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中常備姜,小病不用慌

2021-02-06 風物大觀

點擊上方「風物大觀」→右上角菜單欄→設為星標

   

姜為姜科姜屬草本植物,自古以來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烹飪佐料、保健品和中藥材。

作為烹飪佐料,生薑可以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增進食慾,即俗話說的「飯不香,吃生薑」。

作為一種保健品,姜具有助陽、祛寒、祛溼、暖胃、加速血液循環等多種功能,民間流傳著很多這方面的諺語和俗話。

比如,「男子不可百日無姜」,這是由於姜具有加快人體新陳代謝、通經絡等作用,所以姜常被用於男性保健,對腎虛陽痿有一定的療效。

又如,「上床蘿蔔下床姜」、「早上吃薑,勝過參湯;晚上吃薑,等於砒霜」、「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等。

這是由於姜味辛性溫,能加速血液循環,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胃,促進消化。早上吃點姜,可以健脾溫胃,為食物的消化吸收打好基礎;同時,姜中的揮髮油可加快血液循環、興奮神經,使全身變得溫暖,對健康有利。

但是,如果晚上吃薑,由於姜本屬熱,其辛溫發散作用會影響人們夜間的正常休息,而且容易產生內熱,出現「上火」的症狀。當然,說其像「砒霜」有些誇張,但確實對睡眠不利。

同樣的道理,秋天氣候乾燥、燥氣傷肺,再吃辛辣的生薑,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乾燥,所以秋天也要少吃或不吃薑。

再如,「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夏季常吃薑,益壽保安康」等,這是由於姜在天氣炎熱時有興奮神經、排汗降溫、提神健胃、增進食慾等作用,可以緩解疲勞、乏力、厭食、失眠、腹脹、腹痛等症狀,因此夏天可以多吃點姜。

在現代社會,由於電扇空調的普及,很多人在夏季人喜歡對著電扇空調吹,不少人得了「空調病」,肩膀和腰背遭受風、寒、溼等病邪的侵擾,出現肩周炎等症狀。這種情況下,可熬一些熱薑湯,在湯裡加少許鹽和醋,然後用毛巾浸水擰乾,敷於患處,反覆數次,能使肌肉由張變弛、舒筋活血,緩解疼痛。

生薑的特殊氣味有安神的作用,對治療失眠也有一定的幫助。失眠患者可在每日睡前,將15克左右的生薑切碎,用紗布包裹置於枕邊,聞其芳香氣味,繃緊的心緒很快便會鬆弛下來,不久就能安然入睡。連續使用10天至1個月後,睡眠就會明顯改善。

中醫認為,生薑能「通神明」,即提神醒腦,經常出現頭昏、心悸及胸悶噁心的人,適當喝點薑湯會大有裨益。中國傳統的防暑中成藥——人丹丸就含有生薑。

作為一種藥用植物,《國家藥典(2015版)一部》共收錄了三種以姜為植物來源的藥材:生薑、乾薑、炮姜。後面將詳細論述。

 

在這篇文章中,關於姜的植物圖片主要由萊州市的苑芝秀先生提供,這些圖片拍攝於2020年4月~8月4日,地點為萊州市土山鎮北莊東。

萊州市種姜的歷史始於明洪武年間,曾為貢品。2010年被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600餘年來,生薑一直佔據萊州農業經濟的半邊天,每年種植面積保持在10萬畝左右。近年來,這裡的生薑收種已經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姜農們普遍採用良種+多層薄膜+膜下滴灌+遮陰網的管理模式,既節約了用水,又提高了大姜的質量和產量,平均畝產超過9000斤。


一、的植物形態

姜屬姜科姜屬草本植物,其植物形態為: 

