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記憶裡,汽水和酸梅湯稱霸了整個夏天,即便是長大成人,到了夏天也要時不時來一瓶酸梅湯消暑解渴。
酸梅湯中所用的烏梅本是一味藥劑,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關於烏梅的記載,描述烏梅味道酸美,人們都採來使用。等到了五月,還會用百草煙來將烏梅燻黑。
烏梅作為傳統食材,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被用來製作糖水或被做成禮品送給他人了。這一點可以從《禮記》、《爾雅》、《說文》中看出來。
魏晉南北朝時期,山中宰相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在《本草經集注》中寫道:「傷寒煩熱,烏梅水漬飲汁」,表明了烏梅的藥用功能和服用的方法,其中水漬烏梅正是酸梅湯的前身。
烏梅漿是酸梅湯在唐朝的時候一個名稱,到了盛夏時節,人們通常會用烏梅漿來代替茶水,以此來消除夏日的暑氣。那個時候的人們也會在煮茶水的時候,放入烏梅或青梅來提升味道。
到了宋代,酸梅湯搖身一變,名字換成了滷梅水。根據《夢粱錄》的記載,宋代的茶館、冷飲店就有售賣滷梅水,而且還頗受當時民眾歡迎。
傳言說酸梅湯是明朝開朝皇帝朱元璋發明的,不僅品類多多,而且味道各有不一,連名字都不一樣,如「青梅湯」「黃梅湯」「梅蘇湯」等。
烏梅不止在國內風靡,唐朝時期,中日交好,日本常派學生前來學習,這些人在學成後便把烏梅帶回了日本。於1474年,烏梅傳入了朝鮮,又在1878年傳入歐洲,1908年又輾轉傳到了美國,每次傳到其它國家時,烏梅都被當作能夠增進健康的食品來進行傳播的。
酸梅湯在清代時一開始是一味藥劑,其中有烏梅、砂仁、甘草、山楂、陳皮等藥物,主要用來止瀉防疫的藥物,被稱之為烏梅飲。後來從宮廷流入民間,民間販賣的商人覺得烏梅飲藥味太重、成本過高,便對藥方進行了簡化並加入了蜂蜜、冰糖來熬製,這才出現了我們現在所喝的酸梅湯。
進行簡化後的酸梅湯味道酸甜,冰鎮後更是讓人慾罷不能,就此火爆京城。到了民國時期,連梅蘭芳等一票名人到了夏天都會去喝酸梅湯。
酸梅湯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好,連用料和做法都有講究。用冰糖不能用白糖,白糖的味道不如冰糖熬製出來的好喝,烏梅和其它藥材都要提前進行泡發,冰酸梅湯的冰塊還要放在容器外面(沒冰箱之前,人們用的冰塊都是冬天採來的,一點兒都不乾淨)等等。
一提到酸梅湯,嘴裡便有酸甜的味道,想來望梅止渴,也真的是恰有其事。不過現在不光市面上有五花八門的酸梅湯,我們自己也可以動手製作一杯酸梅湯來放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