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一個人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之一,丈夫有責任心有擔當,妻子賢惠持家,兒女乖巧健康是很多家庭追求的生活狀態。
然而,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見身邊女性抱怨自己的丈夫,賺錢少回家晚、不講衛生、懶惰,因為一些小事而爭吵不休。也會聽見男性埋怨妻子的脾氣不好,自己上班這麼類回來還要被囉嗦如果再加上兒女不聽話叛逆,那這個家庭的氛圍可以說是很凝重了。
曾經我對家庭的這些問題也存在疑惑煩惱,夫妻之間出現吵鬧是否是緣盡?兒女叛逆就是為了債務而來嗎?
佛教關於因緣有云:「夫妻無緣不聚,兒女無債不來。」「無緣不聚」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好理解,「緣」就是緣分,夫妻自然是有緣才在一起的。
但是緣分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很多人不太理解。還有「兒女是債」這個說法大家就更難以接受了,可愛乖巧的愛情結晶怎麼就是債了呢?
後來我翻閱了很多經書,也諮詢了很多高僧,最終才茅塞頓開。「夫妻無緣不聚,兒女無債不來」,佛家對這句話的理解,請由我娓娓道來。
01任何事皆是因緣和合而生
佛說:「一切有為法,儘是因緣和合,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佛教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產生,也都隨著因緣的消失而消散。「因」就是現象,「緣」就是「因」進行的各種運動以及進行碰撞和變化的條件,萬物都是「因」在「緣」的作用下不斷產生和消散,夫妻之間的姻緣,兒女的還債都是如此產生。
打個比方:我們在春天播種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就是「因」,而土壤、水分、空氣、陽光就是「緣」,「緣」導致「因」不斷的變化成長,然後才有了參天大樹。
萬物都是因「緣」而聚,因此我們不要被一些憑空產生的東西所迷惑,任何東西都有其「因」,
我們去尋找和抓住這個「因」,那我們就能深刻地了解其中產生的「緣」,從而面對這個「緣」時心裡有底,了解通透後就能夠應付它產生的任何變化。
02夫妻無緣不聚
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夫妻的情感也不例外。有些人或許對此存有疑惑:我之前沒跟我妻子有任何交集,見到她時我就愛上了,其中的「因」在哪裡?
古人有句話:「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有些人一見面就仿佛已經認識了好久,覺得雙方之間沒有隔閡;而有些人即使認識很久了交情卻不深,這種緣分其實就在於各自特質對他人的吸引。
一個人一生會在茫茫人海中遇到無數人,為何偏偏只在一個人身上有「相遇」的感覺?其實就是被對方身上的特質所吸引,就像一個人溫文爾雅談吐不凡自然會在別人心中留下好印象;
或者有些人因為家庭原因缺乏母愛,所以看到溫柔體貼的女生就會心生好感,亦或者有些人喜愛詩詞歌賦,對在這些方面有研究的人也會心生嚮往……
其實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一個人會在剛認識不久就喜歡上一個人,看似是突然產生,其實這個「緣」是自己在生活成長中各種各樣的「因」造成的結果。
很多人以為相遇是偶然,但人一生會和無數人擦肩而過,只有這麼幾個會讓你覺得相遇是緣分,一生也只遇到一個可以託付一生的人,所以在這種偶然的情況中是存在著必然的因素的。
相遇這是偶然的情況,所以夫妻相聚皆是緣,緣分促成了他們的結合。緣分的維護需要雙方一起努力,有些夫妻生活中出現矛盾,出現爭吵時便吵著要離婚。
其實兩個人能在人海中走到一起,是很大的緣分,因此都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只有相濡以沫,夫妻才能生活美滿幸福。
03兒女無債不來
有些人兒女健康孝順,生活中不怎麼需要父母操心,還會主動去幫助父母,為父母解憂。若一個家庭有這樣的孩子,旁人都會羨慕地說:「他們的兒女是今生來還債的。」
當一個孩子不孝,經常給家庭招惹麻煩,父母為其操碎了心,他不知感恩反而變本加厲地做些不孝的事情,這種時候旁人也會嘆息:「這是父母欠了他的債,他逼父母還債來了。」
這些債是怎麼產生的呢?上文說過一切都是因緣和合,這些所謂的「債」也不例外。
常言道:「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其實每一個人的品行和能力跟他受到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榜樣。孩子一出就跟父母在一起,所以思想和言行都受到父母的影響,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自己生活作風不良,言行粗魯無禮,孩子受到這樣的薰陶和感染自然也會有樣學樣。有些人酗酒賭博,不孝順父母,甚至家暴,這都會給孩子的童年留下極深的陰影,影響他們的一生,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欠下的「債」。
很多在這種家庭氛圍長大的人如果沒人開導的話心理都存在問題,家庭事業都會很難順利,這樣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人何談孝順父母?
因此一個人若想子女孝順體貼,那一定得好好地教育子女。一個人言行大方有禮,謙虛敬人、孝順父母,那他們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自然也會受到感染,成為一個懂得孝順的年輕人,給自己帶來幸福。
佛曰:「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其實這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自己夫妻關係、兒女關係的好壞其實在大家日常生活中細節中,需要我們去注意。夫妻本是因緣而聚,這緣需要雙方維持;兒女為債而來,這債是父母的關愛教育。
因此我們需要把握好生活中的細節,對於夫妻日常生活的一些爭吵不要不以為然,要多為對方考慮,找到問題的根源並解決。
兒女方面也要注重對他們的關愛和教育,不要一味地去逼迫他們做些他們不喜歡的事,要去了解他們的想法,讓兒女感覺到愛和關心,這樣他們也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更好地去愛父母。
(作者:千面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