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六大總軍之中國派遣軍組建時所轄部隊,及投降時所轄部隊...

2020-12-21 騰訊網

六大總軍為:中國派遣軍、關東軍、南方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航空總軍。

總軍轄若干方面軍,方面軍轄若干師團及旅團等。

【六大總軍成立時間概括】

1939年9月12日,日本陸軍部為因應中日戰爭的需要,將華中派遣軍及華北派遣軍合併為中國派遣軍,首任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大將。

1941年11月6日,另編成「南方軍」,以利進軍南洋群島,首任司令官為寺內壽一大將。

1942年10月1日,德蘇開戰,日本又將駐紮於新京的「關東軍」升格為總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大將),以作為日蘇之間戰爭之準備。

1945年4月7日,日本將原防衛司令部改制為第一總軍(司令官杉山元大將,駐地東京)、第二總軍(司令官畑俊六元帥,駐地廣島,在8月6日被美國原子彈攻擊)及航空總軍(司令官河邊正三大將,駐地東京)。

圖中標註僅為指揮部駐地

【中國派遣軍】

指在中國關內進行侵略作戰的日軍,轄華南、華中、華北方面軍。

由來: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派遣3個師團又2個旅團到中國華北進行侵略作戰,編入日本原駐華北的中國駐屯軍,企圖佔領整個華北。

8月,日本參謀本部為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命令編組並向上海派遣「上海派遣軍」;同時又向華北增兵,將中國駐屯軍編組為「華北方面軍」。

11月,日本參謀本部為統一指揮入侵上海及其周圍地區的作戰,又編組「華中方面軍」,將上海派遣軍劃歸其管轄。1938年2月編組華中派遣軍,撤銷華北方面軍及上海派遣軍。

1939年9月日本大本營為了鞏固其在中國佔領區的統治、統一調配兵,以及便於對國民政府施行政治謀略,命令組成「中國派遣軍」,以西尾壽造為總司令、板垣徵四郎為總參謀長,設總司令部於南京。

★中國派遣軍成立時所轄部隊及軍駐地:共轄25個師團又16個旅團。

中國派遣軍直轄:轄16個師團又5個旅團等。

(1)第11軍(駐武漢。司令官岡村寧次):第6師團、第106師團、第33師團、第13師團、第3師團、第101師團、第4師團、第40師團。

(2)第21軍(駐廣州,司令官安藤利吉):第5師團、第18師團、臺灣混成旅團、近衛旅團、海軍陸戰隊。

(3)第13軍(駐上海,司令官藤田進):第116師團、第15師團、第17師團、第22師團、第16師團、第15師團、獨立第11旅團、獨立第12旅團、騎兵第4旅團

圖中標註僅為指揮部駐地

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轄9個師團又11個旅團

(4)方面軍直轄:第27師團、第110師團、第33師團、獨立第15旅團、獨立第7旅團、獨立第8旅團

(5)第12軍(駐山東,具體城市不詳。司令官飯田貞固):21師團 、第32師團、獨立第10旅團 、獨立第6旅團、獨立第5旅團 。

(6)第1軍(駐太原,司令官筱冢義男):第36師團、第37師團、第41師團、獨立第16旅團、獨立第9旅團、獨立第3旅團、獨立第4旅團。

(7)蒙疆駐屯軍:第26師團、獨立第2旅團。

★日本投降時中國派遣軍所轄部隊及駐地:

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

1、華北方面軍(駐北平,司令官下村定):共轄6個師團又11個旅團及12個警備隊

駐:1942年開始出現的丙級,1944年開始出現的丁級師團是取消聯隊級恢復旅團級,即轄2個步兵旅團等,每個旅團4個大隊,即1個師團轄8個步兵大隊等。而警備隊是轄6個步兵大隊。甲、乙級1939開始由4單位制逐漸改3單位制,即後期的甲、乙級師團轄9個步兵大隊加其他兵種。

(1)第1軍(駐太原,司令官澄田賚四郎):

第114師團(臨汾)、獨立混成第3旅團(崞縣)、獨立第10旅團(太原)、獨立第14旅團(潞安)、第五獨立警備隊(運城)

(2)第12軍(駐鄭州,司令官官鷹森孝):

第110師團(洛陽)、第115師團(郾城)、第3師團(北平)、騎兵第4旅團(歸德)、第6獨立警備隊(新鄉)、第10獨立警備隊(鄭州)、第13獨立警備隊(郾城)、第14獨立警備隊(鄧縣)。

