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暖流
情感/婚姻/家庭/情緒/性格
關注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鄭爽又上熱搜了。
這次,是因為她在直播中,攆走搭檔、直白吐槽、放飛自我,場景一度尷尬到工作人員臨時中斷直播畫面,切換至外灘夜景。
8月22日,原本是鄭爽29歲生日,她選擇這一天進行「直播帶貨首秀」,並且提前在微博置頂預告,足以證明她是重視的。
5個多小時的直播,在前半段鄭爽也確實比較積極主動,賣力地和兩位搭檔打配合,用心介紹產品;
但是到了後半段,她架不住兩位專業直播搭檔依舊緊鑼密鼓帶貨的節奏,開始游離、不悅、焦躁,各種小動作和小表情,還時不時不耐煩地懟搭檔。
到了推薦自己代言的品牌口紅時,她情緒徹底崩潰,先是吐槽「直播和自己想像中差別很大,感覺失望且疲倦」,並起身離開,再是回來直接轟走搭檔,獨自一人發表「抵制主播賣貨」的言論。
「這是我的直播間,我其實今天不想讓兩位過來。」
「很多人是受不了這樣的消費方式的,我一定要表示說我不。」
「業績什麼的,跟我有什麼關係啊?」
這場直播,最終以鄭爽一個人慘澹蒼白推銷產品的方式結束。
之後便是網友鋪天蓋地的討論,有罵她「情商低」「作精」「譁眾取寵」,也有挺她「真性情」「敢說敢做」「純真勇敢」。
拋開這些評價,鄭爽的「情緒不穩定」,可能更多呈現出來是她人格層面的不穩定,姑且稱之為「易碎型人格」:
這樣的人,大多內心住著一個破碎的小孩。
1.
小時候是大人,長大了是小孩
一個來訪者,情緒極易失控,曾經因為瑣事和老公吵架,在高速上搶奪方向盤,釀成了一起車禍,兩人在醫院住了一星期。
在諮詢室裡,她略顯沮喪:我也不想這樣,有時候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崩潰,可我控制不住自己。
諮詢師問:在那一刻你是什麼感受?
她說:心裡有一股氣,必須撒出來,發火也好、哭鬧也好,根本忍不了。往往大腦一片空白,哪裡還想得了後果?
這個「忍不了」,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我容器功能不足。
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孩童時期很「懂事」的人身上。
比如個案中的這個女人,小時候父親嗜賭成性,母親成日流淚,家裡幾乎每天都會爆發戰爭。
她一邊恐懼,一邊內疚,一邊還要安慰受傷的母親,試圖用自己的乖巧可愛來挽回這個岌岌可危的家庭。
關於比昂提出的「容器理論」,曾奇峰老師曾有一個解釋:
當孩子有一些不能承受的體驗時,她需要把它丟出去,讓一個具有外掛設備功能的容器(這個人通常情況是媽媽)幫她消化這些不可承受的情感,再把它變成可以承受的情感,返還給這個孩子。
可見,正常情況下,母親是容器,發揮著接納、承載、消化、解毒的功能,隨著這部分體驗被內化,孩子就發展出了「自我容器功能」,獨立開展情緒調節。
而一個「懂事」的孩子所在的系統,往往是反向的:大人的秩序混亂,而孩子出於對父母天然的愛,被迫成為「容器」。
類似女人這樣,從小充當著「小大人」角色的孩子,自我容器功能是欠缺的,支撐「懂事」的並非真正的「容器」,而是他們早年的生命動力與能量。
該被滋養的年紀,反而被透支,長大以後就成了一具草木皆兵的破碎空殼。
二是渴望被看見。
這樣的人,往往有著濃重的「情緒癥結」。
一方面來源於未經解毒而被自己粗暴壓制的各種情緒,另一方面來源於能量被耗竭的委屈和憤怒。
回到鄭爽。
從採訪中得知,從小她的父親做生意很少陪伴,母親立志讓她成為明星,對她要求苛刻:不拔尖就用撓癢把子打手板、12歲讓她獨自外出求學、考91分還要罵她沒出息。
母親把鄭爽當成自己未實現的夢想,於是鄭爽成了母親的「外掛」,失去了一個孩子應有的天真、美好和鮮活的感受。
她的情緒從不對父母說,卻在日記中發洩:累死算了,我的快樂童年算是毀了。
沒有內化一個好容器的鄭爽,在進入壓力巨大的娛樂圈之後,言行逐漸誇張,情緒爆發點也越來越多。
日益膨脹的「情緒癥結」,在潛意識中左右著她通過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失控」來表達,每一次的失控,關聯出的都不只是當下的情緒,而是橫跨時空的「情緒黑洞」。
因為那些隱秘的角落,一直渴望著被看見、被觸摸、被治癒。
也許,正是潛意識在指揮她:利用公眾人物的身份,讓你所有的痛苦重見光明吧。
看起來的囂張、任性、無所顧忌,也有可能是一種「求助信號」。
2.
