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茶

2021-02-12 一帆之花顏草語

華植的老師不時提起我二月份在北京群分享的《志願者眼中的華南植物園》。那是我第一次獻醜,再也不敢了。

現在回頭想,其實我對華植的了解還真太有限。在九月的版納植物園之行中,每當我發現一個覺得稀奇的物種,同行的小夥伴不時提醒我「這個華植有」「那個華植也有」,那尷尬勁……猶記得去年冬天,我看到身邊一個已經掛滿乾燥果莢的豆科喬木,因為沒花沒葉了,一直想不起來它的身份,當徐曄春老師懷疑那是兒茶時,我順口回了句「兒茶是啥?」,他回:「話說你來了那麼多次華植,滿園都是兒茶呀,居然不認識兒茶」。那一刻我真恨不得找條地縫鑽,也是那一刻起,「兒茶」就在我的心裡,揮之不去。版納之行,貼心的小夥伴終於把我拉到它的身邊:「這就是你要的兒茶了」。終於釋然。

好吧,別再笑我了,這會認識兒茶了,我也把它推薦給你們。

兒茶是茶麼?是也不是,不是也是,在中國中草藥裡面,很多以「茶」冠名的,跟我們喝的茶葉當然不一樣。兒茶就是一款中草藥,它為豆科植物兒茶樹的去皮枝、幹的乾燥煎膏,因善於治療小孩子的諸瘡而得名兒茶,也叫孩兒茶。你說是含羞草科金合歡屬也行,含羞草科本來就是亞科,有系統升級為科,至於合金歡屬啥時叫成相思樹屬,我就不知道了。兒茶的拉丁名是Acacia catechu,其屬名Acacia 在希臘語指akis(尖、刺),指植物體具利刺,種加詞catechu是東印度對它的稱呼。

它分布於中國、印度、緬甸和非洲東部;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廣西、廣東、浙江南部及臺灣,其中除雲南(西雙版納、臨滄地區)有野生外,其餘均為引種。

其實,我也沒有故意忽略兒茶的,壓根兒對喬木還沒有開竅,只是慢慢也要去學習去積累了。周敏老師不止一次提到307定律,一個植物不認識也就罷了,等認識之後,滿眼都會是它的身影。這次版納一行,認識兒茶也算是一個了卻心願的任務吧,我可不想又去華植找滿園的它。其實也沒有特意去找它,進去版納植物園,好像太多的植物待我去認識,也就是這樣,在版納植物園的南藥園,當它不經意出現在我眼前,還真的有些驚喜。它本來就是藥,出現在南藥園當然是順理成章的事,它一身的碧綠,典型的豆科葉片整齊排列著,一串串像刷子一般的花序從枝葉間垂吊下來,綠白色的花絲密密麻麻地插在花序軸上,非常的美,天造地設的工藝品。幾天後,在景洪的南藥園,遇到幾株滿樹的果莢,熟悉的身影,同行的謝麗青老師明顯見多識廣,還沒容我考慮那會是誰的時候,搶著說「那就是你的兒茶了」,原來它的果莢跟我看過的闊莢合歡還真的有點神似。神奇的是,在版納相差只有幾十公裡的不同地方,那株滿樹是花,這株卻是滿樹的果莢,冥冥中是讓我一次把債還清吧。

雖說它的中藥部位是它的樹幹,其實它的花,它的葉,它的果也不失是種不錯的觀賞喬木嘛。

據說兒茶最早被發現它的用途是印度,它在該國棲息的主要地區是西高止山脈的東坡和喜馬拉雅地區,在印地語中,梵語稱為Khair和Khadira。後來,它成了當地非常重要的出口產品,尤其是在16世紀初從印度運往中國,波斯和阿拉伯。當時,兒茶主要用於染色和鞣製。而日本更是將這種植物引入了17世紀的歐洲國家。我國原多為進口,現我國雲南已有生產。據云南《普洱府志》載:從緬甸引入車裡(今景洪縣)栽培。傣族稱兒茶西謝……用於治刀槍傷、外傷出血、燙燒傷、皮膚潰爛、溼疹、痢疾、腹瀉。兒茶也被叫做烏爹泥,李時珍記載說:「烏爹泥,出南番爪哇、暹羅、寮國諸國,今雲南等地造之。雲是細茶末入竹筒中,堅塞兩頭,埋汙泥溝中,日久取出,搗汁熬製而成。其塊小而潤澤者為上,其塊小而潤澤者為上,塊大而焦枯者次之。」

