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譽為「千古經方第一藥」,究竟有何玄機,且看醫聖張仲景如何運用

2020-12-21 騰訊網

桂枝這味奇妙的中藥,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尤其備受醫聖張仲景的鐘愛,在仲景書中,《傷寒論》入方43次,《金匱要略》入方56次。可以說它是千古經方第一藥,一點也不含糊。其主治的範圍涉及了太陽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痙病,溼病,瘧病,中風病,歷節病,血痺病,虛勞病,咳嗽上氣病,胸痺病,心痛病,腹滿病,寒疝病,痰飲病,水氣病,黃疸病,嘔利病,陰狐疝病,婦人妊娠病,婦人產後病,婦人雜病等。

以上可見,桂枝入方可治療的疾病眾多,可以了解到的是,在這些疾病當中,桂枝所起到的作用並非固定不變,其作用多根據疾病的需要、配伍的變化而展現其臨床治療作用。那麼,桂枝究竟有哪些妙用呢?接下來,我們再近一步看看桂枝具體的治療功效是如何發揮的吧。

1.解肌發表、疏散風寒

在人體正氣不足的情況下,外感六淫(風寒暑溼燥火)才有機會侵襲人體,引起人體病症的產生。外邪襲表,衛氣發起抗爭,出現發熱、惡風寒、頭痛、汗出、脈浮緩的症狀,這是太陽病中風表虛之證,治用桂枝湯(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方中桂枝作為君藥,取其性溫,溫經通陽、疏散風寒之功。然而在桂枝湯中,藥味的配伍應為本方不可忽視的地方,桂枝配伍芍藥,芍藥酸苦微寒之藥,斂陰和營,和桂枝相反相成,一辛一酸,一散一斂,寓斂陰和營衛之意,和營中有調和散邪之功;桂枝與炙甘草,為辛甘化陽,增強溫陽之力;桂枝合生薑,辛甘發散,以除表邪(風寒);桂枝並非發汗之藥,需要藉助熱粥的力量,其病邪才通過得汗而解,這裡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取用桂枝解肌發表、祛風散寒功效的,又如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等等。

桂枝湯中的桂枝作為解表藥,它起疏散風寒的功效,但通過與芍藥的配伍,又起到了調和營衛之功,與甘草、生薑的配伍又加強了溫陽之力。然而,以桂枝湯的基礎方開始變化,在仲景的經方之中,桂枝又開啟了其他的治療功效,具體如下:

2.溫通心陽、通陽化氣

(1)溫通心陽

桂枝去芍藥湯證。在這個湯證當中,有胸滿,脈促,惡風寒,發熱,汗出或不汗出,其病機為胸陽不振,表證未解。治療方是桂枝去芍藥湯。為什麼去掉了芍藥?桂枝在方中又起到了什麼作用?

胸陽不振,表證未解,溫通心陽、祛除表邪則是本證的治療關鍵。桂枝於方中,通過合甘草,辛甘化陽,為溫通心陽;生薑合桂枝,辛甘發散,又去表邪;桂枝、甘草、生薑的配伍作用顯然可知,但除去了芍藥,它的原因正是因為芍藥陰柔,有礙陽氣宣通,所以去之不用。

桂枝去芍藥湯證中桂枝合甘草的運用起到溫通心陽的作用,而在太陽變證之心陽虛證中的桂枝甘草湯又正式現身了這樣一種功效——桂枝合甘草,辛甘化合,溫通心陽,使心陽得復,則心悸自平。

以桂枝合甘草所產生的溫通心陽功效的方劑還有很多,例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救逆湯、小建中湯等等,另外還有注意,桃核承氣湯、溫經湯中的桂枝起溫通經脈的作用。

