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我的喀喇崑崙!16年風雪夜歸,汽車兵告別天路

2020-12-21 中國軍網

二〇二〇 幸好有你

■解放軍報記者 陳小菁

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告別時刻,或刻骨銘心,或微不足道;有時候是主動的,有時候是被動的。告別過去,才能開啟新的出發。

站在時光的車站,列車呼嘯而過,我們用心回味。

在駐守的雪山前,詹娘舍哨所一位老兵輕輕轉身,低頭一瞬,眼淚滑過面頰,被風吹乾的淚痕鐫刻皮膚,就像蜿蜒在高原的河。他不敢回頭,哪怕只是一眼。眼淚作證,告別雪山是生命中最重的離別。

浪花輕撫礁盤,南沙美濟礁一位守礁老兵俯下身,輕輕掬起一捧沙。細軟潔白,那捧沙順著黝黑的手指滑落,就像不經意間從指縫溜走的時光。每一粒沙,都是國土。這一捧沙,是老兵心中最重的沙。時光的罅隙裡,它是永不逝去的牽掛。

寂靜無聲的雪後清晨,三角山哨所一名老兵推開大門,用手機拍下遠方的界河。陽光照耀河面,寒風拂過面頰,老兵內心突然湧動溫暖。這裡是祖國大美邊疆,是他守衛了10年的哨所。這裡是他心中永遠的「家」。

白雪覆蓋的喀喇崑崙,天路等待著汽車兵。站在天路起點,一位老兵回望來路,所有的艱辛都化作了記憶中的一個畫面、一句祝語,一座山脊、一朵山花,一桶泡麵、一個饢餅。汽車兵的心在路上,路在心中;轉身後的明天,路在腳下,路在前方。

時間是永恆的禮物,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時間裡。你把時間看成火焰,你就是那團火;你把時間看成光芒,你就是那束光。告別2020,迎來2021,時光從不停歇,並不斷帶給我們一次次深刻的感受。當你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新的一年近在咫尺。

即將過去的這一年,我們更懂得感恩,深知平安祥和來自無數人的守護;即將過去的這一年,我們更懂珍惜。感謝那些堅守遠方、挺身而出的英雄,感謝那些默默無聞的堅守、朝夕相處的陪伴,更要感謝那個不停奔跑的自己。

2020年就要過去,帶著愛和希望,我們繼續向前。

這是最傷感的離別,也是最溫情的轉身——

別了,我的喀喇崑崙

■胡世堅 張啟均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鄭強龍

告別新藏線天路啥滋味?

常年奔波天路的喀喇崑崙汽車兵,內心珍藏著一份份屬於他們自己的「答案」。

回想第一次踏上天路的激動,回想突然來襲的高原反應,回想雪山達坂上的風雪跋涉,心中百感交集。一趟趟汽車輪胎的碾壓,讓崑崙腹地有了路的輪廓;一次次雲端之上的跋涉,讓高原官兵的眺望和期待有了方向。

天路上的每一處急轉彎、每一叢亂石堆,此刻都如明豔的青春之花,綻放在汽車兵腦海裡。

「路上青春,多姿多彩。」行走天路16年,四級軍士長魏道宇記憶深處的天路,有夕陽雋永、朝霞萬裡,更多則是高山戈壁、風雪交加。

足跡在這條路上鐫刻,忠誠在這條路上踐行。

路,記錄著汽車兵的冷暖人生;路,在每一次轉身和離別的時刻,成為汽車兵最為不舍的回望。

老兵的車離開了。送別戰友,除了軍禮,還有無盡牽掛。

高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嘟」的一聲哨音響徹高原,晨光在寒風中更加清透。

汽車啟動,發動機的轟鳴聲打破了群山寂靜。對於汽車兵來說,這一次不是為了啟程,而是為了送別。

紅柳灘兵站訓練場,軍容嚴整的官兵早已列隊。魏道宇和其他5名老兵走進時,訓練場成了掌聲的海洋。

一陣風吹開雲層,陽光穿透霧色,投射在魏道宇身上。他胸膛上那掛著的軍功章格外耀眼。

19歲的上等兵王亮,眼神一路追隨自己的老班長,不舍寫在臉上。

這是一場特殊的送別儀式。12月中旬,新疆軍區某汽車運輸連,包括魏道宇在內的6名服役期滿的老汽車兵,最後一次執行運輸任務。

在此行的最後一站——紅柳灘兵站,團裡特意為他們安排了莊嚴的送別儀式,在老兵的軍旅歲月留下濃重一抹色彩。

「漫天繁星中,我要做最亮的那一顆。」作為一名「85後」,沒當兵前的魏道宇和身邊不少同學一樣,有著這個年齡段年輕人共有的夢想。

因為有個當海軍的哥哥,魏道宇一直渴望穿上軍裝。於是,當兵成了他的夢想。他沒想到,之前根本沒摸過汽車方向盤的他,成了一名汽車兵,還要常年堅守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新藏線……