據記載,作為中藥的兒茶主要功效是活血療傷,止血生肌,收溼斂瘡,清肺化痰。主治跌打損傷、出血、瘡瘍、溼瘡、牙疳、肺熱咳嗽。

話說兒茶不是茶,可是,居然它們之間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翻閱文獻之時,提到了「兒茶素」這個概念,不妨摘抄部分給大家看看,不懂就略過。據說茶的代表性特徵成分就叫「兒茶素」。那是1821年德國小朋友倫格(Runge)對來自印度的兒茶進行提取,從中又分離出一種新物質。按照兒茶的學名,1832年該物質被命名為catechin(兒茶素),即現代語境下的「兒茶素EC」。1930年,理化學研究所的辻村みちよ博士在日本茶中發現「兒茶素EC」,進一步研究又從茶葉中分離出新物質「兒茶素ECG」。這是人類首次知道茶中有「兒茶素」,其時catechin(兒茶素)一詞被導入使用已經快100年了。1933年,臺北帝國大學大島康義博士在臺灣茶中發現兒茶素EGC。1948年,英國化學家Bradfield等人分離出最重要的兒茶素EGCG。兒茶素的保健作用,尤其減緩腸道對脂肪的吸收和分解內臟脂肪的功效,已被中外各種醫學臨床研究所證實。

看不懂沒關係,我看到兩個信息,第一,它們的都含有兒茶素,第二,多喝茶對身體有幫助,特別是我這種脂肪超量的。

兒茶是落葉喬木,有短鉤的刺,可達9至12米的高度。

樹皮棕色或灰棕色,常成薄片狀剝離但不脫落。小枝纖細柔弱,棕色或綠褐色。

兒茶是偶數羽狀複葉,互生;葉柄連同葉軸均被長伏毛,葉軸基部具長圓形腺體;小葉片平行排列或成覆瓦狀,幾無柄,線形,兩面被疏毛。

兒茶的花是總狀花序腋生;花黃色或白色。

它跟很多豆科植物一樣,莢果,先端急尖,扁而薄,紫褐色,有光澤。種子7~8枚。

兒茶是一種陽性樹種,原產熱帶,喜溫暖,耐乾旱,忌積水,能抗風。耐瘠薄,在乾旱瘠薄的土壤上牛長緩慢。

總而言之,兒茶的心材碎片煎汁,經濃縮乾燥即為兒茶浸膏或兒茶末,有清熱、生津、化痰、止血、斂瘡、生肌、定痛等功能。而且,從兒茶的心材中提取的拷膠也是工業上鞣革、染料用的優良原料。

它的木材堅硬、細緻,可供枕木、建築、農具、車廂等用。

對了,這次版納之行,恰恰認識一個叫代兒茶的,它跟兒茶有關係麼?有,據說它樹幹心材碎片的水煎浸膏可代兒茶,外用能斂瘡拔膿,生肌、鎮痛。內服能止血、治痢、止瀉等。它的樹皮含單寧,根供藥用,在原產地用於治腸道寄生蟲,蛇、蠍咬傷,梅毒、麻瘋等症。木材紅棕色,質堅耐用,抗白蟻,可作齒輪、木釘、弓、箭杆、精美的工藝品、家具等用。代兒茶為灌木或小喬木,高達6米,具棘刺;樹皮灰白色;小枝被粗毛。花期為10月。原產非洲及印度。▼ 代兒茶 Dichrostachys cinerea

▼ 它的花沒拍到,資料圖片看到是挺美的,它的果莢很好玩,糾糾纏纏的。

落葉小喬木,高6-10多米;樹皮棕色,常呈條狀薄片開裂,但不脫落;小枝被短柔毛。託葉下面常有一對扁平、棕色的鉤狀刺或無。二回羽狀複葉,總葉柄近基部及葉軸頂部數對羽片間有腺體;葉軸被長柔毛;羽片10-30對;小葉20-50對,線形,長2-6毫米,寬1-1.5毫米,被緣毛。

穗狀花序長2.5-10釐米,1-4個生於葉腋;花淡黃或白色;花萼長1.2-1.5釐米,鍾狀,齒三角形,被毛;花瓣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2.5釐米,被疏柔毛。莢果帶狀,長5-12釐米,寬1-1.8釐米,棕色,有光澤,開裂,柄長3-7毫米,頂端有喙尖,有3-10顆種子。花期4-8月;果期9月至翌年1月。種子幹粒重52克。

