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植的老師不時提起我二月份在北京群分享的《志願者眼中的華南植物園》。那是我第一次獻醜,再也不敢了。
現在回頭想,其實我對華植的了解還真太有限。在九月的版納植物園之行中,每當我發現一個覺得稀奇的物種,同行的小夥伴不時提醒我「這個華植有」「那個華植也有」,那尷尬勁……猶記得去年冬天,我看到身邊一個已經掛滿乾燥果莢的豆科喬木,因為沒花沒葉了,一直想不起來它的身份,當徐曄春老師懷疑那是兒茶時,我順口回了句「兒茶是啥?」,他回:「話說你來了那麼多次華植,滿園都是兒茶呀,居然不認識兒茶」。那一刻我真恨不得找條地縫鑽,也是那一刻起,「兒茶」就在我的心裡,揮之不去。版納之行,貼心的小夥伴終於把我拉到它的身邊:「這就是你要的兒茶了」。終於釋然。好吧,別再笑我了,這會認識兒茶了,我也把它推薦給你們。
兒茶是茶麼?是也不是,不是也是,在中國中草藥裡面,很多以「茶」冠名的,跟我們喝的茶葉當然不一樣。兒茶就是一款中草藥,它為豆科植物兒茶樹的去皮枝、幹的乾燥煎膏,因善於治療小孩子的諸瘡而得名兒茶,也叫孩兒茶。你說是含羞草科金合歡屬也行,含羞草科本來就是亞科,有系統升級為科,至於合金歡屬啥時叫成相思樹屬,我就不知道了。兒茶的拉丁名是Acacia catechu,其屬名Acacia 在希臘語指akis(尖、刺),指植物體具利刺,種加詞catechu是東印度對它的稱呼。它分布於中國、印度、緬甸和非洲東部;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廣西、廣東、浙江南部及臺灣,其中除雲南(西雙版納、臨滄地區)有野生外,其餘均為引種。
其實,我也沒有故意忽略兒茶的,壓根兒對喬木還沒有開竅,只是慢慢也要去學習去積累了。周敏老師不止一次提到307定律,一個植物不認識也就罷了,等認識之後,滿眼都會是它的身影。這次版納一行,認識兒茶也算是一個了卻心願的任務吧,我可不想又去華植找滿園的它。其實也沒有特意去找它,進去版納植物園,好像太多的植物待我去認識,也就是這樣,在版納植物園的南藥園,當它不經意出現在我眼前,還真的有些驚喜。它本來就是藥,出現在南藥園當然是順理成章的事,它一身的碧綠,典型的豆科葉片整齊排列著,一串串像刷子一般的花序從枝葉間垂吊下來,綠白色的花絲密密麻麻地插在花序軸上,非常的美,天造地設的工藝品。幾天後,在景洪的南藥園,遇到幾株滿樹的果莢,熟悉的身影,同行的謝麗青老師明顯見多識廣,還沒容我考慮那會是誰的時候,搶著說「那就是你的兒茶了」,原來它的果莢跟我看過的闊莢合歡還真的有點神似。神奇的是,在版納相差只有幾十公裡的不同地方,那株滿樹是花,這株卻是滿樹的果莢,冥冥中是讓我一次把債還清吧。雖說它的中藥部位是它的樹幹,其實它的花,它的葉,它的果也不失是種不錯的觀賞喬木嘛。
據說兒茶最早被發現它的用途是印度,它在該國棲息的主要地區是西高止山脈的東坡和喜馬拉雅地區,在印地語中,梵語稱為Khair和Khadira。後來,它成了當地非常重要的出口產品,尤其是在16世紀初從印度運往中國,波斯和阿拉伯。當時,兒茶主要用於染色和鞣製。而日本更是將這種植物引入了17世紀的歐洲國家。我國原多為進口,現我國雲南已有生產。據云南《普洱府志》載:從緬甸引入車裡(今景洪縣)栽培。傣族稱兒茶西謝……用於治刀槍傷、外傷出血、燙燒傷、皮膚潰爛、溼疹、痢疾、腹瀉。兒茶也被叫做烏爹泥,李時珍記載說:「烏爹泥,出南番爪哇、暹羅、寮國諸國,今雲南等地造之。雲是細茶末入竹筒中,堅塞兩頭,埋汙泥溝中,日久取出,搗汁熬製而成。其塊小而潤澤者為上,其塊小而潤澤者為上,塊大而焦枯者次之。」據記載,作為中藥的兒茶主要功效是活血療傷,止血生肌,收溼斂瘡,清肺化痰。主治跌打損傷、出血、瘡瘍、溼瘡、牙疳、肺熱咳嗽。
