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結業前的考核檢驗。前不久,中部戰區空軍某汽車運輸團組織遠程機動拉練,上百名汽車學兵在惡劣氣象、複雜環境下,經受住了重重考驗。
這是一次近似實戰的磨礪淬火。命令3天前才下達,準備時間極短;機動5天、行程1600公裡,途中先後遭遇敵特襲擾、防敵衛星偵察、戰場自救互救等實戰課目。
這也是該團轉型建設的一個縮影。組建2年來,編制發生新調整,職能實現新拓展,團黨委一班人堅持為戰抓建,實現人才培養由駕駛員向戰鬥員轉變,骨幹力量由教學保障向作戰保障轉變,全面建設由聚焦教學訓練向聚焦備戰打仗轉變。
鑄魂——
車聽我的話,我聽黨的話
初秋時節,碩果飄香。該團汽車兵精神文化園內,紅砂巖雕刻而成的雷鋒塑像下,一場英模故事會正在進行。
「雷鋒在日記中寫道,『我把黨來比母親』,飽含著對黨的深情!」「我們也要像雷鋒一樣,始終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官兵爭相發言,分享對雷鋒故事的見解與體悟。
近年來,該團大力學習汽車兵楷模雷鋒,引導官兵把鐵心向黨的血脈、向戰為戰的血性、立身為旗的血氣,體現在紅色轍印中,在對照與傳承中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學雷鋒,首先學習雷鋒「把黨的教導記心頭」。在該團,黨委中心組每周五理論學習雷打不動,機關每周二、四梯次跟進精學,基層每周開展理論普學,採取「觀點+故事+解析+警句」等方式,深學黨的創新理論。隨著學習實踐的深入,雷鋒純潔純正的敬業狀態,深深感染帶動著該團官兵,他們叫響「車聽我的話、我聽黨的話」口號,在本職崗位拼搏奉獻。
「水有源,樹有根。謀劃部隊的未來發展,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根,樹牢團隊的魂!」該團領導介紹,在學習雷鋒精神的基礎上,他們著力打造「鐵流」特色文化品牌,提煉鐵流精神,凝練團魂、團訓、團徽等文化標誌,通過教育引導,使尚武精神內化為全團官兵的共同追求。
該團文化雕塑牆上,刻畫著「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幾個大字。儘管70年過去了,但朝鮮戰場上汽車兵的英雄故事,官兵沒有忘記。「先輩們穿炮火、運物資、救傷員,用生命守護鋼鐵防線,用車輪碾碎敵人封鎖線,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光榮的汽車兵』!」三級軍士長劉永升的發言,令官兵深受觸動。
一次執行任務期間,劉永升駕駛的車輛突然爆胎。千鈞一髮之際,他緊握方向盤,找準時機搶入低速擋制動。幾秒鐘後,車輛穩穩停靠在路邊。劉永升說,這只是一次險情,可以推想,老一輩汽車兵在戰火硝煙中鍛造出的意志有多頑強!
前不久,該團執行某重要任務,目標地域環境惡劣、道路條件差等不利因素交織。他們在任務間隙講汽車兵的戰鬥故事,講汽車兵先鋒人物蔣大力、「藍盾尖兵」王一勇於擔當、衝鋒在前的感人事跡,引導官兵「爬坡過坎不怕難、不達目的絕不還」。最終,大家齊心協力,出色完成了保障任務。
備戰——
隨時開得動,聞令衝得上
組建之初,一次該團組織實兵拉動演練。團領導檢查官兵的運行物資發現,有人只帶了秋季衣服,冬裝一件沒帶。問其原因,他振振有詞,即使出去執行任務,也就幾天時間,用不著帶冬裝。「真正打起仗來,你能知道時間的長短?」團領導的一句話,令他頓時啞口無言。
這件事,折射出個別官兵的錯誤心態:打仗與己無關,戰場還太遙遠。該團領導分析認為,儘管單位由原司訓機構調整組建而來,其職能定位已從司機訓練轉化成作戰保障,但官兵心中「軍隊駕校」的定位卻沒有及時轉換。
隨即,一場場「戰訓保障保什麼、怎麼保」大討論、「我的戰位在哪裡」大家談活動在該團展開,在機關部隊不同程度存在的「後勤遠離戰場」「保障不是打仗」等錯誤認識被消除。