當得知兒子當的是這種「崗位有一定危險的兵」,魏道宇的母親很擔心。臨行前一晚,母親一邊準備棉衣,一邊叮囑魏道宇:「累了病了千萬別硬撐著。」

帶著母親的牽掛,在三十裡營房新訓的3個月,魏道宇挑戰著高原反應和高強度訓練。

當兵第一年年末,父母親收到魏道宇從高原寄來的一張照片。圖片上那個小夥子黝黑精幹,端坐駕駛室裡目光炯炯。看著照片上的兒子,母親那懸著的心放進了肚裡。

一次任務途中,一路風雪交加。在通過一段極其艱險的道路後,遠方天際放晴,駕駛室裡神經緊繃了許久的魏道宇和老班長尚文杰,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

尚文杰問魏道宇:「你知道,汽車兵馳騁天路的意義是什麼?那就是用100%的堅持,給路的那一端堅守高原的戰友送去1%的溫暖。」

雙手緊握方向盤,尚文杰的雙眼一直望向遠方。

那一刻,陽光照在他的側臉,從魏道宇的方向望去,他的神情是那麼溫暖而堅毅。

「1%的溫暖」有多暖?

在年輕的魏道宇心裡,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但他懂得了老兵話語背後的深義:高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魏道宇(左一)最後一次向雪山敬禮。

路在心中,心在路上。有一種生活,有著他人不能體會的滋味

16年很長,長到讓人眼角添了魚尾紋;16年又很短,短得「像是做了一場夢」。

「心有所向,夢終會圓。」這是魏道宇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扛在肩上的兩道粗拐,就像雪山達坂上的兩道轉彎,「只有經歷過,才能扛得起」。

在許多年輕汽車兵眼中,眼前的這個老兵熟悉天路上的一石一景。每一處應該躲避的溝壑,每一處可能出現險情的方位,都刻印在了他的腦子裡。他就像一本「百科寶典」,值得認真翻閱。

下士何浩東是魏道宇一手帶出來的徒弟。那天儀式結束後,魏道宇帶著何浩東,認認真真地擦拭那輛「老夥計」,檢修保養汽車配件。

「它陪我徵戰天路,陪著我走遍喀喇崑崙每一個哨所,執行上百次高原運輸任務。如今,我將它正式託付給你了!」

聽著魏道宇的話,何浩東用力點著頭。

2014年6月,在海拔5300米的「死人溝」,魏道宇駕駛的車輛發生故障。車從路上側滑到路基下,深陷雪窩。

魏道宇雙膝跪在雪中檢修。他一手帶著棉手套按進雪窩,另一手拿起氧焊槍在汽車「後橋」穿透打眼,再用14毫米的鋼筋穿過「後橋孔」,並牢牢擰緊……就這樣,在零下十四五攝氏度的嚴寒條件下,魏道宇整整幹了5個小時。

這期間,魏道宇只休息了兩次。等徹底完成檢修,他的雙腿已凍得幾乎失去了知覺,腳趾、雙手都被凍得青紫。

那晚,戰友們用軍被和棉大衣緊緊將魏道宇裹住,為他取暖。待慢慢緩過神來,他說的第一句話是:「車輛再啟動,千萬別猛踩制動。」

那一刻,在場的戰友們眼睛都溼潤了。老兵的心,戰友們最懂。

長期在高海拔地區執行運輸任務,魏道宇的身體總是「小毛病」不斷。

魏道宇瞞著家人、瞞著戰友,每次出現身體不適,他都是一個人躲在角落硬扛。面對戰友的關心,他始終是一句:「我的心臟,那是真強大。」

對自己苛刻,對戰友關懷備至。每次駐紮兵站,魏道宇總是習慣性把自己的床鋪讓給何浩東,自己照例睡在駕駛室,守著車。

「我在駕駛室睡得踏實!」鮮有人知道,這幾年,魏道宇身體越來越差。尤其是駐紮在海拔比較高的宿營地,一到晚上,他的胸口經常憋悶得難以入睡。

「師傅」的身體狀況,瞞得了別人,瞞不了整日裡形影不離的「徒弟」。有一次,魏道宇洗頭時,讓何浩東幫忙打盆熱水。當何浩東端起臉盆,看到了盆裡落滿黑髮……小夥子再也憋不住了,捂著臉哭了。