多年生草本,高40~100釐米。根狀莖橫走,肥厚,扁圓,具分枝,斷面黃白色,有辛辣味。葉2列,無柄,有抱莖葉鞘;葉舌膜質,長2~4毫米;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5~30釐米,寬約2釐米,先端漸尖,基部狹,光滑無毛。花莖單獨自根莖抽出,直立,長約15-25釐米,被覆瓦狀排列的鱗片;穗狀花序卵形或橢圓形,稠密,長約4-5釐米;苞片淡綠色,卵圓形,長約2.5釐米,先端具硬尖,覆瓦狀排列;花冠黃綠色,管長約2-2.5釐米,裂片披針形,長不及2釐米;唇瓣中央裂片矩圓狀倒卵形,短於花冠裂片,具有紫色條紋及淡黃色斑點,側裂片卵形,長約6釐米,具紫色邊緣;雄蕊1;子房3室,無毛。花期7~8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以上圖片由苑芝秀先生提供)

   二、生薑(中藥名)

中藥生薑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為姜科植物姜的鮮根莖。秋冬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和泥沙。

【藥材性狀】

性狀本品呈不規則塊狀,略扁,具指狀分枝,長4~18cm,厚1~3cm。表面黃褐色或灰棕色,有環節,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脆,易折斷,斷面淺黃色,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以塊大、豐滿、質嫩者為佳。

炮製方法

1、炮製生薑:除去雜質,洗淨,用時切厚片。

2、生薑汁:將生薑洗淨後打爛,絞取其汁入藥。性味辛微溫。有化痰、止嘔的功效,主要用於噁心嘔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為三滴至十滴,衝服。

3、生薑皮:即生薑的外皮。性味辛涼。有利尿消腫之功效,適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4、鮮姜粉:取鮮生薑,洗淨,搗爛,壓榨取汁,靜置,分取沉澱的粉質,曬乾,或低溫乾燥。

5、煨姜:取淨生薑,用草紙包裹6-7層,放在清水中浸溼,置火灰中煨至紙色焦黃,姜熟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去紙用。性味辛溫,具有和中止嘔的功用。適用於脾胃不和、噁心嘔吐等症。一般用量為二、三片,煎服。

【性味歸經】

辛,微溫。歸肺、脾、胃經。

【功主治

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解魚蟹毒。用於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解魚蟹毒。還能解生半夏、生南星等藥物中毒。

生薑用於解表,主要為發散風寒,多用治感冒輕症,煎湯,加紅糖乘熱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預防感冒藥物。生薑發汗作用較弱,常配合麻黃、桂枝、紫蘇、羌活、防風等同用,作為發汗解表輔助的藥品,能增強發汗力量。

生薑用於溫中,可以治療中焦有寒的病症,無論虛實,凡是脾胃有寒都可以使用。中焦有寒如果出現氣機阻滯,脘腹脹滿,可以配伍行氣的藥,如紫蘇等;如果出現影響胃的受納功能,納食不佳,可以配伍開胃或消食的藥,如神曲等;中焦有寒如果出現寒凝不通而痛,可以配伍溫中止痛的藥,如吳茱萸、小茴香、胡椒等;如果中焦有寒影響了脾的運化功能,出現了腹瀉,可以配伍止瀉藥。

止嘔,在生薑的諸多功效中是比較突出,也是作用比較強的,從唐代的孫思邈開始就被稱為「止嘔臨床上很常用。在中藥中,還有一味被稱為「止嘔」的藥材叫半夏。生薑和半夏組合在一起就是張張仲景的小半夏湯,特別適用於胃寒或痰飲的嘔吐,生薑和半夏都有化痰的功效。由於生薑本身是溫中的藥,最適合胃寒性嘔吐;如果只有嘔吐而中焦沒有寒,甚至有熱,生薑也能發揮止嘔的作用,但需要配伍清胃熱的藥來體現。

生薑的溫肺止咳功能,當然也主要用於肺寒咳嗽。肺寒咳嗽不一定都有外感風寒,有時候是裡寒症,比如一些老年人的慢性咳嗽痰多,大都屬於單獨的肺寒咳嗽,沒有外感,也可以用生薑。

生薑能解魚蟹毒,單用或配紫蘇同用。此外,生薑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湯飲服,可用於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啞舌腫麻木等症。因此在炮製半夏、南星的時候,常用生薑同制,以減除它們的毒性。