此後,該團從強化戰備意識入手,定期檢查官兵「三分四定」制度落實情況;建設作戰值班室,完善戰備物資庫,備齊糧秣、器材等戰備物資,滿足應急應戰所需。同時,調適好值班車輛性能狀況,為每臺車裝配副油箱,並確保油量注滿,隨時能夠拉得出、上得去。
採訪中,筆者了解到這樣一件事。以往,在遠程機動訓練前,一些官兵總會網購一些零食飲料在途中食用。團領導發現這一不良傾向後,一場「練胃」行動就此展開:機關定期組織官兵吃野戰食品;借執行機動訓練任務之機,在野外無依託情況下,利用單兵給養單元開展炊事演練,提高炊事保障能力。
「未來戰場,應急運輸保障效能影響著戰鬥的勝負。」該團瞄準「隨時拉、多點用、應急動」應戰需求,研究制訂「疏散、收攏、行軍、擴編、留守」等11項戰備保障計劃預案,主動與有關單位對接,了解任務需求。
今年上半年,中部戰區空軍倉庫、醫院、航空兵部隊等十幾家單位,先後迎來了一隊特殊的「客人」:該汽車團領導帶隊前來對接任務。每到一個單位,他們詳細繪製「交通路況圖」,聽取單位領導的運輸保障需求,共同完善支援預案,測量倉庫的站臺高度,了解現有的拖車裝備,以便執行任務時精準對接。
平時能應急,戰時能應戰。去年3月31日,駐地突發山林大火,地方政府向該團緊急求援。經請示上級同意後,該團迅即啟動應急預案,出動多臺車輛和上百名官兵,將消防用水和滅火物資緊急運抵火災現場。
由於反應迅速、出動及時,不到半天,熊熊燃燒的山火就被撲滅,避免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
強能——
人人能駕駛,個個能戰鬥
組建之初,一個尷尬的事實擺在團黨委面前:團裡骨幹力量嚴重不足,每年還要從兄弟部隊抽調司訓班長。
怎麼辦?他們從人才培養源頭抓起。2018年,在申請上級政策支持的基礎上,對承訓的幾百名新兵進行摸底考核。對有駕駛基礎和意願的,預先選拔到司機崗位進行強訓,縮短了人才成長周期。
該團某營五連上等兵周宇渲,就是這個政策的受益者。當年,新兵訓練期結束後,有駕駛特長的他直接被選拔到該團。2年來,他先後經歷過6次復訓和多次大項任務,很快成長為助教班長。
該團機關摸底發現,團裡一些炊事員、水電工不會駕駛,有的入伍十來年了,還沒有摸過一次方向盤。「在汽車團運輸團,能駕駛應當是必備技能!」該團領導下定決心,在非車勤人員中開展「一專多能」和轉崗輪訓。
經過兩年的自身「挖潛」,該團駕駛員隊伍數量增長到組建之初的1.3倍,所有官兵都掌握了基本駕駛技能。今年,首次實現不借調班長完成新學兵的培訓任務。
除了開源,該團還根據人才成長規律,設定知識儲備、車型種類、「四會」教學、保障技能、運輸閱歷等評價標準,分別對教練員和駕駛員進行能力等級評定。
實施等級評定,帶來了可喜變化:如今,執行什麼樣的任務,派誰來執行,通過官兵的等級評定一目了然,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官兵們主動強能「進階」,提高了學習成才的積極性。
人才問題解決後,該團黨委還面臨這樣一個棘手難題:缺乏作戰任務牽引。運輸訓練任務單一,實戰化演訓任務背景不真,部隊經受的實戰化訓練強度難度不夠。
站在十字路口,該團黨委下定決心:把部隊拉出去,向實戰要戰鬥力。有任務必須上,沒有任務,要任務也要上!
該團在基礎課目與道路駕駛訓練基礎上,積極拓展戰訓內容,多次把部隊拉到陌生地域,開展山路、隧道、浮橋等道路駕駛訓練,突出全氣候全地形全要素。展開重載駕駛、夜間駕駛、戰場自救互救等一批貼近實戰的複雜課目訓練,打通學兵到部隊、訓練場到戰場對接的「最後一公裡」。
今年年初,該團主動與上級機關聯繫,申請到為某演訓任務運輸靶標輪胎的任務。期間,他們完全實行飲食住宿自主保障,連續機動18天,穿越橋梁隧道,橫跨平原山地,行程幾千公裡,圓滿完成了任務。
來源:空軍新聞微信公眾號
作者:侯京剛 張鵬昊 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