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仲景用於「解心煩」的經方!用兩味藥,除煩熱、助睡眠
今天這篇文說,我繼續給您聊張仲景的經方。 閒言少敘,來看一個有意思的案例。 我跟我老師到鄉下做醫療支援的時候,有一回,鄰縣有人特意來找我們,說他們那裡有一個瘋病人,請求我老師過去看看。 瘋了?怎麼個瘋法呢?
-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
-
張仲景治更年期症候群的經方!五味藥,化解心煩意亂,噁心乏力
今天這篇文說,我給你聊聊張仲景用於調治女性更年期症候群的經方吧。 但是,咱們得說好,人家張仲景的原意,可不是治更年期症候群。這個經方,本來是給女性產後諸證準備的。適用於更年期症候群,是後世醫家在臨床中所得之經驗。
-
心陽、腎陽、肝陽、肺陽、脾陽不足的辯證調理!
肝陽不足者易疲勞,有高血壓等,肝陽虛,也就是肝臟功能低下或者說肝臟功能受到影響的人,容易疲勞,整天感覺自己沒有精力,哎睡覺,由於中醫說「肝主筋」,也就是說人體血管、肌腱等組織歸屬為肝系功能,因此,該類人群多伴有血管硬化
-
張仲景治痰的小方子!兩味藥,瀕於失傳的「治痰之祖」
今天這篇文說,我繼續給你聊張仲景的經方吧。 張仲景記載於《傷寒論》、《金匱要略》裡面的經方,就好似一顆顆燦爛的明珠,輝映在祖國傳統醫學的浩瀚星空之中。 每一張經方,都很耀眼,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比如我現在說的這個——小半夏湯,就是代表之作。
-
日讀一方(八十五)|《張仲景50味藥證》 —— 當歸
次大量方(3兩):膠艾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膠艾湯治「妊娠腹中痛」,「婦人有漏下者 ,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二十)。當歸四逆湯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351)。
-
1800年前,張仲景唯一減肥方,只需2味藥,一消一補,藥簡方精
這就要用到補脾聖藥白朮,白朮能健脾除溼,治療脾溼的根源,這樣脾胃運化功能恢復,那麼水谷精微變為氣血的就多,變為痰溼的就少。我這朋友連吃了半個月的枳術湯,雖然只有兩味藥,卻吃得它連連矢氣,胸口中好像有塊重物掉到腸腹中去了,原來是痰消痞化,不再上擾。
-
經方的治病原理
比如,發生風溼免疫性疾病時,當我們將目光從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上轉移出來,考慮通過經方恢復自身正常的激素分泌水平及逐步恢復正常免疫功能時,治療手段會更加豐富。在相當多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身上我們看到,採用扶助陽氣之法為本,辨證聯合應用補肝腎、活血化瘀、清利鬱熱、祛風除溼、軟堅散結等方法,可以顯著減少抗炎藥的減量。
-
它被譽為「千古經方第一藥」,究竟有何玄機,且看醫聖張仲景如何運用
桂枝這味奇妙的中藥,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尤其備受醫聖張仲景的鐘愛,在仲景書中,《傷寒論》入方43次,《金匱要略》入方56次。可以說它是千古經方第一藥,一點也不含糊。
-
院士提醒:張仲景唯一減肥方,只需2味藥,一消一補,藥簡方精
這就要用到補脾聖藥白朮,白朮能健脾除溼,治療脾溼的根源,這樣脾胃運化功能恢復,那麼水谷精微變為氣血的就多,變為痰溼的就少。我這朋友連吃了半個月的枳術湯,雖然只有兩味藥,卻吃得它連連矢氣,胸口中好像有塊重物掉到腸腹中去了,原來是痰消痞化,不再上擾。
-
中醫減肥經方
三焦系統跟少陽膽經的意義是,要把這個油送到腦子裡面去補腦的;通三焦-補中益氣湯可以補腦,補腎-地黃劑也可以補腦脾胃虛導致之肥:脾胃不好的肥,那這個人會以這裡(腹部)為中心軸在肥,治則--補脾胃:四君子湯:人參、茯苓、白朮、甘草五味異功散:如果他的氣不通暢,四君子湯吃了會有悶悶的感覺,那你需要加行氣藥,那加一味陳皮幫忙行氣對不對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這兩味藥,可調理風寒感冒,但你知道注意事項嗎
