養成一個習慣有什麼好的辦法呢?
  • 堅持21天養成好習慣,受益終生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這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所以,如果你真心想要改變自己,想養成好習慣,讓自己成為一個人成功的人,那麼請你把自己想要的東西堅持21天吧,慢慢地就會成為你的了。
  • 優秀學生都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習慣養成記
    有很多家長問我,怎麼沒聽到你抱怨過你家女。我只是微笑地說,我家是個女,懂事要早些,這些都是一個生活、學習習慣養成的問題。難道真是這樣嗎?。這關鍵要看家長平時是怎麼引導孩子的,在孩子身上下來了功夫,作為家長是不是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 21天運動習慣養成:給自己一份最大的新春賀禮.
    為什麼有的人能夠堅持運動,數年如一日,而有的人卻一個月都堅持不了?這就是習慣的力量。人每天的活動中,有超過 40% 是習慣的產物,而不是自己主動的決定。比如刷牙、吃飯、出門帶鑰匙、睡覺前刷手機,都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習慣成形後,大腦就進入了省力模式,不假思索地讓身體自動運行。所以對於養成了運動習慣的人來說,「堅持運動」是個偽命題,就像每天刷牙、每天吃飯睡覺一樣,不需要消耗任何意志力,也根本不需要「堅持」。
  • 21天效應,養成可以受用終身的習慣
    關於習慣的養成研究方面,行為心理學專家發現並認為一個人的新的習慣或者理念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他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執行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隨後研究人員對21天效應的階段性特徵經行測試,經過不懈的努力,發現就習慣的形成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開啟習慣培養的第一周。
  • 一件事堅持21天,養成一個習慣「第三周復盤」
    - 很多時候人都是由痛苦驅動的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這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將一個想法或行為,養成習慣性的想法或行為,那麼就需要至少21天的刻意練習。從開始日更寫作與每天鍛鍊,到今天差不多剛好持續21天了。
  • 想要孩子養成好習慣,不能全靠自律,還需要這3點「助攻」
    她兒子前些天鬧脾氣說了這樣一番話:「為什麼我要按照你希望的那樣去生活、去學習?我感覺我比其他小朋友都累!一旦沒有照做你就懲罰我,我不想再這樣了!」可以看出,孩子其實在這樣的自律生活中感受到的是壓力和痛苦,而不是喜悅。這樣的自律不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 娃撒謊成性,家長試試這三點,幫助「小騙子」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
    娃撒謊成性,家長試試這三點,幫助"小騙子"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寶寶在成長的過程,孩子會遇到好多事,還有一些不對的做法,家長們要習慣孩子出現的小狀況,不要擔心孩子出現問題就沒辦法解決,家長們不要害怕,有問題就解決問題,更何況是小孩子身上的問題
  • 「21天效應」,成人英語口語提升需要養成習慣!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新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21天效應正在被越來越多人的人應用於自我改造上來,我們可以養成很多良好的習慣,許多自覺改造自我的人,成功的應用21天效應改變自我,完善自我。這主要是應用在兩方面:一個是改造自己的理念,另外一個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比如從人人為我理念改變為我為人人;從不能吃虧的理念到吃虧是福;改變自己行走和坐立的姿勢;改變言談舉止等。
  • 怎樣養成寶寶愛衛生習慣 家長們可以這樣做
    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抵抗力差,更容易患上疾病,所以良好的衛生習慣對於寶寶的健康很重要。孩童時期是習慣養成的黃金期,所以家長們要抓住這個時期進行培養,那麼,怎樣養成寶寶愛衛生習慣?一、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通過教育孩子正確的洗手、洗臉、洗頭、洗澡、剪指甲、使用手帕、紙巾等,教育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衛生習慣。
  • 21天以上行為的重複會形成習慣嗎?
    人們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是在說習慣決定命運。我們性格的表現,也就是我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正是這兩種習慣決定了我們的命運。習慣是人生中的一柄雙刃劍,用得好,它會幫助我們輕鬆地獲得人生快樂與成功;用得不好,它會使我們的一切努力都變得很費勁,甚至能毀掉我們的一生。
  • 一生受用的21天法則,堪比吸引力法則,最高級的自律
    我們都知道習慣的力量,也知道習慣對成功還是失敗有多重要的影響,那麼,習慣是不是可以養成和改變的?有沒有一些好用的方法呢?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做事情都喜歡拖拉磨蹭,假期作業總是拖到臨近開學時去完成,叫來吃飯也是在電視機前久久不願離開,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馬上就來。」其實這種懶散與拖延症也是一種可怕的習慣。據研究,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就是說,一個習慣的形成,一定是一種行為能夠持續一段時間,他們測算是21天。
  • 幼兒園「打卡」活動,培養孩子好習慣還是流於形式?家長褒貶不一
    晚飯前,收到了幼兒園老師發的消息,主要內容是:園裡的親子閱讀活動開始了,這是一個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良好契機,希望家長配合不要懈怠,每天抽時間陪伴孩子閱讀,並在朋友圈進行閱讀打卡。後面還附上了打卡的標準模板:一段話+三張照片,其中一張孩子讀書的照片,兩張幼兒園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