(2)通陽化氣

桂枝通過配伍茯苓可以達到通陽化氣的功效,比如太陽蓄水證之五苓散中的桂枝,桂枝合茯苓以通陽化氣利水(注意:桂枝宣通之力,配合茯苓能導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桂枝又兼以解表(取用桂枝兼用功效的方劑也比較多,例如甘草附子湯,取桂枝溫經散寒助陽、祛風散寒的功效)。桂枝合甘草的經方還有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甘草湯等等

當然,並非所有經方中桂枝都要和茯苓配伍採用通陽化氣的功效,例如治療支飲重證的木防己湯。另外,在治療水氣病中,桂枝加黃芪湯證,桂枝與黃芪的配伍,能益衛固表、化氣通陽,使肌腠的溼邪隨汗而解。

從桂枝合甘草、桂枝合茯苓所產生的功效來看,現代藥理研究中提到,桂枝有增強體溫、強心利尿的功效如果單用桂枝它就真的能好用嗎?很顯然,在失去了經驗配伍的情況下,這種研究對於中醫的臨床運用來說所能體現的作用並不大。

3.平衝降逆

這個功效需要大家重點記住,前面指出的兩點大家都知道,但桂枝平衝降逆的功效因為被忽略較為嚴重,所以需要更加重視。

在仲景方——桂枝加桂湯這個湯證中,症見陣發性少腹上衝心胸,伴有心悸的症狀,這是病機為心陽虛弱,下焦陰寒之氣上逆,所以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重桂枝的用量,這裡雖然也有溫通心陽的作用,與此同時還有平衝降逆這個功效需要大家記住。

當然,取用桂枝平衝降逆這種功效的,還有治療胸痺病的枳實薤白桂枝湯、治療心痛病的桂枝生薑枳實湯、治療痰飲病的桂苓五味甘草湯證、治療嘔利病的茯苓澤瀉湯。

可能有人會不以為然,平衝降逆的功效,這些經方都有體現,你為什麼要「譁眾取寵」單獨把這個功效拎出來說事呢?答案很簡單!這是因為另外一個治療作用被很多人忽略了!

《本經》當中,牡桂(即桂枝)「主上氣欬逆」「吐吸」,這個作用被很多人所忽略。《本經》開端就講其主咳逆上氣,這是指出桂枝具有降逆氣的特長(著名醫家張錫純也認同此點),實際上,在經方小青龍湯中,對於「至喘者」去麻黃加杏仁而不去桂枝,這跟《本經》所言桂枝主「吐吸」也有關係,吐吸即有喘之意,故去桂枝則不能定喘。但後世很多醫者都忽略了這一點。以桂枝治喘逆為例的治療經驗當中,可參看《醫學衷中參西錄》「桂枝」條文的驗案:單用桂枝尖四錢(12g)治療喘逆。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元御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焦點