家論述

1、本草綱目》:生用發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喉痺;浸汁點赤眼;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溼痛。姜,辛而不葷,去邪闢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藥,其利溥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溼之氣,及山嵐不正之邪。

2.《藥品化義》:生薑辛竄,藥用善豁痰利竅,止寒嘔,去穢氣,通神明。助蔥白頭大散表邪一切風寒溼熱之症;合黑棗、柴、甘,所謂辛甘發散為陽,治寒熱往來及表虛發熱;佐燈心通竅利肺氣,寧咳嗽;入補脾藥,開胃補脾,止洩瀉。

3、《本草新編》: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數。或用人參,或用白朮,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劑,而後神明可通,邪氣可闢也。生薑性散,能散風邪,傷風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薑三錢搗碎,加薄荷二錢,滾水衝服,邪即時解散。

    

   【藥理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生薑有抗菌、抗癌,以及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其特有的「姜辣素」能有效治療因過食寒涼食物而引起的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症。此外,生薑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液的分泌;生薑中的姜酚還有較強的利膽作用。

用法用量

3~10g。既可煎湯或搗汁內服,又可外用,搗敷、擦患處或炒熱熨貼於患處。

【使用禁忌】

生薑助火傷陰,故熱盛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應用參考

由於篇幅所限,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及的桂枝湯、生薑瀉心湯,《金匱要略》中提及的當歸生薑羊肉湯、生薑半夏湯,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及的生薑甘草湯等著名方劑,不再贅述,讀者可以自行搜索查閱。

1、治感冒風寒:生薑5片,紫蘇葉30g。水煎服。(《本草匯言》)

2、治乾嘔噦,手足厥冷:橘皮120g,生薑240g。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千金要方》橘皮湯)

3、治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甘蔗汁7升,生薑汁1升。二味相合,分為三服。(《梅師集驗方》)

4、治腰痛:生薑1斤,搗汁120g,水膠30g,同煎成膏。厚紙攤貼腰眼敷甚效。(《串雅內編》貼腰膏)

5治冷痰嗽:生薑二兩,餳糖一兩。水三碗,煎至半碗,溫和徐徐飲。(《本草匯言》)

6、治三十年咳嗽:白蜜一斤,生薑二斤(取汁)。上二味,先秤銅銚知斤兩訖,內蜜復秤知數,次內薑汁以微火煎,令薑汁盡,惟有蜜斤兩在,止。旦服如棗犬,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雜食。(《千金方》)

7、治勞嗽:蜂蜜、薑汁各四兩,白蘿蔔汁、梨汁、人乳各一碗。共熬成膏,早晚滾湯服數匙。(《經驗廣集》五汁膏)

8、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生薑一斤。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肘後方》)

9、風溼痺痛:生薑汁和黃明膠熬貼。(《本草從新》)

10、治手脫皮:鮮姜一兩。切片,用酒二兩單,浸二十四小時後,塗搽局部,一日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11、治禿頭:生薑搗爛,加溫,敷頭上,約二、三次。(《貴州中醫驗方》)

12、治諸瘡痔漏,久不結痂:生薑連皮切大片,塗白礬末,炙焦研細,貼之勿動。(《普濟方》)

13、治赤白癜風:生薑頻擦之良。(《易簡方》)

14、牙齒疼痛,日夜呻吟:老生薑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卻將白礬摻姜上,候焦為末,擦疼處。(《海上方》赴筵散,又名晉礬散)

 

   三、乾薑(中藥名)

