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君從小就愛吃酸,好吃的水果一定要又酸又甜呀,橘子、葡萄、草莓,酸味和甜味都要濃濃的才好吃~
但是在大人眼裡,酸和甜是對立的,他們吃到好吃的橘子會說:「這個橘子很甜的,一點都不酸!」我想,一點都不酸的橘子還能好吃?
於是我懷疑,大人的舌頭是沒有小孩敏銳的,他們常對酸味抱有偏見,避之不及。
酸味如此好吃,卻總受到不公正待遇,這讓我抱著對它的喜愛和憐惜之情長大了。
直到後來,我在越來越多的廣式餐館挖掘到「以酸入饌」的菜式,才發現自己對酸的想像力遠遠不夠。
到底,粵菜有哪些吃起來酸咪咪的過癮美味?除了醋,廣東人還會怎麼用酸?今期,半島君帶大家一起探尋「酸」的秘密!
望梅止渴的典故,使得梅子極酸的形象深入人心。
新鮮的青梅酸且澀,用粗鹽醃製後,經過一年的時光,漬成金黃的酸梅,澀味盡去,梅子香味更突出,和海鮮一同烹飪,達到鮮上加鮮的效果。
廣菜「梅子蒸花蟹」,是梅子酸香和花蟹鮮甜融合的佳餚。
酸梅磨成蓉,加糖中和酸味,加蒜蓉增香,米酒去腥,最後淋油鎖鮮,給整隻蟹做完了這套細緻spa,就可以上鍋蒸製。
肉厚味鮮的花蟹,融合梅子的清新果酸,入口極是輕盈爽滑,盛夏時節食梅子蟹,真是理胃消食,令人醒神又暢快~
圖:鼎爺廚房
話梅和酸梅的區別,一是醃漬的時長,二是含水量。
話梅的製作程序要繁複得多,鹽醃一周後,脫水曬乾,再洗去鹽分,浸泡糖精甘草,再次曬乾,重複四五次,直至果肉乾韌,味濃入核。
很多人不知道,話梅這種鹹濕零食,用來做菜也是一流。
廣東媽媽拿手的炆豬手,秘訣就是加入了話梅同煲。
小時候,我總是扒在廚房的門邊,眼巴巴看著爐灶上砂鍋的白氣,滿心期待,將出鍋前,媽媽會從鍋中拈一塊豬手出來,給我「先嘗嘗鹹淡」。
圖:fooddaily_taitai
色澤紅亮的豬手在白瓷碗中微微顫抖,一口咬下去,皮、肉、筋膜都能吃到。
骨頭酥爛到自動脫落,慢慢咀嚼,滿口都是肉香和話梅酸香,直到咽下肚子,口舌間仍彌留一絲絲的酸甜回甘~
圖:swansoncookin
姜是很日常的調味料,平日做飯,大家都習慣簡單切兩片增香,不過,亦有不少菜像薑母鴨、子姜牛肉、姜撞奶,姜從配料變成了主角。
在埋沒胃口的夏天,不少廣東人家的廚房都有一罐酸薑。
這種用糖醋水和嫩薑簡單醃製的美味,除了做開胃零食,和牛肉、菠蘿同炒,也是很妙的搭配。
厚切的酸薑,一咬爽脆爆汁,辛香酸甜,酸甜適口的菠蘿剛好和子姜的味道相呼應,加上鮮嫩的牛肉片兜炒,嗯,爽滑惹味~
熱辣辣的子姜牛肉端上桌,先吃子姜,微微的酸辛激活味蕾,再大啖牛肉,最後細嚼菠蘿,以清新的汁水洗去口腔的膩感,食慾大開呀!
圖:christinesrecipes
隨著廣式餐飲的流行,鹹檸檬也越來越被人鍾意,炎炎夏日裡啜一口鹹檸七,驕陽瞬間投降。
如果你認為鹹檸檬只能用來泡水,那就小瞧它了,在廣東人的餐桌上,鹹檸檬可是大有可為。
用鹹檸檬蒸魚,應該問鼎潮汕。
潮汕一帶盛產烏頭,這種肉質細軟的海魚,最適合蒸食。
當地人蒸魚前,從缸裡掏出鹹檸檬,去肉留皮,細細切絲,鋪在魚面。
▽
小秘訣:做菜燉湯應該用醃漬年份短的鹹檸檬
蒸好的烏頭,魚腩骨旁的脂肪化成油花,看上去油油的,實則吃著油潤清爽。
因為鹹檸的清香完全融入魚肉,入口清香醇和,呲完魚肉,再用鮮中帶酸的魚汁撈飯,簡直一流!