(3)第43軍(駐濟南,司令官細川忠康):

第47師團(濟南)、獨立混成5旅團(青島)、獨立第1旅團(莒縣)、第9獨立警備隊(濟南)、第11獨立警備隊(兗州)、第12獨立警備隊(青島)

圖中標註僅為指揮部駐地

(4)駐蒙軍(張家口,司令官根本博):

第118師團(大同)、獨立混成第2旅團(張家口)、第4獨立警備隊(大同)。

(5)直轄:獨立混成第1旅團(邯鄲)、獨立混成第8旅團(古北口)、獨立混成第9旅團(大沽)、獨立第2旅團(井陘)、第3獨立警備隊(北平)、第7獨立警備隊(保定)、華北特別警備隊(北平)

2、第六方面軍(駐漢口,司令官岡部直三郎):轄5個師團又14個旅團及1個警備隊

(6)第11軍(駐全縣,司令官笠原幸雄):

第58師團(全縣)、獨立混成第22旅團(全縣)、獨立混成第88旅團(全縣)。

(7)第20軍(駐衡陽,司令官板西一良):

第64師團(湘陰)、第68師團(武岡)、第116師團(寶慶)、獨立混成第81旅團(湘潭)、獨立混成第82旅團(株洲)、獨立混成第86旅團(永豐)、獨立混成第87旅團(郴縣)。

(8)直轄:第132師團(當陽)、獨立混成第17旅團(嶽陽)、獨立混成第83旅團(漢口)、獨立混成第84旅團(九江)、獨立混成第85旅團(應城)、獨立第5旅團(荊州)、獨立第7旅團(安義)、獨立第11旅團(應山)、獨立第12旅團(鹹寧)、第2獨立警備隊(長沙)

標註僅為指揮部駐地

3、中國派遣軍直轄:轄16個師團又9個旅團及1個警備隊

(1)第6軍:(駐杭州,司令官十川次郎):

第70師團(嘉興)、第133師團(杭州)、獨立混成第62旅團(松江)、獨立混成第89旅團(奉化)、獨立混成第91旅團(慈谿)。

(2)第13軍:(駐上海,司令官松井太久郎):

第60師團(蘇州)、第61師團(上海)、第65師團(徐州)、第69師團(嘉定)、第161師團(上海)、獨立混成第90旅團(揚州)、獨立混成第92旅團(郾城)、獨立第6旅團(安慶)、第1獨立警備隊(南京)。

(3)第23軍兼香港佔領地總督部(駐廣州,司令官田中久一):