  • 醫聖張仲景:黃芪與這兩味中藥一起泡水喝,主要有這3種養生妙用
    在中藥的世界裡,有很多奇妙的中藥,比如黃芪被譽為「補藥之長」,桂枝被譽為「經方第一藥」,芍藥被譽為「花中宰相」,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中藥,往往也能形成奇妙的配對,從而發揮著良好的養生作用,比如黃芪與桂枝、白芍的「藥對」組合。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桂枝」究竟是什麼?是桂枝還是肉桂?你知道嗎
    如果再仔細問問,大家應該是想問,醫聖張仲景在經方中用的「桂枝」到底是什麼?是桂枝還是肉桂呢? 本草及方藥當中有關這味藥的名稱記載有桂枝、桂、官桂、桂心、肉桂等等,古醫籍當中單單就這一味藥就有這麼多名稱,著實讓不少醫者為之犯愁、發呆,而陸淵雷亦因此將《千金》《外臺》徹底翻檢並與仲景方相較,陸氏在其記錄過程中記載寫桂枝的自不必說(仲景方《傷寒》和《金匱》除去重複的9個方子,其餘80方皆為桂枝去皮),把肉桂與桂心姑且算在一起,單寫「桂」的放在一邊,最終令陸氏沒想到的是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大黃、芒硝,或能緩解便秘,但需要對證
    作為醫聖張仲景的代表作,他開創了六經辨證的先河,為後世醫家提供了一種系統的辨證論治方案。而除了病證的論治以外,其中記載的各個方劑配伍嚴謹、藥物精簡,即使是到了現代也頗受廣大醫者喜愛,因此,《傷寒雜病論》也成為如今學習中醫的必讀經典之一。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這兩味藥,可調理風寒感冒,但你知道注意事項嗎
    世間的中藥千千萬萬,每一味中藥都有它不同的功效,也可用於調理和治療各類病症。但如此複雜的人體,往往不是單單一味藥物便可以面面俱到的,因此,中藥的配伍便應運而生了。即便是醫聖張仲景極其寵愛的解表「老大哥」——麻黃和桂枝,都沒有脫離中藥配伍的「七情」。那麼,麻黃配伍桂枝,究竟是七情中的哪一種呢?很顯然,它們倆是「相使」的配伍原則。麻黃和桂枝的相互配伍,且將這一「藥對」運用到極致的,非醫聖張仲景莫屬。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治療太陽傷寒證的代表方便是麻黃湯。
  • 沒有特效藥?!1800年前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名方再現
    沒有特效藥?!1800年前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名方再現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醫藥的作用和優勢逐漸顯現,海澱區衛生健康委依託「北京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我覺得很有意義!」在治療新冠中,廣泛應用且有良效的「清肺排毒湯」,是從醫聖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經典方劑優化組合而來的。
  •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
  • 這味奇妙的中藥,張仲景常用它,後世醫家卻認為它是「虎狼之藥」
    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對這味中藥是這樣評價的:「此實傷寒陰瘧家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傷寒、陰瘧第一要藥,醫聖張仲景常用它,仲景諸方又以此為首,這是一味什麼奇妙的中藥呢?在《中藥學》教材上,第一味藥講的就是它,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到了這味藥是什麼,它正是被很多醫家稱之為「虎狼之藥」的麻黃。了解或是運用中醫藥,麻黃這味藥是必須要知道的。那麼它的性味如何、它的功效如何、主治哪些疾病、配伍如何、用量如何,禁忌呢?
  • 中醫名家傳|張仲景的醫聖成名之路(上)
    他潛心醫學,「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縝諦覃思,刻意研精,‍二部千古不朽的醫學巨典《傷寒雜病論》攬四代之精華,集前人之大成。仲景一生淡泊名利,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深受廣大民群眾之愛戴。自晉以來,運用其方者不計其數,研究其法者中外皆是,注釋其書者已逾千家。其光輝學說,雖歷經千載,仍似蒼松翠柏,根深葉茂;恰如明珠在櫝,華光猶燦。①
  • 醫聖張仲景用這個方劑調理中風,究竟奧秘在哪兒,你知道嗎?