中藥乾薑屬溫裡藥(生薑屬辛溫解表藥),為姜科植物姜的乾燥根莖。冬季採挖,除去鬚根和泥沙,曬乾或低溫乾燥,即為乾薑。趁鮮切片,曬乾或低溫乾燥者稱為乾薑片。

有學者認為,並不是把生薑曬乾了就是乾薑。在《本草綱目》中,幹生薑和生薑、乾薑是並列的三種藥材。有學者發現,如果在姜的栽培過程中不培土,直接讓其根莖暴露在土表,其內在成分積累要比培土的生薑多。這種方法栽培的姜內在成分豐富,曬乾以後基本不怎麼皺縮,體積減少也不多,質地非常沉重,很可能就是古人說的乾薑。還有研究發現,按這種劃分,生薑和乾薑的成分也不完全相同,有些相同成分的構成也不完全一樣。具體實踐中,有條件的讀者在用到乾薑時,可以有意識地選用一些未培土的生薑製成的乾薑,看看效果如何。

 (以上為未培土種植的姜,2020年10月8日、11月18日拍攝於利津縣棗園村)


【藥材性狀】

1、乾薑:呈扁平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灰黃色或淺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和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顆粒性,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2、乾薑片:本品呈不規則縱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狀分枝。外皮灰黃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切面灰黃色或灰白色,略顯粉性,可見較多的縱向纖維,有的呈毛狀。質堅實,斷面纖維性。氣香特,異味辛辣。

炮製方法

1、乾薑:除去雜質,略泡,洗淨,潤透,切厚片或塊,乾燥。

2、乾薑片:選肥大無嫩芽的新鮮姜切片,用沸水燙5~6分鐘,使姜內的澱粉潤潔。然後每100千克鮮姜用硫磺1.5千克進行5分鐘左右的燻硫溜,爾後用冷水洗淨,再送入烘乾室內烘乾,溫度以65℃~70℃為宜。烘時溫度應逐漸上升,免得澱粉糖化、變質發黏。經過烘乾,即得薑片幹成品。

3、姜炭:取乾薑塊,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色、內部棕褐色。

【性味歸經】

味辛,性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功能主治】

溫經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洩瀉、肢冷脈微、寒飲喘咳。

乾薑的主要作用部位在中焦,凡是脾胃有寒的,無論虛實,也不管是表現為疼痛、脹滿、食慾下降、消化不良、腹瀉、噁心嘔吐,都可以用,但需要做一定的配伍,如止嘔藥、止疼藥等。

回陽通脈是乾薑的一個重要功效。乾薑和附子都是重要的回陽藥,都可以用於亡陽證;但是二者在功效表述上有一定區別,乾薑是回陽通脈,附子是回陽救逆。在臨床上,附子一般用於腎陽衰敗、四肢逆冷;乾薑主要用于振奮的陽氣,改善脈細欲絕的症狀。當然,這二種藥經常配伍在一起使用,比如四逆湯,乾薑是作為附子的輔助藥使用的。

和生薑類似,乾薑也經常用於肺寒引起的痰飲咳喘。但是,乾薑的溫性比生薑要強,因此在張仲景的一些經方中,如苓甘五味姜辛湯中,就用的是乾薑而不是生薑。

【藥理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乾薑的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鎮靜、鎮痛、抗炎、止嘔及短暫升高血壓的作用;水提取物或揮髮油能明顯延長血栓形成時間;醇提取物及其所含姜辣素和姜辣烯酮有顯著滅螺和抗血吸蟲作用。

用法用量

3-10克。水煎內服,亦可研末外用。

【使用禁忌】

凡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慎服。

應用參考

1、治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各30克,半夏60克。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乾薑人參半夏丸)

2、治一切寒冷,氣鬱心痛,胸腹脹滿:白米四合,入乾薑、良姜各30克,煮食。(《壽世青編》乾薑粥)

3、治食後吐酸水:乾薑、茱萸各60克。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胃冷服之,立驗。(《千金要方》治中散)

4、治卒心痛:乾薑末,溫酒服方寸匕,須臾,六七服,瘥。(《肘後方》)

5、治水瀉無度:乾薑末,粥飲調,3克服,立效。(《政和本草》) 

   四、炮姜(中藥名)

本品為乾薑的炮製加工品。

【藥材性狀】

性狀本品呈不規則膨脹的塊狀,具指狀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質輕泡,斷面邊緣處顯棕黑色,中心棕黃色,細顆粒性,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微辛、辣。

