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不斷上升的溫度,每天都在考驗著我們走出家門的勇氣。
一出門,除了怕曬,也怕出汗。汗水不僅影響妝容,還會散發出「汗臭味」,一身膩膩的,很是不舒服。
不過,人與人之間的出汗量卻有很大不同:
有人天熱的時候,一動不動也容易汗流浹背
但有些人,不管多熱,即便運動了,汗也出得不多
這是怎麼回事呢?出汗多VS出汗少,哪個更好?
首先我們要搞懂一個問題
↓↓↓
人為什麼要出汗?
人是恆溫的動物,體溫要保持在36.0℃-37.0℃(腋溫),身體才能正常運轉。
但是,外部環境的氣溫、運動等因素會讓體溫升高,所以為了讓體溫能保持在恆定的狀態,人體就「開發」了出汗散熱的保護機制。
汗液,是由汗腺分泌的液體,外界溫度升高或是體內產熱增加都會引起出汗,屬於人體的生理規律,是人體調節體溫的一種本能手段。
那出汗還有其他作用嗎,比如能排毒是真的嗎?
假的!
首先,人真沒這麼多毒要排。
其次,出汗也真沒這個作用。
不管是哪個身體部位出的汗,汗的成分都是差不多的:
99%都是水,其他1%的成分包括鈉、鉀、鈣、氯以及尿素氮等。
雖然說尿素氮和所謂的「毒」沾邊,但尿素氮主要通過小便排出人體,汗水裡的那點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Ps:出汗多才能減肥也是謠言。狂運動、流汗後體重立馬減幾斤,掉的是身體裡的水分,而不是脂肪,多喝幾口水,體重就又回來了。
刻意多出汗,可能出問題
如果太刻意地一個勁兒讓身體出汗出汗出汗,身體一下就摸不準實際情況是什麼了,就有可能亂了陣腳。
可能會脫水!
出汗越多,體內丟失的水分就越多。
沒了「生命之源」哪行啊,那身體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舒服,頭暈目眩、沒有力氣,甚至直接就暈迷撲街了。
可能會感染!
出汗太多,皮膚就一直處於比較溼的環境,就容易發白、發皺、變得脆弱,這時候再要碰上些細菌或真菌的話,那可就措手不及了。
可能會得皮炎!
特別是用保鮮膜包裹皮膚出汗的,汗水中的一些成分因為出不去,可能直接刺激到皮膚,繼而出現紅斑、癢等接觸性皮炎症狀。
出汗這事兒,還是順其自然的好。要是實在的對蒸桑拿、高溫瑜伽「愛到深處不能自拔」,也不是絕對不能做,一定要記得:
多喝水!
為什麼有人出汗多,有人出汗少?
其實,除了以下的差異外:
性別的差異,如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出汗;
體重的差異,如胖的人脂肪厚、散熱難,易出汗;
運動量的差異,如經常運動的人一般會比不愛動的人更易出汗;
……
決定人出汗量不同的主要原因在於:汗腺的數量和發達程度。
人體大約有400萬個汗腺,其中75%分布在體表,主要集中在手掌、足底、腋窩、前胸和臉部。
但汗腺分布的數量和主要位置,是存在個體差異的:
汗腺多且發達的,就容易出汗,反之,出汗就少;
汗腺集中分布的位置不同,就會導致有人的額頭容易出汗,有人卻是脖子更容易出汗。
所以,出汗多和出汗少,大多是因為汗腺的數量、發達程度等不同導致的,只要身體舒服,出汗多或少,都是正常的,並沒有所謂的好壞差別。
不過,有時候明明天氣不熱,
人也沒怎麼動,
但汗就是譁啦啦地流,
這又是怎麼回事?
4種生理性汗多,是正常的
除了氣溫、運動等會導致出汗多外,還有4種常見的生理性出汗多:
吃飯的時候出汗多(味覺性多汗)
舌頭上的味蕾有很多感受器,它們接觸到食物後,會向大腦發射信號促進排汗。
緊張焦慮的時候出汗多(精神性發汗)
人在緊張、焦慮的時候,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導致出汗多。
孕婦出汗多
由於神經系統變化、體溫的升高、汗腺功能增強,在孕期甚至產後一個月,女性都容易出汗。
更年期出汗多
這與更年期激素變化有關,雖然不是病,但如果太影響生活,可以找醫生尋求幫助,有藥物可緩解。
以上這4種出汗多是正常的
大家不用擔心
但異常的出汗就要警惕了
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標準,比如,同等條件下,和你一起吃飯的人無汗,而你卻滿頭大汗,就說明有可能出汗異常,如果坐著不動都大汗淋漓,那無疑也是異常出汗了。
簡單地說,如果不是因為天氣炎熱、穿衣過厚、飲用熱湯、情緒激動、勞動奔走等情況下導致出汗,或稍微運動就會大汗淋漓,就意味著人體可能出現了異常情況,應當引起重視。
那麼一個正常人一天出多少汗才是正常的呢?
這個其實是沒有一個標準的,如果說是正常排出的汗液(高溫、運動、勞作),只要及時飲水不造成脫水,不管多少都是對身體沒有壞的影響。
而如果一直排汗很多或很少,那就是體質的問題,要及時調理。另外,出汗量若突然(沒有原因)改變,也要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