    年老多病之人,正氣虧虛,再加上久病體虛,就十分容易感受風邪,稍有不慎便極易發生中風。記得多年前,我曾見過這樣一個病人:是一個88歲的老爺爺,有糖尿病腎病、高尿酸血症、冠心病病等眾多基礎疾病,語言蹇澀,口齒不清,飲水嗆咳,反應遲鈍,口角歪斜;雙下肢僵硬,不能站立及行走;白天嗜睡,而夜間狂躁、譫妄,難以入睡,掙扎不寧。
  • 張仲景用於補陽氣的經方!四味藥,補胃陽、肝陽、腎陽
    一說起張仲景的經方,很多讀者可能覺得深奧難懂。其實,只要你稍微認真一點去琢磨,就會發現,它其實很簡單,而且特別有意思。應廣大中醫愛好者的要求,我再給你科普一張常用的經方。閒言少敘,我還是給你講個故事。有這麼一個女患者,當時年紀是32歲。什麼毛病呢?胃疼。一邊胃疼,一邊吐涎水,還乾嘔。
  • 張仲景治更年期症候群的經方!五味藥,化解心煩意亂,噁心乏力
    今天這篇文說,我給你聊聊張仲景用於調治女性更年期症候群的經方吧。 但是,咱們得說好,人家張仲景的原意,可不是治更年期症候群。這個經方,本來是給女性產後諸證準備的。適用於更年期症候群,是後世醫家在臨床中所得之經驗。
  • 中醫名家傳|醫聖張仲景的偶像是哪位大神?
    最早且最權威的是《史記》記載的齊渤海鄭人。其後西漢揚雄《法言》說:「扁鵲,盧人也。」學者認為是今濟南長清。但揚雄非史學家,且揚雄也認為司馬遷所說為實錄。《漢書·司馬遷傳》云:「自劉向、揚雄博及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善,故謂之實錄。」
  • 千古第一健脾祛溼方,適合每個人沒有副作用,它是——
    溼邪的頑固程度中醫有一句叫做「千寒易去,一溼難除」。 溼氣為啥子這麼難除?因為它如油入面,小夥伴們想想就知道了,這個油和進了面裡,再想把油從面裡弄出來,那簡直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啊。 估計,很多小夥伴都會被這個標題吸引進來,都想知道這個千古第一健脾祛溼方到底是什麼。
  • 婦科健康用經方,三個方子呵護女性舒心又美麗
    醫聖張仲景對女性健康給予極高的關注,其傳世名著《金匱要略》中首次設立婦科專篇《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婦人雜病脈證並治》,開創中醫婦科疾病辨證論治先河,並針對婦科病因病機提供經方解決方案,這些大美經方方劑,歷經千年傳承與臨床檢驗,依然有效呵護著當今女性經、孕、產、乳等健康。
  • 醫聖:張仲景唯一有減肥作用的方子,只需兩味藥材,化痰積,健脾胃,還瘦身!
    因為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說這個方子主要調理如下症狀: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看看我們的醫聖描繪得多麼生動形象啊,心下就是指腹部,包括整個胃腸,很多人肥胖胖的就是這個部位。心下堅就是說腹部肉肉特別多,鼓鼓的,硬硬的,這就是痰溼水飲在作怪。
  • 第八屆仲景論壇在南陽市舉行 國醫大師聚首 暢談中醫「經方抗疫」
    他提出,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金匱要略》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展現了獨具中國醫學特色的魅力。作為國家中醫藥推薦方劑的「清肺排毒湯」,8個經方中3個方子出自《傷寒論》,5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這再次證明仲景醫術中的許多醫學智慧依然能夠為今所用。
  • 醫聖張仲景流傳千年的「失眠第一方」
    西漢醫聖張仲景的經典著作《金匱要略》中就提到酸棗仁湯,其中的酸棗仁有寧心安神、斂汗健脾的功效。酸棗仁是一種植物的種子,有很好的助眠效果。現在的人們為了方便食用,多位中醫經過對傳承經方的反覆試驗創新,最終研發出了藥食同源的酸棗仁膏。今天,小編就把這款酸棗仁膏分享給大家。它溫和滋補,無添加,每天兩顆,堅持60天,讓你一覺睡到天亮!
  • 張仲景眼含熱淚,寫下人間止疼第一方!胃疼、腿疼、頭疼,全都管
    淺墨半盞,書千古大醫。 到最後,淚了燭光,軟了心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我想說的是,中醫是人間最具溫情的學問。這門學問,你越鑽研,越受感動。 譬如漢代醫聖張仲景先生。雖然他生活在迄今2000年前的世界裡。
  • 張仲景用於「解心煩」的經方!用兩味藥,除煩熱、助睡眠
    今天這篇文說,我繼續給您聊張仲景的經方。 閒言少敘,來看一個有意思的案例。 我跟我老師到鄉下做醫療支援的時候,有一回,鄰縣有人特意來找我們,說他們那裡有一個瘋病人,請求我老師過去看看。 瘋了?怎麼個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