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詞
從「後進村」到「文明村」,從「髒亂差」到「潔淨美」,六角塘村美麗蝶變。以垃圾分類為中心,六角塘村「三部曲」奏響交響樂,厚植文明村風,引領文明新時尚。
廢棄舊物製作的街角景觀 唐宇昕 攝
垃圾分類「小事」不小,牽著民生,連著文明。
廢棄的酒瓶、搪瓷臉盆、錄音機能做什麼?在金義新區江東鎮六角塘村,它們派上了大用場——一個個由廢棄舊物製作的街角景觀充滿巧思,讓村莊美麗又時尚。「只要正確分類,垃圾就是資源。這些景觀告訴村民,讓垃圾各歸其所、各盡其用。」六角塘村黨支部書記吳紹寅說。
因為垃圾分類工作,六角塘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網紅村」。2020年,村子再添金字招牌——全國文明村。
參觀垃圾分類藝術館 李建林 攝
治髒治亂換新顏
走進六角塘村,乾淨、整潔是直觀感受。想要在路面找出點垃圾來,是件挺難的事。很難想像,幾年前,這裡是另外一番模樣。
2014年,六角塘村啟動美麗鄉村精品村創建,決心從垃圾入手整治全村環境——
清垃圾,當時房前屋後整治出的陳年垃圾,拖拉機運了上千車、幾千噸;美環境,村裡投入600多萬元進行景觀提升,每家門前添了花壇,建造了六角亭、曲橋;定製度,提出「講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創文明新村」目標,制定村規民約,著力提升全村村民的文明素質。多管齊下,很快環境衛生大變樣。
幾個小例子很能說明成效。一是蒼蠅大幅減少。村民曹兆能說,以前蒼蠅蚊子多,一到夏天,蚊帳、蚊香是必需品,蒼蠅紙上總能黏不少蒼蠅。環境整治後,蚊香基本用不上了。二是村民變美的小庭院。村莊美了,村民也樂於拾掇自家的房前屋後。在「八有八無」「無違建村」創建中,不少村民拆掉圍牆,鵝卵石簡單壘砌成圍欄,放上花盆,種上花草,建起一個個美麗庭院,綠意盎然,讓人賞心悅目。
垃圾分類吹新風
村莊面貌煥然一新,六角塘村開始琢磨長效管理辦法。恰逢全區推廣農村垃圾分類試點,六角塘村以垃圾分類為主要抓手,掀起一場衛生革命。
先是實行「二次四分」模式。家家門前放有兩個垃圾桶,灰桶,扔「不會爛」垃圾;綠桶,扔「會爛」垃圾。村民按「會爛」「不會爛」對垃圾初次分類,再由分揀員二次分揀,流程清晰明確,垃圾源頭分類正確率能達到98%。如今,六角塘村啟動「兩定四分」分類模式。門前的垃圾桶不見了,大家固定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兩個時間段,定點定時投放垃圾。
規則有了,但只要有人不遵守,垃圾分類就是擺設。「說句實在話,剛開始,對能否轉變老百姓的習慣,我們也沒底。」吳紹寅說。
李建林 攝
為順利推進垃圾分類,六角塘村村兩委動了不少腦筋:建立「黨建+」網格化管理模式,設置「笑臉牆」「榮辱榜」,評比「美麗家庭示範戶」「垃圾分類能手」等榮譽,誰家垃圾分類做得好,誰家做得差,上牆公示,一目了然。
「農村是個熟人圈,做得差的會不好意思,下次努力整改,起到督促作用。」吳紹寅說,有懲有獎,對於表現好的,會獎勵生活物品,提高村民的積極性、參與度。
當然,這些「小玩意兒」並不是村民最看重的。「村裡乾淨才最重要。」65歲的樓美英每天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到村小廣場的垃圾投放點扔垃圾,「環境好,心情好,身體也更好。路上乾乾淨淨,不少城裡人羨慕咱農村人。」
時尚經濟顯生機
全國文明村、垃圾分類示範村……六角塘村榮譽不少,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多。在這個良性循環中,村民嘗到甜頭,村莊煥發出新的活力。光去年,六角塘村吸引來自全國各地1000多批次考察團前來考察「取經」,最多時一天有15個團考察。怎麼把這些人留下來?六角塘村持續加強造血功能。
由垃圾分類衍生,金華農村垃圾分類藝術館落地。這是全國首個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藝術館。佔地3000平方米的藝術館裡,有鎮館之寶垃圾分類沙盤,還有各類垃圾做成的藝術品,讓人腦洞大開。
唐宇昕 攝
今年,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建成。300畝花海正在籌劃,計劃建設櫻花浪漫谷、芝櫻風情帶等有特色的精品園區。花海、農家樂、停車場等設施,將為遊客提供一個垃圾分類認知、體驗和資源再生利用研究的綜合性主題公園。
江東鎮雅湖村村民胡德信看好六角塘村發展。去年年底,他在六角塘村村口開了一家農家樂,可同時接待遊客200人。胡德信說,有時團隊多、生意好,客人還要排隊,翻桌都來不及。
推進垃圾分類,勁吹文明之風。由垃圾分類開啟,六角塘村催生新時尚經濟,通過發揮黨建引領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促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營造了文明和諧氛圍,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休閒旅遊之路。
李建林 攝
小布短評
小習慣 大文明
小布在六角塘村採訪時,看到這樣一幕:村民賈菊前見村道上有一張紙巾,隨手拾起。她說,保持村莊好環境、做好垃圾分類,已經成為習慣。
實行垃圾分類,與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和節約使用資源息息相關,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六角塘村村民從「要我分」到「我要分」的習慣之變,是內動力和外壓力合力養成的文明之變。
內動力是村民「拎得清」。不少村民說,垃圾分類後,景色變美了,村子名氣更大了,很有面子。村民在感受環境變好的同時,享受著美麗經濟帶來的甜頭,誰也不想回到「垃圾圍村」的過去。村民愛家鄉、護環境,為村容村貌做貢獻的意識也越來越強。
外壓力是措施「用得好」。六角塘村用簡便易行的方式,推廣垃圾分類辦法,讓村民記得住、上手快;建立黨員示範戶創建機制、黨員連片包戶機制、黨員幹部考核機制、獎懲制度,每名黨員聯繫8~10戶家庭,負責監督、宣傳、指導,以黨員帶群眾,把垃圾分類變成家家戶戶的「分內事」。
小習慣,大文明。勁吹文明之風,群眾生活質量的「裡子」和農村環境的「面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來源 | 金華新聞客戶端
作者 | 唐宇昕 李建林
編輯|陳思
校對 | 朱欣
【來源:金華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