第104師團(海豐)、第129師團(淡水鎮)、第130師團(番禺)、獨立混成第23旅團(佛山)、獨立第8旅團(源潭墟)、獨立第13旅團(廣州)。

第3師團(鎮江)、第13師團(長沙)、第27師團(南昌)、第34師團(九江)、第40師團(南昌)、第131師團(安慶)。

★綜合,中國派遣軍投降時共轄27個師團又34個集團及14個警備隊等

相關焦點

  • 二戰日軍六大總軍之關東軍,全面抗戰中每年師團變化及投降時序列及...
    六大總軍為:中國派遣軍、關東軍、南方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航空總軍。 總軍轄若干方面軍,方面軍轄若干師團及旅團等。 【六大總軍成立時間概括】 1939年9月12日,日本陸軍部為因應中日戰爭的需要,將華中派遣軍及華北派遣軍合併為中國派遣軍,首任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大將。 1941年11月6日,另編成「南方軍」,以利進軍南洋群島,首任司令官為寺內壽一大將。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六大總軍
    總軍作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部隊的最高編制,其司令官一般為大將軍銜,下轄若干方面軍。從1939年至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期間,日本軍隊共設有關東軍、中國派遣軍、南方軍、第1總軍、第2總軍五大重兵集團。
  • 14年侵華戰爭,日軍派遣多少兵力進中國?投降後有多少人回去?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在「9.18」事變後,侵佔了整個中國東北地區,使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所以侵華日軍的部隊信息應該從1931年開始算起。日本陸軍在「七七事變」前有17個師團,戰爭期間組建156個師團,總計173個師團。
  • 二戰時日軍軍銜標誌和部隊編制是什麼樣的
    總軍(1945年編成,相當於方面軍群)司令官——元帥、大將; 總軍參謀長——大將、中將; 方面軍(司令官)——大將; 方面軍參謀長——中將; 軍(集團軍)司令官——中將; 軍參謀長——少將;
  • 日本侵華時,最精銳的骷髏隊是如何被我軍雜牌部隊給殲滅的?
    日本侵華時有過許多的特種隊伍,他們都是經過在本土的嚴格訓練之後,方才登上了侵略我國的土地之上,二戰還沒爆發之前,有這樣一支部隊他們來自日本,並且隨身都攜帶著皇家標緻的軍隊,而這支軍隊則就是骷髏隊。
  • 二戰時日本陸軍編制有多獨特,一個聯隊長能管多少人?
    再往上的編制軍、方面軍、總軍會根據需要調整部隊的構成。 步兵聯隊和騎兵聯隊還有象徵本部隊的「聯隊旗」,據說來自於他們所效忠的「天皇」,在連隊創立時授予。 1944年,日本編設了「獨立步兵旅團」,這種旅團沒有配備炮兵,直隸於軍或方面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這樣的旅團一共組建了十四個,全部在中國派遣軍作戰系列中。
  • 二戰德軍最精銳的部隊,武裝黨衛軍的第一王牌
    該師的標誌是北歐文字中的狼之鉤,據說可以賜予持有者神秘的力量以嚇跑荒野中的狼群,菲利克斯·施坦因納是將這支部隊打造成一隻王牌部隊的關鍵人物,在波蘭戰役初起時,帝國師還未組建,後面組成的3個團均有上佳表現,在1939年10月10日正式組建為摩託化步兵師,由保羅.豪賽爾任首任師長,在德軍入侵荷蘭和比利時的戰役中,帝國師和其他德軍裝甲部隊充分利用荷軍在德國空軍猛烈轟炸下陷入極度混亂和驚慌之機
  • 硬生生打出來的部隊,這個軍硬扛日軍師團,一個師僅剩500人
    總體而言,74軍組建之初的戰鬥力在國民黨軍嫡系中,算是中等,兩個師在之前也並沒有配合作戰過,組建成軍時,兩個師也根本就不在一塊,但兩個師調往淞滬戰場以後,卻與武裝精銳的日軍纏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51師師長王耀武的部隊,雖然在裝備上十分劣勢,但是卻能反衝擊日軍,等撤離淞滬戰場時,51師全師僅剩下8000人。
  • 二戰德國最神秘的特種部隊-布蘭登堡部隊的起源與組建過程
    特種部隊如今已是各國軍隊裡一支不可或缺的武裝力量,它的發展歷史只有短短幾十年時間,在二戰中,德國是最早將正規化、規模化的特種部隊用於實戰的國家,可謂開啟特種作戰之先河,但是,德國特種部隊的組建和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它也曾經歷過坎坷不平的歷程。
  • 二戰日本最幸運的師團,「幸運」背後卻是蔣介石的決策失誤
    但卻有一個番號排在前列的常備師團,卻非常「幸運」,沒有被派到中國內地作戰,也沒有派去太平洋島嶼上送死,師團大部分人在整個二戰期間,居然沒有參加過一次戰鬥,最後在中國臺灣島上迎來了日本的投降,這個師團,就是第12師團。
