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一些完美主義者,在生活當中往往很難生活得愉快,工作當中也很難有所成就?
在《病由心生》這本書裡說到一個很直白的觀點:完美主義者表面上很自負,內心深處卻充滿了自卑。因為他們很少看到自己的優點,總是關注缺點,很少肯定自己,也很少肯定這個世界。
他們不是在追求完美,而是害怕失敗。
表面上對自己高要求嚴標準,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一方面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高價值的人,另一方面又害怕得不到他人的認可。
其心理的本質,是在逃避失敗的恐懼,用追求完美的方式來掩蓋自己的自卑脆弱。
生活哪有多少十全十美的事情呢,當有不確定性的事情出現,就會產生焦慮情緒,是很難生活得愉快的。
而且因為害怕失敗,在工作中需要面對一些有挑戰性的任務,潛意識也往往會產生退縮逃避的反應,可能會導致拖延、抗拒等行為,這就很難有所成就了。
當然,這裡並非絕對化的說,完美主義者就會一事無成。
追求完美本身沒有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少不了很多完美主義者兢兢業業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但對於很多普通人而言,工作生活中確實受到不少完美主義心理所帶來的負面幹擾。那麼該如何改變呢?
我們總結了以下3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第一個,就是在日常工作當中,給自己任務制定完成時間。
完美主義者常常出現的情況,就是一些工作做到一半,感覺不太良好,就忍不住推倒重做,否則就感覺很不舒服,就可能開始拖延、抗拒。
比如有些人寫一篇文章,寫著寫著,覺得總有點問題,不刪掉重寫,自己就寫不下去了。
實際上,如果只是與他人利益無關的事情,你拖延沒事。但對於一項工作任務,時間是浪費不得的。
作家李敖說:ji女不能等到有性慾才接待客人。作家不能等到有靈感才寫作。
所以凡事給自己設定完成時間,時刻提醒自己,哪怕這事情可能不太完美,但要相信「先完成,再完美」。
第二呢,就是學會劃分事情輕重緩急
我們很多人,日常看起來很忙碌,但實際上往往是「瞎忙」。
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在一些不關緊要的事情上面,是無法有效產出價值的。
我們要知道,尤其在工作當中,只有20%重要的事情,創造了80%的價值。
我們要學會給自己每天的任務劃分,什麼是重要並緊急的事情,什麼又是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情,什麼只是純粹緊急,但並不重要的事情。
尤其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你很多時候習慣做事追求盡善盡美,那就要學會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那些核心的事情上,儘量少在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上折騰自己。
第三個建議,就是:提醒自己,專注於過程。
完美主義者做什麼事,都會在潛意識給自己設定很高的標準。
但那個高標準,有時候也恰恰成為了阻礙你進步的原因。
每個人當需要有自己的目標,但任何目標的實現總有一個過程。
完美主義者會習慣盯著那個高目標,就難以讓自己專注於過程了,然而事情就更難做得好了。
比如說你要鍛鍊肺活量,定個目標要在一個月後能跑上8公裡。
你總盯著這8公裡的高標準,那第一天練習你就感覺巨大的壓力,甚至就不想跑了。
事實上,你回歸到過程,一個月下來,第一天你跑800米,第二天跑1000米,每天進步一點,一個月後你可能會發現,結果就這麼達到了。
以上,就是我們給的建議。
最後再分享一個觀點:成功,不僅僅是因為追求完美。更重要的一個人能有勇氣去行動,並且能接受失敗。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歡迎關注,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