真假自我的較量
從「小大人」成長起來的人,還可能發展出一種狀態:人格面具強大,而真性自我破碎。
人格面具可以是乖巧的、討好的,也可以是強勢的、孤傲的,但無論是哪種,都只是一種策略,不代表真實自我的意願。
而一旦真假自我失衡,呈現出「外強中乾」,往往傾向於用「控制」來防禦脆弱,從而表現出很強的控制欲。
一個朋友,剛上任公司中層領導時,非常強勢,雷厲風行,不近人情,人稱「女魔頭」。
但在老公和閨蜜面前,她卻常常莫名其妙的情緒崩潰,完全是一個不堪一擊的小女孩的模樣。
「有時候,我覺得強勢是一種工具,我害怕被人發現其實自己很弱小,我壓力好大呀。」
這是某一次喝酒喝到爛醉後,她哭哭啼啼倒在我懷裡說的話。
「女魔頭」的人格面具,既能幫助控制局勢,強化控制感,又能幫忙打好掩護,遮住她的脆弱。
這是人格面具尚能應對的情況,但發展得越成熟,可能越不利於真實自我的成長和人格整合。
再來看看鄭爽。
她的人格面具也是強大的,比如曾經在媒體面前,大方得體地承認自己整容,圈粉無數。
在這次的直播事故中,鄭爽一直強調「這是我的直播間」,意思是應該聽我的,按照我的風格來,不要那麼赤裸裸地賣貨,消費者接受不了。
而兩位搭檔堅持高密度的賣貨節奏,讓鄭爽處於失控狀態,她想奪回控制權,曾試圖通過一些溫和的技巧和方式來應對:
比如主動說「我們來聊聊天吧」;
比如用手機照鏡子來舒緩節奏;
比如暗示搭檔們「我感覺我要話再少一點,這個直播間就改名換姓了」。
但顯然,第一次做直播的她,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經驗來控場。
在這個情況下,「人格面具」的功能跟不上了,局面要失控了,而失控對於她來說,是高於一切的災難。
關鍵時刻,她下意識用「放飛自我」的方式來增強力量感和控制感——因為真實的力量,遠大於面具,這也是有人誇鄭爽「真性情」的原因。
可惜的是,放飛出來的「真實自我」,是一個被卡住的、破碎的小孩。
於是,表現出來就是各種孩子氣的發洩和崩潰,看上去是 「情緒失控」,實際上仍在實施控制。
大部分人在應激狀態下,都經歷了這樣一個從「假我」到「真我」的轉換。
而「情緒不穩定」恰恰是真假自我之間的懸殊導致的「人格斷層」:從一個看似成熟的大人,突然之間回到了情緒化的小孩,企圖靠撒潑哭鬧來解決問題。
3.
如何自救?
關於鄭爽,劉天池有這樣一段話:
在面對媒體的時候,她從人格中分裂出來了一個極其飛揚的自己,可以接受媒體的任何表揚與謾罵;但真實的鄭爽在擁抱時都是往後縮的,不是一個實實的擁抱。
這樣一個鄭爽,在刀光劍影的娛樂圈中生存,其實是令人心疼的,就像一個單薄、無助的孩子,拼盡全力在戰鬥,撞得滿頭包,隨時要碎掉。
好在,公眾人物的身份,也讓她從「易碎」中獲得了一些好處,比如一次又一次的熱搜,源源不斷的流量。
既然選擇了娛樂圈,其中的利弊,相信她和她的團隊會做一個權衡。
但是,對於擁有「易碎型人格」的普通人來說,基於自我幸福和關係和諧,還是有必要做一些矯正和調整的。
分享兩個小建議:
重新內化
尋找一個人格相對成熟、穩定的客體,發展深度關係。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來訪者,通過一段時間的諮詢之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
當我對著諮詢師鬧脾氣,而她可以穩穩接住,並且幫助我釐清和解釋情緒時,我覺得又溫暖又安全,我很喜歡這種感覺,內在小孩好像被兜住了,不那麼能鬧騰了。
改變只會在真實的體驗中發生。
早年沒能從母親那裡獲得的經驗和功能,需要進行補償,讓自己擁有重新內化客體經驗的機會,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當然,這個客體可以是諮詢師,也可以是靠譜的愛人、親戚或者朋友。
自我整合
多檢視自己的狀態,和「真實自我」保持聯結。
記錄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比如,在某次社交場合中,遊刃有餘地發揮了「人格面具」的功能之後,可以覺察一下內心真實的聲音,記錄下來;
又比如,某次情緒失控後,對於那些複雜的、痛苦的感受,任何所思所想,也可以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記錄下來。
在心理學上,「自由書寫」是一種能夠關聯出潛意識的方式,而潛意識一旦被意識化,不可控的部分就會減少,這就是一種自我療愈和整合。
「讓人陪好」和「陪好自己」,缺一不可。
祝福每一個破碎的內在小孩,都能重新被滋養、被呵護,安心地二次長大。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作者:MISS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