路在心中,心在路上。堅守高原天路,這種生活有著他人不能體會的艱辛。高原汽車兵堅持了下來,把艱苦過成了日子,生活中便有了一種滋味。

轉身時刻,一位老兵的眼淚掛在面頰。

「打給我,一定打給我,我永遠不會換電話號碼」

行車天路,最後一次執行任務返回,路面像鋪了一層「五色毯」。

車停兵站,老兵推門下車,腳踩落葉發出「沙沙」的響聲。落葉隨風飄逸,回歸母親的懷抱——離別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天路蜿蜒,遠方依然遙遠。此刻,當年的那個追風少年臉上,已爬滿皺紋、寫滿滄桑。16年軍旅時光,這條路與那輛車,早已悄無聲息地刻進「少年」心底——似無言戰友,似畢生摯友。

「人生難得在路上走過最美韶華。人生從來沒有藍圖,在這條路上度過青春,沒有遺憾。」在最後一趟任務期間,魏道宇給每一個自己曾去過的哨所、每一個熟悉的戰友道別,留下自己的電話。

他總說:「打給我,一定打給我,我永遠不會換電話號碼。」

魏道宇擔心,有一天離開了,會聯繫不上這些昔日的戰友。其實在心裡,他更加擔心與這條路、和「路上的青春」永遠地失聯。

人就是這樣,會靜靜地突然想到有可能被忽略的極熟悉的東西。

那天在葉城兵站,魏道宇和戰友去常光顧的一個麵館。熟悉的方桌前,當一碗牛肉麵端上桌,熟悉的面香撲面而來,他的淚水湧出眼眶,眼前突然模糊一片。

這段日子,魏道宇時常回憶往事。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他這樣寫道:「16年前,不知夢裡身是客;16年後,已是風雪夜歸人。」

2004年,19歲的他登上開往邊疆的列車,從繁花絢爛的家鄉來到萬裡飄雪的喀喇崑崙。

多年後的今天,魏道宇說起自己完成的任務總是表情冷峻,唯有說起身邊的戰友時,語調溫柔:「剛來當兵時候,條件可不比現在。有時候任務急,一整天吃不上飯,大家一起分享一碗泡麵。」

那是魏道宇最喜歡的「執著堅守」,人人笑容淳樸,心裡想著怎麼完成好任務,「苦是真的苦,但快樂也很單純。」

魏道宇的車鑰匙上,寫有「一路平安」四個字的掛飾,伴隨他16年徵程——那是母親親手為他一針一線縫製的。

平安,是母親對魏道宇最大的期盼。魏道宇知道,踏上天路,平安是一名汽車兵的使命擔當,也是他給予家人的承諾。

2014年秋冬,高原上風雪交加。那一年,魏道宇和戰友連續一個多月在天路執行任務。任務結束,他患上了風溼病。如今,每到陰天雨雪,他的風溼病都會發作。

3年前,魏道宇駕車去往河尾灘邊防連,途中車輛爆胎。修車過程中,他的右手小拇指被砸傷。他一手握著方向盤,平安抵達目的地。

那天在告別儀式現場,這段回憶又一次浮現腦海。在心裡,魏道宇覺得,這些傷痛真的不算什麼。

「如果可以,我選擇無聲地告別,沒有語言能夠形容這16年的風雪夜歸。」言畢,他舉起右手向國旗和雪山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

這一刻,這位「風雪夜歸人」用沉默去紀念自己的青春歲月。誰說,這一刻不能永恆?誰說,這不是最好的紀念!