話說兒茶不是茶,可是,居然它們之間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翻閱文獻之時,提到了「兒茶素」這個概念,不妨摘抄部分給大家看看,不懂就略過。據說茶的代表性特徵成分就叫「兒茶素」。那是1821年德國小朋友倫格(Runge)對來自印度的兒茶進行提取,從中又分離出一種新物質。按照兒茶的學名,1832年該物質被命名為catechin(兒茶素),即現代語境下的「兒茶素EC」。1930年,理化學研究所的辻村みちよ博士在日本茶中發現「兒茶素EC」,進一步研究又從茶葉中分離出新物質「兒茶素ECG」。這是人類首次知道茶中有「兒茶素」,其時catechin(兒茶素)一詞被導入使用已經快100年了。1933年,臺北帝國大學大島康義博士在臺灣茶中發現兒茶素EGC。1948年,英國化學家Bradfield等人分離出最重要的兒茶素EGCG。兒茶素的保健作用,尤其減緩腸道對脂肪的吸收和分解內臟脂肪的功效,已被中外各種醫學臨床研究所證實。看不懂沒關係,我看到兩個信息,第一,它們的都含有兒茶素,第二,多喝茶對身體有幫助,特別是我這種脂肪超量的。
兒茶是落葉喬木,有短鉤的刺,可達9至12米的高度。樹皮棕色或灰棕色,常成薄片狀剝離但不脫落。小枝纖細柔弱,棕色或綠褐色。
兒茶是偶數羽狀複葉,互生;葉柄連同葉軸均被長伏毛,葉軸基部具長圓形腺體;小葉片平行排列或成覆瓦狀,幾無柄,線形,兩面被疏毛。
兒茶的花是總狀花序腋生;花黃色或白色。
它跟很多豆科植物一樣,莢果,先端急尖,扁而薄,紫褐色,有光澤。種子7~8枚。
兒茶是一種陽性樹種,原產熱帶,喜溫暖,耐乾旱,忌積水,能抗風。耐瘠薄,在乾旱瘠薄的土壤上牛長緩慢。
總而言之,兒茶的心材碎片煎汁,經濃縮乾燥即為兒茶浸膏或兒茶末,有清熱、生津、化痰、止血、斂瘡、生肌、定痛等功能。而且,從兒茶的心材中提取的拷膠也是工業上鞣革、染料用的優良原料。它的木材堅硬、細緻,可供枕木、建築、農具、車廂等用。
對了,這次版納之行,恰恰認識一個叫代兒茶的,它跟兒茶有關係麼?有,據說它樹幹心材碎片的水煎浸膏可代兒茶,外用能斂瘡拔膿,生肌、鎮痛。內服能止血、治痢、止瀉等。它的樹皮含單寧,根供藥用,在原產地用於治腸道寄生蟲,蛇、蠍咬傷,梅毒、麻瘋等症。木材紅棕色,質堅耐用,抗白蟻,可作齒輪、木釘、弓、箭杆、精美的工藝品、家具等用。代兒茶為灌木或小喬木,高達6米,具棘刺;樹皮灰白色;小枝被粗毛。花期為10月。原產非洲及印度。▼ 代兒茶 Dichrostachys cinerea▼ 它的花沒拍到,資料圖片看到是挺美的,它的果莢很好玩,糾糾纏纏的。落葉小喬木,高6-10多米;樹皮棕色,常呈條狀薄片開裂,但不脫落;小枝被短柔毛。託葉下面常有一對扁平、棕色的鉤狀刺或無。二回羽狀複葉,總葉柄近基部及葉軸頂部數對羽片間有腺體;葉軸被長柔毛;羽片10-30對;小葉20-50對,線形,長2-6毫米,寬1-1.5毫米,被緣毛。
穗狀花序長2.5-10釐米,1-4個生於葉腋;花淡黃或白色;花萼長1.2-1.5釐米,鍾狀,齒三角形,被毛;花瓣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2.5釐米,被疏柔毛。莢果帶狀,長5-12釐米,寬1-1.8釐米,棕色,有光澤,開裂,柄長3-7毫米,頂端有喙尖,有3-10顆種子。花期4-8月;果期9月至翌年1月。種子幹粒重52克。
拉丁學名 Acacia catechu (L. f.) Willd.別稱 西謝、孩兒茶、烏爹泥門 被子植物門綱 雙子葉植物綱(本文圖片均為原創,拍攝於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西雙版納南藥園,部分文字資料來自網際網路。)
編號:H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