圖:patr0I852
萬萬沒想到,除了用鹹檸檬蒸魚外,潮汕人還想到用來燉湯,燉鴨子湯!(第一次聽的時候,我真的以為是黑暗料理!)
聰明的潮汕人將鹹檸與鴨肉同燉,有效去除鴨臊的同時,更增添了一抹耐人尋味的酸香。
燉好的湯湯頭清澈,油脂清零,檸香四溢,加鹽調味後,湯水微微的酸,澹澹的鹹,滋味讓人上癮。
圖:FoodTravelTVEnglish
和鹹檸檬類似的還有鹹柑桔。
柑桔就是廣東人新年擺家裡的年桔果子,金黃金黃一大片,過完年,知慳識儉的老廣就會摘下醃漬。
咽喉腫痛,頭暈噁心,七七八八的小毛病,全靠用它衝水解決。
鹹柑桔入菜也好,取一兩顆磨成蓉,再加一點新鮮青檸,和排骨同蒸,吃這道菜之前,我沒想過柑桔和排骨竟然如此相配。
去掉排骨頭的精肋排,中間是筋膜裹著肥脂,兩側緊貼瘦肉,稍稍蒸製後一咬脫骨,油脂爆汁,與此同時,附帶的柑桔酸香徐徐飄散,絲毫不覺油膩。
碟底一層肉汁、油脂和柑桔酸汁混合的精華,可謂是靈魂,撈飯送粥,皆是一流。
圖:下廚房
銀棯是一種中山特產的果子,即使完全成熟酸味也很重,人們多是趁其未熟透就摘下,醃製成涼果或果醬。
圖:金飯碗
酸甜銀棯,是中山人的童年零食,也是很好的開胃小菜。
銀棯入菜多半用銀棯醬,講究的大廚都用自己制的醬,醃製的時長,冰糖的多少,決定了銀棯醬的風味和甜度。
圖:foodandherbs
銀棯炆雞,將雞肉走油備用,起鍋下銀棯醬,配青紅椒爆香,下雞件顛勺,讓每一塊雞肉均勻地裹上醬汁。
經過充分的美拉德反應後,雞肉散發出焦香,酸甜的銀棯醬封住香味和水分,使雞肉香滑多汁,又有鮮鹹酸辣的風味。
講真,吃過銀棯炆雞後,韓式甜辣炸雞再也入不了我的眼。
我總覺得,菜品調味前面帶數字的,味道都不會差:三鮮,五柳,八寶,十三香。
數字這種固定搭配,意味著經過了悠悠眾口的檢驗,才得以流傳。
粵菜的五柳是一種澆頭,用五種醃菜和糖醋同煮勾芡,酸甜口,和錦滷雲吞或魚搭配,深得我心。
雲吞皮大片且薄,錦滷的做法,恰恰發揚了雲吞皮的優越性,酥脆的口感讓人把卡路裡拋在腦後。
正宗的錦滷雲吞,藏在廣式雲吞麵店,雲吞餡一定包括蝦、魷魚、帶子、叉燒,足樣足料才好。
圖:couplenevercook
炸到雲吞皮發了大泡,金黃鬆脆,掛上酸甜的五柳汁,輕輕一咬,脆皮應聲碎裂...
一邊感受麵皮的酥脆,醬汁的酸甜,一邊咬到紮實Q彈的餡料,鮮美爆漿,多巴胺直抵峰值,快樂的真諦就在唇齒之間。
廣東菜系中,酸的應用極為普遍。
人們遴選花樣百出的酸味醬料,烹飪入饌,和各種食材組成經典搭配。
越是了解,越發現人們取酸、用酸的智慧,為飲食和生活,注入了獨特的風味和質感。
圖:Fooding
城市裡的生活無聊乏味
那麼希望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
給到你半島便利店般的溫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點「在看」告訴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