鄭強龍、劉曉東攝

 

責任編輯:劉秋麗

相關焦點

  • 喀喇崑崙:一寸天路一寸血
    【喀喇崑崙公路圖。】話說41年前的1966年,中巴雙方曾約定,修築一條連接兩國的陸路通道——喀喇崑崙公路。1968年,巴方修路遇困,巴方政府請求中國援助建設喀喇崑崙公路巴基斯坦段。中方明確要求,只有政治可靠、年滿35歲、已婚有後代的人員才能參與築路。但事實證明,這些人員因為年齡偏大,難以在「生命禁區」按時完成任務。中國不得不派遣更具戰鬥力的隊伍。197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部隊某部奉命脫掉軍裝,整體轉制來到巴基斯坦,成為喀喇崑崙公路築路工程員工。
  • 歌聲激蕩在喀喇崑崙之巔
    於光彤攝「腳踏崑崙山,離天三尺三……」隨著激昂的伴奏,一陣有力的歌聲打破了喀喇崑崙高原的靜謐。這片高原,平均海拔5000多米,素有「生命禁區」之稱。新疆軍區一代代「喀喇崑崙衛士」以雪山戈壁為友,與藍天白雲相伴,在離天最近的地方忠誠踐行使命。
  • 巴基斯坦老人,自發守護中國烈士墓39年,還告訴子孫一直守下去
    眾所周知,喀喇崑崙山脈地形十分複雜,它一邊連接著世界上最高的山脈群喜馬拉雅山脈,一邊連接著克什米爾高原,這些地方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常年低溫且地形變化多端,有的地方甚至覆蓋著冰川,因此要想打通這些山脈,需要花費超級大的功夫。
  • 【文藝作品】雪瑞彬 喀喇崑崙我沒有去過
    ,我沒有去過父母眼裡還沒完全長大的你卻去了 他們說,你如花園的籬笆橫隔在喀喇崑崙的風口我覺得,紮緊的籬笆上盛開著鮮豔的花朵那一定,是你燦爛的笑容 喀喇崑崙,我沒有去過你去了,沒有再回來你的靈魂永遠留在喀喇崑崙的南坡
  • 四年後,我又站在了克什米爾的另一端(下)| 見證中巴友誼的喀喇崑崙公路
    為了更全面的展現巴控克什米爾和喀喇崑崙公路,本文除了我自己2016年的經歷外,還引用了不少黃盛(及楊泉)、悟空、李小帥、朱志文及Nico早年間在喀喇崑崙公路的照片、視頻及內容,特此感謝。同時,也要對一路保護我們安全的巴基斯坦警察表示由衷的感謝!
  • 守護中國烈士墓39年,巴基斯坦老人告訴孫子,還要一直守下去
    01巴基斯坦對中國喜愛的緣由這還得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說起,當時中國對巴基斯坦北部地區唯一一條對外經濟的生命線--崑崙公路幫助了修建,通過相關資料你就可以發現,這條公路同時穿越了崑崙,喜馬拉雅,興都庫什山脈以及帕米爾高原,這就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天路
  • 我們是汽車兵,我們是戰鬥隊!
    組建2年來,編制發生新調整,職能實現新拓展,團黨委一班人堅持為戰抓建,實現人才培養由駕駛員向戰鬥員轉變,骨幹力量由教學保障向作戰保障轉變,全面建設由聚焦教學訓練向聚焦備戰打仗轉變。鑄魂——車聽我的話,我聽黨的話初秋時節,碩果飄香。該團汽車兵精神文化園內,紅砂巖雕刻而成的雷鋒塑像下,一場英模故事會正在進行。
  • 遙望「天路」:遠方從此不再遠
    原標題:遙望「天路」:遠方從此不再遠 萬裡邊疆,巍巍崑崙,「行」是頭等大事。 有路始得行。翻閱史料,70年邊防交通發展日新月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新疆向阿里地區供應物資主要靠畜力;阿里地區解放後,入藏部隊和阿里藏族群眾的生活給養,還得靠犛牛、駱駝運送,運輸條件落後,上高原「難於上青天」。 1957年,北起新疆葉城縣、南至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查務鄉的新藏公路通車了,藏北高原群眾含淚慶祝,高原邊地不再是一座孤島。
  • 原來有一段秘密的歷史,喀喇崑崙公路
    喀喇崑崙公路1966年,剛剛結束的印巴戰爭後不久的巴基斯坦,就找到了咱們中國。希望咱們可以一起修建一條連接兩國的公路。1968年,咱們用了2年的時間就把自己家裡,喀什到紅其拉甫的公路修好了。而這個時候那基斯坦才修了25公裡。
  • ...桑株古道|未完成的探險|古道|賽圖拉鎮|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口
    葉爾羌之路——葉爾羌河,塔裡木河四源之一,發源於新疆喀喇崑崙山口,洶湧的急流穿過崑崙山峽谷形成許多分支,灌溉著葉爾羌綠洲。1927年8月,德國西域探險家特林克勒沿桑株古道進入葉爾羌綠洲,對葉城縣以南的崑崙山以及和田地區進行短暫的考察後,於次年7月離開了葉城,取道一條鮮有人問津的道路——沿著克裡陽山口,回到克什米爾拉達克的首府列城。
  • 詩歌:天路印象(組詩)