  • 抗戰中國民黨軍最強的裝甲軍打得怎麼樣?
    作者:慎獨 抗戰中面對優勢裝備的日軍,大多數中國軍人只能憑血肉之軀去抵擋。雖然日本坦克在世界上只能算末流,但對缺少反坦克武器的中國軍隊已經是大殺器。國民政府與各路軍閥也曾努力發展裝甲部隊,但是終究無法與擁有成體系軍工的日軍相比。在中國為數不多的裝甲部隊中,第五軍可以說是一支最強大的力量。
  • 鎮嵩軍是抗日「英雄部隊」嗎?衛立煌嫌棄到不行,中條山遭遇慘敗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豫鄂皖邊區綏署主任」衛立煌正駐蹕安徽六安,被紅28軍的遊擊戰搞得焦頭爛額,而在這個綏靖公署的作戰序列當中,即轄有駐紮湖北麻城的第15軍,也就是由河南綠林武裝「鎮嵩軍」改編的部隊。
  • 二戰日軍大將東久邇宮,為何能解除700萬軍隊武裝?最短命的首相
    10師團、第13師團、第16師團等精銳部隊。我們知道的筱冢義男(第10師團長,後升第一軍司令官)、荻州立兵(第13師團長,後升第六軍司令官)那會都是他的部下,正是由於該軍最後擊破胡宗南的信陽防線,從江北迫近武漢,中國軍隊才被迫棄城。不過裕仁對於皇族將領在侵略戰場統兵這個情況,始終心裡惴惴,他既需要保持對軍隊絕對「統率權」,又不希望皇族將領手上沾血將來引禍上身。
  • 抗戰時的日軍三大幫兇,看起來都不可怕,造成的結局卻讓人心寒!
    抗戰時的日軍三大幫兇,看起來都不可怕,造成的結局卻讓人心寒!在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有著一座靖國神社,那裡供奉著從明治維新一直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時戰死的軍人及軍屬,跟14名二戰甲級戰犯和2000多名乙、丙級戰犯的牌位。
  • 諾門坎戰役日軍有多慘?第23師團五個聯隊長斃命,關東軍遭大清洗
    日本關東軍為了擴大諾門坎戰事而火線組建的第六軍,軍司令官是由第13師團長荻洲立兵中將升任的,這廝曾經在中國戰場橫行一時,結果流年不利,剛升官就趕上了倒黴的大敗。
  • 組建藏字419部隊是為對印作戰?政委陰法唐揭開中印之戰歷史迷霧
    陰:藏字419部隊最初不是一支部隊,而是一個指揮部的代號,叫西藏軍區前進指揮部。這個指揮部是1962年6月組建的。當時西藏軍區只有3個團的野戰兵力,419就指揮這3個團準備應付中印邊境的武裝衝突。後來指揮部及其所轄部隊就作為相當於一個師的部隊參加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到1963年6月「藏字419部隊」這個代號取消,前後大約存在了一年的時間。
  • 英軍自行北撤印度,卻把中國遠徵軍當作掩護部隊,留在緬北前線
    但因道路艱險,又缺乏充足的交通工具和給養,遠徵軍主力直至3月中旬才到達前線,但仰光已於3月8日失守,只能退守緬甸北部地區,防止日軍北上中緬邊境,威脅我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為了統一指揮,3月12日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正式設立。轄第5、6兩個軍。由於司令官衛立煌未到任,只能由副司令官、第5軍軍長杜聿明代理。
  • 當徐向前遭遇閻錫山的留用日軍,部隊打瘋了,看見鬼子就全部捅死
    其火力強大之處還在於,閻軍的構工水平相當有一套,能自產鋼骨(鋼筋)和洋灰(水泥),有碉堡設計局這樣的兵工機構,所建各種碉堡制式繁多,獨出心裁,有的碉堡射孔是個圓球,機槍從中伸出,可以隨時轉動球體封閉射口。閻錫山曾招來大批中外記者,炫耀他親自設計的石砌洋灰碉,用大口徑野炮打直瞄,轟上去根本沒反應。由此可見解放軍後來攻擊太原的難度。
  • 進攻南京日軍部隊起底:京都師團欺軟怕硬,熊本男兒招核屬性拉滿
    在1937年12月13日,日本華中和上海派遣軍在攻陷南京之後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慘案,野蠻和殘忍的日本劊子手面對已經放下武器的南京軍民,麾下了血腥的屠刀,30多萬無辜的南京民眾成為了日軍的刀下亡魂。巷戰中的日軍(劇照)欺軟怕硬:十六師團十六師團在加入淞滬會戰開始實際上更多的擔任打醬油的角色,他們是淞滬會戰第二階段才加入到了當時的上海派遣軍
  • 中途島之戰後,美日的又一次激烈較量,日本有備而來但卻無力回天
    瓜島大戰是美日你死我活的大爭奪,是「二戰」中太平洋上最大的遭遇戰。美國海軍從1898年以來,在太平洋上第一次成功的兩棲登陸作戰,也是一場很有意義的戰爭。1942年6月,日本在中途島的戰敗,這也使得日軍失去了戰爭初期在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和制空權,也失去了戰略主動,放棄或推遲了對斐濟、薩摩亞和新咯裡多尼亞等地的進攻。但日軍一心想南下切斷美澳交通線的大本營和陸軍舊曲重彈,欲一舉破除美國從澳大利亞經紐幾內亞威逼荷屬東印度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