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柳寶珍,十幾歲時就學會了包粽子。儘管洗洗刷刷炒包煮,這難不倒她,因為她確實對這個有興趣。看著大姐媽媽們包了幾回,自然就熟了。
她也經過演練。十一二歲的時候,村裡同齡人一大群,在一起玩什麼遊戲?比賽包粽子!粽葉就是竹葉,糯米換成了沙子。當然,為了「食材」的多樣化,還可以加點小石子、小樹葉……柳寶珍說,比賽結果,她「還是可以的。」
模擬了那麼久,總要上「戰場」。柳寶珍說,那時候的輔料,大多是花生、芋頭、香菇,還有一小塊三層肉。自己包時,愛吃的就多放一點,用繩子綁時再悄悄做個記號,比如纏兩圈、打個死結……這成了心照不宣的事兒——只要看到有別於其他粽子形狀的肉粽,姐妹們就知道,這裡頭一定有料!
一邊包著粽子,一邊嘻嘻哈哈地閒聊。粽葉在手上像變了魔法,不出幾下,就變成了一個個飽滿的四角粽子。柳寶珍說,7月28的那天,家家戶戶都包粽子,家家戶戶都在大門旁擺張小桌子,包好的結實的粽子,一個擠一個,就掛在門環上,昭示著主人家的喜悅。
煮熟了,村裡的小夥伴拿來吃,當然也得賣弄地比一比。大家經濟條件都差不多,唯一能比的,就是哪家肉粽的肉餡更大塊瘦肉更多,哪家又多放了一種配料。這結果沒有輸贏,因為即使是最小塊肉的,那也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時刻。
儘管繁瑣,但在包粽子的那一刻,姐妹們仍然覺得幸福。因為就像小時候一樣,她們仍然說說笑笑,話題有時候穿越到小時候,玩了什麼遊戲,翻了兩個村去撿柴火……有時候,又回到了現在,哪家的後輩過得怎樣,今年的火龍果長勢如何……時間翻了好幾個坎,但她們,卻好像從未長大。
每一個古早味的老手藝,都儘量還原了它最原始的面貌。包粽子也不例外。一大把一大把的幹粽葉,從新店的市場裡被買了回來。粽葉要挑新鮮一點的,葉子綠一點的。拿回來讓水淹沒,幾個小時候,粽葉變軟張開,就可以洗了。柳寶珍說,洗的時候,要順著葉子的紋理,才能洗得更乾淨,正面刷一遍,反面再刷一遍。把黃黃的水倒掉,再接上清水,再泡上幾個小時。
芋頭要削皮,切塊,香菇要切絲,鵪鶉蛋要煮熟剝殼,蠶豆要泡好。買來的三層肉,要切成三指寬,醃上醬油。
粽子口感的好壞,糯米至關重要。柳寶珍說,小時候吃的粽子,糯米都是自家產的,現在只能到市場上買,圓圓的糯米就不行,得尖頭的,糯米泡上兩個小時,就可以備用了。
這是包粽子中,最有技術含量的一步了。鍋裡放油,蔥頭炸至金黃,放魷魚絲、放芋頭,不斷煸炒,再加入泡好的糯米翻炒,待到水汽炒幹,加入醬油、鹽,直到糯米變色,炒出香味,就可以出鍋了。
柳寶珍說,小時候,輔料的種類不多,所以炒的時候,大部分都混合到糯米裡了。但無論是之前,還是現在,三層肉和糯米都是分開來的,一個粽子一塊三層肉,不用多,也不能少。
水燒開,放入粽子。大火燒開,之後轉入小火,在鍋裡滾上一個多小時,肉粽的香味撲出,撈起,就可以開吃了。值得注意的是,煮的時候,一定要讓水完全沒過粽子,否則煮不熟。
剛出鍋的肉粽最美味。沾一點甜辣醬,就一口燒肉粽,再喝一口加了顫抖蝦米的酸筍湯,人間美味大抵也就如此了吧。被8種輔料包裹的肉粽,「三珍海味」與糯米完美融合,Q彈爽滑,既不突兀,又不寡淡。
裁縫、造船匠、修表工、織布機前的婦女、遊街串巷鏘刀磨剪子的匠人……這些數年、數十年前常見的老手藝,有的已經消失,有的正在消失,也有一些人滿懷熱情,在盡力復活它……我們懇請有識之士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廈門老手藝的線索,我們一起發掘、留住它!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 李小慶 圖 謝培育 編輯 曾欣欣 值班主編 林燕貞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暱稱點個讚,美味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