    (組詩)文/阿然 (河南)天路太行天路是掛在崖上的彩帶是飄在天上的虹雲太行天路世界不一樣的路你在天上飛,我在地上追萍聚處惺惺相悅遇見未來,歲月芬芳>太行天路期待心中的黎明陽光下的追逐黑夜裡的奔跑臉上掛滿甘甜的笑容瘋狂如你,痴醉如你走天路
  • 【致敬】雪中情.雪中警||風雪之中彭陽公安的蜀黍們你們辛苦了
    【致敬】雪中情.雪中警||風雪之中彭陽公安的蜀黍們你們辛苦了 2020-11-21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草原天路回訪見聞:從「風花雪月」回歸「柴米油鹽」
    2018年,中新網記者曾探訪「後收費時代」的草原天路,交通擁堵,環境汙染等在當時偶有發生。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一度致使這裡旅遊熱度下降。近日,記者再次走進草原天路,探尋這條絕美公路的轉型與立身。一經野狐嶺一號隧道,幾百米的車隊蜿蜒前行。
  •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臨江仙·夜歸臨皋》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作於謫居黃州時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全詞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水乳交融,不假雕飾,語言暢達,格調超逸,頗能體現蘇詞特色。
  • 中國青藏科考首次獲取喀喇崑崙山脈境外深冰芯和湖芯
    科考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5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16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柏青研究員率領的「氣候轉型與特徵事件的冰川記錄」項目組科考隊,近期利用自主設計的冰芯熱鑽系統和湖芯重力鑽系統,首次獲得喀喇崑崙山脈境外的深冰芯和湖芯樣本,可用於重建泛第三極地區末次冰期以來的氣候環境變化歷史。
  • 詩行天下|芙蓉山:風雪依舊在,蒼山不復遠
    所以有神話傳說:盆地中央有一池塘名叫清玄池,長著蓮花長年不凋,常有仙女於蓮花叢中沐浴,人花相映,貌勝出水芙蓉,又因四面群山環抱,互相簇擁矗立,雄居仙溪、清塘、梅城、大福四鎮頂尖,又恰似一朵芙蓉開放,故玉皇大帝欽錠此山為芙蓉山,坐落村莊為芙蓉村。當然,名字如此浪漫美麗的芙蓉山,最為人所知的或許還是劉長卿在此寫下的那首詩。
  • 讀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夜歸臨皋》北宋 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夜歸臨皋》作於黃州之貶的第三年,描寫了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蘇軾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不僅在詩、詞、散文、書、畫領域造詣頗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餚亦大有研究。
  • 管轄線路有「六個世界之最」 他們守生命禁區護雪域天路
    沱沱河站派出所成立於2008年11月,現有民警25人,擔負著青藏鐵路582公裡線路、27座車站的安全保衛任務,管轄鐵路平均海拔4500米,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空氣含氧量僅為內地的50%至60%,被稱為「生命的禁區」。  全所民警發揚「鑄忠誠警魂、守生命禁區、護雪域天路、保一方平安」的沱沱河站派出所精神,用心血汗水守衛天路安全、護佑百姓安寧。
  • 天津至河北省井陘縣太行天路
    2020年10月3日,十一黃金周,我們從天津出發,經過五個小時的車程,來到了位於太行山中東部山腳下的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太行天路。井陘太行天路西線風景井陘太行天路,全程60公裡(由東西兩條線路組成環線),沿途經過了全國首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區。
  • 《小婦人》:1868到2019,女性的天路歷程
    《小婦人》扉頁引用了十七世紀英國清教牧師約翰·班揚(John Bunyan)的《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那麼去吧,我的小書,向一切願意接受和歡迎你的人展示那些你深深藏在心底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