世間的中藥千千萬萬,每一味中藥都有它不同的功效,也可用於調理和治療各類病症。但如此複雜的人體,往往不是單單一味藥物便可以面面俱到的,因此,中藥的配伍便應運而生了。而根據其性味歸經及功效的不同,不同的藥物配伍起來,可以是相互疊加以增強藥效,可以是「君臣相佐」而補其不足,也可以是完全相反而互相排斥。在中藥的配伍原則中,自《神農本草經》以來,就倡導「七情」,也就是單行、相使、相須、相畏、相殺、相惡及相反七種。也就是說所有的中藥配伍,並非只有一種原則,但萬變不離其宗,大多都在這七種原則之中。
-
日讀一方(九十一)|《張仲景50味藥證》 —— 葶藶子
本方藥僅2味,而且其中一味為大棗,故可認為上述諸證是葶藶子的主治。「喘不得臥」,反映喘的程度。「咳逆上氣,喘鳴迫塞」,描述喘的特徵。「胸脹滿」「一身面目浮腫」等,是喘的伴有症狀。己椒藶黃丸治「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十二)。莫枚士認為「是方即治石水腹滿者」(《經方例釋》)。所謂石水,《諸病源候論.石水候》:「水氣妄行,不依經絡,停聚結在臍間,小腹腫大硬如石,故云石水」。
-
日讀一方(八十三)|《張仲景50味藥證》 —— 阿膠
兩方皆可用於子宮出血。炙甘草湯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177),《千金翼方》用於治療「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者(八)。虛勞病,本有出血症狀,如「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失精」,「虛勞裡急、悸、衄. (六)。
-
拓展用經方
讀這兩部經典著作,我們可以發現張仲景是最擅長祛邪的醫家之一。在六經病證治中,治療太陽病的主藥麻黃、桂枝,治療陽明病的主藥石膏、知母和大黃、芒硝,治療少陽病的主藥柴胡、黃芩,治療三陰病的主藥附子、乾薑、吳茱萸等等藥物,無一不是為祛邪而設。病至少陰,甚至瀕於「死症」,仍為「急溫之」,而非「急補之」,用藥以乾薑、附子為主,而補藥人參並不見多用。
-
經方藥解(十四):栝樓根
仲景用栝樓根,必見口渴,如:柴胡桂枝幹薑湯「渴而不嘔」(147);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瘧病發渴」(四);栝樓牡蠣散「百合病渴不差」(三);栝樓瞿麥丸「其人苦渴」(十三);小柴胡湯加減法「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40);三黃湯加減法「渴加栝樓根三分」(五)。2、消腫排膿,用於瘡瘍腫毒。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大黃、芒硝,或能緩解便秘,但需要對證
作為醫聖張仲景的代表作,他開創了六經辨證的先河,為後世醫家提供了一種系統的辨證論治方案。而除了病證的論治以外,其中記載的各個方劑配伍嚴謹、藥物精簡,即使是到了現代也頗受廣大醫者喜愛,因此,《傷寒雜病論》也成為如今學習中醫的必讀經典之一。
-
醫聖張仲景常用的「桂枝」究竟是什麼?是桂枝還是肉桂?你知道嗎
如果再仔細問問,大家應該是想問,醫聖張仲景在經方中用的「桂枝」到底是什麼?是桂枝還是肉桂呢? 本草及方藥當中有關這味藥的名稱記載有桂枝、桂、官桂、桂心、肉桂等等,古醫籍當中單單就這一味藥就有這麼多名稱,著實讓不少醫者為之犯愁、發呆,而陸淵雷亦因此將《千金》《外臺》徹底翻檢並與仲景方相較,陸氏在其記錄過程中記載寫桂枝的自不必說(仲景方《傷寒》和《金匱》除去重複的9個方子,其餘80方皆為桂枝去皮),把肉桂與桂心姑且算在一起,單寫「桂」的放在一邊,最終令陸氏沒想到的是
-
藥食兩用的肉蓯蓉,滋補腎陽不足、潤腸通便的謙謙君子
藥食兩用的肉蓯蓉,滋補腎陽不足、潤腸通便的謙謙君子 肉蓯蓉為列當科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肉蓯蓉的帶鱗葉的肉質莖。主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等地,春秋季節採挖,除去花序,採收後投入鹽水中浸漬而成,名鹹蓯蓉。用時漂去鹽質蒸熟,名淡蓯蓉。
-
醫聖張仲景:黃芪與這兩味中藥一起泡水喝,主要有這3種養生妙用
在中藥的世界裡,有很多奇妙的中藥,比如黃芪被譽為「補藥之長」,桂枝被譽為「經方第一藥」,芍藥被譽為「花中宰相」,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中藥,往往也能形成奇妙的配對,從而發揮著良好的養生作用,比如黃芪與桂枝、白芍的「藥對」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