拉丁學名      Acacia catechu (L. f.) Willd.別稱               西謝、孩兒茶、烏爹泥門                   被子植物門綱                   雙子葉植物綱

(本文圖片均為原創,拍攝於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西雙版納南藥園,部分文字資料來自網際網路。)

編號:H623

相關焦點

  • 藥材 | 兒茶
    【中藥名】兒茶ercha【別名】孩兒茶、西謝、兒茶膏、黑兒茶。【英文名】Catechu【藥用部位】豆科植物兒茶Acaciacatechu(L.f.)Willd.的去皮枝、幹的煎膏。【植物形態】落葉喬木。高6~13米。樹皮棕色,呈條狀薄片,剝離而不脫離。
  • 神奇的止瀉收斂劑——兒茶
    【兒茶在醫學上治療腹瀉方面的研究進展】題目文章來源結論兒茶治療慢性結腸炎93例療效觀察廣東醫學,1984兒茶治療慢性結腸炎,其療效是滿意的,顯效率達60.21%,有效率達95.7%。因此,以兒茶粉或兒茶蜜丸治療慢性結腸炎,是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的。
  • 兒茶(全國中草藥彙編)
    化學成分含兒茶鞣酸20~50%,兒茶精(dcatechin,C15H14O6)2~20%及表兒茶酚(epicatechol)、粘液質、脂肪油、樹膠及蠟等。藥理作用1.兒茶水溶液能抑制家兔十二指腸及小腸的蠕動,且能促進盲腸的逆蠕動,而有止瀉作用;但對大腸幾乎沒有作用。2.兒茶在體外有較強的殺死腹水癌細胞作用。
  • 了解一味藥——兒茶
    本品為豆科植物兒茶Acacia catechu(L.f.)Willd.的去皮枝、幹的乾燥煎膏。主產於雲南西雙版納。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地亦產。冬季採收枝、幹,除去外皮,砍成大塊,加水煎煮,濃縮,乾燥。
  • 茶道與茶文化解析:兒茶素
    兒茶素兒茶素,英文名為Catechin,又名兒茶酸、兒茶精(Caredhieacid),系從茶葉等天然植物中提取出來的一類酚類活性物質。兒茶素相對分子質量為290.28;為白色針狀結晶(水-醋酸),熔點212~216 C,溶於熱水、乙醇、冰醋酸、丙酮,微溶於冷水和乙醚,幾乎不溶於苯、氯仿及石油醚。
  • 每天學一味中藥,兒茶!
    豆科植物兒茶的去皮枝、幹的煎膏。孩兒茶、西謝、兒茶膏、黑兒茶。落葉喬木。高6~13米。樹皮棕色,呈條狀薄片,剝離而不脫離。2回偶數羽狀複葉,互生,長4~20釐米,葉軸上被灰色柔毛,著生羽片10~20對,羽片長2~4釐米,每羽片上具小葉片20~50對,小葉線形,長3~6毫米,兩面被疏毛。
  • 傳承中醫中藥 常用中藥系列簡介——兒茶
    兒茶ErCha兒茶為豆科植物兒茶的去皮枝、幹的煎膏。主產於雲南、廣西等地。
  • 瀕危物種|曾經被認為已經滅絕,本世紀才又被發現的——小勾兒茶
    然而今天我們不談勾兒茶,主要是想介紹和勾兒茶一字之差的另一種屬物種——小勾兒茶,這個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自從1907年在湖北興山被發現後,消失了近百年,直到本世紀初才又被陸續發現,然而目前野生成株不到百株,因而被列入國家級重點保護,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下小勾兒茶的歷史和現狀。
  • 瀕危物種|小勾兒茶,曾經被認為已經滅絕,本世紀才又被發現
    ,而鐵包金就是勾兒茶屬的其中一個品種。2、小勾兒茶屬的核果1室,具1種子;而勾兒茶屬的核果2室,每室具1種子。3、小勾兒茶的小枝粗糙有縱裂紋,葉基部常不對稱;勾兒茶屬幼枝常無毛,老枝平滑,無託葉刺。(滇小勾兒茶) 小勾兒茶屬全屬有3種,我國分布有2種,分別為小勾兒茶和滇小勾兒茶(B. yunnanensis),另外還有一種為日本小勾兒茶(B. berchemiaefolia)。
  • 勾兒茶,見過嗎?祛風溼,活血通絡,治風溼關節痛、腰痛