炮製方法

炮製取淨乾薑,照燙法用沙燙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性味歸經】

辛,熱。歸脾、胃、腎經。

【功能主治

溫經止血,溫中止痛,用於陽虛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虛寒、腹痛吐瀉。

用法用量

3-9g;煎湯,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使用禁忌】

孕婦及陰虛有熱者禁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15版)》第14頁,第15頁,第101頁,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年6月第一版。2、《國家藥典中藥彩色圖鑑》第15-16頁,中國古籍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一版。3、百度百科詞條「生薑 (中藥)」、「乾薑」、「炮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名詞術語成果轉化與規範推廣項目提供。4、張廷模:《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第129-131頁,第274-275頁,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本文歡迎轉載,要求開通「全局可轉載帳號(長白單)」者可添加小編微信好友(ID):a19854683683提出申請,申請者只需要提供完整準確的公眾號名稱即可,沒有其它要求)。

【免責聲明】 

文中內容僅供參考,具體應用請以醫生診斷和處方為準,因擅自服用造成不良後果者,本號概不負責。

  申請入群、互推、轉載、開白,請添加微信好友(ID):a19854683683
    誠邀反映各地風土人情、節慶民俗、傳說典故、古蹟名勝、收藏製作、自然景觀、美食特產等方面的各類文學藝術作品。

相關焦點

  • 暖身暖心姜棗膏
    姜棗膏對於女性而言還有一些好處,如在生理期(月經)前喝可緩解痛經,生理期時喝能幫助更好的排出淤血,尤其天寒喝可以暖宮,因為經期子宮最容易受寒,一寒就痛,喝了姜棗茶後會減少痛經,姜棗膏不僅適合女人,男性也需要,飲酒傷胃,姜棗膏有暖胃功效。長期喝可以預防感冒,強身健體。  所謂「早吃薑,勝參湯」,早上吃薑,保健養生的效果最好。
  • 吃薑的好處,吃薑到底用不用去皮?
    吃薑的3大好處1、防暑祛溼姜能加快血液循環,擴張毛孔,利於排汗,有很好的防暑祛溼的作用。對於一直待在空調房裡面沒有出汗的人來說,要多點吃薑,姜能幫助散發體內熱氣,使得內外熱氣保持平衡,防止中暑!2、增進食慾人在炎熱的天氣吃飯沒有胃口,每天吃片姜能健脾養胃,增進食慾。
  • 四季吃生薑百病一掃光 吃薑好處多常備保安康
    我國民間諺語說:「四季吃生薑,百病一掃光」「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晨吃三片姜,賽過人參湯」……這些諺語都是代代相傳的養生經驗。悠悠夏日長,我們又如何做到「夏吃薑保安康」呢?下面跟隨我了解一下吧!一、吃薑好處多,常備保安康升發陽氣夏天早上吃薑,保健養生的效果最好。原因是姜最擅宣發陽明經的陽氣。
  • 鮮姜、泡姜、老薑,區別很大,別亂吃,伏天用對姜,病災一掃光!
    預防感冒最好的食材就是「姜」,但是在秋天這個姜該怎麼吃可有說法,因為秋天氣候乾燥、燥氣傷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薑,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乾燥;在古醫書中有這樣的記載:"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
  • 農村老人說「早上人吃薑,中午姜吃薑,晚上姜吃人」是什麼意思?
    昨天下起了小雨,淅瀝瀝的,溫度非常涼爽,可一不小心就感冒了,於是晚上弄了一大碗薑糖水,驅寒發汗,睡了一覺後,明顯舒服多了,這東西確實好用,姜不但能增強食慾,還能潤肺止咳,農村流傳一句俗話「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姜不但是生活中的一種調味品,如果利用得當,還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 薑糖可以自己學著做,學會了再也不用買了,不僅好吃食療效果更佳
    薑糖大家應該都吃過,秋冬季節,易感冒咳嗽的都會備上一包薑糖,不僅潤肺還止咳。今天我要給大家帶來的是薑糖的做法,學會了自己做薑糖,再也不用去外面買了,自己做的薑糖好吃還貨真價實,當然食療效果更佳。在前期的文章中,我給大家介紹了用嫩薑做醋泡姜,泡好的姜經過這麼些天也吃得所剩不多了,於是我又網購了5斤嫩薑,可能是嫩薑的季節特別的短,買回來的姜非常新鮮,但是能夠用來做泡姜的不到一半,因為我是把所有的姜泡在水中洗的,洗好之後只有不到一半的姜可以用來泡,剩下的一大半卻不能,而且洗過的姜是不易存放的,想來想去,所以只有把剩餘的姜用來做薑糖。
  • 終於清楚仔姜、生薑、老薑之間的區別和用途,明白後告訴家裡人
    終於清楚仔姜、生薑、老薑之間有什麼區別和用途,知道後告訴家裡人,別再亂買了!前兩天,小編分享了一道關於「醋泡仔姜」的文章,反響強烈,很多網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多的反應就是說:夏天吃薑不辣嗎?受不了那股味兒,或者說姜太貴,吃不起等等問題。還有人說我是賣姜的,哈哈哈,首先聲明一下,我是一位普通城市居民,和賣姜的沒有半點關係哦!就是覺得姜在夏天三伏天食用,對我們體質虛寒的朋友們來說非常有好處。今天我就把關於姜的區別整理一下,讓更多的朋友了解姜有什麼區別和用途。估計有朋友會問,你老是說姜,吃薑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 醃醋姜、祛穢惡
    數得著的冬病夏治好時光,一天比一天少。等陰氣不再蟄伏,陽氣不像現在這麼肆虐時,這麼順暢的自然排寒排溼,可就沒這麼容易啦!下面這篇醋泡姜,是花花去年三伏時寫的,市場上胖嘟嘟的子姜正嫩,又是一年醃醋姜的時候啦!
  • 新品薑母果汁,喝薑母的最好時候到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薑母果汁」薑母果汁—姜的微辣伴隨著甜甜的黑糖,這款飲品創意在於加入冰塊可降低夏季的炎熱同時,薑母又有潤喉、祛寒的功效>,帶給你這個一款適合夏季的養生佳品,有效的避免了各種小疾病的誘發。