    勾兒茶 來源產地 鼠李科勾兒茶屬植物勾兒茶,以根、根皮和葉入藥。夏秋採,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勾兒茶 落葉藤狀攀援灌木,高約3m,小枝平展,黃色,後變淡褐色。
  • 每天學一味中藥,兒茶!
    兒茶膏、孩兒茶、黑兒茶落葉喬木,高6~13米。小枝細,有棘刺。葉為二回雙數羽狀複葉,互生;葉軸基部有棘針雙生,扁平狀;葉軸上著生羽片10~20對;每羽片上具小葉30~50對,小葉條形,兩面被疏毛。8~9月開花,總狀花序腋生,花萼基部連合成筒狀,上部分裂,有疏毛;花瓣5,長披針形,黃色或白色;雄蕊多數,伸出花冠之外;雌蕊1,子房上位,長卵形。
  • 一聲漸兒茶,雙淚落君前
    人們把他煮泡的茶喚作「漸兒茶」,應是對他茶藝的最高讚譽。陸羽身世悽苦,是個棄兒。被杭州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收養。長大後,他終身以採茶、覓泉、烹茶為畢身追求,每天早出晚歸。智積禪師是位嗜茶如命的和尚,陸羽烹煮的茶是他的極愛。後來陸羽雲遊他鄉,智積因喝不到陸羽所烹煮的茶水,而從此不飲。
  • 美食往事丨到了湘北土家族,一定要吃上一碗米兒茶
    貴客來到一般會先端上一碗米兒茶 米兒茶就是用陰米做的炒米,加上紅糖用開水泡開製作而成。這種美食,一般都是寒冬臘月的獨享。吃米兒茶很有講究,在傳統的吃法裡,主人家遞給你米兒茶的時候,一般不會給你勺子,只會給你一根筷子。
  • 娃哈哈啤兒茶爽案例!
    我想起那個非常著名的失敗案例:啤兒茶爽。當然了,這個產品也留給我們一句經典的廣告語:你OUT了!儘管這幾個廣告語也沒給這個產品帶來什麼流量和轉化。如最典型的是啤兒茶爽,包括此前正大力推廣的能量飲料啟力,還有小陳陳的小眾創新品類。為什麼大企業還會出現許多「經典」的失敗呢!諸如啤兒茶爽等產品之所以失敗原因只有一個!
  • 此物名為「勾兒茶」,在農村最憋屈,價格高功效強,可只能做柴火
    只是說因為我們對它的了解有限,所以對它所存在的價值自然也就不得而知,就好比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一種植物,它名為勾兒茶,據說是在農村生活的非常憋屈的一種植物,明明擁有價格高功效強的特點,但是卻只能夠被當作是柴火使用。知道的人可能都清楚,勾兒茶是它的一種俗稱,它的學名被稱之為鐵包金,是如今非常珍稀的一種野生植物,可是因為常年出現在農村的山林地區,所以並不被人重視。
  • 後愛肥兒茶 - 健脾消食化積 - 成人小兒都適用!
    後愛肥兒茶。不僅調理小兒積食、厭食、挑食問題,更調理脾胃。3歲以上的孩子及成人都適用,尤其適合小兒及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兒童少年。所有成分藥食同源非常安全,適合家中常備,像牛奶一樣每天飲用,強健脾胃。【後愛肥兒茶】【配料表】山藥、麥芽、大棗、茯苓、山楂、雞內金、粳米、橘皮、淡豆豉、玉竹、萊菔子等。【食用方法】用溫開水衝調飲用,建議3-12歲,一次一袋,一天一次,12歲以上,一次一袋,一天兩次【成分科普】在中醫上,人體的脾胃被稱為「後天之本」,也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只有升清降濁,方能氣化正常,健康長壽。
  • 中國茶日曆(茶詩薈)2020.12.16 一天一點兒茶文化
    中國茶日曆 一天一點兒茶文化
  • 富士膠片女性兒茶素減肥新品上市
    另外本產品配合了155種蔬菜和水果中的「蔬菜水果酵素」,配合了一種綠茶多酚 「綠茶兒茶」。    在廣告和推銷產品的過程中,採用了以產品包裝來為女性帶來視覺衝擊力的設計。展現了20~30歲女性喜歡的「可愛」世界觀和享受飲食生活的商品理念。
  • 中國茶日曆 2020.6.14一天一點兒茶文化
    中國茶日曆 一天一點兒茶文化
  • 中國茶日曆丨茶詩薈 2020.12.20 一天一點兒茶文化
    中國茶日曆 一天一點兒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