  • 日嘗之味 |「姜姜姜姜」的登場
    或許,媽媽最清楚你的偏好她調和著一家人的口味於是,就有了家的味道 苦夏裡的姜也調味著日常飯菜仔姜清新芳香,老薑辛辣刺激△仔姜狀如纖纖玉指,呈嫩黃色芽尖染有清透的紅,標誌極了蔥姜蒜去腥提味,山珍野味裡不容易被接受的味道也能奇妙地磨合出好味。
  • 三伏天多吃薑,廣東人家中必備的姜棗膏,做法簡單,好喝又滋補
    在這個炎熱的夏天,尤其是三伏天,一些地方的溫度多達四十多度,所有很多小夥伴喜歡喝冰水,但小夥伴們知道嗎?冰水對你的身體健康很不好,尤其是兒童和老人及女性,所以在夏季的三伏天裡,小夥伴們能夠 給你的家人準備一些飲品,如用水果製作出來的的水果茶,不要加入冰,一樣好喝又很很開胃。
  • 暖胃助消化,純手工薑糖,爽辣驅寒,Q彈勁道!
    在當地生活幾十年的阿母能夠熟練的面對這種潮溼,買上幾十斤的姜,榨成汁,做成軟糖,裹上一層白糖,切成小塊,分給家中的晚輩。糖能夠緩衝姜的辛辣,讓人更容易接受姜的口感,幾乎是一種完美的結合。入口辣而不辛,厚實綿密,口感Q彈,這是純手工製作才會有的嚼勁。
  • 夏吃薑,大米生薑炒一炒,做成姜米茶,祛溼又暖胃,我一周吃2次
    導語:大米生薑炒一炒,做成姜米茶,我一周堅持吃2次,祛溼還暖胃俗話說得好「冬吃蘿蔔夏吃薑,冬病夏治」,尤其是對於女孩子來說每到冬天總會出現手腳冰涼、畏寒的情況,所以我在每年夏天的時候便會堅持吃生薑,長此以往,對於身體有很好的幫助,而夏天吃生薑用哪種方法做更好呢
  • 冬天忌吃薑?不會吃就不要再誤導別人了!
    蔥姜蒜作為日常調味料可謂是如雷貫耳,而「姜」因為有著獨特的「辣」勁而被深深銘記,但是,隨著天氣的轉涼,我們會聽到一種聲音:「冬天忌吃薑。」這又是什麼說法? 關於「冬天忌吃薑」這一說法,主要是「冬吃蘿蔔夏吃薑」這一說法的衍生,但是,錯了!
  • 姜膏
    姜膏 一、姜粉選用  品質:選用淨環宇精品深加工山地小土乾薑粉  細度:200目! 我們的目標,是要把姜膏做到像化妝品一樣溫潤柔滑!姜膏揉搓在皮膚上不能有任何的姜粉顆粒感! 二、姜粉含量  經過反覆改進工藝,最終我們把凡士林和姜粉的比例從4:1擴展到2:1  這個比例基本是姜膏的黃金比例值,太少了姜膏熱量不足,太多便影響姜膏使用感受
  • 冬天這樣吃薑,就是在「沒病找病」!
    姜幾乎是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調料,但有一個問題:在吃薑之前,你確定自己適合吃薑嗎?都說「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對一些人來說,姜是養生神器,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吃錯了姜反而會雪上加霜!有人不適合吃薑嗎?因為生薑性辛辣,這類人吃薑,容易耗損津液,甚至還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心煩易怒、眼乾皮膚幹、失眠等症狀。生薑肉性辛溫,有熱性。便秘多屬於腸熱,大量吃薑會加重便秘症狀。因此便秘人群吃薑一定要謹慎。如果你這幾天排便不暢,飲食注意涼性、熱性要調配,吃生薑時你就要搭配涼性食物來中和一下。
  • 立夏,就喝神仙姜棗茶
    我剛剛煮上的哈原料:大棗6個、乾薑3片(或者鮮姜5片),如果一家人喝的話,可以加量。做法:煮水40分鐘以上,如果平時上班沒有條件的話,燜泡30分鐘以上喝。今年的氣候特別容易上我們上火,所以今年喝姜棗茶的時候加入一個或者半個羅漢果。如果今年春天你總是出現一些症狀,比如慢性咽炎、發燒、眼睛紅、便秘、牙疼、咳嗽痰黃,在煮的時候加入一些牛蒡。還記得我為什麼把它叫做神仙姜棗茶嗎?是因為它的功效太強大了。
  • 生薑、竹根姜、嫩薑、老薑......功效各不同!
    姜的種類有哪些?姜功效多多,營養豐富,可以作主菜也可以當配料,受到很多人的喜歡。今天郭力給大家分享的內容是:「姜的種類有哪些 這些知識一定要了解」,一起來看下吧!竹根姜竹根姜是一種四川的品種,這種姜生長個頭很高,姜塊的形狀不均,個頭較大。肉質也是相當的不錯,是一種高品質的姜。
  • 蔥姜梭子蟹
    這個時候外婆家中的女性們一般都忙裡忙外的,為男人們的滿載而歸做著準備。而我和表姐表哥會在家門口的一個蔬菜運輸廠,瞪大著眼睛等撿從運輸車上掉落下來的蔬菜,哈哈哈!記得我撿的最多應該是青菜。因為這些蔬菜都是通過小船隻運輸過來,記得有一次我們就候在江邊的一個小斜坡那裡撿掉落在水裡的蔬菜。我和哥哥在斜坡下方接近水面的地方,姐姐在最高處蹲著。
  • 家備小姜,小病不慌!小小一塊生薑堪比老中醫~
    有句俗話說:家備小姜,小病不慌。生薑是廚房裡常見的調味品,更是中醫眼裡,藥食同源的好藥材。